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初中德育中体验式教育的应用研究

时间:2024-06-19

张进宇

(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甘沟驿镇教育管理中心,甘肃 白银)

在教育改革新时期,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因此,做好德育工作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初中德育中采取体验式教育方式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是十分重要的。

在初中德育工作中,通过调查研究可以发现,缺乏实际体验的德育课程,是空洞乏力的,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因此,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思想道德、价值观念的含义,并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教育工作者应积极开展体验式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接受德育熏陶。具体来讲,初中德育中体验式教育的应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创设体验情境,优化课堂教学

在初中德育工作中,教师要开展体验式教学,可以通过创设课堂教学情境的方式来增强学生在课堂中的体验感,进而使学生构建起知识体系,充分展现出自我发展的价值。在具体的德育工作中如何将比较抽象的道德观念向学生讲述,考验着教师的教学智慧。在体验式教学模式下,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创设生动且形象的教学情境,确保教学情境贴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将教学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在一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将教师所讲述的内容与生活实际进行联系。德育的实践源于生活,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引入生活中具体的案例,并且通过案例让学生对德育的重要性产生直观的感受。例如,关于“情绪控制”的主题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提炼素材,编创剧本,并组织学生进行表演,促使其从中体会情绪控制的重要性,思考情绪控制的方法。这样的教学设计贴近学生生活且十分有趣,能够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德育熏陶。

此外,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信息技术在初中德育工作中的应用也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根据体验式教学要求,教师可以利用技术手段为学生营造积极的学习情境,并引发学生的线上、线下讨论、思考。例如,在“普法教育”的主题活动中,教师利用微课为学生宣传了最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并根据自身的生活思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意义;接下来,教师组织线上互动,引导学生结合媒体报道,表达自己的心得体会,并交换观点。这样的教学设计符合当前初中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对拓宽学生的思考空间,提升学生的法律意识十分重要。

二、引导互动交流,强化学生体验

在德育工作中,教师应尽量为学生提供交流、表达的机会,让学生的所思所想能够展现出来,并在人际沟通中实现自主发展。进入初中阶段,学生表现自我的欲望明显提升,在课堂学习、课外实践中希望展示自己的优势。开展德育的基本目标,就是要在教学过程当中,逐步塑造学生的高尚品德。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融入德育,以德育为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相结合,开展互动式德育,强化学生的价值观念,以此来避免形式化问题,确保德育的实际效果。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德育的过程当中,应结合学生自身情况,把握好尺寸,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让学生从生活当中吸取经验,加强德育的教学目标。通过拓展德育教学内容,利用生活当中丰富的素材,这让学生从多方面进行学习,以此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有效受到思想教育。例如,在当前的网络环境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合理利用网络,抵制网络当中的不良信息,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做到文明上网。教师在德育的内容上,应当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与学生进行互动式交流,积极传播正能量,弘扬优良的品德。基于此,教师可以利用互动交流,引导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碰撞思想的过程中提升思想道德品质。例如,在抗挫折的教育中,教师在课堂上组织了师生对话。在对话中,教师与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挫折,并分享自己受挫折后的心理和抵抗挫折的方法。在对话中,教师没有为学生设置统一的答案,而是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真正个性,引导学生尊重差异,增进师生、学生之间的理解,并在分享中形成情感的共鸣、思维的拓展,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组织主题活动,实现德育熏陶

为了能够使初中阶段的德育工作不断深入,教师应时时刻刻总结教学经验,除了在课堂中向学生讲述具体的知识外,还可以在课堂中引入实践活动的教学模式。实践活动也是德育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以在课堂中给学生安排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将课堂中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与社会上发生的一些热点事件进行进一步的关联,这样就能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现德育的功能。实践活动是学生获得体验,实现思考的重要方式。生活当中有很多道德元素,教师要将德育穿插于生活实践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一些课外实践活动,将学生由课堂内带到课堂外,让学生明白良好品德的重要性。进行课堂教学时,只讲课本当中的知识内容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但是课外实践活动丰富多彩,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知识,还可以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的德育,不应当只停留在表面,还应当对学生进行生活化德育。教师可以将学生带入生活化社会实践活动当中,增强学生的品德意识。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过马路的时候,等待红绿灯,也可以向一些弱势群体提供帮助,从自身做起,为社会做贡献,这也是德育的重要目标。在初中德育工作中,教师应结合教育主题,整合校内外资源,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接受思想的熏陶,进而促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例如,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 周年之际,为持续深化爱国、爱党教育,某校组织了一系列的体验式德育主题实践活动,其中包括寻访红色教育基地、寻访身边榜样、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好事、校外红色教育研学、“红色”主题作品创作等。教师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并结合活动内容深入浅出地为学生讲述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加深学生对党史的了解,厚植爱党爱国情怀。

这样的主题实践活动,利用体验的方式为学生展开德育熏陶,打破了传统的思想灌输式教学模式,学生更容易接受,教学效果也更加明显。在实践活动中,学校、教师对学生的作品、心得报告做出点评、评优,通过典型示范和激励引导作用,调动起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反思,并主动纠正自身行为,实现自我发展。

四、做好集体性教育

学校开展学习活动的重要场所就是班集体。良好的班级氛围以及班级文化建设,都会影响到学生的价值观念形成。所以,教师在进行德育的过程当中,可以以班级制度,约束学生,充分发挥班集体的作用。一个拥有良好班风的班集体,可以有效地陶冶学生情操,使学生形成美好品德。当学生在班级中,拥有集体意识、班级荣誉感以及团结协作精神等,就会逐步发展自身的良好品德。在这一过程当中,学校和老师都应当认识到班集体教育的重要性。

第一,教师可以引导全班学生,积极维护班级环境,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卫生的良好品质。

第二,教师应当与学生一起制订班级文化、规章制度,制订过程当中,引导每一位学生参与;组织好多项课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当中增强集体荣誉感,创建良好的班集体氛围,让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加强班级凝聚力。利用好班集体教育手段,可以有效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进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五、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的健康成长,不仅要重视身体方面的健康,还要注重心理健康。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感情的敏感阶段,因为其性格尚未定型,更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针对这种情况,初中教师在进行德育工作时,要注重每一位学生的情绪健康,关爱学生,做好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以此来使学生健康成长。教师在德育工作过程中,为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榜样,逐步引导学生形成乐观开朗的性格,以此来达到德育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一部分学生比较内向,我们应当引导他们走出内心小世界,逐步与其他同学接触,形成健康、乐观的心理状态。初中阶段的学生,由于心理年龄问题,对事物的看法是比较片面的,很容易因为一些问题封闭内心,由此造成学生的心理问题。针对这一情况,学校与教师应当通过问卷调查、家访以及与学生进行交流,以此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从学生的日常表现当中,观察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以及集体活动,让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得到增强,利用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的情感向良好的方向发展,让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学生未来的人生道路奠定良好的基础。

总之,在初中德育工作中,教师要组织学生开展亲历性体验活动,从情感上引导、从思维上启发,让学生对思想道德的认识从感性到理性,促使学生将道德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提高初中德育教学的实效性,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