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服装类专业产教融合的课程思政新探

时间:2024-06-19

刘小红,陈学军,刘 东,曹璐瑛

(惠州学院 旭日广东服装学院,广东 惠州 516007)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改革,践行立德树人,就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1]。课程思政作为现代教育理念,要让学生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接受思政教育,入脑入心,外化于行[2]。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如何有机结合,成为专业教师提升育人水平的重要突破方向。如果课程思政只是在专业课程中简单地加上思政元素,就会出现学生获得感不强、主动性不高的结果[3]。因此,课程思政必须加强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的创新,实现教育体系与科技体系、产业体系、社会体系有机衔接,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4]。产业学院作为教育体系与产业体系融合的组织创新模式,实现了人才培养载体的创新[5]。服装类专业具有与服装产业、行业融合的基因,行业背景浓厚,产教融合已成为服装类专业课程思政的重要路径。

1 课程思政在服装类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价值

课程思政以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为要义,将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实现育人目标。合理规划专业教师课程思政的内容与方法,才能实现专业教学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

1.1 践行立德树人

立德树人的主角是教师,专业教师要从立德树人的高度,检视课程思政能力,这是新时代对专业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高校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更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渊博学识、有仁爱之心,要成为学生奉献祖国、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健康成长等四方面的引路人,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爱国思想、品德情操、责任意识、团队精神、行为习惯、明辨是非等综合素养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做到教书育人的有机统一。在服装类专业人才培养实践中,要结合服装行业的背景和特点,结合服装产业对人才的需要,通过产教融合的思政模式,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

专业课程思政是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提出的“工程知识、问题分析、设计与开发、研究、使用现代工具、工程与社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职业规范、个人和团队、沟通、项目管理、终身学习”等12项能力要求,离不开专业课程思政的贡献。在开展服装专业类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就需要教师围绕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能力要求,挖掘服装类专业课程中蕴含的丰富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将思政教育与知识传授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立德树人。

1.2 落实三全育人

在服装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开展三全育人,就是要应用课程思政手段,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

落实三全育人,要充分发挥专业教师应用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的主体作用。专业课程思政重在专业课程内容的重组与传统课堂教学设计创新。加入课程思政元素的专业课程课堂教学设计,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对专业知识的价值认识,也可提升学生在创新、决策、问题求解、批判性思维、信息素养、协作、兼容、获取隐性知识、自我管理和可持续性发展等高阶能力的发展[6]。服装类专业课程有着丰富的行业发展背景和科学技术应用背景,蕴含着诸如服装文化、服装产业可持续发展、服装美学、服装精益生产、服装品牌及管理等行业性较强的思政元素。通过课程思政,将知识传授与知识价值统一起来,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良性互动,达到三全育人效果[7]。

落实三全育人,要明确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在思政教育中的关系。思政课程是思政教育的根基和主干,专业课程是思政教育的开枝散叶,二者同向同行,同频共振,共同构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在三全育人体系中不可或缺。专业教师通过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开展课程思政,如盐入水,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隐性方式彰显课程思政教育的广度、深度和温度,回归专业课程的育人本质。

1.3 提升育人质量

课程思政是一项综合性的育人工作,有助于育人质量的内涵性提升。在服装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课程思政就是要求专业教师将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机融入服装专业知识与服装专业能力培养的过程中。

课程思政是引领新时代社会主义人才培养的新教育理念与新课程观。提升育人质量,专业教师要树立科学思政观,以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学活动为载体,将文化自信、人格养成、国家意识、政治认同等价值塑造目标融入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形成社会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提升学生对课程思政认同度,实现“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育人理念。

课程思政是引领课程建设提质创新的重要方法。提升育人质量,专业教师要重视利用课程思政,开展课程建设与创新。课程思政是建设金课、一流课程的重要内容[8],教育部在组织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和“金课”建设与评审过程中,对课程思政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思政示范课程也列入一流课程建设项目。通过课程思政,凝练课程的魂,挖掘课程的思想性、内在德行和价值[9],从而达到提升育人质量的目标。

2 服装类专业课程思政的目标设置

服装类专业课程思政要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方面,结合服装类专业本身所具有的艺工结合、行业背景浓厚的特点,担负起服装行业可持续发展及服装文化传承的重任,制定以思想政治素养、科学精神素养、服装艺术素养、责任担当素养等为目标,以“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育人理念为引领,设计具有产教融合鲜明特色的服装类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目标体系,重组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实现课程思政赋能育人全过程,提升服装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2.1 提升思想政治素养

思想政治素养涵盖了个人对国家、社会、他人和对自己人生的基本理念,协调和规范个人的日常行为[10],在大学生核心素养体系中位居首位,体现了学生在大学期间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养成。在服装传统文化、民族服饰品牌、服装行业优秀企业家及专家、服装产业可持续发展、服装生产经营中的制度及法律法规等典型的服装类专业课程教学中,可以从文化、政治、道德、法律等维度挖掘课程思政元素,从服装产业发展角度,培养学生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法治意识、文化自信、职业道德等方面的素养。

2.2 培养科学精神素养

科学精神是人们认识世界及推动人类自身进步的根本动力,其核心的内涵包括质疑精神、创新精神、实证精神[11],科学精神培养要以学生为中心,建立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并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开展科学思维与研究方法的学习与训练基础上逐步形成,比专业知识传授更高一阶。在服装结构、服装工艺、服装生产、服装营销、服装管理、服装CAD、服装工业工程、服装跟单等典型的服装类专业课程教学中,可以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与科学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注重训练科学思维方法以及科学伦理与工程伦理的教育,培养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使命担当以及精益生产、科学管理的大国工匠精神,消除学生功利主义和个人主义思想,提升学生认识、分析、解决服装企业较为复杂的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

2.3 强化艺术素养与文化自信

艺术素养是人类对艺术形式的欣赏能力、创新能力、散布能力、评价能力的综合体现,有助于社会和谐及提升社会适应力[12]。服装艺术素养是在服装艺术类专业课程教学与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并随着服装艺术知识与技能的储备增加而不断提升。在服装史、服装画、服装设计、品牌推广、流行趋势、店铺陈列等典型的服装类专业课程教学中,可以从服装艺术设计形式、服装流行审美、服装人文内涵等方面,让学生在主动的学习体验中,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不断丰富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引导学生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服装传统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的服装审美和服装人文素养,促进学生服装艺术素养的发展,提升服装文化自信。

2.4 塑造责任担当素养

责任担当素养主要由责任认知、责任情感、责任意识、责任行为等构成,体现了大学生使命感以及对自身、家庭、社会的价值诉求[13]。在我国2012 年修订的《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大学生“责任担当”素养培养目标。服装行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和传统优势行业,为解决我国就业压力和提升外汇储备水平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两化融合推进与智能化转型,技术密集程度与资本密集程度不断提升,形成了巨大的人才需求与技术需求,为服装类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挑战,提供了发展契机。这就要求服装类专业课程教学中,挖掘社会责任、行业责任、职业责任等方面的思政元素,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服装行业信心与服装职业情怀,提升学生对服装行业的责任感及使命感,毕业之后能全身心投入服装行业,在推动服装行业发展的基础上,促进服装专业教育可持续发展。

3 产教融合:服装类专业的课程思政路径

探究思政课程的供给侧与需求侧,有助于明确课程思政的对象与路径,提升课程思政建设的成效。有学者认为,思政课程供给侧的主体通常是高校思政课教师及部分思政课教学的兼职教师,需求侧的主体通常是高校受众的学生群体[14]。增强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需要引导“需求侧”,加强“供给侧”改革[15]。笔者认为,行业企业作为人才需求方,既对人才需求规格提出了要求,同时也为人才培养提供了实践基地,因此,行业企业是思政课程不可或缺的需求侧与供给侧。在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引领下,通过请进来、走出去,产教融合的课程思政路径将会变得越来越宽。

3.1 将企业请进来,丰富课程思政资源

在科技就是第一生产力的新时代,人才竞争更为激烈,学校和企业作为人才的供给侧和需求侧,建立了共生共赢的紧密关系。课程思政以提升育人质量为目标,与企业人才需求高度契合。将企业以各种各样的形式请进来,丰富课程思政资源,就会形成学校、企业、学生三赢的局面。

(1)讲座请进来。通过邀请企业骨干和企业家进校园,在专业课程中开展嵌入式讲座,不仅可以将行业企业前沿技术和科研成果引入课堂,提升专业知识教学效果,还可以产生以下思政效果:一是让学生在企业的讲座中,体验企业的职业规范和职业需求,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二是让学生与企业早接触并建立联系,探寻就业机会或创新方向,提升学生的责任担当素养;三是让学生在企业实际案例中,体验工业场景下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提升学生的科学精神素养。

(2)共建请进来。通过与企业共建党支部、公益小组、项目小组形式,建立企业与师生之间的联系互动平台,为思政课程的供给侧增加企业资源,从以下几个方面丰富课程思政内容:一是让学生在与企业党员接触中,体验企业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坚定理想信念;二是让学生在参加企业公益小组的各种公益活动中,增强社会责任意识;三是让学生在参与企业项目攻关活动中,养成脚踏实地的职业精神与创新精神。

(3)招聘请进来。通过主动联系,提供优质服务,吸引企业人才招聘进校园,将企业人才招聘会的路演变成课程思政的阵地,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思政教育的作用:一是让毕业生在参与招聘会过程中,提升自我展示与沟通能力,减轻毕业生就业焦虑;二是让非毕业班学生在参与招聘会的路演中,感受行业企业的发展与需求,增强学生的行业责任感及使命感;三是通过与企业交流,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改善课程思政的内容与方法,提升课程思政的企业满意度。

3.2 让师生走出去,深化课程思政改革

***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16]。从思政小课堂走进社会大课堂,就是要求广大师生以各种各样的形式走出去,充分利用社会大课堂,助力课程思政改革。

(1)交流学习走出去。在新生入学教育过程中,将新生带到服装企业参观学习,会让学生对服装行业企业留下深刻印象,为未来的服装职业生涯树立信心。在开展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带学生到企业,针对专业课程进行交流学习,有助于学生了解服装企业技术需求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增强学生对专业课程的感性认识,从而坚定学生对服装行业企业发展的信心,强化服装行业情怀。

(2)服务企业走出去。社会服务是高校的重要功能,也是课程思政的有效方法。企业服务有产品研发服务、技术研发服务、市场调研服务等不同形式。学生进入企业,在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的带教下,参与企业服务项目,独立承担工作责任,在企业文化氛围潜移默化的影响下,特别是在完成服务项目或取得阶段成果后,学生将获得终身受益“三感”品质:成就感、责任感和职业感。

(3)思政调研走出去。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接受社会大思政教育,是学生进入社会的必经之路,也是对学校育人质量的社会检验。按照国际工程教育认证标准,需要跟踪评估毕业生5年内的工作成就。因此,作为课程思政主体的教师,必须走出去,到学生实习或就业的单位去,到校友创办的企业去,到有可能开展合作的单位去,调查了解企业及学生在课程思政方面的成效及建议,形成教育者与学生、用人单位等教育利益关联者的良性互动模式,从而持续改善课程思政效果。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