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生态学及语言功能视角下中国英语的产生、发展和作用

时间:2024-06-19

刘春燕

(广东金融学院 外语系,广东 广州 510521)

一、中国英语的定义

中国英语也称为China English,是一个中性含义的词,区别于含有贬义的Chinese English(中式英语)。Chinese English 是指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和使用者受母语的干扰和影响或是对英语国家文化习俗和语言习惯等缺乏知识,偏离了标准英语的不规范的语言表现形式,是学习者的语言误用,不被规范英语所接受。中国英语则是以标准英语为基础,表达中国本土政治经济、社会生活、风俗民情等各个领域特有现象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中国英语具有汉语语言特征,但被英语本族语者理解和接受,是一种使用型英语变体。是“英语国家使用的英语跟中国特色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一种客观存在。”[1]

二、中国英语的产生和发展

(一)生态学视觉下中国英语的产生和发展

中国英语是英语在中国本土化而出现的语言变体。其产生和发展可以从生态学的角度进行解读。

达尔文的进化论认为,生物是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种类从少到多地进化和发展的,而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力。反映在语言方面,生物进化的这种特征“可以用来解读语言的多样性,语言的亲属关系”[2],甚至解读语言的消亡。

正如生物物种受其生存环境影响一样,环境对语言的产生和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生态语言学认为,世界上任何语言系统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处于一个与它紧密联系,相互作用,不可分离的生态环境之中,其产生与发展与生态系统中的自然、社会、文化和人群等环境因素密切相关。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生物给环境以影响,反过来环境也会影响生物。一种语言到了一个新的环境,同样也受其环境的制约和影响。

随着全球政治经济一体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中国与世界其他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扮演“世界通用语”角色的英语在中国与国际的交流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英语进入中国,并在中国发展,好比一种生物进入一个新的环境开始繁殖,无可避免会受到中国特有的社会文化环境和语言环境的影响。中国特有的地理环境、民族历史、社会制度、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等组成的大环境无不对英语产生着影响。以上领域所存在的与英语为本族语国家的差异,反映到语言中,就产生了语言的差异,当地人们在使用英语的过程中,就形成了其特有的表达形式,中国英语的产生是“中国文化背景作用于英语的结果,表达了汉民族独特的文化现象”。[3]

中国特有的生活环境、思维方式、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在英语中无法找到相对应的词汇和表达法,就产生了词义空缺现象,为填补这一空缺,不可避免地要通过音译、译借、语义再生等手段形成一些富有中国特色的英语,用来表达中国特有的现象。如在政治领域的Three Representatives(三个代表),Peaceful Rising(和平崛起),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科学发展观);文化领域的Fuwa(福娃),Kungfu(功夫);经济领域的Knowledge Economy(知识经济);社会领域的Cheng-guan(城管),Hukou(户口);科技领域的Chang’e One(嫦娥一号),Taikonaut(中国宇航员)等等。中国英语的产生,适应了填补中国在对外交流中出现的词汇空缺、文化空缺和意念空缺的需要。是跨文化交流中英语和汉语不断相互碰撞融合的结果,其产生、发展和存在都有其必要性和必然性,并拥有属于自己的发展空间。中国特有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中西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是中国英语产生的根源,而中国英语的产生也是英语适应新的环境、实现本土化的结果,中国英语实现了中国本土文化与英语语言之间的有效嫁接。

从生态学角度看,全球经济一体化使英语在中国的本土化趋势不可逆转,语言文化交流需要中国英语,这为中国英语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在使用的过程中,语言之间也如自然界的生物一样存在潜在的竞争关系,中国英语的产生、萌芽和发展遵循了从无到有的生态规律,其产生、存在和发展也经历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选择过程,经受了发展规律的考验。正如汪榕培先生所认为“英语是一种客观存在”,中国英语的存在有其原因,而存在即必然,因此我们不可忽视其存在和作用,相反应该为其发展提供一定的空间。

(二)语言功能视觉下中国英语的产生和发展

从语言学的角度看,语言的使用不仅仅由其内部系统决定,还受其社会功能的影响。语言学家Halliday曾提出语言的七个功能,即:工具功能,描述功能,交互功能,控制功能,启发功能,想象功能及个体功能。基于Halliday 的理论,Kachru 认为英语在其作为非母语的国家中作为第二语言主要承担四种功能:工具功能,管理功能,创造功能和人际交流功能。从英语的功能角度可以看到中国英语产生、地位和发展。

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变体,其产生和发展与其使用的需要紧密相关。在英美国家适用的英语完全有可能不适合中国的环境,某些情况下,来自汉语的新词汇及表达形式才能满足中国英语使用者交流的需要,由此产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以其特有的语法和词汇反映出中国独有的文化特征和中国人固有的思维模式因此,中国英语的出现是具有客观合理性的。

英语在国内发展迅速,地位日渐提高,发挥的功能也日渐明显。从描述功能看,中国英语带有中国特点,能准确地描述中国特有的事物和现象,实现中国文化传真。英语在中国虽未被作为第二外语,但其作为外语的工具性功能体现在很多方面,如教育领域、新闻媒体领域、外贸、旅游领域及科技领域。在媒体领域,英语是仅次于汉语使用的第二语言。国内大量英语报刊杂志的出现使外国读者通过英语了解中国的实际情况,听到中国政府的声音,英语作为一种交流工具,其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它的实用价值。英语的管理功能表现在越来越多的政府发布英文版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各级政府的门户网站大部分出现相应的英文版,英语在中国行政部门越来越受重视,而很多的跨国公司、外企、合资企业的日常管理语言也是英语,以满足外籍人士的需要。英语的人际功能则表现在越来越多专家、海外留学生及外资企业员工作为懂英语的双语者,在交际中越来越多地使用英语,使英语成为除母语外的名副其实的第二外语,其影响力不可低估。英语的创造功能表现在一些接受过中国教育、懂得中国文化、了解中国国情的作家用英语进行文学创作并在英美等国家发表,在西方读者中引起反响并受到欢迎,对传播中国文化起到了积极作用。在以上四种功能的实现过程中,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英语充当了重要的角色。

中国英语的产生和发展符合生态学中的进化论的原则,中国英语所发挥的功能则奠定了其不可或缺的地位。

三、中国英语的作用

(一)中国英语丰富标准英语的形式和内容,促进标准英语的发展

正如生物群落中物种之间存在互利共生关系一样,语言群落中的语言变体中国英语和共核语言(标准英语)之间也是一中互利共生的关系,中国英语和标准英语互利共生,相互促进。一方面,中国英语要以其宿主标准英语为核心,才能生存发展,作为共核语言的标准英语为中国英语的产生提供了对其形成和发展起关键作用的共核部分。另一方面,标准英语具有开放性和很强的兼容性,据统计,英语的单词中,有80%是外来词。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也进一步加强,带有中国特色的词汇不断进入英语,并作为外来语被英语吸收,中文词汇逐渐成为英语新词汇的主要来源。中国英语从词汇、句法、语义篇章等方面丰富了英语,使标准英语的表达形式得到了丰富,促进了英语的发展。英语在吸收外来语言的同时也在吸收着外来文化,中国英语使英语成为除西方文化之外的其他民族文化的载体,使英语的地位和影响力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其局限性,都不可能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世界上的每一种文化。由于“中国英语是在英语和汉语两种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中产生的,它承担着文化载体的角色”。[4]中国英语使英语和中国文化得到了很好的结合,实现了嫁接物种强大的“双重物种优势”。汉语和英语的互相渗透和吸收,使这两种语言具有更强的活力和更广泛的使用者。

中国英语通过丰富英语的词汇量,增强英语的表现力,成为中国文化的另一载体,在丰富英语语言的同时,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进一步扩大了英语的影响力和影响范围。因此,中国英语的产生和存在对英语本身是一种贡献。

(二)中国英语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播,维持世界文化生态平衡

中国英语的发展弥补了现有英语在表述中国文化中特有事物和现象的不足,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桥梁,对传播和传承中国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跨文化交际是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本土文化不可缺失,缺失了本土文化,也就缺失了交际的一方,成为单向的文化传播,偏离了平等的交际原则。中国英语是英语与中国文化的结合,若使用得当,能更忠实地反映原文,中国英语中所表现中国文化特色的词汇在英语国家的推广使用,以及英语国家人们对中国英语独特的语用方式的兴趣增加,使中国传统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了解和推崇。中国英语有效地填补了中西文化的空缺,有利于中国文化的内容传真,使汉文化与他国文化的交流得以实现,促进了中国文化的传播,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提升中国和中华民族在国际上的地位,促进了文化的多元化,遏制英美国家的文化霸权主义,抵制西方强势文化入侵,搭建了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的平台,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对世界文化生态平衡的维持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中国英语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因此我们要以正确的态度对待标准英语和中国英语。我们不能因过分强调外国人的语言习惯而不敢大胆地通过中国英语表达中国文化,否则将会在交际中丧失了本国文化。只要存在着中国与世界之间的跨文化交际,中国英语就有存在的必要,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中国英语增强中华民族的身份认同感,提升汉语及中华民族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一种语言,往往为某一特定的人群所使用。因此语言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某个群体和个人的归属。广东人爱说粤语,上海人钟爱上海话,美国人则喜欢美式英语,这当中除了对某种语言的感情以外,更重要的是不同的语言或者方言,标明了说话人的属地或身份。一个人的语言可以告诉别人自己的国籍,职业,身份甚至价值取向,也体现着一个人对自己身份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中国英语承载着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也标志着中国人的身份,其发展对弘扬中华文化,增强中国人对英语的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极为丰富,中国文化及近代文明对世界科技、经济以及世界文明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承载着中国文化和中华文明的中国英语展示了中国与西方不同的文化和生活习惯,展示了中国人独特的身份认同。我们在使用英语时其实也在告诉对方我们是中国人,这是归属感的表现,也是一种潜在的心理需求,中国英语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身份认同感。

随着中国经济地位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以及中国文化的传播,英美等国的人们逐渐了解和尊重中国文化,以前中国人学习外语要求要“入乡随俗”,现在外国人要了解中国,与中国合作,也开始倾向于“入乡随俗”,接受中国文化,接受中国英语。2013年4月国际金价大跌,中国大妈疯狂抢购金,为报道中国大妈带动金价上涨,《华尔街日报》特地创造了“Dama(大妈)”这一来自汉语拼音的英语单词,美国人对中国“Dama”的经济实力刮目相看的同时,也了解认识了中国的语言,而“大妈”一词的流行也证明了一个国家的影响力越大,这个国家的语言影响力也越大。近年来,取自汉语拼音的英语单词频频在海外媒体的报道及教材刊物中露面。特用来描绘中国社会复杂关系网的“Guanxi(关系)被收录进了英美国家的商学院教材《Rules and Networks》中,英国的《The Economist》把中国的未婚男士译成“Guanggun”(光棍),美国的《New Yorker》把中国的激进年轻人译为“Fengqing”(愤青),连“Tuhao”(土豪)一词也被收入了《牛津英语词典》。中国贡献的英语单词,越来越多地融入国际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国英语的产生和存在避免了母语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的缺失,捍卫了民族文化,使中国民族文化精华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从而也树立了文化自信意识,对提升了汉语及中华民族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与语用失误的中式英语有着本质的区别的中国英语的产生和发展符合生物发展的规律,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并发挥着其应有的功能。中国英语反映和表达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日常生活等各方面具有浓厚中国特色的事物和现象,在促进中国文化与其他文化交流的同时,丰富了英语的形式合内容,促进了英语的发展,避免了中国文化在跨国文化交流中的缺失,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身份认同,提升了汉语及中国文化的国际地位。

[1]汪榕培.中国英语是客观存在[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1(1):1-8.

[2]叶莉.从生物进化论看中国英语的形成和发展[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31-133.

[3]杨莉.从汉语借词分析中国英语词汇层面特征[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121-124.

[4]刘国兵.语言变化的生态学解读[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9):199.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