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释意理论指导下的口译培养模式的反思1

时间:2024-06-19

吕祯祯

(广东文理职业学院 外语系,广东 湛江 524400)

释意理论指导下的口译培养模式的反思1

吕祯祯

(广东文理职业学院 外语系,广东 湛江 524400)

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日益频繁的国际交流,使得口译的地位日渐突出,国家对口译人员的专业化训练愈加重视。许多高等院校设立了翻译专业,开设了口译课程,旨在培养合格的口译人才。然而,目前我国高校的口译培养模式还不成熟,一方面缺少系统的口译理论的指导,另一方面口译实践的开展并未达到预期目的。从我国高校口译教学的问题入手,通过阐述释意学派提出的口译培养模式及巴黎高翻学院的成功经验,分析不同院校各具特色的口译培养模式,从招生要求、师资力量、课程设置和实践方式等角度来探讨构建符合我国需求的口译培养模式。

口译培养模式;释意理论;口译教学;口译实践

作为翻译学科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口译教学和实践在中国蓬勃发展。2012年在北京语言大学召开的“第九届全国口译大会暨国际研讨会”,以“全球化时代的口译教育——口译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为主题,重点对口译理论和口译教学进行研。各高校以团队演示的方式介绍了独具特色的口译培养模式,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体现了我国高校近年来在口译教育方面的进步。刘和平教授认为,我国“口译教学模式研究初见端倪[1]”。然而,我国尚未构建起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级翻译人才的培养模式,市场上应用型口译人才依然供不应求。传统的学术人才培养模式、社会对专业翻译人才的认识、翻译研究和翻译实践的结合以及高等教育的结构问题等都是影响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的重要原因。通过对国内外各具特色的口译培养模式的对比分析,借鉴巴黎高翻学院的ESIT模式来解决我国应用型口译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问题。

一、应用型高校口译教学存在的问题

为培养高层次、应用性的翻译人才,国家学位委员会于2007年设立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直至2016年,全国共有166所高校开设了翻译硕士学位。“2000年新修订的英语专业本科教学大纲将口译设为必修课……其他有条件的院校也相继开设口译课程[2]”。目前我国高校在硕士学位开设的翻译专业可分为翻译学硕士(MA)以及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两种。除上外、北外、广外,多数高校的翻译学硕士MA都是设立在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下的二级学科,主要涉及笔译,基本不涉及口译。“仅有个别高校开设了独具特色的翻译课程,如对外经贸大学开设的经贸翻译、西安交大开设的医学与科技翻译。多数学校翻译方向与语言学和外国文学方向的课程之间没有显著区别,翻译相关课程过少[3]”。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既无法掌握系统的翻译理论,也不能进行专业的翻译实践。为避免这种情况MTI得以设立。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作为新设立的专业,没有国内现成经验和国外先进经验可借鉴,只能在实践中摸索出一条适合我国高校具体情况的道路。在口译教学的过程中,许多应用型高校都进行了口译的专门训练,但训练的效果并不理想。这是因为很多高校在口译培养模式中仍然存在着许多误区。首先是外语教学和翻译教学不能混为一谈。由于外语教学大纲中设立了培养翻译人才的目标,且翻译专业归属于外国语言文学的专业之下,许多高校就将翻译课程作为外语学习的一部分,将外语教学的方法和培养模式应用到翻译教学中。然而学术性的外语教学与应用性的翻译教学在培养目标、培养方式、教学内容等方面差别很大,翻译教学比普通的外语教学更加具体和丰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拓展翻译人才对不同行业需求的适应能力,具有自己的特色课程。而传统的外语教学方法无法适应翻译教学的需求,也不能满足翻译市场的需求。目前国内高校的口译课堂教学多采用三步骤教学:“第一步,基础技巧训练;第二步,口译操练;第三步,口译观摩与实践”[4]。但是这种模式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口译课程设置不规范,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其次,师资队伍参差不齐,口译教学体系不够成熟完善;再次,口译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没有结合起来;最后,学生的外语水平普遍达不到专业口译训练的基本要求。

其次,没能正确处理口译与笔译的关系。“虽然口译和笔译的根本任务和性质是相同的,但口译和笔译又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和要求,口译教学应结合口译的特点,确立有别于笔译教学的原则和方法[5]”。一方面,虽然专业的口译员必须熟练掌握口译技巧,但若缺乏基本的笔译训练,译文就容易出现句式单一、语义生硬、缺少内涵等问题。良好的笔译基础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口译质量,而且现实生活中译员总是口译笔译都做的。因此,口译课程设置中应该涉及一定的笔译训练。另一方面,尽管笔译训练可以帮助译员迅速积累词汇、句法、语法、译法等基础专业知识,但与笔译不同的是,口译员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训练来提高其抗压能力和心理素质、临场灵活应变的能力以及非言语知识。因此,如果套用笔译的教学方式来进行口译教学,势必会事倍功半。无论是重笔译而轻口译,还是重口译而轻笔译都不利于学生口译能力的提高,从而影响口译的质量。

此外,如何处理口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也是口译教学的重点之一。目前的口译教材多以口译技巧和口译实践练习为主,真正的口译理论教学比较少也不系统,且多以翻译理论为主。口译理论基础的薄弱必然影响学生口译实践能力的运用。与此同时,学生通过大量的翻译课程掌握了许多翻译知识,却因缺少锻炼机会而无法将这种翻译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不完善的培养模式和社会环境使得口译专业的学生在资源分配方面极不平衡,很多学生缺少适合的实习和实践机会,不了解口译市场的需求,因此口译能力受到影响。

综上所述,套用传统外语教学和笔译教学模式、理不清口译理论与实践关系等误区涉及口译培养模式的课程设置、师资建设、口译实践等方面,高校应借鉴先进培养经验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本地市场需求,建立实用有效的口译培养模式。

二、释意理论的口译培养模式

释意理论属于认知学派中影响较大的理论体系,是由法国高翻学院的塞莱丝科维奇和勒代雷于20世纪60年代末提出,借鉴了认知语言学、心理语言学、逻辑学和交际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包括口译理论和口译教学法(或口译训练教学模式)。“释意理论把口译(乃至整个翻译)看做一个动态的交际过程,深入研究口译的意义传递现象,认为口译的本质是对语言层次的超越,而不是语言符号的对译,是释出语言外在形式的意义[6]”。释意理论强调意义而非语言形式的观点对口译实践和口译培训都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释意理论认为,“口译是一种交际行为,其目的是为了传递信息而非语言转换,为了传递信息,口译员必须借助语言符号,通过自己的认知补充,对源语篇章意义作出解释性;在意义的理解与表达过程中,口译员必须摆脱语言结构的束缚专注于意义[]”。由此塞莱丝科维奇和勒代雷教授提出了相关的口译训练原则和方法。在办学层次方面,会议口译专业设立在研究生阶段,入学学生要求有本科学位;人才选拔方面,学生需参加严格的入学选拔考试,还有中期淘汰和毕业考试;师资方面,口译教师由口译从业人员担任,而非语言教师或研究型的学者;教学内容方面,口译教学与外语教学不同,口译课程教授口译技能,而非语言能力,要求学生必须熟练掌握外语;同声传译方面,同传译入语只能是译员的母语,因此学生只接受从外语到母语的同传训练。

国际会议口译员协会吸纳了这些原则(又称ESIT模式),并进行了大力推广和宣传。该口译培养模式行之有效,以其成功的口译实践为全世界的口译院校树立了榜样,促进了全球口译人才的培养。

三、释意理论对高校口译培养模式的启示

巴黎高翻学院确立了以职业化为导向的总原则,使口译教学与外语教学有显著的不同。这一准确定位完全改变了口译教学的旧面貌,为改善口译教学质量、促进口译人才的职业化和正规化提供了途径。20世纪50年代后期,该校通过树立自己的口译教学理念,探索出一套有效的口译职业化训练模式。其口译教学原则包括了办学层次、学员选拔、师资力量、教学内容等方面。刘和平教授曾经总结过巴黎高翻学院成功的因素:“除了该校教师的质量(全部从事口笔译实践,相当一部分同时搞翻译理论研究)、入校学生的水平基础(相当于中国的大学毕业生或研究生)和其他因素(实习条件、课程的设置等),释意理论注意理论同实践的结合、严格区分教学翻译和翻译教学、把教学的重心放在翻译技能训练上均是十分重要的原因”[7]。巴黎高翻学院作为释意学派的发源地,在口译教学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其成功的口译教学实践,对我国高校口译专业的招生选拔、师资力量、课程设置、训练实践等提供了深刻启示和方向性指导。

(一)严格的招生选拔与考试测评

释意学派强调:“语言教学不能和翻译教学同时进行,要求口译专业的学生必须拥有相当高的语言能力和认知能力。因为只有当口译员(学生)完全掌握了工作语言之后,才能轻松进行源语理解和转换表达,从而有效保证口译质量[8]”。因此,高校在招生选拔时,应对入学学历有基本要求(大部分学校都将职业口译专业设定为研究生课程),并严格测评考生的双语能力和认知水平(要求学生入学前要熟练掌握外语),并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测评考试淘汰部分不合格学生。例如,上外高翻CI专业入学考试分为笔试和口试两项,以科学全面著称。笔试分为上下半场,上半场的考试项目包括词汇、结语写作、写作,下半场考试为双向笔译,中场休息为英语语音录音时间。通过者予以口试机会。口试环节包括自由演讲、中英复述、英中复述、英英复述等,择优录取。据非官方统计,每年报考上外高翻的人数大致为300多人左右,分成5到6个考场进行考试,最终录取人数为10人左右。

当然,“释意理论口译教学体系是一个开放的、力求切合实际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能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能够随着口译行业不断变化的现实需要作出调整和修正[9]”。例如,塞莱丝科维奇要求口译专业入学者必须具备与母语同样高水平的外语水平且能熟练掌握工作语言,而许多欧洲的一流口译高校都按上述要求选拔新生。然而,目前我国的高校还难以到达这些要求。由于缺少外语使用的环境和较少的实践机会,我国外语学习者很难获得与母语同等水平的外语能力。并且勒代雷坦言:“不论学生们外语学得多好,也不管他们学得有多用功,很多人入学时的外语水平仍不理想,这样口译训练就没法把语言教学和口译教学完全区分开来。所以高校翻译系仍有必要花一些时间来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10]”。因此,我国高校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口译培养经验,结合生源实际水平和口译市场需求,对释意学派提出的ESIT模式进行适当调整,探索出适合本校的口译培养模式。

此外,ESIT模式中要求对在校生进行中期测评和淘汰,这对口译专业毕业生的质量提供了保障。国外一些高校也借鉴并改进了这种模式要求。如巴斯大学口笔译系从入学起就设置同声传译课程并实行中期考察,考后按考试成绩分流学生,达不到中期考要求的学生在下学期不能继续学习同传,只能将同传学分转至笔译或其他科目。在毕业环节设立口译毕业考试和毕业论文,口译考试内容包括交替传译、联络陪同、同声传译。毕业者获得口译硕士学位。而上外CI中最严苛的会议口译专业,两年的学制中也设有中期考,合格者进入第二学年;而不合格的同学需等待(待业)一年参加下一年的中期考试;再不合格者,责令退学;该原则同样同样适用于第二年的毕业考。这种口译培养模式培养出的口译毕业生其口译能力优于其他会议口译专业或一般口译专业的学生。

(二)专业的师资队伍

传统的教学方法通过师资表现出来。翻译专业,特别是口译专业的许多教师是语言学者,没有专业翻译的经验;通常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如文本对照翻译等方式来训练学生的口译技能;注重学生在文本翻译中的语言现象,强调准确性和翻译结果,缺少对口译主题的认知和对市场需求的了解。

巴黎高翻学院提出,口译教学必须由口译从业人员承担,而非研究型学者或语言教师。这是为了提高口译教学的针对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避免传统教学的理论性探讨脱离社会对口译的需求。我国MTI提出双导师制度,“所谓双导师制,即在导师的语对组合中母语为教学语对中的一种语言。例如:双导师中一位是以汉语为母语,英语为工作语言的教师,另一位是英语为母语,汉语为工作语言的教师。还有一种是学术与职业相结合,例如:一位学术型教师,另一位是职业翻译型教师[11]”。学术性的专职教师担任理论教学课程和课题研究,兼职的职业译员教师负责口译实践的指导。前者可以促进学生通过理论学习加强对口译实践的认识,后者可以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水平。因此,在引进教师方面,应该更加实践能力与教学能力并重,多引入口译实践岗位上的人才。如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翻学院在师资队伍建设中实行注重专业实践和教学能力为主的选才标准以及国际合作。在教师引进方面,不再关注教师的学历和科研能力,而是注重其专业实践能力,聘请了多位虽没有博士学位但从事专业翻译超过20年的人才。

(三)科学的课程教学

1.课程设置。塞莱丝科维奇对译员的双语能力设置了理想化的要求,即译员需掌握完美的双语理解和表达能力。然而现实中不存在完美的译员,尤其是招生量较大的普通口译院校,学生入学时语言能力不足,成为口译学习的一个障碍。一方面,学生的基本语言能力无法在短时间内提高到完美的程度,这必然会影响口译质量;另一方面,教师不能等到学生的语言技能达到完美才教授口译技能。因此,高校口译教学过程中加入适当的语言技能课程有助于学生更快更早地接受口译训练,实现更好的训练效果。

释意学派认为,口译过程中意义的理解与表达是语言知识、百科知识和主题知识共同参与的结果。因此,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思维、知识和认知过程等语言外因素起着重要作用。“理解的前提是语言知识、主题知识、百科知识和交际环境等[12]”。在口译实践中,百科知识和主题知识的掌握程度不仅影响译员对原语的理解,而且会影响其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而影响口译的质量。因此,口译课程不仅应该包括专业技能课,而且要涉及培养专业素养的课程。口译院校还应开设一些其他专业领域的课程,以增强学生对其他专业领域的认识了解,拓展知识面,以便学生在面对经贸、农业、译学、科技、IT等专门领域的口译时可以游刃有余。例如,广外在翻译硕士专业之选又开设了法律翻译、商务翻译、传媒翻译等具体方向,设置了商务、法律、新闻专业的课程,以便毕业生能适应各种场合的口译工作。

2.课堂教学。释意学派提出,口译专业教师必须是口译从业人员。由口译实践经验丰富的译员担任教师,不仅能提供第一手的实战经验和最新的训练材料,也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口译相关技能,如反应力、应变能力、心理素质等。因此,在口译课堂教学中,除了讲解基础的口译理论和技巧之外,教师应当组织各种模拟场合的练习,使学生通过体验式教学从大量的实践中获得感性认识,学会反应迅速、灵活应变,培养良好的抗压能力和心理素质。例如,利兹大学会议口译专业自下半年开始开展模拟联合国会议环节,代表则由学院各大语系的欧盟译员老师担当。另外,广外MTI教学“采用研讨式、口译现场模拟式教学,重视实践环节,开设口、笔译工作坊,将项目翻译引入课堂教学实践[13]”。来自一线翻译领域的兼职导师或进入教学课堂或进行专业讲座,将课堂教学与口译实践结合起来,培养可以胜任口译实战的合格译员。

另外,参与现场实习也是理想的训练模式。巴黎高翻学院(ESIT)的口译硕士为期两年,其中包括6个月的实习。由于口译是个应用性和实践性比较强的专业,高校口译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应更多得关注学生的口译实践活动,尤其是实习环节。“一般而言,口译学生的专业实习通常安排在全部或大部分培训课程结束以后,亦即初步掌握了各种口译技巧和相关知识之后。从理论上讲,通过专业实习,学生们可以在工作中应用、检验、巩固和提高在课堂上习得的相关知识与口译技能,学习与具体工作相关的其他技能,增强职业意识,达到提升可雇性(employability)的目的[15]”。通过实习,学生不仅可以提高口译技巧,而且能在口译实战过程中提高非言语信息的辨别能力,通过观察发言人和观众的身体语言、面部表情、动作手势、反应反馈等来提高自己的现场应变能力和问题处理能力。

在实习方面,一些国内高校打造了独具特色的实习模式。如广外MTI的策略是“高端化的实践平台”,提供联合国、广交会、东盟博览会、大型商业公司等实习机会。而四川大学实行“以成果为导向”的培养模式,即“围绕所有学生在学习经历结束时能够成功完成某项任务所需的基本技能,在教育体系中清楚地集中安排所有教学活动(的做法)……成果是指在大部分学习经历结束时我们希望学生展示的清晰的学习结果……是包含和反应了学习者成功运用所学内容、信息、观念和工具的能力的行为和表现[]”。根据该模式,四川大学提供了几个口译实习类型,如模拟口译(对口译全过程的高度仿真而非模拟练习)、现场口译观摩(教师带领一些学生去现场观摩)、校内外实习基地实习(校内的国际交流处,省市的外办、博览局或翻译公司)等。

四、结语

释意学派提出的口译人才培养模式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为世界各地培养口译人才做出了巨大贡献,也对我国应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具有积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当然,该教学体系本身也是一个开放发展的体系,我国应在学习和借鉴该模式的基础上,根据本国国情和市场需求对其作出适当调整,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国发展的口译人才培养模式。在入学考试上采取全面科学的选拔方式,注重学生的基本外语能力,同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相应地增加语言训练;将口译教学与传统外语教学或笔译教学区分开,由专业翻译经验丰富的教师授课,既要重视理论教学,又要加强实践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口译技能,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应用型高级口译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和平,许明.探究全球化时代的口译人才培养模式——第九届全国口译大会暨国际研讨会述评[J].中国翻译,2012(5):53-59.

[2]穆雷,王斌华.国内口译研究的发展及研究走向——基于30年期刊论文、著作和历届口译大会论文的分析[J].中国翻译,2009(4):19-25.

[3]穆雷,王巍巍.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特色培养模式[J].翻译教学,2012(2):29-32.

[4]詹成.中国口译教学三十年:发展与现状[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0,21(6):89-92.

[5]陈菁.口译教学应如何体现口译的特点[J].中国翻译,1997(6):25-28.

[6]任文.当代西方口译研究的几种主要学派[J].译苑新谭,2012(1):03-23.

[7]张吉良.当代国际口译研究视域下的巴黎释意学派口译理论[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20-21.

[8]刘和平.释意学派理论对翻译的主要贡献[J].中国翻译,2001,22(4):62-65.

[9]达妮卡·赛莱斯科维奇,玛丽娅娜·勒德雷尔.口笔译概论[M].孙慧双,译.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109.

[10]Lederer,Marianne.Théorie Interprétative de la Traduction:Genèse et développement[C].Paris:Minard Lettres Modernes,2005:78.

[11]Lederer,Marianne.La Traduction Aujourh’hui-Le modele Interpretarif[M].Paris:Hachette Livre,1994:145-147.

[12]柴明颎.对专业翻译教学建构的思考——现状、问题和对策[J].中国翻译,2010(1):54-56.

[13]许钧.翻译释意理论辩——与塞莱斯科维奇教授谈翻译[J].中国翻译,1998(1):9-12.

[14]赵军峰,穆雷.MTI教学的创新与实践:以广外高翻学院为例[J].外文研究,2013,1(2):78-85.

[15]任文.MTI口译方向专业实习探索[J].中国翻译,2012(6):46-51.

[16]Spady,Willian G.Organizing for results:the basis of authentic restructuring and reform[J].Educational Leadership,1988(2):4-8.

【责任编辑:孙 健】

Reflections on Interpreting Training Mode under the Guidance of Interpretive Theory

LYU Zhenzhen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Guangdong Institute of Arts and Science,Zhanjiang 524400,Guangdong,China)

With the rise of China’s economy and exchanges with the outside world,interpreting is increasingly important,so China pays great attention to the training of professional interpreters.Many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have set up interpreting majors to nurture eligible interpreters.At present,a mature interpreting training mode has not yet been built up due to the lack of systematic interpreting theories without expected interpreting practice results.In view of the problems in interpreting teaching,ESIT mode and successful experiences are learn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dmissions,faculty,and the mode of interpreting practice.And unique interpreting training modes in different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are analyzed in order to build an interpreting training mode suitable for Chinese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Interpreting training model;Theory of Sense;interpreting teaching;interpreting practice

H059

A

1671-5934(2017)02-0115-05

2016-11-11

广东省教育研究院教育研究课题(GDJY-2014-B-b269)。

吕祯祯(1989-),女,山东泰安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