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关于中学语文课堂提问的认识

时间:2024-06-19

李炎辉

(福建省南靖县城关中学)

关于中学语文课堂提问的认识

李炎辉

(福建省南靖县城关中学)

无论是传统的阅读教学还是现代的阅读教学,都离不开课堂提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明确了提问的作用,然后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创造问题情境,这样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精神大有益处。从三个方面探讨中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意义、现状、设计思路和实施要求。

阅读教学;课堂提问;意义;现状;设计思路;实施问题

一、课堂提问的意义

1.心理发展意义:提问能激发学生求知欲,发展学生思维。课堂提问的心理意义在于揭示认识上的差异,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性。课堂提问的发展意义在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课堂提问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较大的作用。

2.认知意义:提问可以帮助学生较快地掌握知识。教师的提问就是让学生沿着合理简捷的途径通过自己的智力活动去掌握知识,遵循合理的思路较快地理解课文,从而提高认知能力。

3.调控意义:提问是课堂上师生思想交流的重要手段。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提问的调控意义在于通过提问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获得反馈信息,使教学更加有的放矢。因此提问的调控意义能使师生双方相互沟通,克服盲目性,协调教学活动。

二、课堂提问的现状

1.课堂提问“三多三少”。即,(1)一问一答多,独立思考少。教师提问一个问题,学生回答一个问题,有些问题学生即使不看书,也能对答如流。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的余地。(2)“尖子”学生回答问题多,中下层学生回答问题少。这种现象较为普遍。教师课堂提问的问题都被“尖子”学生“包”下来了,中下层学生没有回答问题的机会。(3)注重结果多,展现过程少。教师往往只满足于告诉学生问题的答案,即结果,学生也往往只注意教师提供的结果。

2.出现“三多三少”现象的原因是课堂提问存在的三个问题。(1)目标不明。(2)缺少层次。(3)单向发问。

3.课堂提问的问题设计存在三个通病。问题设计的第一个通病是浅表化。教师设计的问题不是“是什么”,就是“怎么样”,全在课文的情节上打转。这些问题,学生从课文中的片言只语就能回答,根本无须深入思考或体察感情。问题设计的第二个通病是简单化。教师自己已有了结论,教学时尽快把学生往现成的结论上引。班上有个别好学生得出了结论,教师便误以为全班学生都已达到目标,万事大吉。问题设计的第三个通病是烦琐化。问题多而琐碎。一节课问上几十个问题也不少见。

三、课堂提问的设计思路和实施要求

根据中学语文学科的性质和语文教学的整体目标要求,我们对有效提问的标准可做如下四点界定。(1)首先要求“从文悟道”。也就是从语言文字入手领悟其中的道理。这是语文学科的性质所决定的,也是语文学科所承担的双重任务决定的。在语文课中如何进行思想教育,如何渗透德育,必须“从文悟道”。(2)紧扣目标,注重整体效应。每个问题都要从整堂课考虑,提高向心性。(3)要能激起思考,促进认识发展。问题设计必须以学生原有基础为起点,每个问题对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有价值,问题前后之间有逻辑联系,引导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入。(4)组合精巧,难易适度。课堂提问的问题应精巧地组合起来,同时,要求把问题提得比学生的现实发展水平略高一些,使他们“跳一跳就能把果子摘下来”。

一篇课文设计了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按照怎样的思路组合,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因此有必要研究课堂提问设计的思路。

一般来说,用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提问主要有两种思路:一种是总分思路,从整体到部分。另一种是分总思路,从部分到整体。

那些有情节的课文,常规性的问法总是按情节发展的顺序来问,这是一种顺向思路。按顺向思路提问往往比较琐碎,容量不大。

提问设计的思路还有纵向和横向的不同。一些课文出现对立的两个方面,如果采用横向提问,学生不胜其烦。如果换成纵向思路,纵向问就比横向问简洁得多。

总分思路和分总思路,顺向思路和逆向思路,纵向思路和横向思路,很难笼统地说哪种好哪种不好,具体运用时应随学生和班级实际而定。但是提倡多种思路是很重要的,这样就可以设计出几种方案。有了许多方案,才能比较选择,决定取舍。明确了课堂提问思路,我们可以谈谈课堂提问实施。这里只谈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一些原则。首先,必须面向全体。其次,问题实施要留有余地。第三,课堂实施要能随机调节。问题的设计教师不可能都想到,课堂上随时可能出现新问题,这就需要教师随机调节。第四,应强调“到位”。有些问题的设计有分量、深度,但教师把握不好,问题的回答没有“到位”。因此,提问设计好,回答问题必须“到位”。上述这些原则只是实施课堂提问中应予重视的几个要素,至于实施的具体做法,因人而异。

综上所述,关于中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意义、现状、设计思路和实施等问题已得到初步阐明。这就是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发展到今天我对课堂提问这个问题的认识。

[1]刘显国.课堂提问艺术[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2]王世堪.中学语文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编辑 杨兆东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