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传统武术进校园的实践探索

时间:2024-06-19

李小芳

(甘肃省平凉市第九中学,甘肃 平凉)

武术在我国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最早起始于商周,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社会实践中不断积累的智慧结晶。它作为一项文化遗产,在当今社会弥足珍贵。在“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理念下,武术学习在体育教学中的意义愈加凸显。它不仅能强身健体,更能培养学生自信、勇敢、知礼等综合素养。在校园开展传统武术训练,挖掘武术内涵,传承武术文化,启迪武术美感,是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重要手段。

一、新课程理念下对武术进校园的重新认识

教育部发布“双减”政策,使学生有大量的自由时间发展兴趣爱好,得以全面发展。武术作为一门陶冶身心、提升气质的课程,也将迎来自己的春天。武术作为培养学生全方位成长、高品位情趣的项目,已被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校作为课后服务的重要内容,受到社会的极大重视。当然,武术进校园,必须顺应学生的天性,开展趣味性教学,不应该是简单枯燥的花拳绣腿模仿,而应更多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校园武术教学必将使学生在思想素质、人文修养、审美能力、全面发展的路上不断提升。

二、武术教学的现状

在“双减”政策启动的初级阶段,武术走进体育教学的路还很长,其实施过程中也是困难重重。阻碍传统武术进校园的诸多因素仍然存在,具体有以下几方面的不足。

(一)武术课缺乏趣味性

武术教学的模式不灵活,缺乏创新。在武术课上,教师的教学方法没有变化,对待所有的学生都是一样的方法,没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生的创造性受到限制,不能充分内化学习的动作,而导致武术课堂教学低效。要使武术教学有成效,就要在武术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从而使武术课堂高效进行。

(二)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差

在武术学习中,学生对武术的认识不够,普遍存在一些有失偏颇的看法:一是武术无用论,认为武术只是一门出力不讨好的科目,以后用到的机会很少。二是武术“神化”,认为武术是必须有天生骨骼清奇的天赋才可以企及的,是需要天赋异禀的,只能远观不可接近。这两种错误的认知,导致学生与武术产生了不可逾越的鸿沟。这样从思想意识深处就拒武术于千里之外。加之传统武术课堂教学模式的刻板无趣,练习过程又很辛苦,更打击了学生的习武热情。

(三)武术教学应用性不足

武术教学中,手、眼、身、法、步,需要动用所有感官进行感知,学以致用是十分必要的。我们的现实是,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武术动作,实地展示的机会太少了,难免限制了学生武术动作的强化与提升。

三、传统武术进校园的策略

(一)引进地方武术资源,发挥传承人的带动优势

我校传统武术进校园活动,着力实现三个结合:一是将校园武术开展与非物质文化传承有机结合;二是将校园武术校本教材的开发与传统武术训练有机结合;三是将校园武术活动组织与武术文化渗透有机结合。充分利用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庄浪吴派武术李家拳”代表性传承人的武术特长和社会影响力,把“庄浪吴派武术李家拳”这一传统武术引进校园。发挥传统武术对学生身体锻炼与发展的积极作用,传承地方优秀传统体育文化。为此,学校制订了《平凉九中武术训练课程规划》,确定了基本要求和活动目的,细化了活动步骤,明确了小组活动内容。同时,组织人员编订了校本教材《崆峒新苗》。

(二)以故事教学的方式增强武术课堂的趣味性

儿童很容易被故事中的英雄人物所吸引,对其产生崇敬之情,向往武林豪杰伸张正义,学武术的热情油然而生。例如,武术教学五步拳、李家拳、少年长拳中,教师先讲“少年张三丰”从小习武的故事,接着让学生讲一讲听后的感悟,也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想象张三丰习武的场面和坚定的决心,看谁的故事最动人、最有想象力。通过故事讲述的方式,激发习武热情。此外,鼓励学生讲一讲自己知道的武侠小说,也可以讲一讲自己了解的武术名称等,这样使他们体会到武术的意义,自己仿佛身在故事之中,成了故事的主角。接下来的练习自然不怕困难。这种运用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会增强学生在课堂的体验,使他们更加热爱武术练习。

武术可以塑造高尚志趣的人,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世界、自然的美好,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传统武术进校园,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持续地探索完善。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