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苗 茜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文学院,江苏 连云港 222006)
在言语交际中,话语立场是(discourse stance)一个主观性范畴,言者通过不同语言形式的编码来表达不同的立场包括三方面:评价、情感和道义。会话合作的真实性原则要求交际中的内容为真,在交谈中,说话人为表明自己的立场,确保发出的信息内容为真,往往会采用包装手段,一些加强真实性的表达式得到运用,比如:真的、不骗你、我保证、信不信由你、相信我等等。如下例:
(1)我告诉他这位老人是四川老乡,小洪说:“开国际玩笑。”老人一个劲儿地直嚷:“真的,真的,我的汉名叫杨波。”(CCL)
(2)萧七呆然地问道:“真的有这种事情么?”董湘云斩钉截铁的道:“是事实,不骗你。(BCC)
(3)她连给他点头的机会都没有,立刻接着说:“答案还是免谈。”他紧急扯住她的手臂:“拜托,只要你帮我这次,我什么都答应你,我保证。”(BCC)
以上都是加强言者表达内容可信度的手段,作用就在于传递给听者这样一个立场:“我说的内容都是真实的可靠的,请相信我”。它们都出现在要强调提醒真实性的内容之后,起到自证真实以及提醒对方的作用。本文把这种表明自己话语信息为真实可信的立场成为“表真”立场。在研究时发现,和上面几种表达式比起来,有一种构式“不信你X”,除了自证真实以及提醒对方外,它还有“邀请对方验证信息真实性”的话语功能。如下例:
(4)庞涓:“你再不说实话,我杀了你!”
史皇大夫连连摇手:“不敢,不敢……庞元帅,我半句假话也没说……不信你把春姑娘找来,我与她当面对质。”(CCL)
(5)郭燕∶我知道你一定还在恨我。
起明∶NO.一点没有。我早忘了这茬儿了。你不信你现在问我北在哪儿。我都未必能告诉你。(CCL)
在言者要表达的内容传输完后,用“不信你X”邀请倾听者验证前面所给信息的真实与否,更加保证了自身的真实度和可靠性,有“保真”效果。经研究发现,“不信你”后出现的“X”是以动词V为中心的句法结构,“X”是以动词V为中心的,V可以是单独的动词、也可以是短语或和小句。“不信你X”从句法层面上来说,它是个假设关系的紧缩复句,在言语交际中被频繁使用,特殊的形式必然对应特殊的功能,本研究将对验证构式“不信你X”的立场表达与功能做探究。
文章所使用的语料来源主要包括:1.北京大学CCL语料库;2.北京语言大学BCC汉语语料库;3.中国传媒大学传媒语言语料库(MLC);4.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话口语语料库。
构式“不信你X”由于是从表真立场出发,所以从时间线来看,在言者编码发出这个构式的时候,所有的“X”都是未发生的,是有待听者去完成的,目的是为了验证。因此,为了服务于验证功能,构式对于动词以及句式选择必然存在一定的限制,考察语料后发现,不但能进入该构式的动词有限制,而且该构式对句式的选择也有偏爱。
言者为证明前项A的真实性与可信度,开启“不信你X”的在线生成,听者需发出动作,完成“X”后,才能证明A的真实与否。因此,“X”是以动词V为中心的句法结构,排斥以名词或者以形容词为中心。既然以验证为目的,构式对“X”中动词V的选择就以服务目的为标准。语料考察结果显示,“X”中的动词具有鲜明的特征。本文从北京语言大学BCC汉语语料库搜寻到合格例句744个,从北京大学CCL语料库中搜寻到合格例句230个,从中国传媒大学传媒语言语料库(MLC)搜寻到合格例句50个,通过对这些例句的研究发现,动作动词“问”“看”“试”,趋向动词“去”“来”,能愿动词(助动词)“可以”,这六个动词的出现频率远远超过其他动词,不仅如此,“X”还倾向于选择与人的感官感触有关的动词,如“听”“摸”“闻”“尝”等,还有“查询”类动词,如“调查”“查”“打听”“搜”“找”等。为方便说明问题,本文把动词的重叠式与光杆动词出现次数合并,比如“看”与“看看”“看一看”都归入“看”的出现次数中,做成“X”中动词出现种类与次数的对照表,低频出现的动词不列入表中,如表1所示.
表1 “X”中的高频动词对照表
由表1可知,构式“不信你X”对动词的选择呈现出明显的倾向性,动作动词“问”“看”“试”成为该构式偏爱的选择。胡清国提出,构式挑选并凸显与构式相兼容与和谐的词项意义,而抑制相冲突的意义[1],从而使词项与构式在意义上保持和谐一致“不信你X”以听者验证为目的,听者要亲身体验或者查找证据来证明前项A的真实可信度,就势必挑选凸显含有[+自身体验]与[+查询]语义的动词,“看”“试”是最常用的体验类动词,“问”是最常用的查询类动词,自然会被该构式列为首选,其他感官感触类动词,如“听”“摸”“闻”“尝”等,因为拥有[+自身体验]的语义特征也被允许进入,“查询”类动词,如“调查”“查”“打听”“搜”“找”等,也因[+查询]特征而入选。
值得注意的是趋向动词“去”“来”,能愿动词(助动词)“可以”也高频出现在这一构式中,是因为构式对除了对主要动词由语义上的要求外,对辅助主要动词的其他动词也有要求。根据《现代汉语八百词》(吕叔湘1980)对“去”与“来”用法的解释,去+动,来+动,都表示要做某事[2]456,345。对“可以”的其中一个解释是表示“可能”,因为所有的“X”都是未发生的,趋向动词“去”“来”能愿动词(助动词)“可以”用在主要动词前就是为了表明“X”的“未完成”“将要发生”。所以构式里频繁出现这几个动词也就不奇怪了。
在构式“不信你X”中,“X”是以动词V为中心的,V可以是单独的动词、也可以是短语或和小句,但不管是词、短语或者小句,动词重叠式的应用都大量存在。语料梳理表明,“VV”“V一V”“VV看”是该构式中动词最常见的重叠形式。以动词“试”为例,动词“试”在BCC汉语语料库中出现162次,其中“试”的重叠式出现143次,达到88.2%。动词“看”出现166次,其中“看”的重叠式出现54次,达到32.5%。动词“问”出现179次,其中“问”的重叠式出现34次,达到19%。感官感触类动词、查询类动词的重叠式也都普遍应用。
动词重叠式的大量使用首先是因为动词的重叠式表示尝试态,构式“不信你X”所要实现的话语功能就是要听者验证,在验证之前,所有的“x”都是未发生的,是有待听者去完成的。尝试态就是未完成的动作,符合构式的立场表达需要,所以被大量地应用。
动词重叠式的大量使用,也和它表示语气缓和有关。董秀芳指出,在祈使句中,用动词重叠式比不用重叠形式的句子在语气上显得柔和[3],王建军、周梦云也提出,“VV”式可以表示语气委婉[4]。动词重叠式有柔化缓和语气的作用,这也迎合了构式“不信你X”的需要,言者使用这个构式表达“表真”立场,最终目的就是取得听者的认同与信任,在邀请对方实行验证动作时语气委婉缓和,能更好地完成交际目的。
在构式“不信你X”中,“X”也可以是小句,在句式结构的选择方面,偏爱连动式。“X”中小句为连动式的,本文从北京语言大学BCC汉语语料库搜寻168个,在所有例句中比例达到22.6%。从北京大学CCL语料库中搜寻到51个,在所有例句中比例达到22.2%。这种偏好与构式“不信你X”的使用目的是分不开的,在言语交际中,为了使验证行为最终获得预期的效果,言者为有时会为听者指明一条验证的路径,包括地点、方式、求助对象、调查对象等等,这种行为其实是一个建议,这些内容显然光凭一个动作动词V是完成不了的,而连动式可以满足这一需要。连动式的特点是连续的几个动作的施事都是听者,言者让听者连续发出几个动作,这个几个连续的动作在时间线上依次展开,中间可插入时间、地点、工具等等,满足了言者为听者指明验证方式方法的需要,这些负载的内容是单个动词V做不到的。如下例:
(6)叶萧又吃了一惊:“什么?你找雨儿?你和她什么关系。”许文明又掏出了名片交给叶萧:“我是雨儿的老板,有些事情想和她商量,不信你可以给她打电话问问她。”(BCC)
(7)你的那笔钱,我可是照你的吩咐汇到你外甥的账上了,不信你可以到银行查一查,咱们打交道这么多年了,我老马可是守信用的……(CCL)
例(6)中说话人为听者指明了“问”这个动作的受事(她),还有实现的方式(打电话),例(7)中说话人为听者指明了“查”这个动作要发生的地点。
构式“不信你X”对连动式的偏好,显示了言者的主观性,对“X”中动作的可控性,对前项A的真实性可信度充满自信。
在会话中,构式“不信你X”不会凭空出现,更不会单独出现,它是后续性部分,需要与前项伴随共现。即使有时会出现在话轮的开端,那也是因为前项在更早的话轮中出现过。语言事实表明,在话语交际中,“不信你X”实际上是由前项触发的,言者为了证实前项的真实可靠度,才有了后面的“验证”部分。在不信你X之后,有时还会有评论出现,因此“不信你X”出现的格式为:前项A+不信你X+(评论B)。其中B可不出现。
究竟是什么样的前项A会触发构式“不信你X”的出现呢,通过考察语料,总结出以下五种情况。
1.对事物的判断。言者对某事物情况有所肯定或者否定,并确信自己的判断准确,为求听者的认同,在前项A的内容编码完成后,用构式“不信你X”激发对方求证的欲望,达到认同的目的,如下例:
(8)致庸大大激动起来:“你真是平遥王协王老先生的后代?这张图真是他老人家留下来的?”叫花子急扯白脸道:“我当然是了,我叫王栓,我爹叫王家瑞,我爷爷叫王远翔,我高爷爷就是王协,不信你去平遥的王家疙瘩访访!这高爷爷还有瞎认的?”(CCL)
(9)常春深深诧异。片刻她说:“我决定代瑜瑜放弃张家骏的遗产,学你那样自力更生,何必为他一个轻率的决定而影响我们的情绪,那人根本是个混球,我保证他在每个女人处都留有一张遗嘱,不信你去问朱律师,他根本没想过生命真个如此短暂,遗嘱只是他的游戏,何必为他烦恼。”(BCC)
例(8)说话人为了确认身份的真实,例(9)说话人为了证明自己对别人品行的判断,都采用了“不信你X”来进一步地验证。
2.对事物性质的评价。言者对某事物的性质状态作出了评价,为证明这个评价的中肯与可靠度,并使得听者认同自己,用构式“不信你X”来进行证实,如下例:
(10)邹忌冷笑一声:“吹牛谁还不会。”公孙阅笑笑:“相国可能还不知道,我的剑术,天下没有对手,不信你可以问钟离春。”(CCL)
(11)我不解地问:“咱们刚才路过北沙滩的农贸市场,为什么不在那里买,而舍近求远呢?”张清利笑笑,“这里的菜最新鲜,价格也便宜,不信你看标价,西红柿在其他市场卖8毛钱一斤,这里7毛就拿下了,还是顶顶上好的。”(CCL)
例(10)中说话人对自身剑术水平很自信,并建议对方通过求助第三人的方式进行验证。例(11)中说话人邀请对方现场看标价,以此证实自己关于蔬菜品质价格的评价符合事实。
3.陈述已经发生的事实。言者向听者说出已经发生的事情,对既成事实的真实性确信无疑,用构式“不信你X”来进一步证明这种确信,如下例:
(12)宛倩一手探向腹部,苦涩道:“我甚至已怀了一个多月的身孕,不信你可以叫医生来诊断……”家倩脸色大变,“不!打掉他!(BCC)
(13)“喂喂喂,那你交了没有?”中年男人显然因为一次不大不小的争执给搞糊涂了,我已经告诉他我是603。603是不用交的。我说:“我不用有线电视的啦,不信你去我那里看。我家里连电视机都没有的啦。”他点点头。(CCL)
例(12)中的“怀孕一个多月”与例(13)中的“不再使用有线电视”都是既成事实,说话人用构式“不信你X”可以加强自己话语内容的真实性,顺利达到对方认同自己的效果。
4.对未然事情的推测。言者对未来要发生的某件事情进行推测,并对自己这个推测的合理性非常自信,为说服听者也认同这个推测,用构式“不信你X”来强调,如下例:
(14)康宁宁看着鲁晓峰说。“盗版怎么办?你们想过没有,盗版怎么办?《不生情》这么一本炒了这么长时间的书,上市一个星期,肯定就有盗版上来了,不信你们等着瞧!一次发行不到位,咱就成了冤大头,给人家做嫁衣裳?我不干!”(BCC)
(15)郁秀:说起话来不知天高地厚。你们这样的人到外面卖东西,绝对是哭着收场,不信你就看着吧。社会多复杂,你们根本不知道。(BCC)
例(14)中康宁宁对未来“盗版书”出现的预测,例(15)中郁秀对对方卖东西“哭着收场”的预测,都显示了强烈的预警性质,说话人对预测自信,也希望听者相信,用构式“不信你X”可以很好地加强预测的合理性。
5.驳斥对方观点或劝阻对方。言者对听者的观点不赞同进行反驳,或者阻止听者做某事时,后续用构式“不信你X”来加强语力,驳斥对方观点时前项A一般为反问句,阻止听者做某事时前项A为祈使句。如下例:
(16)乙:对!随便说,反正说大话吹牛不上营业税。
甲:什么叫说大话呀?谁不知道北京有个X大将军呀!不信你问去呀!(CCL)
(17)告诉你一个真理:别标新立异,别去赶时髦!那是没有好结果的!……不信你瞅瞅,文化大革命的造反派,哪几个有好下场?(CCL)
上面两例对构式“不信你X”的后续运用,都对前面的驳斥与劝阻都起到了加强的作用。
构式“不信你X”不会单独出现,它是后续性部分,需要与前项伴随共现。在它之后,有时还会有评论B出现,这时候就形成“前项A+不信你X+(评论B)”的模式。
评论B的出现,是言者的一种“追加评论”,针对前项A里已经出现的评价进行再次提升,强化评价的可信度,如下例:
(18)我对胖子说:“你这是小农主义思想,小富即安,炒黄豆有什么吃头?……这些水都是祖龙的脑浆子,不信你下去喝两口试试,比豆汁营养价值还高,喝几口也能解饱。”(BCC)
(19)小雅在燃引线,果然激出了田氏的怒火,道:“下堂求去啊,小姐很漂亮,不信你们去看看,快近四十的人,还像一朵花似的……”(BCC)
例(18)中前项A里已有“祖龙的脑浆子”这样的评价,再用“比豆汁营养价值还高”进行二次强调,例(19)中前项A里对小姐相貌已经有“很漂亮”的评价,再用“像一朵花似的”进行加工与提升。
评论B的出现,也可能是言者追加的预测结果。言者希望听者按照自己的建议完成“X”,但又抢在听者验证之前,预测出验证的结果,言者提出这个对自己有利的预测结果,就是想告诉对方,前项A的真实与可靠性不容怀疑。如下例:
(20)玲姑笑道:“你真看错她了,她比我对你还要情深,简直连自己都不顾,决不会暗中跟来,不信你往林外寻找,一定寻她不到。”(BCC)
(21)一位调查对象拒绝回答关于他年龄的问题,并很有把握地说:“人人都不愿告诉别人自己的岁数,不信你问一个人多大了,他肯定回答一句:你看我多大了?”(BCC)
由上述分析可见,无论是构式“不信你X”还是评论B,都是加强言者前项话语内容真实性的手段,构式“不信你X”是对前项A的再次证明,评论B是对前项A的二次强化,都是为了言者的“表真”立场而服务的,是两种不同的“保真”手段。
方梅、乐耀介绍了Du Bois的“立场三角”理论,认为评价、设置、认同是一个独立的立场表达行为的三个方面,即“我评价某事物,并由此给自己设置定位,然后和你之间产生不同程度的认可”[5]310。“不信你X”这个构式表达了言者对前项A真实性所持的立场,使用构式是为了从听者角度为前项A的真实性多加一层保障,最终目的是使听者认同言者的立场,所以将“不信你X”的构式义归纳为“通过验证达到认同”。
在言语交际中,言者先表明前项A的真实可信度,接着用“不信你X”向听者发出一个邀请信号,邀请对方立即可以用行动实现“X”,以此来验证言者所言属实。听者解读构式义后,配合言者现场实现“X”,例如:
(22)一个满身酸气的穷秀才,背负着双手,施施然走进了院子,忽然向那卖包子的小贩笑了笑,道:“今天你又毒死几个人?”小贩翻着白眼,道:“我这包子只有狗吃了才会被毒死,毒不死人的,不信你试试?”他抛了个包子过去,穷秀才竟真的接住吃了下去,摸着肚子笑道:“看来你这包子非但毒不死人,而且还能治病!”(CCL)
(23)梁文道:……最近英国还有好几个名人公开抨击,说英国人自己回国本来应该很快,结果在希思罗机场也逗留了60、70分钟才入得了境,何况我们这些老外去了。
窦文涛:所以往往大事的气氛都叫先抑后扬,就是高潮之前你看这个气氛都是都有种肃杀之感,你不信你看看现在这个伦敦范儿的照片,咱们看几张,我们感受一下,你瞧,这就是它奥运安保,武装直升机,这我觉得算正常。(MLC)
例(22)中,小贩发出“不信你试试”这个邀请信号后,紧接着听者就配合完成了“吃”这个动作,并且如小贩所愿,穷秀才认同“包子毒不死人”的真实性。例(23)是电视访谈节目的现场,窦文涛发出“看照片”这个信号后,梁文道与他一起开始看给出的几张照片。
在交流中,并非所有的验证都可以立刻完成,所以有时言者对不能立即兑现的验证要给出建议,用“不信你X”给听者提出一个建议,表示:“如果你按我说的去做,就可以证明我之前所说真实可信”。建议里提供了路径方法或者咨询对象等,听者解读话语意义后,延迟实现“X”,例如:
(24)记者:你这价儿对吗?我们上周去同仁医院,买20粒装0.25克的阿莫西林胶囊,零售价明明是12.6元。
办事员:是降价前的价格,不信你去旁边的药店去看(手指北京江苏饭店附近的药店),卖的就是11.5元。不过现在许多药店、医院都没有降价,价格也不一样。(CCL)
(25)老太太用指尖掐了掐芦笋说:“我昨天买的比这还脆,才两块钱一斤。”“老太太,我按成本价卖给你了,不信你到其他摊位去问问。”老太太走开了,一会儿又折回来说:“两块三。(BCC)
例(24)中,办事员使用构式同时配合非语言动作,给记者提出了去别家药店的建议,显然“去别的药店”在当前的话语话环境中无法当场实现,但可以延迟实现。例(25)中,老太太听从了卖菜人建议,去别的摊位问价格,延迟完成问询后,认同了卖菜人“成本价”的可靠性。
研究中发现,有时“X”对于听者来说无法实现,超出了听者能力的范围,如果把听者的能力设定一个量值,这些无法实现的“X”就是超量的,言者的意图并不是让对方完成“x”,而是借助夸张的超量的手段加强对前项A的肯定,所以这是一种主观评价。例如:
(26)在美国有很强大的力是促使人去挣钱,……而写书在那里也不是个挣钱的行当,不信你到美国书店里看看,各种各样的书涨了架子,和超级市场里陈列的卫生纸一样多。(CCL)
(27)主持人:再者说了,希拉里那毕竟也是60开外的人了,那是地地道道的老太太了,人前的那一面,那全靠打鸡血撑着,拿化妆品盖着,不信不信你让希拉里洗把脸,保准您吓您一跳。(MLC)
(28)看这个软件天翼3G超高速,没事上网走两步。天翼3G实力强,不信你问赵忠祥。天翼3G真奇妙,别看广告,看疗效!(BCC)
上面三个例子中,无论是“到美国书店”“让希拉里洗脸”还是“问赵忠祥”,都超出了一般听者的能力范围,验证无法完成,验证义被弱化。听者通过语境,推理出言者交际目的,不是通过验证来认同,而是对前项A真实性的作出评价与再次肯定。
在言语交际过程中,构式“不信你X”在连贯的语流中,有时起到衔接作用,这时的“X”无需听者实现,“不信你X”起到提醒听者、引起注意的作用,可以用于提醒新话题的建立,还可用于提醒话题跑偏后的找回。例如:
(29)立新:《话里话外》本周关键词之五,是足球。那位说还真是,关注这个足坛打赌扫黑这方面工作。……但是我觉得赌球行为让赛事失去了基本的公平和公正。伤害了球迷和中国足球的未来。这个绝对是要非常重视的一个问题。不信你看看那些反赌风暴当中涉案的人员。还有包括他们这个一些违法行为涉及的金额,真是触目惊心哪。(MLC)
(30)A:那会儿年轻时会儿也不懂得。先头儿我这骨头节儿,手骨头节儿疼,你看,也不酸疼酸疼的,这手骨头节儿。就在,我这儿子子底下不是还一个姑娘吗,挨月子里头,不正七月热的时候儿吗,就使凉水洗——
B:那受凉了。
A:脑袋前面儿包上点头发怕受风,头疼,不包。大热天儿,七月天儿嘛,那年是闰七月,热着呢!这会儿你不信你看,手指头疼。我头倒不是见风儿就疼,反正我老爱戴着帽子。(北京话口语语料库)
例(29)中,说话人在话题“足球”“赌球”之后,用“不信你看看”引出新话题“涉案人员”,提醒听者注意。例(30)中,说话人A本来的话题“手骨头节儿疼”被说话人B打断,为找回话题,用“不信你看”引导。这两例中,听者无需实现“X”,验证义被弱化。
构式“不信你X”还可以用来表达言者负面态度,比如愤怒、威胁或警告,这时言者无需听者完成“X”,验证义被弱化。交际目的在于强化前项A的话语内容,传递强烈的情绪。例如:
(31)秦红忿然的道:“我爹出自一片诚意,连少林寺也照样抄一份,不信你去问!”
“我问谁?大概只有天知道!”(BCC)
(32)苏三皮不理睬,闪开身,夺路而走。小三子一把抽出手枪,一个箭步冲上去,抵着他的后脑勺严正警告:“如果你敢走出这个门,老子现在就开枪打断你的狗腿,然后挖出你两只狗眼珠子,叫你下辈子生不如死,不信你试试看!”(CCL)
例(31)中,秦红的目的不是让对方去查证,而是为了宣泄愤怒的情绪,对方也识解了她的意图。例(32)中小三子用“不信你试试看”来发出警告,强调自己话语内容的重要性,苏三皮无需去“试试”。
“不信你X”表达的是言者的“表真”立场,同时具有“验证”义,所以这个构式表现出强烈的交互主观性。对这个构式的理解需要交际双方共同来完成。“不信你X”有多种语用功能,在理解言者话语意图时,听者每次都要通过语用推理来得出构式要表达的语义。在“发出验证邀请”时,听者的推理是:立即完成“X”,就可证明A为真;在“提出验证建议”时,听者的推理是:只要完成“X,就能证明A为真”;言者做“主观评价”时,听者的推理是:无论“X”完成与否,A都为真;言者发出“提醒标记”时,听者的推理是:“X”不需完成,构式有新的语义;言者表达“负面态度”时,听者的推理是:“X”不需完成,构式用来表达态度。从“邀请”到“表达负面态度”,“不信你X”的验证义在逐渐弱化,“不信你X”的语用功能类型与验证义的关系,如表2所示:
表2 构式“不信你X”的语用功能类型与验证义的实现
该构式出现较晚,最早例句出现在清朝。在CCL古代汉语语料库共检索到有效例句25个,其中15例是邀请功能,现场实现验证;10例是建议功能,延迟实现验证。未发现评价、提醒与表达态度功能。说明“不信你X”在形成之初,“通过验证达到认同”就是它最基本的语义。如下例:
(33)葛贼道:“你休要哄我。既是你的,你手无寸铁,如何会打下野鸡来?”丑女子道:“原是我姐姐打的。不信你看那树下站的不是。”葛贼转脸一看,见一女子生得美貌非常,果然手握弹弓,在那里站立。(清朝)
(34)“韩忠呐,你也别说想跟我动动手,把我拉到里头去,你连我这头驴都赢不了。”韩忠一翻眼皮:“什么?一个畜类我都赢不了?”“不信你就过来试试。”老头拿手冲着驴一指,韩忠就瞧这驴猛地一下蹿过来。驴一抬前蹄,照着韩忠的脑袋就拍下来了。(民国)
邵敬敏提出,框式结构内部发展是不均衡的,有的框式结构由于高频长期使用,就会固化为固定短语[6]。在“不信你X”的发展过程中,“不信你看”和“不信你试试”在高频使用中,“验证”义弱化,向两条不同路径发展:一是从真实立即可实现逐渐走向虚拟实现,听者“验证”的可实现程度逐渐弱化,由于“验证”义的削弱,构式“不信你看”逐渐发展为提醒标记。二是构式“不信你试试”强烈的主观性使其具有加深对前项的肯定程度,强化言者主观意图的表达效果,造成“验证”义削弱,成为表达验证强烈情感态度的态度标记。一条是弱化为提醒标记,一条是弱化为态度标记。他们都呈现以下的特点:验证义弱化、构成简化、位置依赖。
综上,将构式“不信你X”验证义实现与弱化的路径用图1表示:
图1 构式“不信你X”验证功能的实现与弱化的路径
“不信你看”验证义弱化的动因是主观性(subjectivity),“主观性是说话者在说出一段话时表明自身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从而在话语中留下‘自我’的印记[7]”。“不信你看”中言者的主观性,主要体现在对听者“看”什么的可控性上,也就是通过看什么来完成验证,都在言者的掌握之中。言者对前项A的真实性可信度充满自信,因此即使“看”的内容从真实到虚拟,言者对听者能认同自己很有信心。
(35)“我爹他老人家已经死了,不信你看。”苗玉琳侧身指着门槛边一具鲜血淋淋的尸体(BCC)
(36)“效率”有关人的部分,必然来自纪律,而长期的、彻底的维持整齐清洁,是形成纪律的不二条件。不信你看练兵的营房里,天天扫,天天擦,天天要把被子叠成豆腐块,不这样,纪律哪里来?(CCL)
例(35)中,“看”的对象是尸体,是客观真实存在,例(36)中,“营房里”究竟什么样听者没有看到真实存在,言者用语言描述了营房里的场景,用虚拟的现实代替了真实场景的呈现。
“不信你看”在言语交际中被频繁使用,言者呈现给听者的真实场景逐渐走向虚拟,用言语描述代替真实场景。因为言者提供给听者虚拟的现实或场景,其实就是确立一个新话题,所以当言者需要确立一个新话题时,“不信你看”往往被拿来放在新话题前面,变为具有提醒功能的标记,依靠它对前后语段进行组织。如下例:
(37)萝岗区火村小学大队辅导员刘桦老师,从保护流浪儿童中心成立到现在,一直担任他们的义务支教老师,新学期的第一次上课,有学生马上就投入,但是也有学生对老师爱理不理。不过刘老师自然有办法,不信你看,这个女孩,最初基本上不太听课,继而被老师请上台和同学互动,最后居然主动和老师跳起舞来了。(MLC)
“在历史的发展中,框式结构的语法意义,通常遵循着一个基本的发展轨迹,从具体到抽象,从一般义到特殊义[6]”。“不信你看”的发展变化正是体现了的这样一个轨迹:客观真实→主观呈现→话题建立。
“不信你看”验证义弱化的动因还有语用推理,一个构式负载着说话者特定的意图,需要听话者通过一定的推理(inference)来获得真正的语用意义。语用推理在语义发展过程中要通过言者和听者的互动来实现。“不信你看”语面意义是“看”这个动作需要听者的目光发生空间位移,移动到言者指定的客观事物上,通过“看”客观存在的事物,来认同言者的立场。但是随着构式的发展,语表形式和实际语用意义之间产生了距离,听者需要语用推理来获得言者的意图。推理过程如下:
前提:如果要判断言者前项A是否为真,就要通过“看”客观存在的真实事物或场景来验证。
事实:无客观存在的真实事物或场景。
结论:不需验证,构式有新的意义。
在实际的语境中,听者能够解析言者的意图,而这种新的意义也由于在交际中反复使用而被双方接受,从而逐渐地固化。
“构式还可能在实现某种修辞动因的状态下被高频使用,使得不可推导的修辞意义从外部加在构式上[8]”。修辞动因是“不信你试试”验证义弱化的主要原因,修辞动因使得言者主观性增值,达到强加言者主观意图、强化前项A的内容和保障信息真实性的表达效果。
“想象被激发,思维活跃起来,理解时间的延宕使语言内外的细节被充分关注到,注意力长久集中在这一过程上而大大加大了语义体验的深度。修辞动因则因为所经历过程留给我们的将是更为深刻、更为持久的印象[8]”。言者在表达愤怒、威胁或警告这种强烈的负面态度时,在说出自己的话语内容后,用“不信你试试”作为后续部分,从语表形式来看是邀请对方通过“试试”来验证,实际上蕴含的是相反的意义,根本不需要对方验证。用肯定形式来表达否定的内涵,这种话语理解上的不可推导性可以达到很好的修辞效果。例如:
(38)他威胁道:“今天你不实话实说就别想我会放了你,我向来说到做到,不信你可以试试!”看见他霸气十足的态度,王宁馨立刻明白他是认真的。(BCC)
例(38)中,说话人用“不信你可以试试”来加强威胁的效果,对方在语境中也正确地获得了他的意图。这种构式所带来的修辞价值,会使得人们在交际中不断地重复使用,在高频的互动中,其语言形式会逐渐地固化并最终定型。
构式“不信你X”,表达言者“表真”的立场,构式义为“通过验证达到认同”。在话语交际中,“不信你X”是由前项触发,出现的格式是:前项A+不信你X+(评论B)。该构式对动词的选择呈现出明显的倾向性,偏好动作动词“问”“看”“试”。“X”偏好动词重叠式的应用,在句式结构的选择方面,“X”偏爱连动式。在交际中,构式“不信你X”被用来发出邀请、提出建议、做出评价、提醒对方或者表达负面态度。在高频使用中,构式的“验证”义开始弱化,表现为两条路径:一是从真实立即可实现逐渐走向虚拟实现,构式“不信你看”发展为提醒标记。二是构式“不信你试试”强烈的主观性使其具有加深对前项的肯定程度,强化言者主观意图的表达效果,成为表达验证强烈情感态度的态度标记。“不信你X”框架内部发展不平衡,发展的程度也不一样,还需要进一步细化研究。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