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胡小会
(江苏省沭阳县扎下中心小学)
从核心价值出发
——谈文本核心价值的教学选择
胡小会
(江苏省沭阳县扎下中心小学)
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所以每篇课文往往都包含很多的教学价值,那么,如何对文本的这些价值进行选择呢?必须从“语言积累”价值、“话语形式”价值、“语感培养”价值、“情感熏陶”价值、“引向生活”价值等方面对文本价值进行教学选择,把握文本的核心教学价值,并利用文本的核心教学价值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文本价值;语文素养;语感
一节阅读教学课之前,我们面临的第一个问题,也是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如果教学内容有问题,即使教师教学再精彩,学生的所得也极有限。那么,如何对文本这些价值进行合理的教学选择呢?
“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一个核心概念,形成语文素养的根本途径和基本方法之一就是积累。荀子在《劝学篇》中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古语有云:“积学以储宝,厚积以薄发”,说的都是这个道理。离开了积累,写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语文学习的高楼大厦就难以稳固,学生的语文素养就无法形成。
我们教材中的绝大多数课文,或有优美的词句,或有精彩的段落,或有引人深思的格言警句。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读、背、用等多种形式,实实在在地引导学生去积累、内化课文中有“积累价值”的文本语言。
这里的“话语形式”价值,主要指文本在表情达意方面表达形式的学习价值。《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于永正老师也说:“(课文)品了还不够,不仅要‘赏’,还要去‘仿’,去消化、吸收、外用,练表达,艺文兼得。”语文教育专家王尚文更是强调:“语文教学要守住话语形式这一门槛,语文教学首先是同时也主要是理解文本为什么运用这样的文字,而不用那样的文字表情达意的问题。”但在实际教学中,有许多老师认为只要把感悟情感作为感悟的全部——把感悟到的送进朗读里,就大功告成了。其实“这只是半程阅读,全程阅读不能到此为止,还有一个方面——引导学生关注表达情感的语言形式,去品读、咀嚼、欣赏课文中那陌生化的语言表达形式。”因此,在钻研教材的时候,我们应该特别留意那些形式独特、与众不同的语言现象。教学时,要认真引导学生去仔细揣摩、体会、仿习、迁移。
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知和迅速领悟的能力,是对语言文字直觉的、整体的把握,语感包括语像感、语意感、语音感等,语感能力是左右人言语活动质量的核心因素。抓住语感的培养,语文课的特点才能充分体现出来。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要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抓住课文中的一些生动传神的词句,引导学生细细把玩、品味,培养学生的语感。
语文教学重视情感熏陶,这是由语文学科的特殊性质决定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多处作出阐述: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这些都告诉我们,语文教学必须注重情感渗透,必须充分挖掘文本中的“情感熏陶”价值,这样才能彰显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文章反映的思想内容:爱国、亲孝、坚毅、仁爱等,才有可能对学生产生终身影响。
语文教学要回归生活。事实上,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生活既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特别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社会实践,他一周把学生往野外带两次,带他们到“词的源泉”去旅行,他把这称为“蓝天下的学校”“快乐的学校”。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一直倡导并践行“生活教育”,他说:“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挖掘文本的“引向生活”价值,将学生引向课外,引向社会这所学校,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总之,我们在研读文本时,要依据课程标准、教材特点以及编者意图和学生实际等,对文本的核心价值进行教学选择。然后,再确定明确、集中、具体的教学目标,目标不宜多,一两个就可以。因为只有目标不多,教学环节才不会繁琐,目标达成度才会高,学生才能“一课一得”,才能在每一节课上都有所发展,课堂教学的实效才能真正得到提高。
[1]薛法根.备课:善于发掘教材的教学价值[J].小学语文教学,2010(9).
[2]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02.
[3]杨金林.为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而教[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08.
·编辑 李琴芳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