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植根课堂 立德树人——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

时间:2024-06-19

袁玉蓉

(江苏省昆山周市镇永平小学,江苏 昆山)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总书记强调,教师应不忘立德树人的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积极探索新时代教育教学方法。笔者发现,苏教版小学数学新教材中含有大量优质的德育素材,这与践行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十分吻合。教师应提高对德育素材识得的敏感度,发挥教育智慧、善用德育素材创设情境,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使德育能融情于境,由情入理。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与反思,从创设故事情境、生活情境和情感情境这几方面来探析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

一、创设故事情境,在趣味中感悟德育

孩子总是容易被有趣、动人的故事吸引,教师可以利用讲故事法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讲故事的节奏,适时通过提问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在趣味中深入浅出地获得数学新知的同时,又能润物细无声地感悟其中所蕴含的道理,达到良好的学科教学、德育目标。

例如,在认识“容量和升”这课的导入环节中,教师可以新编小和尚挑水的故事。首先,用多媒体展示大、中、小三个水缸,动画演示小和尚挑水。接着,教师提问:“如果你是小和尚,你会选择挑满哪个缸的水呢?为什么?”然后,学生交流。学生1 回答:“挑满最小的水缸,因为挑的水最少,最省力。”学生2 说:“挑满最大的水缸,因为挑的水最多,可以分享给更多的小和尚喝。”教师及时地表扬了他辛苦自己、助人为乐的思想。学生3 说:“挑满中等大小的水缸,因为水既够喝,又不浪费。”教师也对他节约用水的意识表示肯定。在这样一个趣味的故事情境中,学生可以自主发现并归纳出水缸容量有大有小这一知识点。同时,学生还潜移默化地接受了助人为乐、节约水资源的品德教育,这样达到的德育教学效果比老师枯燥的说教效果更佳,学生更乐于接受。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需要学会相互体谅,尽量避免对方陷入难堪的境地,有时特殊的情况下甚至说出善意的谎言。善意的谎言是为了他人着想而说出的谎言。例如,在教学“8 的乘法口诀”一课时,在课堂总结、拓展延伸环节,教师给学生讲了一个《三八二十三》的故事。中国古代有一个著名教育家孔子,孔子有个学生叫仲由。有一天仲由在集市上见到两人争辩得面红耳赤。这两人分别是卖家和买家,卖家说:“一尺布3 钱,买8 尺,应付24 钱,少一分钱都不行。”买家争辩道:“明明是三八二十三,你凭什么多要钱?”仲由是个热情的人,走过去对买家说:“三八应该是二十四,你算错了!”想不到,那个买布人还是不服,更加生气地和仲由打赌说:“如果不是三八二十三,我把脑袋给你。”两人随后一起去找孔子裁定打赌谁输谁赢。故事讲到这里,教师请同学们猜一猜,基于现在的状况,孔子裁定谁打赌输了?教师指名几个学生猜一猜,并请他们说一说理由。大部分学生都猜测孔子因为三八是二十四的原因,裁定买家打赌输了。教师又追问:“买家打赌输的赌注是什么?”也有一个学生说:“孔子可能会说一个善意的谎言,裁定自己的学生输了,因为买家输的话,会输掉他自己的生命。”在这样一个故事情境中,学生也感悟到了孔子考虑到了如果买家打赌输了的严重后果,为了避免严重后果,孔子说了充满善意的“谎言”。最后,教师让学生交流听了这个故事后,大家收获的感悟。学生感悟到了:孔子非常伟大,为了避免那个鲁莽的打赌者的难堪,宁愿自己撒谎。做事情不要冲动,多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避免让对方难堪和陷入危险的处境。通过故事情境的创设,引发学生思考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二、创设生活情境,在实践中感悟德育

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德育也同样如此。生活中往往富含了许许多多的为人道理、处事规则。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能使学生更愿意去探索数学知识和更容易理解和感悟新知。因此教师应善于利用生活中的德育素材,将德育素材与学科教学紧密结合,让学生在生活情境的引领下,一方面轻松地突破教学重难点习得新知,另一方面在和同伴一起探讨道理、规则的过程中,进一步提升道德认知,提高自身思想道德品质。

在学习“加减混合运算”一课时,教材例题的情境图是公交车到站后人们有秩序地上下车的情境。在出示情境图后,教师向学生提问:“你们了解如何文明乘车吗?”指名几个学生向大家介绍文明乘车的公约。学生1 说:“要给老人、孕妇等有需要的人让座。”学生2回答:“要遵守秩序,先下车,后上车。”紧接着教师提问:“同学们能不能根据我们生活中先下车、后上车的规则顺序,来描述图上看到的数学信息?”由于前面的文明乘车德育情境的铺垫,学生很容易描述出:“公交车上原来有7人,先下去了2 人,又上来了3 人。”同时,也因为有这样一个坐车先后次序的铺垫,学生很容易理解先从原来的人数里去掉下车的人数求出剩余的人数,然后再加上上车的人数,解答出现在车上有多少人。创设这样一个德育生活情境,一箭双雕。一方面利用这个生活中的秩序规则,即先下车、后上车的先后顺序,将生活经验和数学学习相结合,使学生自然而然感悟混合运算的先后顺序。另一方面发挥同伴教育的影响力,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文明乘车的公约,提升学生的文明素养。

又例如,在教学“时、分、秒”时,将练习和学生的生活情境联系起来,让学生交流1 分钟写多少个字,1 分钟跳多少下绳,1 分钟踢多少个毽子,1 分钟还能做些什么。在交流讨论中,可以使学生体会1 分钟有多长,感悟时间单位“分”的实际意义,并使学生发现1 分钟可以做很多事情,教育学生从小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再例如,在一年级“我们认识的数”的学习活动中,教师先安排学生调查、了解家里每个人的年龄,再在班级中交流。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感悟100 以内数的实际意义和不同人群的年龄范围,另一方面提醒学生多和自己的家人交流,特别是多关爱自己的爷爷、奶奶,从而将德育渗透数学的学习活动中。正是如此,唤醒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素养。

三、创设情感情境,在思考中感悟德育

爱国主义是一面具有强大号召力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爱国主义教育应该从孩童抓起,老师更应注重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才能为祖国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时,教师庄重地向学生介绍、展示人民币上的人物、图案和风景。人民币上出现的人物和时代息息相关,这些祖国的英雄人物可以发挥榜样的力量,去激励学生成为更优秀的、有利于祖国和人民的人。国徽代表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尊严和主权。长江三峡、桂林山水、泰山等震撼人心的风景述说着我国的壮丽河山,帮助学生认识人民币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借由认识人民币的机会,教育学生在人民币上乱涂乱画是违法的,教育学生要爱惜人民币。在学生了解我国的发展历史、伟大人物和壮丽河山的情感渲染下,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尊重与热爱。

在探索“简单的周期”一课时,教材呈现了人们张灯结彩庆国庆的情境,向学生传递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的情感。利用彩旗、彩灯和彩花这些物体规律的排列,使学生观察、比较出排列规律的共同点,从而认识简单的周期规律。在这些喜庆的节日装饰物体的规律排列下,学生感受节日氛围的同时,也感悟到什么样的规律是周期规律。在学生通过熟悉的情感情境学习数学新知识的同时,也使学生感知生活中的美,感受庆祝国庆的欢乐气氛和弘扬热爱祖国的精神。

此外,在教学“年、月、日”时,教材设置了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中国共产党的生日等有纪念意义的日子是每年的几月几日的教学目标。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让学生了解国家发展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弘扬民族精神。由此可见,创设情感情境,让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有利于德育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在教学“认识直线、射线和角”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感情境在学科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学导入时,教师呈现北京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员杨倩获得10 米气步枪项目金牌的图片,利用多媒体呈现子弹从气步枪射出,飞跃10 米后到达靶心,提问学生:这样一个运动过程可以看作一条什么?请学生说一说线段的两个端点分别在哪儿,从而利用一条10 米长的线段回顾旧知,导入新课。这样一个情感情境的创设,一方面帮助学生重温国家运动员光荣夺冠的一幕,唤起学生我是中国人的自豪感。另一方面将学生的注意力聚焦在课堂学习上,直观、形象地将子弹的运动和线段的特征联系起来,子弹的射发点是一个端点,子弹到达靶心的位置是另一个端点,10 米的距离就是线段的长度,再次感知线段具有两个端点、是可测量长度的特征,从而复习旧知为新课学习做铺垫。

总之,创设故事情境、生活情境和情感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具有积极的意义。小学生的道德认知发展正处于他律阶段向自律阶段的转变时期,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该运用教学智慧,在教学环节中进行德育渗透。善用德育情境,可以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激发数学学习兴趣,既有利于学科教学目标的达成,又有利于学生获得深刻的德育体验,形成正确的“三观”,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教学根本任务。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