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汉英双语者语言产生过程的心理机制研究1

时间:2024-06-19

谢 菲

(安庆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安徽 安庆246133)

一、研究背景

双语者(bilingual)指的是同时掌握两种语言,并能够随着任务情境的要求在不同语言之间进行随意转换的个体[1]。通过文献梳理发现,双语者的语言产生现象是当前认知语言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热点问题,语言产生过程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心理加工过程,在对客体进行语言命名时,一般个体需要依次经历特征识别、语义表征以及词汇输出三个阶段[2],国内外学者研究语言产生过程使用的范式主要有:图片命名任务[3]、言语理解任务[3]和音位监控任务[4]。

在探究双语者语言产生过程的心理机制时,一般需要综合考虑以下两个基本问题:首先,按照任务指令在目标语言库提取词汇时,非目标语言库会不会同时得到激活?其次,非目标语言是否会干扰目标语言的提取过程?[5]第一个问题在很多研究中都得到了相同的结论,即非目标语言库会在目标语言提取时得到同步激活[6],而对于在使用第一语言(母语,L1)或者第二语言(二语,L2)提取目标语言信息的过程中,非目标语言库的信息是否会产生干扰,结论还是存在一定的争议。围绕该问题存在两个截然不同的理论,即特定语言提取理论模型(language-unspecific selection model)和非特定语言提取的理论模型(language-specific selection model)[7],特定语言提取理论认为,在进行语言提取时,双语者的两个语言库会被同时激活,但是由于不同的语言库之间存在天然的屏障,因此,对特定语言的提取过程不会受到另一种语言的干扰,而非特定语言提取的理论模型则认为非目标语言中的待选词汇会对提取过程形成干扰和竞争。

在探究双语者语言产生的机制时,往往需要被试交替使用不同语言进行语言输出,这就涉及“语言转换代价”这一问题。语言转换代价也称为语言切换代价(language switch cost),是存在于语言切换过程中的一种独特心理现象,说明在使用不同的语言对客体进行表征时,会出现反应时的增加或者正确率下降[8]。研究表明二语的熟练程度是影响语言转换代价的重要影响因素[9],另外,相邻刺激的时间间隔也会对转换过程产生影响,当两个刺激间的时间间隔较短时,语言转换代价较大[10],而当刺激间时间间隔逐渐增加时,转换代价就会逐渐变小,当增加至800ms时,转换代价就会清零[11]。因此,本研究将会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使用更长时间的刺激时间间隔(1000ms)来探究其对汉英双语者语言转换代价的影响。

通过梳理国内外关于双语者语言产生的相关研究后发现,研究者所使用的的语言文字大都是拼音文字(如英文、德文等),而母语中的汉字属于象形文字,是一种表意文字,拼音文字和象形文字在构词法以及发音上存在较大的差异[12]。那么,在以拼音文字作为母语的研究中发现的现象是否也会在以汉语作为母语的情境中出现呢?也就是说,对于汉英双语者而言,他们在使用一种语言进行自我表达时,另外一种语言是否也得到了同步激活,另外,对于熟练和非熟练二语者而言,非目标语言的激活范围以及程度是否存在差异,在双语间进行切换时,是否也存在不对称代价,是否也受到二语熟悉度的影响,这些问题依然存在,在现有研究中很难找到确切答案。因此,本研究采用图片命名范式,通过两个实验解决“不同熟练程度的双语者是否存在双语同步激活,是否产生不同的语言转换代价”这两个问题。实验1考察汉—英双语者在单语重复条件下,目标与非目标语言的激活特征;实验2通过对比在长时间间隔条件下,熟练与非熟练双语者的语言转换过程及其转换代价,并进一步验证长时间间隔能否消除汉英双语者的语言转换代价,为后续的相关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验1:汉英双语者在单语重复条件下语言产生的心理机制

(一)实验目的

实验1采用图片命名范式,要求参与者根据刺激图片的背景颜色,分别使用他们的母语(汉语)或第二语言(英语)给一幅呈现的图片命名,系统探讨熟练与非熟练汉英双语者在单语重复条件下语言产生过程中的心理机制。

实验假设:(1)在使用第一语言(即汉语)进行命名时,熟练与非熟练双语者的反应时和正确率不存在显著差异;(2)熟练与非熟练双语者使用第二语言进行命名时的反应时和正确率存在显著差异;(3)熟练双语者在分别使用母语和二语时的反应时及正确率不存在差异,而非熟练双语者存在差异。

(二)研究方法

1.被试。本次研究的参与者是国内某高校的40名在读大学生。他们的母语为汉语,第二语言为英语,分为熟练二语者和非熟练二语者各20名。熟练双语者为英语专业三年级学生,且都已通过“英语专业四级考试”,成绩为合格及以上,而非熟练双语者为非英语专业三年级学生,且都未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两个被试群体的第二语言能力差异较大。所有参与者都至少拥有至少6年的英语语言学习时间,都是右利手,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且从未被诊断为学习、阅读或语言障碍。实验开始前,主试通过口头向全体参与者说明了实验目的以及主要内容,确保被试对实验知情,随后取得了被试的书面同意。另外,为了更有力地说明两组被试的英语语言能力存在差异,确保实验研究的效度,在实验前期邀请所有被试参与了一项简短的语言能力测试,即需要他们分别对自己的双语语言能力(包含阅读理解和口语表达能力)进行自我评估,评估结果表明:两组被试的第一语言(即汉语)的语言能力不存在差异,而第二语言(即英语)语言能力存在显著差异。

2.实验设计。采用2(被试类型:熟练双语者VS非熟练双语者)×2(命名语言种类:汉语VS英语)研究设计。采用E-prime3.0程序编制实验,正式实验开始前,让被试用双语分别对目标图库中的图片进行10分钟的命名练习,命名所使用的语言由图片的背景颜色(例如,白色代表汉语(简称为L1),蓝色代表英文(简称为L2))表示。在同一实验序列中,需要被试使用同一种语言对图片进行命名。

对于不同的被试而言,前后两个命名序列的背景色与反应语言的匹配是平衡的。实验总共包含72个试次:18幅图片需要使用两种语言分别呈现两次,并且要求用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命名的试次各占一半比例。练习试次的成绩不会被计入最终成绩,正式实验时长大概在20分钟左右。

3.实验材料。实验图片取自事先准备好的图片库,图片库里的图片内容都是与大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的物品(如词典、闹钟等),被试对图片的熟悉度以及命名难度都在实验前进行了评估,确保实验材料有效,最终从库里挑选出适用情境存在较大差异的18张。图片尺寸控制在9cm×9cm,视角大小为1.46°×0.68°。

4.实验程序。正式实验开始前,为了更好地进入实验情境,被试需要花5-8分钟时间学习目标图片的中英文名称。练习阶段结束,正式实验开始后,被试需要尽可能快地命名图片,使用SR-box装置记录被试的发声及反应时,练习或实验结束后,主试介绍实验任务,并指导被试尽量又快又准地对图片进行命名,反应时为图片出现至被试开始出声命名的时间,由电脑自动记录。一个trial中的各刺激材料出现的先后顺序以及时长如图1所示。

图1 图片命名任务流程图

(三)结果与分析

本研究的因变量为正确率和反应时间,有效实验数据通过SPSS20.0软件进行分析。被试反应错误的数据及两个标准差以外的数据被去除,然后进行两种统计处理,以被试类型和以不同的实验序列为随机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被试在不同条件下的平均反应时和正确率见表1和表2。

1.不同熟练水平汉英双语者在顺序切换条件下的反应时比较

在顺序切换条件下,为了解不同熟练水平双语者的反应时是否存在差异,研究者对此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见表1。

表1 不同熟练水平汉英双语者在单语重复条件下的反应时

从表1的结果中可以看出,在英汉双语词汇交替出现的条件下,不管是熟练还是非熟练双语者,对英语词汇的反应时都要显著长于汉语词汇,另外,熟练双语者对英语词汇的反应时要显著短于非熟练双语者,而对汉语词汇的反应时没有显著差异。

2.不同熟练水平汉英双语者在顺序切换条件下的正确率比较

在顺序切换条件下,为探究不同熟练水平双语者在对汉语或者英语进行反应时的正确率是否存在差异,研究者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见表2。

表2 不同熟练水平汉英双语者在顺序切换条件下的正确率

从表2的结果中可以看出,熟练双语者对汉语词汇的正确率要显著高于汉语词汇,非双语者对两种词汇的正确率没有差异,熟练与非熟练双语者之间也不存在差异。

三、实验2:汉英双语者在长时间间隔双语转换条件下语言产生的心理机制

(一)研究目的

本研究采用图片命名范式,要求被试根据图片背景颜色选择正确的语言对图片进行命名,系统探讨熟练与非熟练汉英双语者在双语转换条件下,被试语言产生过程中的心理机制问题。

实验假设:熟练双语者对图片进行中英文命名的反应时和正确率不存在显著差异,非熟练双语者对图片进行中英文命名的反应时和正确率存在显著差异;分别需要使用汉语或英语进行反应时,熟练和非熟练双语者的反应时和正确率也不存在差异。

(二)研究方法

1.被试。同实验1。

2.实验设计。采用2(被试类型:熟练双语者VS非熟练双语者)×2(前后反应语言一致性:汉英转换VS英汉转换)研究设计,使用E-prime3.0程序编制实验过程,在实验中,被试命名所需要使用的语言由图片的背景色(例如,白色=L1(汉语),蓝色=L2(英文))来进行表征。需要被试进行中英文命名的图片随机呈现。练习完成之后随即进入正式实验。

实验整个过程同样包含72个试次,要求使用第一语第二语言进行命名的试次数各半,与实验一不同的是:相邻的两张图片需要被试使用不同种语言进行命名,并且图片呈现的时间为1000ms,两张图片的时间间隔也为1000ms。在正式实验前,被试有10分钟的练习时间,练习时间被试的成绩不计入最终成绩。

3.实验材料。同实验1。

(三)结果与分析

本研究需要分析的因变量为被试的正确率和反应时间。采用SPSS20.0软件对全部有效实验数据通进行分析。错误反应以及正负两个标准差之外的数据会被剔除,随后计算被试在不同实验条件下的反应时和正确率均值。然后进行两种统计处理,以被试类型和不同的前后语言一致性作为随机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

1.不同熟练水平汉英双语者在双语转换条件下的反应时比较

为比较在双语转换条件下,不同水平双语者的反应时是否存在差异,研究者对此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不同熟练水平汉英双语者在随机语言切换条件下的反应时比较

从表3的结果中可以看出,在汉英双语转换条件下,不论是从英语切换到汉语,还是从汉语切换到英语,不同熟练水平双语者的反应时都不存在差异(p>0.05)。另外,不论对于熟练还是非熟练双语者而言,两种切换序列的反应时也不存在差异(p>0.05)。

2.不同熟练水平汉英双语者在双语转换条件下的正确率比较

为比较在双语转换条件下,不同熟练水平双语者的正确率是否存在差异,研究者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不同熟练水平汉英双语者在随机语言切换条件下的正确率比较

从表4的结果中可以看出,在从汉语切换到英语时,熟练双语者的正确率要显著高于非熟练双语者(p<0.05),而对从英语切换到汉语时,两个群体的正确率不存在差异(p>0.05)。

四、讨论

(一)不同熟练程度汉英双语者在单语重复条件下的行为反应分析

近年来,双语者和双语现象在国内外认知语言学界获得较多关注,在现有的大多数研究表明双语者在输出一种语言时,另一种语言系统也得到了有效激活[4],但这些研究选取的被试一般都属于印欧语系的双语者。本研究以汉英双语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语言生成的过程进行了详细探究,也得到了和以印欧语系双语者作为被试一致的研究结论。即在单语重复条件下,不论对于熟练还是非熟练双语者而言,使用汉语对图片进行命名时的反应时和正确率不存在差异,而需要用英语进行反应的刺激而言,熟练双语者的反应时要明显快于非熟练双语者。另外,对于两个被试群体而言,使用英语进行命名的反应时都要长于汉语。这一系列的结果说明在语言产生过程中,熟悉和非熟悉双语者两种语言的语言库都得到了激活。另外,在使用英语对目标图片进行命名时,被试的反应时以及正确率存在明显的语言熟悉度效应,熟练二语者的反应时明显短于非熟练双语者,存在反应时延迟的现象,即当被试使用单语对图片进行命名时,语言熟悉度发挥了调节作用,目标词在此时不是唯一被激活的词汇[13],这也与前人的研究结论一致[7],证实了非特定语言提取理论在汉英双语学习者中的适用性,这种反应延迟的现象可能源于非目标语言库的待选词对目标语言库中的待选词的提取过程造成了干扰或者竞争。

有学者对双语者在进行语言提取时两种语言库的激活范围进行了研究,如Colomé等人的研究发现,熟练的双语者在使用母语进行命名时,二语中的非目标词也会同时得到激活,而非熟练双语者使用母语对客体进行命名时,仅仅只有二语中熟悉度较高的目标词得到了激活;但在要求使用二语进行命名时,发现母语中的非目标词都能得到激活[14]。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于熟练双语者对二语语言也非常精通,并且二语的语言库非常庞大,因此在使用二语作为非目标语言时,较高的熟练程度也使得二语中的非目标词汇达到激活水平。

(二)不同熟练水平汉英双语者在长间隔转换条件下的行为反应分析

本研究发现,在需要交替使用不同语言对图片进行命名的任务中,在长时间间隔(1000ms)条件下,不同熟练水平的双语者在相同切换序列中的反应时不存在差异。这与前人的部分研究结论不一致[6],这种差异可能与刺激序列的时间间隔有关,之前有研究使用数字命名任务探究了双语者语言产生过程中的切换代价问题,发现在刺激时间间隔较短时(如300ms),从二语切换到母语比从母语切换到二语的切换代价更大,并认为是语言熟练程度决定了这种差异[15],即母语比二语存在更显著的切换代价[5]。对于非熟练双语者来说,当个体的语言输出过程是从母语过渡到二语时,会受到熟练母语的较强干扰,所以,个体需要动用心理资源去克服这种阻碍以顺利完成语言输出任务。而在从非熟练语言过渡到熟练语言时,由于非熟练语言库容量较小,语言熟练程度较低,其语言输出过程不会受到非熟练语言的影响,而熟练的双语者因为对两种语言的熟悉度相当。所以在两种语言进行转换时,不会产生切换代价差异问题,对于非熟练双语者而言,其二语语言能力随着训练逐渐获得提升后,转换代价也将发生变化[16]。

在前人的研究中,前后呈现刺激的时间间隔较短时,切换条件下的语言转换代价会比较大,而本研究中刺激间隔为1000ms,发现不同熟练水平的双语者在从一语切换到二语时的反应时不存在差异性,而正确率存在显著差异,说明被试为了尽快完成反应而错误地进行了命名,这在以往的研究中也有类似的发现[17],对于该研究结果产生的深层次的原因,可以使用双语交互激活模型(bilingual interactive activation model)进行解释[18],在双语者进行语言命名时,目标语言的输入会激活相应的语言结点(Node),被激活的语言结点会返回抑制非目标语言的加工。对于非熟练双语者而言,因为对一语的熟悉度较高,在以一语进行反应时其得到激活的量大,对随后出现二语的抑制程度更强,因此,在对下一个刺激使用二语进行命名时的正确率就会出现下降,说明语言熟悉度在其中扮演了某种调节作用[18]。

同时,本研究也引发了一些思考。双语学习与教学已经受到国内学界的广泛关注[19],现有研究表明不同熟练水平双语者言语产生过程中存在独特的提取控制机制,使得其在进行语言输出时能很好地控制语言提取的时间进程,并且这种提取进程受二语的熟悉度的影响,那么这种提取控制过程的神经机制究竟如何?围绕此问题,目前国外学者已开展了深入的探究,而国内涉及到这方面的研究较少。这需要研究者运用认知神经科学的方法,针对正常的双语者群体开展更深入地研究与探讨。

五、结论

本文以不同熟悉程度的汉英双语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图片命名范式,对单语重复条件下和双语长间隔切换条件下两组被试的反应时和正确率分别进行分析,发现:(1)不论是熟练双语者还是非熟练双语者,在单语重复条件下进行语言输出时,两种语言库都得到了激活,且与二语熟悉度无关;(2)在长时间间隔二语转换条件下,从二语切换到一语时的反应时和正确率就没有出现显著差异,而从母语切换到二语时,熟练双语者的正确率要明显高于非熟练双语者,说明在语言切换过程中,语言熟悉度可能存在某种调节效应。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