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戴璐芳
(武汉市江汉区红领巾第二学校,湖北 武汉)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针对小学生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和行为活动,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的发展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式和手段,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一种教育。是一种立足理论,突出应用(实践)的教育科学。它以全体学生为研究对象,不仅研究整体,也研究个体;不仅包含学校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课,还包含学生心理健康维护、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矫正等多方面内容。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执行水平与教育质量和个体生活与学习质量高度相关。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限于课程,它贯穿于小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全过程,所有教师都可以根据学生出现的心理状况,随时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引导。同时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具有潜在性,例如对一个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其效果在短期内不明显,但是通过长时间的内化、其心理状况会向好的方向发展,最终为他的成长奠定基础。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者,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接受者)都是发展中的人,两者在进行教学实践时,生理及心理作用是共时、交融的,是会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因此,他们是相对而言变化发展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实施者它会根据接受者的发展情况调整其教育内容,但反过来,学生或者教学事件本身也可能对实施者产生生理和心理影响,以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实施。
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心理健康教育与语文、数学等文化课相比在小学生课程设置中的地位很低,经常被“边缘化”,一些学校压缩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课时,甚至占用心理健康课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文化课的教育。许多学校的心理咨询室逐渐沦为“迎检”的摆设,没有专人管理,不对学生开放,无法发挥应有作用,这些做法严重影响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就目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构成来看,部分地区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师并不是专职教师,专业素质不高。一些学校甚至连兼职的心理教师都没有,而是让班主任或者代课老师承担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这些现象直接导致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形式化倾向逐步加剧,在不少地区和学校沦为了贴在课表上的课程。
部分学校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理解为是“一门课”,认为把课放进课表里,有老师上课,就算是完成了“教育”。一些老师图方便,图省事,把心理健康课当语文、数学课一样教,用读、背、记、默代替活动、游戏、引导,直接就把“课”上得变了味儿。还有些老师不管三七二十一,“一考定健康”,认为成绩好的学生心理就健康,成绩差就有问题,有障碍。这种学科化教育倾向不仅偏离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轨道,也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失去了原本的价值和意义。
部分教育者片面理解和认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心理治疗,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只是针对有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学生进行的教育,没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就不需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个别教育者甚至将有心理问题和障碍的学生当成病人来对待和治疗,从而出现了医学化教育的倾向。还有些老师将心理测试当成灵丹妙药,通过测试的结果来判断学生是否有心理疾病,并通过医学化的治疗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这些行为曲解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真正内涵,还会给学生造成负面的心理压力,不利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过程中“德育”化倾向比较严重。两者之间虽有共通之处,但本质有别,不能相互替代。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针对的是小学生心理开展的教育活动,一般不涉及一些道德规范的内容,其教育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而思想品德教育则是针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开展的教育活动,它的目的是提高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少年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部分学校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看作是德育的一部分,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德育课中。部分教师不是运用心理学手段和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而是摆事实、讲道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给学生应该怎么样提升自身的品德素质。这些误区不利于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立化和科学化发展。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课程教育之间最大的差异,是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学生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品质的培养,是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的基础环节,作为学校和教育者一定要正确认识,避免走入误区,这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和广大教育工作者面临的共同使命。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