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朱尚华
[摘 要]太极文化以太极图为标识表达了“一分为二”,且“合二为一”的太极辩证思维,表达了事物本体生化过程和发展根本规律:宇宙自然存在着“阴、阳”两种相反的基本力量以扭力场的形式构成一个充满活力的稳态结构。太极图源于道教内丹修炼功能状态下人体生命要素:精、气、神关系的唯象描述,是古代微观人体生命科学的伟大发现,它与现代科学中的基本问题在逻辑上有相通的价值;在一个矛盾对立体中追求平衡,在众多矛盾体中实现相互的包容、化解,在矛盾的对立性中最终走向多元的和谐统一,太极文化所包含的“和”理念具有化解社会矛盾和平衡社会关系的引领价值;以太极阳阴对立统一思想发展起来的太极拳运动,可平衡身心、陶怡性情、开启智慧、提升境界,具有让个体生命处于最佳状态的修身价值。
[关键词]太极文化;科学价值;社会价值;生命价值
[DOI]10.13939/j.cnki.zgsc.2015.43.141
太极文化源于中国的周易文化,发展于中国的道教、儒学文化,涵盖印度传入而中国化了的佛教文化,其精髓形于武术、医学、养生、兵法、社会管理、科学研究之中。以太极图为标识表达了“全息一元”和“二元对立”的矛盾宇宙观,即:“一分为二”,且“合二为一”的太极辩证思维;表达了事物本体的生化过程和发展的终极目的、根本规律:在一个矛盾对立体中追求平衡,在众多矛盾体中实现相互包容、化解,在矛盾的对立性中最终走向多元和谐统一。太极图所蕴含的太极哲理、思维方式、文化观念,对中华武术发展的影响最为深刻、典型,以“太极”命名的太极拳,是太极文化的重要载体。作为中华民族的母文化、源文化里的重要概念与范畴,表达了中国文化中的哲学思想、理念和行为范式,对中华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被历代巫术所利用,并深受近代极“左”思潮的影响,在许多人眼中太极文化仍然是迷信和异类的符号。
1 太极图的科学研究启迪价值
太极图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轴心《易》学联系密切,《易》包含了许多朴素辩证法,太极图正是对立统一基本规律的形象描述,它概括表示了“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阴阳合一”等辩证思想。从太极图简洁流畅、黑白对称,旋转运动和阴阳相合的图形中,人们推测:太极图是一幅内蕴自然之奥妙、深藏哲理的宇宙模式图,它是华夏先哲以直觉体悟的特殊思维方式和取象比类的特殊科学方法,对宇宙万物的直觉体悟和天才猜想所获得的智慧结晶。太极图可大可小,具有无限伸缩性,古人称之:“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说它大,可以包含整个字宙;说它小,可以指一个细胞,或一个原子。故又有:“天地大太极,万物小太极”之说。太极图模式的核心是,宇宙自然存在着两种相反的基本力量,古人称之为:阴和阳,两种相反力量以扭力场或饶场的形式构成一个整体的系统,相互对立、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配合,使系统处于积极的运动状态之中,太极图模式就是两种力量都充满活力的稳态结构。如果两种力量彼此隔绝或对峙,整个体系将处于分裂、僵硬状态之中;如果一种力量将另一种力量吞并,那么该体系破败,重新进入另一种混浊状态,直到两种新的力量诞生。
太极图由来已久,据《尚书》记载:“伏羲氏有天下,龍马负图出于河,遂法之以画八卦。”伏羲因之而又加以创造,遂由太极衍生八卦。秦汉以后,易图、太极图在隐逸者、道者手中代代相传,到了唐末五代由道士陈转公之于世。宋朝中期,著名易学家、理学家奠基人周敦颐(陈转的弟子),经过精心研究,把陈转的“无极图”发展完善为“周氏太极图”,并著有《太极图说》。朱熹对道教内丹学有精深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修行工夫,认为太极图渊源于道家、道教,为丹家秘宝,与人体、大脑、生命等有深刻联系,朱熹明确把太极图看成是道教的内丹修炼图,是对人体微观生命现象的宏观描述。太极图起源于道教内丹修炼功能状态下人体生命要素:精(物质)、气(能量)、神(信息)关系的唯象描述,是我国古代微观人体生命科学的伟大发现。
研究表明,无论宏观世界还是微观世界都是动态演变的整体性系统,现代科学的基本问题可抽象为“实”与“虚”和“有”与“无”的二元对立问题。如:相时论时空的质量与能量、运动与静止等;量子力学基本拉子的波动性与粒子性、能与负能、粒子与反粒子、显性序与隐秩序、对称与对称破缺、负嫡与墒、空间结构相反的DNA分子、左半脑与右半脑、物质与心灵,天文学中的太极旋涡星系团等。太极图与现代科学的基本问题在逻辑上是相通的、有深刻的联系。经典科学强调逻辑一致性的基本原则,而认为悖论却是荒谬的,会导致理论体系的瓦解。现代科学从辩证逻辑上看,认为悖论之中则蕴含着真理,会导致理论体系的突破、创新,如相对论、量子力学等现代物理学和现代生物学、现代数学、系统科学等现代科学许多重要成果显示:“实”与“虚”和“有”与“无”冲突的悖论之中蕴含有新的理论“实”与“虚”和“有”与“无”的一体不分。古老的太极思维强调“一阴一阳之谓道”,同时肯定两个相互对立方面的存在,研究追求对立面的统一、获得整体性认识。
太极图的发现对西方近代科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引发“连锁反应”,有三次来自东方中国太极文化的“启迪”。第一次是先天图对大数学家莱布尼兹发明二进制的“启迪”。二进制的发明使莱布尼兹成为现代计算机的先驱,他发现中国先天图的六十四卦是按二进制排列的,他在一篇关于易卦艾与二进制数学同一性的文章中,欣然承认二进制的发明权属于中国古代的“伏羲”。第二次是河图洛书对爱因斯坦验证相对论的“启迪”。爱因斯坦对相对论曾用了21个公式来验证时空的相对增减数,其中就包括河图洛书的数理。爱因斯坦的验算是以奇数为阳,表示时间;偶数为阴,表示空间。用偶数计算空间,他系空间比我系空间缩短;用奇数计算时间,他系时间比我系时间延长。爱因斯坦晚年惊叹中国古代贤哲在缺少形式逻辑和系统实证的情况下所做出的伟大科学发现。第三次是太极图对玻尔建立量子力学的“启迪”。描述亚原子的世界中,玻尔引进著名的互补原理,把粒子图象和波图象视为是对同一实体的互补性描述:波粒二象性。从太极图中发现,这种既对立又互补的原理早在中国的太极阴阳学说中已得到了精辟的阐述。在玻尔看来,宏观世界的认识中观测主体与物质客体可以区分,微观世界中,由于主体介入而观测主体与物质客体不可区分,而“老子”的太极理论首先在思维方式上就是符合微观世界这一认识特点,它的天人合一与对立互补的太极认识方式就是一种典型的把认识主体既当作“观众”又当作“演员”的自然认识论。
2 太极“和”理念的和谐社会创建价值
太极图通过图形、色彩的相互矛盾关系,说明了在一切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对立统一的根本规律,它包含了“全息一元”和“一分为二”的宇宙观。近代哲学的二元对立思维,更多的是强调矛盾的对立性,即矛盾的一方与另一方的相互压制和斗争。这种二元对立的哲学思维在社会学领域催生了:认为只有斗争才是人类社会发展永恒动力的斗争论思想。从宇宙和生命的本体出发来考察太极思想的“宇宙全息的一元论”,可以发现它十分强调人自身、人与万物以及万物之间是处于既矛盾又联系、既对立又包容的关系之中。太极辩证思维虽也强调对立与斗争,但不把对立和斗争当作目的,而是把对立和斗争作为实现万物平衡发展的一种手段,人自身、人与万物以及万物自身就在矛盾的对立中不断演化、共生,事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包容,在相互抗衡中达成新的和谐才是万物发展的终极目的。太极的“和”理念承认矛盾的对立性是事物发展的基本动力,但也认为事物发展的终极趋向不是事物之间对立,而是事物之间的包容与共存。太极图所含的哲学理念是:在矛盾对立体中追求平衡,在众多矛盾体中实现包容、化解,在矛盾的对立性中最终走向多元的和谐统一,是事物发展的终极目的和根本规律。它以图式的方法表达了事物本源或本体的太极生化过程和原理。
老子彻悟“周易”之理,创编了旷世之作《道德经》,精辟地论述了天地阴阳之“理”,和人类祸福之“道”。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他认为世界就是天地万物之始的“道”的运动,这种运动永不停止,同时指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世界万物是运动的,而且是阴阳两个对立面的互动。《老子》第二十五章曾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其深层含义是指一切皆来源于自然,来源于生活,人与自然求“和谐”才是真正的“道”。老子以太极文化为基础发展了“道”的概念,道家的理想是成为 “真人”、“仙人”,以“道”为主宰,重点在于追求天人合一,在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中探求事物的自然发展规律,体现的是人类与自然的太极辩证关系。孔子以《易经》为本编著了《易传》,注释《易经》简明透彻,淋漓尽致,使之逻辑化、系统化、理论化、科学化。关于宇宙万物和人类的本源,《周易》用了一个最高的范畴“太极”来概括:“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周易·系辞》又说:“一阴一阳之谓道”,说明了太极和道具有相同的结构和功能,使“易”和“道”成为了太极文化的两大理论支柱,儒学思想创始人孔子从太极文化中借鉴了天地乾坤、上下尊卑思想,创立了上下有序、尊卑有别为基础的儒家政治思想体系,并为历代统治者所借鉴采用,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儒家所奉行的“格物、致知、诚心、正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言,以仁、义、礼、智、信五德为修身立世之本,成为与他人、社会和谐的相处的“仁人”、“贤人”、“圣人”理想,体现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太极辩证思维。佛教进入中国后,以其“慈悲为怀”、“普度众生”的博大教义,填补了中国人的精神和心灵空白,它所具有的跨地域的非理性的精神力量,为古代人民提供了精神归宿。佛学思想自汉代传入中国,南北朝得以兴盛,渐趋被注入汉文化内涵,其思想哲理是顿悟人生。无论是小乘教法崇拜的罗汉,讲求的自我修为;还是大乘教法崇拜的菩萨,其实质意义在于生命的不断超越,教人清心为佛,克制七情六欲,成为自我和谐的理想“佛袓”,体现了个体自我身心和谐、心灵和谐的太极辩证思想。
在发展中,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平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协调社会矛盾,借鉴太极文化中“天人相应、天人合一”的“和”理念,对于协调人、社会、自然的多重矛盾具有重要意义。太极“和”理念强调多元文化的多元共存、兼容并包,追求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认为不同文化之间并不应是此消彼长的对立关系,可以共生共荣,具有实现多元文化融合的创造发展价值。太极“和”理念倡导“和而不同”,世界不同各民族對不同的文化怀包容之心,尊重不同文化的存在价值,吸收、借鉴一切优秀成果,形成文化发展的繁荣景观。太极“和”理念对于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创建和谐世界具有凝聚价值。太极“和”文化作为民族的灵魂,不但可以激发人们的归属意识、合作意识,可以促进国家、民族和社会的发展,使中华各民族能和睦相处。在国内坚持走和平崛起、“和平统一”;在国际交往中,坚持和平共处 “以和为贵、合作发展”,以太极的“和”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中国和和谐世界。
3 太极拳修炼的生命个体价值
太极拳是太极文化的典范形态,陈鑫在《陈氏太极拳图说》中说:“理根太极,始有太极拳”。太极拳理认为“孤阴不生,孤阳不长,阴阳相济,方为太极”。太极的阴阳对立统一思想已成为贯穿太极拳理论、技术和功法的始终法则,阴阳变化是太极拳技法的基本规律,体现阴阳的相消相长、相互转化、相反相成的道理。太极拳运动的实质就是学会利用矛盾、调和矛盾,最终化解矛盾、消解矛盾,实现“天人和谐、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让人身心和谐,实现生命领域的自由自觉自主自控,潜移默化中身心性命得以自我超越和优化。
太极拳运动倡导内外兼修、身心合一、意动身随的练习境界,它结合古代导引、吐纳之术,汲取阴阳学说、经络学说等理论精华,深受道家、儒家等传统思想文化熏染,成为极具哲理、有丰厚文化底蕴的拳种。它的锻炼形式突出身心兼练、内外协调动静结合的整体作用,重视相互依存关系中的人体精、气、神的修炼,认为“精”是根本,“气”是载体,“神”则是表现形式,并提出“内外兼修”的练功原则。现代社会高科技、高智能的网络信息时代,人们的生活节律很容易被打乱,引起人体内阴阳失衡的躯体功能紊乱或器质性损害等心身疾病。太极拳运动通过调节体内阴阳对立统一关系的状况和程度,维持心理生理的相对平衡,在无形和无声中,达到兼忘境界,保持最佳的健康状态。
太极拳不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学问,是一种哲学思想。通过熏修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太极拳运动把人的心理、生理、人生哲学连在一起,把心理平衡、生活情趣、延年益寿融为一体,是不可多得的修身养性的运动。遵循道法自然,符合人的生理、运动规律、符合自然、符合道德原则,让生命与大自然静静交流,达到恬淡虚悟、宁静自如的境界。太极拳刚柔相济、开合相寓、快慢相间、内外兼修的运动效果,能调整人体阴阳,通经络,畅气血,缓解生活和工作压力,提高生存质量。让持续积累的心理紧张与焦虑情绪得到释放,培养乐观的生活态度和积极向上的生活热情。
太极拳的运动方法,自然地把握人体大脑的活动频率合于宇宙大自然,人类可以中体悟性宇宙自然的奥秘,摄取宇宙大自然的精华,增长智慧。人体是一个由物质、能量、信息组成的巨复杂系统,大脑是人的中枢和主宰,是物质进化的最高产物,蕴藏着巨大的潜力。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说:“人脑还大有潜力,人的智力还大可发展!”今后用人体科学和思维科学,自觉开发人脑潜力,智慧程度怎么会不提高呢?这将是又一场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太极文化是开启中华智慧宝藏的方法和正途,用它所特有的智慧来优化人生,通过太极之理的体悟,开启真正的大悟性、大智慧、大光明。
参考文献:
[1]束景南.太极图:人类文化之谜的破译[J].苏州大学学报,1992(2).
[2]李以渝.太极图对现代科学的启迪[J].大自然探索,1993(3).
[3]李以渝.太极图意蕴与现代科学的平行与启迪[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4(5).
[4]明赐东,周来祥.太极图的哲学内涵及社会学意义[J].中国文化报,2009(3).
[5]李建真.太极文化的渊源与发展[J].武当,2011(1).
[6]王锁贵.太极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价值探究[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2010(1).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