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万志琴
(惠州学院 旭日服装学院,广东 惠州 516007)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教学方式的改革永不停歇.教育部一再倡导“推动信息技术和高等教育的合理融合,利用信息化工具和平台提升教学水平,培养学生进行自主管理、自主服务、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能力”.2010年教育部提出要“建立新型信息化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创新在线和传统合理混合的新型教学模式,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来推动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1].201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科技司司长再次提出:“进入教育信息化2.0时代,信息化将对我国教育事业产生革命性的深远影响.信息化已不再仅限于技术,而是一种内化为师生的基本素养”[2].2020年,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教育改革的紧迫性再次凸显,“发展基于信息化技术的线上线下结合”的教育模式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3].由此可见,在“互联网+”的时代大背景下,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对高校相关课程的各环节,如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模式、考核方式、评价体系、教学科研等进行较为系统化的变革,实现教学目标及适应社会发展,是顺应信息时代发展潮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和创新突破的迫切需求和必然趋势.
《服装材料学》是服装设计与工程、服装设计等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在专业培养方案中的主干课程.本课程侧重理论教育,兼顾材料认识、鉴别、服装选材的技能培养.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练掌握服用纤维和纱线的知识,熟练掌握服装面料与辅料的分类、品种、性能及其对服装的作用,掌握典型服装类别的材料选择和使用方法.为从事服装的设计、生产与研究打好基础.《服装材料学》的理论、概念、方法对服装设计、科学研究和后续课程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在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开展了基于信息化技术的以学为中心的混合式教学改革与实践,将以往教学过程中的经验、资源与信息化技术平台相结合,形成全新的教学模式、教学体系以及对应的教学理念,对课程整个实践过程不断总结分析,反复完善,积累一定的信息化教学经验,提升了教学效果.
《服装材料学》课程与国内院校同类课程相比,本课程属最早开设的一批服装类本科教学课程,具有较长的发展历史,教学积淀丰富,在专业课程中的教学示范中心地位和指导作用突出;注重教材及配套教材的使用,选用的教材、实验指导书均为全国统编或通用的优秀专业书,教学起点高.
服装类专业在学习《服装材料学》课程前,学生没有纺织前期基本知识,对该课程学习普遍存在畏惧心理,部分学生学习动力不足、自主学习能力欠佳等情况.
课堂教学效果也受各种因素的限制,传统模式下都很难实现学生与教师的充分互动,仅仅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内,学生才能与教师进行交流,课下的课后练习、拓展学习等,均很难与教师进一步沟通,从而影响学生学习效率与学习热情,这是所有线下课程在不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与理念所存在的共同问题.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也意识到上述这些问题的存在,并逐步在教学设计中进行改变.例如,课堂教学与实验课程相结合,期末成绩由多个环节构成,注重实际应用等,但教学效果并未得到明显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始终较低.
目前,信息化技术发展、技术更迭速度不断加快,新的技术手段不断得到应用.《服装材料学》作为一门经典的专业性课程,急需进行改革和创新,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质量.基于前期学情分析,在充分考虑课程特点、线下教学与线上学习混合教学特点及技术条件的基础上,采用了课堂同步授课、异步线上自学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确定混合式教学的出发点是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在内化知识的基础上,增强学生知识迁移能力,提高解决实际运用的能力.同时强化在线学习过程和多元考核评价,从而实现与线下课堂教学效果的“实质等效”.
现阶段国内外的混合式教学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相关研究中,衷克定[1]研究了学习者的主体意识发展,研究表明:从学习者的实践意识、关系意识、自我意识等三个方面,均体现了学习者的主体意识,而其进一步研究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成绩改善与其主体意识的变化分布关系.李宝[4]分析了影响混合式学习满意度的相关因素,总结出主要影响因素包括交互行为、学习动机、学习氛围等方面;要实现较为满意的混合式教学效果,需要重视的基本因素有教师、课程助教、学生的学习背景、学习风格、平台功能设计等方面.
《服装材料学》课程的建设重点是建立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操作价值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任课教师以人本主义的思想为指导,遵循认知学、知识论等学科规律,以课堂为载体,以能力尤其是创造力为突破口,探索实践人才素质教育的方式与方法,建构出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技艺教学模型.
该课程的教学模型由三个层次构成:第一层是目标层,由素质、能力、科学、艺术、行动与行动结果构成.素质的养成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在社会核心价值观下,以科学、艺术的知识与精神对受教育者进行社会化与信息化教育的结果.第二层为操作层,为项目实践中进行能力发掘与训练的方式与方法;第三层是出发层,在概念与项目的产生、实施过程中,进行抽象、反思等思维加工与生产实践.
《服装材料学》课程以素质教育和能力教育为出发点,针对不同知识类型展开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探索,即探索每个教学环节中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之间的关系,以及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之间相互有机结合的方式与方法.从2018-2020年,通过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讲授模式,大幅转变为以学为中心、线上线下相互融合、以成果为导向的复合教学模式,并在三年教学实践中,尤其是2018-2019、2019-2020学年课程计划教学实施中进展顺利.
《服装材料学》新的教学模式,主要体现在学习过程、学习实践与成果展示和学习平价的过程中.学习过程模式包括归纳模式、概念模式、发散思维模式、对话模式、反思模式、自学模式、解构模式、建构模式等模式,强调学生通过获得信息、组织信息、认识问题并找出解决的方法,形成概念及表述它们的语言,从而增强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的教学模式.再在学习过程中,课程结合思维导图,提升学习组织的效率.学习实践与成果展示模式是通过课堂创造一种关系,构建学习型群体的方法,包括合作学习模式、协作学习模式、角色扮演模式、项目学习模式、讲演模式、情感投射模式、审美体验模式等.学习平价模式是将教学集体进行分组,在各组之间展开教学实践成果比较学习与评判,在这样的教学行为下,要求学生既要实现概念的认知,还要学习评价.
课程设计以探索知识体系的构建与素质养成的方式为双主线.第一条线:师生共同探讨知识体系中各概念存在的意义与范畴,通过信息采集、处理等环节,用结构思想将思维展开并深入,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展开对话、讨论,从而将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建构主义的思想贯穿于教师与学生的教学行为之中.并引进思维导图进行思想的整理.另一条线:将这些知识进行应用,通过分组,要求每个组的学生既要在一起探讨知识概念,还要共同去完成一件事或一个纺织作品,在全班进行多次的讲演,以创新、知识应用、交流沟通的效果为考核内容.全班成员构成的若干个组,各组之间展开比较学习与评判.在这样的教学行为下,要求学生既要个人付出,还必须与团队合作;既要课堂聚精会神,还要课下反复论证;既要传承,还必须创新;既有知识的学习,还有社会价值观、道德观的体验.
“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主要关注于多手段的融合和互动,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交互、反馈,结合智能学习平台,构建起全过程的混合式学习模式.《服装材料学》教学模式框架图、服装材料学思维导图分别如图1、图2所示.通过多种方式的融合,学生对课程学习的获得感、创新运用能力大大增强.
图1 《服装材料学》教学模式框架图
图2 《服装材料学》总体思维导图
3.1.1 有效利用信息化教学平台
《服装材料学》采用课堂授课为载体,将专业技术与教育技术应用相结合,以便更好地实现臻美教学.基于教育技术信息化教学平台,综合考虑课程特点、学情分析、学习目标、技术条件以及前期工作基础,课程教学确定了课堂授课、超星学习通智慧学习平台、钉钉会议直播平台、QQ群、微信群的信息化等线上、线下教学平台综合运用的教学方式.《服装材料学》信息化平台综合利用情况如图3所示.
图3 《服装材料学》线上教学和资源信息化平台
教学平台选择,主要是实现提供教学资源、有效互动、学习管理和全面评价等功能。平台选择前应首先确定线上学习与互动方式:异步自学、异步互动、异步自学、同步互动等.课堂授课时,学生通过学习通、微信扫码进入课堂,教师课堂讲授知识点后,通过设置相关题目,随堂对学生进行检测并设定作答时间,实时查看学生整体作答的正确率,判断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有选择性地对重点内容进行加强,实现了师生实时互动,在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及趣味性的基础上,达到教师与学生实时沟通的目的,以进一步实践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目标.
3.1.2 精准提供教学资源
利用各种智能平台,向授课对象提供课程相关资源和拓展学习资源.教学资源主要包括课程资源和服饰文化资源.
(1)充足的课程教学资源,包括教学计划、实施方案、电子版教材、教学课件、教学视频、拓展学习资料、讨论问题、课堂教学测试与单元测验等.
(2)优秀服装材料文化资源,通过超星学习通平台向学生发布专题链接.包括在线开发课程教学资源,如《纺织非遗:让世界读懂中国之美》《非遗纺织之美与时尚应用》《丝绸文化与历史》《岭南衣裳》等;专业网络媒体等阅读资料,如“面料课”“设计师”等专业公众号;服饰文化纪录片,如《织造纪.纺织故事》《锦绣纪》《布衣中国》《衣尚中国》等优秀服饰纪录片.
(3)将授课内容与行业动态相衔接.结合自身的研究成果和所见所闻,及时地补充新型服装材料、功能性服装材料等最新、最前沿的资讯,使学生在专业基础的夯实过程中开阔眼界,拓宽知识领域.
基于上述的学习过程多样化模式,将教学过程分为课前导学(自学)、课堂教学或课中直播授课和课后巩固拓展三个阶段.
课前,通过智能学习平台,向学生提供包括教学视频,教学课件,学习资料等大量学习资源.其中对教学视频采用了可视化、动态模拟视频进行编辑处理,根据知识点分割成10-15分钟的微视频,方便学生学习.并通过学习通平台布置发布学习任务单,学生通过自学完成教材、课件和视频等学习任务,在此基础上完成学习通平台上讨论区问题讨论.课堂授课课前,重构教学内容,设计学习活动,完善授课ppt.课堂授课中,明确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精讲多练,突出重点,攻破难点.课后,布置作业、学习小测和拓展学习任务,完成作业批改,分析教学数据,改进教学设计.并通过qq群、微信群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解答,有效互动.通过多方位学习过程的构建,激发了学生学习动力,促使学习真正发生,达到学习效果.
通过智能平台线上的视频、语音及聊天区文字输入等方式的实时互动功能,以及课堂讨论(分组讨论)、答辩、角色互换等方式,学生实时参与互动,有些参与结果,可以通过实时投屏方式共享到屏幕.线下学习互动,也是通过智能教学平台和QQ群平台实现.学生在学习中的疑惑和难点,通过聊天区和QQ群进行提问,老师及时通过文字、语音进行解答反馈.这些教学互动方式,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得线下、线上课堂充满活力.同时,所有学习数据可以记录下来,作为过程性学习评价的依据.
教学实践表明,《服装材料学》互动活动贯穿教学过程,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活跃学习氛围,缓解线上、线下学习的孤独、疲惫、无力感,有利于学习目标的达成.且能通过学习通记录的学习数据,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价,效果显著.
该课程从服装设计和服装实现的需求出发,建立《服装材料学》的系统知识体系框架,培养基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服装材料应用设计能力和基于服装风格设计的服装材料创新再塑能力.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知识探索和构建能力、知识应用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团队工作能力等.
在该课程设计中,服装材料被视为文化的载体,学生既要学习服装材料实现服装文化的技术与方式,也要学习与体验服装文化指导服装材料选择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遵循认知科学、行为科学、知识工程等学科规律,以课堂为载体,以能力尤其是创造力为突破口,实践人才素质教育.将探索模式、交流模式、自学模式、合作模式、项目模式等教学模式紧密结合,将教学内容融汇于《服装材料学》的教学与实践中,构建相关的知识体系,完成服装在应用材料方面的设计实践.材料的选择与应用对于成功的服装设计是至关重要的.从该课程授课开始,就将全班同学分成很多小组,每个小组选定一种风格,并进行服装产品设计,这个设计项目贯穿整个课程.服装材料学的许多枯燥的理论知识,自然地融入服装产品设计的每个阶段,不仅容易记住那些陌生的专业名词,而且很快就懂得该种材料所适合的服装产品.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最终了解和掌握服装材料的概念、内容、品种、选择和应用方法,及以上各项在实现服装文化内涵时的技术,为从事服装的设计、生产、研究与管理奠定必要基础.
学生通过课堂教学、线上线下交互学习后,要学会将这些知识进行应用.任课教师设计了以成果为导向的教学实践模式.分组的学生既要在课后一起探讨知识概念,还要共同去完成一件事或一个纺织作品,如利用纤维艺术,制作完成一件艺术作品;经过纺织服装市场调研,了解服装智能穿戴技术发展动态,形成调研报告;通过典型面料的分析,掌握服装面料使用原料、组织结构、后处理方式等面料基本参数;通过设计、编织服装面料小样,掌握纺织技术的改进与发展.等等.课程所有要求的项目实践结果,都应在全班进行多次的讲演、展示,阐述小组的实践成果.同时,各组之间展开比较学习与评判.通过一系列的项目训练实践,充分发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也让学生懂得追求不断完善、实现自我价值.实践交互学习,以创新、知识应用、交流沟通的效果为考核内容.
学生创造力发掘的方式,除传统的发散思维外,还提供了情感投射、审美体验的方式.《服装材料学》课程探索实践了课堂教学中开展素质教育的方式与方法,形成的臻美教学模型,将“和谐、创新”落实到教学环节中.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组成团队,将学习实践成果,主动应用到服装设计作品中,如各级各类大创项目、服装学院的年度玩转服装T台、我型我秀、年度时装展示周、每届服装专业毕业设计展,等等;鼓励学生参与国内外各种服装设计大赛.
在表1所示的各类大创项目中,学生将所学知识,结合大创项目,既加深了知识深度,又发挥创造性,激发科创能力,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这些国家级省级项目的成果水平、完成质量都很高;表2所示的参与国内外大赛的实践活动,真正实现课程知识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体现个人素养,感知服装材料之美、服装材料功能之美,尤其是参赛获奖的学生,作品获奖让他们感受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实现人生自我价值.
表1 2018-2019服装学院部分服装材料类大创项目结题验收汇总表
从2018-2020年,学生参与各级各类大赛获奖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服装学院学生参与各级各类大赛获奖统计表
从表2可以看出,近三年来,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大赛活动的人次之多,获奖次数和获奖等次逐年提高。学院举办的时装周、毕业设计大赛展示的服装作品水平也越来越高.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模式,学生能更主动参与课程教学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服装材料学》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改变过去教师满堂灌、学生拼命死记的传统模式,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实践融合互动,充分发挥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积极主动作用.通过不断地对学生进行信息化与社会化的教育过程,使之在社会核心价值观下不断探索、臻于完美,追求人生不断完善、实现自我价值.这个过程,是教师、学生、环境互动的结果.
《服装材料学》课程,通过探索、研究和实践,创造性地构建了以素质和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型,产生了较好的效果;坚持并践行学生“学习成果导向“的理念,教学模式由传统的以教师为教学主体、以课堂教学为特征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变成为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社会化教学模式和信息化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上,尝试将传统理论教学加验证实验的模式,过渡为理论教学加实践训练,并辅以市场调研、面料分析、产品设计,形成了鲜明的课程特色和显著优势.注重现代教育技术和专业技术的有机结合,将由简单教学,逐步建设成为社会共享的公共教育资源,更加有力地推进《服装材料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