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低年级语文教学过程中对探究性学习的指导

时间:2024-06-19

汪永菲

(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实验小学)

从教十年有余,究竟怎样组织语文教学这一问题却仍时常困扰着我。苏教版主编张庆老师强调,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灌输者,而是对学科对象的主动自觉的求知者和探索者。为此,作为一年级语文老师,我在对学生进行探究训练时尝试了如下指导方法。

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思维中探究知识

学生探究知识,要看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如何,是否善于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良好的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开启心灵的窗户,点燃思维的火花,从而变他们的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究知识。例如,教学“请、情、晴、睛、蜻”时,我自制了一个与书中类似的可转动的字盘。然后边转动字盘边向学生娓娓道来:“小青今天想交六个好朋友,他找呀找,找到了三点水,和三点水一起变成了清洁的‘清’,同学们,猜猜小青还会找到哪些朋友?它们会组成什么字呢?”这样问,学生思维有了明确的目标,从而引导他们在愉快、热烈的情绪中探究知识。

二、牵引

一年级小学生如同刚学走路的孩童一样,没有人牵扯着、指导着就不会迈步。2014 年听了城西小学一位一年级老师给小朋友上《秋姑娘的信》时,结尾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秋姑娘走后,第二年春姑娘又来了,她摘了片片花瓣给她的好朋友们写信,你知道她会给谁写信,又写了些什么呢?”学生听后个个抓耳挠腮,就是没人举手回答。正当下面的听课老师为这种“冷场”的局面焦急时,老师说话了:“一封写给南去的大雁,让它们……”学生异口同声地答:“快点回来!”此时学生明白了,原来老师刚才是依照书上的句子说话,那我们也会。于是课堂沸腾了,学生个个争先恐后地要求回答。听完这堂课后,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在对我的学生进行探究训练时也常采取“牵引”法,渐渐地学生的联想丰富起来,看图编故事的能力也大大提高了。

三、以演注解

在一年级的一次单元检测中,有个叫《难为情的猴子》的儿童故事,大意是:老牛央求树上的猴子摘个桃子给自己吃被拒绝了,无独有偶,猴子回家的路被一条河阻挡,撑船的恰是那头老牛。故事的结尾提了这样一个问题:老牛会送小猴过河吗?想想它们之间会发生哪些故事?考虑到一年级学生学习经验、生活经验不丰富,我放弃了“牵引式”训练法,而是让他们同桌为一组,一人表演猴子,另一个扮老牛,把这个故事继续演下去,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探究学习中来。巡视时发现,学生演得非常投入,动作、神情也很到位,他们有的将结局演成小猴主动道歉,同时老牛也不计前嫌,送小猴过河了;有的认为小猴很难为情,但老牛却慷慨地让它上船……

我在评价时不是止于“好”或“不好”,对于不同的结局,我指出他们好在哪儿,不好在哪儿,需怎么改,或指出努力的方向,还从胆量、语感、语句的连贯性、礼貌用语等方面寻找学生的优点多鼓励。

下面摘取一组学生的对话。

小猴:今天的桃子又大又红,吃得真舒服,该回家了。喂!撑船的师傅,我要过河!

老牛:来喽!咦,怎么是你?

小猴(难为情地):对不起,牛伯伯,刚才是我不对,下次我一定帮你摘很多桃子吃。你看,天都快黑了,你就让我过河吧!

老牛:你能认识到错误是好事,希望你今后能做个乐于助人的好孩子,上船吧!

小猴:谢谢牛伯伯,我一定记住你说的话。

小学低年级学生年龄小,理论性的东西很难掌握,但如果用表演的方式将所学内容呈现出来,则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四、引导学生从观察入手探究知识

低年级儿童观察事物大多是笼统的,不易察觉局部,以看图说话训练为例,我在对学生进行训练时先引导其抓住“物”,再按“序”观察。

为了提高学生说话的兴趣,开始时可以让学生看图的主要部分,并完整地说出事物的基本状况,让每个学生都能达到要求,使说话训练变得轻松起来。然后引导学生按“序”观察,注意被强刺激物掩盖着的弱成分,加强图中对象与对象之间、整体与局部之间、局部与局部之间的比较,揭示出事物的内在联系,发现图中事物的本质。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的观察由粗略逐步进入细致、具体,学生为了表达完整的图意会用更多的语言去描述,必然会表达得更具体。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蚂蚁与蝈蝈》这篇文章配有三幅插图,第三幅图,学生不难弄清“故事发生在什么季节”“蚂蚁和蝈蝈各自在做什么事”这几个问题。我把重点放在指导学生对比观察第一、二两幅图,思考:“冬天到了,蚂蚁和蝈蝈会怎样?为什么?”这一关键的问题上,因为它揭示了文章的主旨,是文章的本质所在。当学生弄清夏天蚂蚁和蝈蝈选择不同的生活方式导致冬天不同的结局后,我又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感受。结果学生说到了只有辛勤劳动才能创造幸福的生活。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与表达能力,而且借助图文,提高了学生探究新知的能力。

五、探究训练要与学生熟知的大自然联系起来

大自然是学生的第一手学习资料,教师在教学时可引导学生调动脑中储存的自然知识,或将教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如,在学完《家》这首儿童诗时,我将学生带到教室外,让他们仔细观察大自然后模仿课文写句子。结果,学生模仿课文说出了“树林是兔子的家、江南是荷叶的家、学校是学生的家”等富有诗意的句子,探究能力得到锻炼的同时还巩固了新课所学。

经过一年的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大大提高了。当然,学生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我们只有不断摸索、总结新的探究学习指导方法,才能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目标,令学生的探究能力螺旋式上升,前进式发展。

周风帆,蔡坤.探究式学习的七个认识误区[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4(03).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