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以培养数感为抓手,让核心素养落地生根——《分数的意义》教学案例

时间:2024-06-19

王林燕

(山东省威海市锦华小学)

案例背景: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10个核心素养,即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其中,数感被摆在了首要位置,数感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将培养学生的数感作为一个重要的目标,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景中的数量关系,因此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建立数感,成为课堂的重中之重。

分数是一类很特殊的数,它不仅像整数一样表示“量”,也可以表示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还可以表示两个量之间的“比”,三年级时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并且掌握了把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成若干份,取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基于以上学情分析,我把《分数的意义》一课教学的重难点定位为加深对分数的意义的理解,逐渐生成数感,并学会用分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精彩回放:

片段一:数形结合,在数学思考中,萌生数感

师:同学们,看到大家表现得这么精彩,接下来,我们玩个游戏“我是小小设计师”(出示课件如图:)

师:课前同学们借助助学单对这个问题,已经进行了自主探究,现在请同学们在组内交流你找到的分数,一会小组展示。

师:请看合作要求:

1.组内交流你找的分数,说清楚你是怎么得到这个分数的。

2.小组长汇总,注意去掉重复的分数。

小组汇报交流找的分数。

师:同学们找到了这么多分数,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分数?

生: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取出其中的几份,就是分数。

师:看来同学们对于分数有了自己的理解,同学们这个整体,我们可以称之为单位“1”,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1份或者几份,就是分数。(出示分数的定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就是分数)

师:同学们请看,为什么同样是8个圆圈,同学们却创造出了这么多分数?

生2:我同意你的想法,因为平均分的份数不一样,取的份数也不一样,所以我们才创造出了这么多分数。

师:同学们太了不起了,我们在创造分数的过程中,不仅收获了知识,更看到了分数的本质,它只与平均分了几份,取了其中的几份有关。

分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我是小小设计师”的游戏,让孩子们经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创造出更多的分数。通过这样的操作活动,给学生创造了广阔的探究空间,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借助“为什么同样是8个圆圈,却创造出了这么多分数”这一问题深度引领,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把握分数的实质。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经历了分数产生的过程,不仅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借助大量的分数,帮助学生萌生数感。

片段二:创作“想象画”,在逆向思维中建立数感

师:同学们,刚刚我们认识了单位“1”,理解了分数的意义,你瞧,熊大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今天它可是有任务的,它想请大家帮它设计一幅图,(出示一个图形,

只露出一个部分):师:同学们,你们瞧,露出的部分是整个图形的请想象一下整个图形,并把它画下来送给熊大作为礼物好吗?(学生创作想象,并展示自己的“作品”,交流想法)

学生作品:

师:同学们,真是太了不起了,设计了这么多作品,想一想,它们的画法不一样,为什么的部分都可以用表示?

生:因为都是把整体平均分了四份,取了其中的一份,所以,三角形就占了整体的

师:同学们真会思考,一下就看到了问题的实质,这三幅图都是把整体平均分了四份,取了其中的一份,所以三角形占了整体的

师:熊大非常感谢大家的帮助,老师代替熊大谢谢大家,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也能够积极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美好。

分析:设计情景,引导学生创作“想象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发生碰撞,不知不觉地把分数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同时,学生的学习也有了鲜明的创造性和独特性。在逆向思维的过程中,学生借助分数的意义理解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从而加深对“分数的意义”的理解,初步建立数感。与此同时,进行德育渗透,引导学生乐于助人。

片段三:联系生活,在实际应用中,增强数感

师:同学们,我们学习了这么多分数,其实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是分数,你能联系实际生活,用分数说一句话吗?

……

分析:“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数感的六个具体体现之一。为了较好地落实这一能力目标,在本环节中,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用分数说一句话,渗透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引导学生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感受数学的价值。同时让学生利用语言这一思维外壳把建立的数感“显现”出来,将培养学生的数感真正落实到实处。

案例反思

(一)提供“助学单”为载体,让学生借力而行

数学概念的建构必须经历一个数学化的过程,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感知概念的内涵,借助具体的实例,架起抽象概念与理解感知的桥梁。作为教师,应该创造性使用教材,引导学生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在课前设计上,以助学单为载体,让学生借力而行,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课上小组交流、展示,孩子们在交流中,经验得到分享,在质疑中,知识得以确定,在补充中,意义得以拓展,为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扫除障碍。课上,“巧妙借助8个圆圈,你能设计出哪些分数”这一问题情景,较好地还原了分数实则是表示部分与整体之间关系这一本质问题,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二)营造“思考”之意境,让学生溯流而上

传统的概念教学就是教师自己的“主场”,老师神采飞扬地讲,学生机械地听记,收效甚微。教学中,作为教师应该营造一种“看似无心实有意”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不经意间发现问题的本质。本次的设计中,通过创作“想象画”,创设思考意境,引领学生深度思考,打通学生的思维结点,学生在观察对比中,把握分数的实质,在课堂上有意营造“思考”意境,让学生溯流而上,没有学生的死记硬背和老师的过分强调,学生在顺其自然中把握概念的要领,理解概念的本质,教学也变成了一种动态的、生长的课堂,在无形中帮助学生建立数感。

数感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充分感知、体验才能逐步建立起来。作为一名年轻数学教师,我会在日常教学中深入钻研教材,借助助学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借助生活中的素材,引导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同时,把培养数学核心素养落实到每个教学环节,让我们把核心素养的种子播撒到学生的心中,让核心素养扬帆起航。

参考文献:

[1]陈海连.落实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发展:培养学生“数感”,渗透核心素养[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20):116.

[2]林小云.基于核心素养培养学生数感策略研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5):81-82.

[3]梁尚扬.浅谈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如何培养数感[J].数学大世界(上旬),2017(1):79.

[4]吴成业.培养学生数感,提高核心素养:人教版《数字编码》的教学实践与思考[J].名师在线,2016(6):13-16.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