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不该虚晃的一枪——对当前小学阅读课学生自主提问现状的思考

时间:2024-06-19

潘旭慧

(浙江省丽水中等专业学校)

不该虚晃的一枪
——对当前小学阅读课学生自主提问现状的思考

潘旭慧

(浙江省丽水中等专业学校)

一、“虚晃一枪”——当前阅读课自主提问现状

近年来,笔者在平时的教学调研听课和外出观摩听课近几百节,发现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鼓励学生提问的现象逐渐增多,但情形如出一辙,都有“虚晃一枪”之嫌,现撷取几个环节实录如下:

例一:《大瀑布的葬礼》一课,揭示课题后,

师:如果你第一次看到这样的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生1:为什么要给大瀑布举行葬礼呢?

生2:葬礼一般是给人举行的,为什么这次是给大瀑布举行的呢?

生3:大瀑布为什么会像人一样死掉呢?(师提示学生把“死掉”改为“消失”)。

师: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如果要请你给这篇文章配上三幅插图的话,你觉得可以配上哪三幅图?再想一想,为什么要给大瀑布举行葬礼?

(学生按老师的要求进行自学,然后交流给课文配上的三幅图:(1)昔日瀑布(2)如今瀑布(3)特殊葬礼。教师根据三个部分逐个进行教学,直至教学结束再没有提及学生提出的问题。)

例二:《七律·长征》一课

引出: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师:这句诗,哪个词语理解起来有难度?

生1:闲。

师:这是一个字,词是什么?

生1:只等闲。

师:应该是“等闲”,“等闲”这个词确实是难理解。(师板书“等闲”)。

师:它在词典中有这样三个意思,你觉得课中应该选择哪一种?

(屏幕出示“等闲”的三种意思)

生2:选第①种。

师:对了,平常,平平常常。那“只等闲”,刚才这位同学(指着生1)也说了,该怎么理解呢?

生3:只是平平常常的。

师:好,我们接着往下学。

二、“一斑窥豹”——自主提问现状剖析

学生自主提问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求疑,把自己的疑惑提出来,问老师、问同学,从而达到正确理解的行为,是学生主体性的重要体现,在阅读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么,在日常的阅读教学课堂上,实施情况如何呢?从以上实录的“虚晃一枪”中,我们可以“以一斑窥全豹”:

1.学生自主提问并不自主

如例一中,学生只能针对课题进行提问;例二中,学生只能针对教师指定的诗句提问,这些所谓的学生自主提问都好比是教师指着一个“目标”说“攻下它”,然后,学生纷纷聚拢过来,遵照老师的指示行动。这种情形下的自主提问包含着多少学生的探究精神,实在难以判定。尤其是例一,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前提下,这些所谓“看到课题,你最想提什么问题?”的环节,其实是一个违背真实问题情境的环节,因为学生对这些问题早已有了自己的明确答案,并不存在所谓的问题。长期以来,许多教师在这个环节上“涛声依旧”地进行着“激发阅读期待”,浪费了宝贵的课堂黄金时间,殊为可惜。一般来说,针对课题质疑,应该是在学生没有预习的情况下进行,才是有效的。以上所谓的自主提问,其实只是老师“应景”的一个环节,老师不“恩准”,学生绝不敢提问。可见,自主提问并不自主。

2.问题的提出和问题的解决脱节

如例一中,当学生提问后,教师虽然用了这样的过渡语“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但接下去的教学安排却又回到自己预设的环节中,虽然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最终可能在教学过程中得到解决,但教师却没有根据学生当时的需求进行教学,更多关注的是自己的教学预设,学生的问题被搁置一边,甚至到了课堂结束,也不见有回应,好像“问”只是为了“问”,而不是为了接下去解决问题。可见,“问”只是教师为了体现新课标理念特设的一个“看起来很潮”的环节而已。至于学生真正关心什么问题,这些问题怎么去解决,并不是教师所关心的,教师备课时也并没有真正预设,所以,也就不会以学生的问题出发组织教学了。

3.学生提问遭遇不同待遇

学生提的问题刚好符合教师预设的得到了积极回应,如例一中,“为什么要给大瀑布举行葬礼?”正好是教师要教学的内容,所以,最终得到了解决。反之,如“葬礼一般是给人举行的,为什么这次是给大瀑布举行的呢?”等问题,因为不在教师预设内便没有再被提及,自然得不到解决。又如例二中,教师的预设是“质疑问难关键词语,解疑定格等闲”,于是,当学生提问“闲”“只等闲”的意思时,都遭到了教师否定,直到教师一厢情愿地要求学生理解了自己预设的“等闲”后,“只等闲”才得以解决,而关于“闲”的疑问就被淘汰了。可见,自主提问必须符合教师的预设才能得到回应和解答。否则,即使学生的问题再精彩,再有质量,也只有被“打入冷宫”。因为,谁让你的问题,“不按我的套路出牌”呢?

三、“对症下药”——厘清阅读的本质,探求自主提问路径

上述所有的问题都还是表面现象,其实质可以归结为一个,那就是教师并没有真正地理解阅读是怎么一回事。

因此,要解决目前阅读课自主发问“虚晃一枪”的问题,关键还是要回到阅读本身。只有对阅读有一个充分正确的深入的理解,教师才会做出正确的选择。那么,对儿童来说,阅读教学中的阅读究竟指什么?这种阅读需要教师怎样的指导与引领?

1.阅读是一桩事件,只有让学生亲自参与才能提出真正的问题

“阅读是一种活动,一种你正在做的事,谁也不会否认,阅读行为不能在没有读者本人参与下进行——你难道能把舞蹈和舞蹈者分开吗?”(美国费什,1998)也就是说,阅读再也不是什么客体,也不是独立的事物,而是一桩事件,是发生在读者身上,有读者参与的事件。文本是一个客观的存在,它会发出召唤,召唤读者去理解文本如何打动人心,驱动读者通过已有的阅读生活和经验去更完善更富于创造性地理解文本。文本,是一个“未定点”,就像萨特所认为的“作品从来不是一个已知数”,它是一个“媒介物”,一个“半成品”,“一个向读者的自由发出的召唤”,是“书,纸张和油墨的制成品,被放置在那里,直到有人对它产生兴趣为止,它们似乎在等待着……它们似乎在说,请阅读我。”

从这些论述中,我们清晰地看到,每一个文本,只有阅读者亲自参与阅读,阅读的意义才得以生发。理解了这一点,我们便不难发现当下课堂上,为何出现了那么多的“虚晃一枪”,关键在于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阅读主体参与对阅读本身的重要性。试问,学生并没有真正走进文本,没有与文本进行对话,他们怎么能提出真正的问题?久而久之,提问,就不再是自己心灵的需要,而是一种教师的需要。

2.文本与读者具有“主体间性”,只有让学生走进文本,对话文本,才能真正实现自主提问

文学理论批评家金元浦先生从哲学解释学的角度,考察了读者与文本的关系。他认为,文本与读者的关系,不是客体与主体的关系,而是“我和你”的关系。读者,是“我”,文本,就是“你”。阅读一个文本,其实是真正把“你”作为“你”来经验:“你”总是要对着当下的“我”讲话,我也不会忽略“你”的要求,并听取“你”对“我”说什么。这里的“我”“你”之间,是彼此开放的,对“你”的开放说明,我必须接受某些反对我的东西,即使没有任何人要求我这样做。金元浦说:“你必然对我有所作用,我对你则有所接纳,有所扬弃,而我必然对你要求些,激发些什么,而你则对我有所吸取,也有所反驳。”

这,就是真正的对话。把文本当作一个活着的“你”,“我”和“你”互动对话,文本的意义得到了全新的生发。既然是对话,那么,势必有意见不一致,乃至于分歧的时候,这“不一致”、“分歧”就是问题。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将文本当作一个聊天的伙伴,走近伙伴,理解伙伴,对话伙伴。问题产生了,于是,引导学生大胆地提出,并在更多的伙伴间讨论交流,以实现对话的“众声喧哗”(日本,佐藤学语)。这,就是破解当下阅读教学中学生自主提问“虚晃一枪”的有效路径。

·编辑 薄跃华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