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冯强 张西现
[摘 要]滇西北地区由于生态、交通、民族和文化等各方面的限制,经济的发展一直不尽如人意。特别是在农村地区,许多人生活贫困。近几年,随着社会各界的重视,以及当地人民的勤劳努力,农村专业化发展成为了一条相对较优的发展经济的道路选择。本文立足于丽江地区,通过对丽江地区贫困状况的描述和对贫困原因的思考,从多个角度提出一些建议和对策,以期帮助这些地区早日脱贫。
[关键词]滇西北;农村专业化;多维减贫
[DOI]10.13939/j.cnki.zgsc.2015.43.199
1 滇西北地区贫困状况基本概述
滇西北地区地形极为复杂,以高山深谷为主体的横断山脉贯穿其中,山地面积占84%以上,高原、丘陵占10%,仅有不到6%是坝子、湖泊,平均海拔3000m~4000m。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多样化的地质地貌,使滇西北成为云南乃至中国地质灾害最为频发的地区之一,各种地质灾害的频发也对人民生活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在解决贫困问题上造成了极大的阻碍。滇西北生态脆弱,处于长江、澜沧江等大河的上游,有多个自然保护区,给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限制。滇西北地区高山峡谷,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辐射功能弱,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客观上增加了减贫的难度。滇西北属于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人均文化水平不高,缺乏相关的高水平人才,发展后劲不足。滇西北地区产业结构相对单一,旅游业是其支柱产业,其次是传统的种植业和畜牧业,部分地区有少量的资源矿产,缺乏盈利性较高的产业,造成当地经济发展缓慢,贫困人口比重较大。
滇西北地区的贫困状况,农村地区尤为明显。滇西北地区城镇化水平不高,农村人口占人口总数的90%。大部分农村人依存在贫瘠的土地上,主要经营种植业和畜牧业,收入来源单一,人均收入水平不高。更重要的是,农村地区科技、文化和教育等社会公共事业发展滞后。大部分农民不会使用科技手段,农村生产力粗放,大部分农产品品种多年得不到更新,市场竞争力薄弱。农村市场经济信息技术薄弱,没有良好的信息服务系统为农民提供信息,农民不能根据市场需要选择农作物品种,大多是自给自足,市场化程度不高。没有发展节约型农业技术,农村没有建设起农村市场体系,发展起来的农业不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农村人群文化、科技素质低下,农民不具备其他职业技能,制约了农民的从业范围和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从而限制了农民的收入,最终导致了贫困。
丽江作为滇西北地区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地区,下辖古城区、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永胜县、华坪县和宁蒗彝族自治县。除了古城区和玉龙县依托旅游产业有较好的发展外,其他几个县由于旅游开发辐射不足,或是其他方面的原因,依然属于贫困县。而且丽江少數民族聚居,纳西、白、傈僳、彝和普米等少数民族生活在深山里,相对封闭、交通不便,大部分人生活困难,而且还形成了连片的贫困地区。
2 造成滇西北地区贫困的原因分析
2.1 环境恶劣,生态脆弱
滇西北属于典型的高寒山区,山高坡陡,气候寒冷,土壤贫瘠,植被覆盖率低,且恢复和演替过程缓慢。该地区的生态系统一旦遭到破坏,短时间内很难恢复。丽江地区拥有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加上周边拥有大量的自然保护区,客观上限制了经济的开发,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当地人的贫困。
2.2 地形复杂,交通不便
滇西北地区总体地势较高,平均海拔超过3000米。横断山脉贯穿其中,地形纵横切割,形成了海拔高差极为悬殊的特殊地貌。长期以来,这些被纵横切割而成众多地理单元的山地,限制了交通的发展,对外交流极为不便。同时导致该地区信息闭塞,很多先进的思想、理念不能及时传播到该地区,造成了当地发展缓慢。
2.3 生产力低下,产业结构单一
滇西北地区是云南省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也是国家贫困地区之一。该地区的生产经营模式依然以粗放型为主,生产力水平落后。而且内生经济增长力弱小,导致经济要素形成能力有限,经济聚集效应不显著,阻碍了经济的良性发展。再加上该地区产业结构单一,旅游业作为其支柱产业,辐射区域有限。种植业、畜牧业生产方式粗放,市场化经营水平不高。
2.4 教育落后,人均文化水平低
滇西北地区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导致该地区的教育水平也处于落后状态,并且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还在逐步扩大。教育水平的落后直接导致当地人才培养的困难,缺乏职业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高水平人才。另外,滇西北地区聚居着大量的少数民族,部分少数民族同胞在平时的交流中仍以说民族话为主,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们的交流范围,阻碍了人们视野的开阔。
3 多维减贫策略探讨
3.1 顺应发展潮流,紧跟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加快特色城镇建设
西部大开发战略一直是中央政府十几年来所倡导的一项经济政策,目的就是为了促进我们国家西部地区的发展,减少东西部地区之间发展的差距。云南属于西部地区,属于国家政策的照顾和扶持对象;滇西北地区更是应该充分顺应国家的战略思路,抓住发展机会,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云南省隶属云贵高原,2012年云南省政府大力倡导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滇西北地区属于高寒山区,具备几乎所有高原特色条件,更应该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的号召,走高原特色农业发展道路。
滇西北地区由于地形气候的复杂性,以及各民族文化的交融,很多具有原始生态特色或是民族文化特色的城镇具备巨大的开发潜力。新型城镇化建设一直是国家及云南省政府所倡导的一种地方发展思路,新型城镇化不是要求千城一面,而是要结合地域、文化和民族特色进行总体规划,因地制宜。
3.2 充分利用国家的边疆地区民族政策,因地制宜
滇西北地区聚居着纳西、藏、彝、傈僳、普米、白、怒、独龙等少数民族,而且各名族之间有着频繁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国家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民族政策,带动民族地区的发展。滇西北地区应该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充分运用国家给予的各种优惠条件和照顾政策,促进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2011—2015年期间,丽江市政府针对人口集中的少数民族地区,实施项目示范区和项目实验区,以政府宏观力量为主导,通过示范区和实验区项目的落实,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文化的交流,并且锻炼培养了大批的少数民族基层干部,为当地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条件。
3.3 改善交通,扩大交通网络区域覆盖
要致富,先修路。交通是制约西部地区发展的一大要素。滇西北地区经济要想获得发展,必须要着力解决好交通问题。滇西北地区目前的交通状况以公路为主,辅以铁路和航空,公路始终是当地的主要交通方式。目前的交通应该继续完善公路系统,发展城乡公路、乡村公路,扩大高速公路的比重;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发展航空,增开航班,或是发展铁路,密切各区域间的联系。交通的发展,对地方经济的促进是显而易见的。丽江火车站2010年建成开通之后,不仅加快了丽江与外地的物流运输,而且也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最终促进丽江经济的发展。
3.4 结合地方特色,发展特色产业
滇西北是一个地域范围,包含大理、丽江、迪庆和怒江几个地区。虽然同属于高寒山区,但各地之间依然拥有各自的特色;各地应该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发挥地方特色,发展特色产业。
以丽江地区为例,古城区和玉龙县以丽江古城为中心,以游客为服务对象,发展小范围内的特色经济。周边的小镇,束河和白沙,利用其安静的田园风光,通过对其传统的古老的民居建筑的翻新和维护,向四方游客展示了古老的纳西人民的民居风情,再现了古朴神秘的东巴文化,同时也带动了小范围内经济的发展。此种发展模式可谓之“文化特色”之路,丽江地区相似的古朴村落还有很多,丽江市政府应该加大统筹,整体规划,走乡村专业化特色之路。丽江边远的宁蒗县,以泸沽湖景区作为依托,向人们展示了“东方女儿国”的神秘,摩梭人的走婚更是让多少人向往不已。此种发展模式可谓之“生态、民族、文化一体化”特色之路。对于像泸沽湖这样边远的乡村城镇,生态旅游发展模式是其最好的选择。华坪县以煤炭资源为特色,通过煤炭资源的开采、运输和交易,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最后是“特色农业发展”之路,永胜县、玉龙县、宁蒗县开始有规模地种植玛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玛咖种植业。还有风味独特的高原牦牛肉,已经成为了丽江的一张品牌,四海皆知。地方经济要想获得持续发展,必须培育特色产业,丽江地区光照充足,早晚温差大,培育现代农业是一条可行之路。除了玛咖之外,花卉、中草药和螺旋藻的种植已经初具规模,而且投資和发展的力度还在不断加大。
3.5 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加大教育发展力度,提高当地人民的文化素质
滇西北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导致政府投资不足,基础设施薄弱,公用事业落后,科技、教育和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低。在这一点上,应该以政府投资为主导,同时吸引民间力量,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积极发展公用事业,提升科技教育文化水平。尤其是教育方面,要注重基础教育的投入,努力培养当地人才、民族人才。
另外,也要注重职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让大多数人掌握一门赖以生存的手艺。在所有生产要素中,劳动者的素质是最为关键的,不仅是劳动者的技能素质,还包括劳动者的思想素质。劳动者素质的提升必须依靠教育。所以,在滇西北发展战略中,教育是重中之重。
4 结 论
滇西北地区由于诸多因素的限制,导致其经济发展缓慢。文章通过多个角度的分析,将其发展缓慢的原因归结为:环境恶劣、生态脆弱、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生产力低下、产业结构单一、教育落后、人均文化水平不高。针对以上原因,我们相应地提出了多维减贫的策略:顺应时代潮流,紧跟国家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利用好边疆民族政策,因地制宜;同时要发展交通,改善交通状况,加强与外界的联系;还需要结合地方实际,发展地方特色经济;最后,政府要加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社会公用事业投入,发展科学教育文化事业,注重人才的培养。通过以上措施,最终实现地方经济的发展,让滇西北的人民摆脱贫困,过上富裕的生活。
参考文献:
[1]曹惠敏,骆华松.云南农村贫困人口空间结构分析[J].中国农村研究,2012(1).
[2]丁林,杜莉莉.滇西北地区民族文化旅游的生态开发现状及对策[J].旅游研究,2014(3).
[3]郑庆芳.云南省农村贫困问题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11).
[4]王磊.滇西北地区生态保护中的藏文化因素[J].福建林业科技,2009(1).
[5]张玉琴,杨冬梅.滇西北地区的民族关系和文化多样性[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4(15).
[6]李海玲,陈俊.云南以特色规划引导城镇建设[N].中国建设报,2014-12-23.
[7]丁建军.连片特困区农村专业化发展的多维减贫效应研究——以保靖县黄金村为例[J].湘潭大学学报,2014,38(5).
[8]丽江政务网.丽江市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示范区建设[EB/OL].(2014-12-10).http://www.ljs.gov.cnnewsarticle/2014-12/10/content_150630.htm.
[9]斯琴,武有德,李灿松.滇西北地区特色经济的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11).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