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转移制度与转移能力:基于重庆户改案例的农民工市民化研究

时间:2024-04-24

程湛恒

摘要:转移制度与转移能力对于解释农民工市民化极为重要。本文基于重庆户改的案例分析证明,政府各级官员在不同的最大化目标和约束下,对所需知识的投资引起要素价格变化,形成渐进和突变并存的组合式正式制度变迁,一方面改善农民工的社会关系并降低其市民化成本,另一方面促进增强农民工对转移就业预期收入的理性预期及其转移能力,内外两方面合力最终使农民工实现市民化。

关键词:转移制度;转移能力;重庆;户籍制度改革;农民工市民化

中图分类号:D631.42;F323.6

一、引言

户籍制度自1951年建立后,在几十年中一直没有重大的实质性突破。然而,最近这些年来,有迹象表明户籍制度改革的进程在逐步加快。2010年7月28日,重庆市户籍制度改革正式启动。重庆市长宣称这是“几十年来我国户籍制度改革规模最大、配套制度设计最完善、影响最深的一次”;计划2010—2011两年用攻坚战使300多万农民转户进城,到2010年转户达到1000万;设计了土地、就业、社保、教育、卫生等配套制度;细数了保护农民工权益、启消费扩内需、提升农村生产率致富农民、延缓城镇老龄化、降低社会成本等诸多好处(黄奇帆, 2010b)。作为农民工输出大市和就业大市,重庆将户改开始阶段的突破口和重中之重放在农民工上面,因此重庆户改案例也可以看作是一个政府帮农民工“穿新衣脱旧衣”的动人故事。

二、转移制度

转移制度是影响农民工城市转移和市民化的成本,从而型塑其社会关系的约束。在两类转移制度中,正式转移制度居支配地位。现实如何?的确如此。正在重庆发生的故事中,耐人寻味的线索正是政府帮农民工着想的,代表转移制度的5件“新衣”、3件“旧衣”与1张“票子”。

5件“新衣”。一是通过住房制度“新衣”实现“住有所居”。农民工转户后,可申请公租房居住,条件成熟时,还可以转为购买。符合条件的还可纳入廉租住房保障①。同时,政府大体量推进公租房建设②,科学安排准入机制和规划布局③,确保保障属性④,最大限度降低租金(黄奇帆,2010a,2010c),同时对转户农民工购买普通商品房还给予税费减免等政策优惠。二是就业制度“新衣”——特殊优待。不仅将转户农民工纳入城镇就业服务体系,而且劳动年龄段的转户农民工可以享受免费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自主创业人员可以享受城镇创业扶持政策,就业困难人员还可以享受“一对一”的就业帮扶以及公益性岗位的托底安置政策。同时,政府大力扶持中小企业⑤。三是教育制度“新衣”——市民待遇。转户农民工子女可按照就近入学的原则就读城市学校⑥,享受与现有城镇学生同等的待遇。同时,政府调整利益格局,保障教育投入,在预算内和预算外、预算和决算、地方决算和中央决算这三个环节,保持了相同的教育投入比例。四是社保制度“新衣”——双重待遇。在养老方面,符合条件的可参加征地农转非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到年龄后可领取城市居民养老金;在社会救助方面,符合条件的困难家庭,可按规定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并且,转户农民工在享受城镇社会保障后5年内,可继续享受原户籍所在地农村的计划生育及农村计划生育奖励优惠政策。五是医疗制度“新衣”——市民待遇。农民工转户后,可按规定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或自愿参加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享受相应的医疗保障。

3件“旧衣”与1张“票子”。政府帮农民工“脱”下3件“旧衣”——农村承包地、宅基地、林地遵循有偿原则。转户农民工退出承包地,可以按照本轮土地承包期内剩余年限和同类土地的平均流转收益标准得到相应补偿。退出宅基地使用权和农房的,将获得三笔补偿资金。“旧衣”脱了才有“票子”。重庆成立了全国首个农村土地交易所,作为城乡之间建设用地交易的平台;发明了一个地票⑦,使得土地的实物交易变成虚拟交易 (黄奇帆, 2009;刘健、徐旭忠等,2010)。

小结以上故事的线索,用重庆市户籍制度改革办公室的话说,重庆户改一句话概括,综合配套,自愿有偿(重庆市户籍制度改革办公室, 2010)。一方面,重庆户改通过综合配套降低农民工的转移成本。摈弃了“就户籍改户籍”的做法,设计形成由土地、就业、社保、教育、卫生等5个方面组成的系统的制度体系,努力消除附在户籍上的城乡差异。另一方面,重庆户改坚持自愿有偿改善农民工和政府的关系。整个户籍制度改革的设计和推进过程中,充分尊重农民转户意愿,同时实行有偿退地,增强了转户吸引力。

三、转移制度变迁与转移能力

转移制度决定转移能力,关键在于正式转移制度及变迁对农民工转移就业和市民化成本的影响机制。重庆的故事对此有精彩演绎。政府各级官员为了心中的梦想,不得不应对制约,对所需知识的投资引起要素价格变化,形成渐进和突变并存的组合式正式制度变迁,改变农民工的社会关系和城市转移就业及市民化成本。

关于政府官员的目标。一方面,政府高层官员最希望实现的是政治抱负。在重庆户改案例中,高层官员不仅宣称以农民工转户为主要内容的户籍制度改革是中国1949年以来最大规模的农民转市民运动,而且誓言该改革将破中国发展三大悖论⑧ (程维,2010;朱雨晨,2010),可以缩小“三大差距”,有助于转变发展方式,还是推进城市化、工业化的强大动力。另一方面,政府中层官员和基层职员最渴求增加的是收入。对重庆户改进行反证,假设他们最大化的目标并非收入或业绩,他们的实际收入取决于以所在部门财政状况体现的业绩,他们的正当工作。那么,当部门财政紧张时,他们不会太在乎。事实是,在重庆的经济账中,政府为户籍改革的投入并不多。但越到基层,官员越担心此项改革的成本,担心动辄万人的转户补偿,担心以亿元计的启动资金(朱雨晨,2010)。

关于政府官员的约束。一方面,政府高层官员的最大约束来自政治投票者。在重庆户改案例中,这些官员主要需要突破的是政治领袖⑨和社会公众,此外可能还有媒体和学者,总之需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⑩。对于领袖和公众,既得有高调姿态认同他们的偏好!,也得有充分耐心提高他们的兴趣@,还得有实际行动赢得他们的支持#;对于媒体和学者,不仅要引起他们的广泛关注和讨论,而且要引导他们的深入思考和共识$。另一方面,政府中层官员和基层职员的最强制约是组织文化。他们力图固化对其约束最小的文化,但当组织战略出现实质性突变,即使历史悠久的僵化组织文化也可能迅速松动。在重庆,由高层官员发起的“唱读讲传”活动和“打黑除恶”行动并非心血来潮,户籍及相关制度改革所需的公共组织文化因此得以重塑,各县区已忙碌起来,着手落实分解到自己部门的年度转籍计划人数指标%。

关于知识投资与要素价格变化。在重庆户改案例中,一方面,政府高层官员发起户籍及配套制度改革,以获得史无前例的城市化经验。对这种“干中学”知识的投资必然引起相关要素的相对价格变化。目前最明显的是,土地指标作为城乡建设重要的生产要素,一旦流动起来,必然带动农村要素市场的发育,有力地促进资本、产权、技术等其他要素市场建设^ (黄奇帆, 2009)。另一方面,政府中层官员和基层职员逐步达成默契,在执行户改的任务中试图建立他们收入和户改的正相关关系。对这些可沟通知识和默会知识的投资也会对要素价格产生影响。

关于转移制度变迁。主动的突变与渐进“混交”的制度变迁堪称重庆户改的又一大创新。一方面是决心求大变,在先期,用2年时间给338万人一次穿上5件“新衣”,一步到位享有与城镇居民完全同等的就业、养老、住房、教育、医疗等待遇。这些人包括280多万有条件农民工及新生代&,以及44万历史遗留问题*。另一方面是多方持小变,在后期,用8年时间解决不到700万人的转户;在布局上,转户居民分三个层级(;在农民权益上,实行三件“衣服”保留三年),三件“衣服”有偿退出,三项权益暂时保留_ (黄奇帆, 2010b)。当然,这种主动的创新仍然离不开官员们投资于知识的努力+。

关于农民工的社会关系和城市转移就业及市民化成本的变化。不同性质的转移制度变迁对不同的农民工有不同影响。制度突变对失地或年轻力壮的农民工是喜事,他们会为此而高兴不已,“孩子不用再缴择校费了”,“女儿更好找工作了”,“不愁今后没钱养老了”,“在场镇上安个新家了”(重庆日报,2010)。制度渐进对有地或年长的农民工是忧虑,因此这部分农民工的担心是“我还要再等等,再看看”(朱雨晨, 2010)。

四、转移能力与转移就业及市民化

转移能力的本质是对收入的一种理性预期。如果农民工对于在现行转移制度的成本约束下能够通过在城市非农行业工作获得至少和农村同样行业同样收入存在一种肯定而理性的预期,那么他就具备了转移能力。在重庆户改案例中,户改的重点对象和突破口是农民工这点已经明确和周知,但是不同类型的农民工具有不同程度的转移能力这点却未必被全面理解。他们主要是哪些类型的人,喜欢什么,缺少什么,怎么思考和抉择?这些将是接下来要重点分析的问题。

转移能力决定转移就业和市民化的选择。主要通过农民工自身的人力资本和预期,以及农民工面临的转移制度这两方面的因素,转移能力决定了农民工城市转移就业和市民化的决策及其进程。在重庆户改案例中,主要是短期中正式转移制度的突发性变迁,施加影响于过程理性的农民工及新生代的预期,从而改变了他们城市转移就业和市民化的决策。

一方面,无疑有很多农民工对转移制度突变的态度是认同的,对城市转移就业和市民化是积极主动的。这部分人中,有一种是政府认定的“有条件农民工”1,即在主城区务工经商5年以上、在远郊区县城务工经商3年以上的农民工。他们的人力资本积累较强,或受过良好教育和培训,或较为年轻,或是男性,因此也被政府看作是在城市的就业、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有较好基础,已初步具备城市生活条件。这部分人中的另外一种是新生代农民工。他们有强烈追求城市生活的愿望,“宁要城里一张床,不要农村一间房”,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已与城市接轨,对子女在城市就学的诉求强烈,融入城市生活没有大的障碍。对于这些强调渴望市民化的农民工,一旦有足够强度的转移制度变迁提高他们的转移能力,就会理性地选择转移就业和市民化。

另一方面,的确也有不少农民工及新生代对转移制度变迁的后果是担心怀疑的,其城市转移就业和市民化决策是“被自愿”的。这部分人都对转户口有着成本-收益的理性考虑,转,抑或不转2,抑或以征地等其他方式转3?是他们经常做的权衡和比较,而这种对转户口的犹豫、担心或怀疑关键在于土地情结4。这部分人中,有一种是农村户籍的大中专学生(如果不转户口,他们也是不久将来的农民工)。这些学生及其家人的担心疑虑主要包括三点。一是5,被迫转户口后,将来的农村老家的宅基地和承包地可能被迫退出,那么读书毕业一旦找不到工作就会失去土地作保障。二是6,被迫转户口后,可能使家庭由于失地而失去重要的收入来源。三是7,被迫转户口后,可能会导致失去拆迁时获得更高补偿的机会。这部分人中,另外一种是还没有失去土地,同时人力资本也还比较低的农民工。这些人对转移制度突变的担心和怀疑还会由于基层干部,例如村级干部8,的政策执行不当而强化和加剧。

对于“被自愿”作出城市转移就业和市民化决策,将农村户口转为城市户口的这一部分农民工及新生代而言,问题的重点在于他们穿上的是5件货真价实的“保暖棉衣”,还是偷工减料甚至似有实无的“皇帝的新装”?在于政府及企业给予他们的是公平高效的转移制度安排,还是刻板、滞后甚或另有企图的政策措施?正如重庆市长所言9,配套政策如何细化完善,特别是转户农民工的基本权益如何全部落实到位,将成为重庆面临的最大考验。故事的真相是,这两种情景均有发生,但是其中的角色扮演者大不一样。

第一种情况,体现的主要是转移制度设计者和具备转移能力的农民工的最大化目标,也是转移制度设计者和(向)大多数媒体肯定和认同的现象。首先,转移制度设计者的最大化目标具有结合具备转移能力农民工的最大化目标的务实基础。一方面,转移制度设计者最大化目标既体现在平稳有序推进的重庆户籍制度改革的五大特征:完全自愿、“五件衣服”一步到位、农民权益保留、宅基地退出补偿0、顶层设计严密-,更体现在他们所追求的重大理念创新和实践创新,即不以农民的土地换城市户口,不以农民的土地换城市保障,不以农民的土地换城市待遇。另一方面,具备转移能力的农民工的最大化目标主要体现为实现市民化的愿望和积极性。两方面结合后,一旦转移制度设计具有吸引力,这部分主要由城镇有稳定职业和固定住所的农民工及其家属组成的群体就会下定决心转为城市户口=。

然后,转移制度设计者和(向)大多数媒体肯定和认同的现象印证了户改顺利的这一面。户改启动以来,从2010年8月最初每天转户1000多人,到2010年10月平均每天转户近1万人,再到2010年12月平均每天转户1.5万人,户改得到广大农民工的积极响应。截至2011年2月底,重庆已有165万农民工转户进城。

第二种情况,体现的主要是转移制度落实者和不具备转移能力的农民工为实现最大化目标而产生的矛盾,这也是大多数不愿转户口的农民工所反映或少数媒体所报道的焦点问题。首先,转移制度落实者和不具备转移能力的农民工在追求各自最大化目标时属于矛盾高发期。一方面,转移制度落实者的最大化目标主要体现为追求实现其考核目标,尽管这点被转移制度设计者一再否认Q,并反复强调“农民工是这场历史性变革的主人”,“把尊重农民工意愿作为改革的基本前提,赋予他们充分的自由选择权”,“不搞强迫命令,不搞‘一刀切”,“完全由农民工自己说了算”。但是事实是,不管是在市政府W,还是在区政府E和县政府,转户指标化和考核常态化已经成为转移制度落实者的要务。另一方面,不具备转移能力的农民工的最大化目标主要体现为对土地的留恋。对于这些农民工,土地实质上是他们最大的社会保障,特别是宅基地和承包地起着失业保险和养老保险的福利作用。

然后,大多数不愿转户口的农民工所反映或少数媒体所报道的焦点问题,证实了转移制度落实者和不具备转移能力的农民工之间的突出矛盾。第一个例子是R,有村级干部没有和农民商量及经过他们同意就直接把他们的农村户口转成城市户口。第二个例子是T,有不少重庆的大中专院校将转户与学生毕业证书颁发、资助、奖学金、评优评先和入党等挂钩,以此强迫农村大学生转户口。而市教委主任更是要求确立“自愿不等于自由,尊重不等于放任”的观念Y。第三个例子是U,地票制度也有未能实现设计者初衷的情况。《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复垦形成的地票指标优先用于农村发展需要,节余的用地指标才作为地票进行交易。但政策执行却不一定如此。据报道,基层乡村的做法正好相反,他们尽量多换取地票,甚至占用了学校、卫生所等公共服务机构用地。第四个例子是I,“五件衣服”保障的配套措施落实不到位。许多农村居民找政府询问、提意见。

以上两方面情况对比的一点重要启示是,农民工的预期,对于理解转移能力以及转移制度变迁影响城市转移就业和市民化至关重要。只有当这种预期被转移制度创新而改变,即农民自愿“穿上”进城的“保暖棉衣”时,故事才会有圆满的结局。

注释:

① 具体政策参见《重庆市户籍制度改革问答》,下同。

② 政府的公租房管理局投资建设或收购房源是最主要的投建模式。主城区,大规模新建;郊区,以收购和改建为主。

③ 一是打破户籍“藩篱”。二是合理把握收入标准。三是高标准、高品质规划建设,实行无差别的“混建”模式,均衡布局、公交支撑、职住平衡、环境宜居。

④一是建设主体和产权归政府。二是实行“封闭运转”。三是最大限度降低造价和租金。

⑤例如,重庆政府强调“大企业创造财政收入、小企业创造就业市场”,2010年9月,在全国率先推出微型企业创业扶持政策。

⑥目前主要由现有的城镇范围内的623所学校消化,包括农民工子弟学校。未来重庆计划规划扩建、新建中小学学校115所。

⑦地票,指包括农村宅基地及其附属设施用地、乡镇企业用地、农村公共设施和农村公益事业用地等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经过复垦并经土地管理部门严格验收后产生的指标,以票据的形式通过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在全市范围内公开拍卖(刘健、徐旭忠、施智梁,2010)。

⑧悖论一是扩城但耕地面积不增长。悖论二是务农收入难比务工高。悖论三是“史无前例”的“农民工”。

⑨据《财经》杂志报道,2007年重庆获批为城乡统筹实验区后,重庆方面觉得虽已获实验区之名,但应享受的具体特殊惠政还未廓清,需要向中央要政策。2008年4月,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时任市长王鸿举、常务副市长黄奇帆专程到北京向温家宝总理汇报,提出了支持重庆发展的12条政策请求。

⑩重庆市长黄奇帆在全市2011年户籍制度改革工作推进会上总结半年来的户籍制度改革成效,有五大亮点:一是户改政策得到广大农村居民的积极拥护;二是在全国率先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系统的户改政策体系,并证明是符合客观规律和老百姓愿望的;三是重庆户改受到中央领导关注,给予充分肯定;四是专家学者支持肯定重庆户改;五是国内外媒体聚焦户籍改革,截至目前,共有300多家市内外媒体对重庆市户改进行了报道,其中95%以上的新闻媒体持支持肯定态度。

!例如,重庆市长黄奇帆强调,要谨记温家宝总理说的,城市化进程中要守住18亿亩耕地,要落实胡锦涛主席说的,保证“新市民”能实现“老有养、少有教、壮有业、居有房、病有医”户籍制度改革方案是完全从保障农民基本权益和长远发展为出发点进行设计的。又例如,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说,实施户籍迁移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保障农民合法权益,进城落户农民在农村的三大保障要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流转,不搞行政命令、一刀切。(刘健,李松等,2010)

@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副主任徐强说,重庆市有关部门在年初对1万多农民工做的调查显示,愿意一步退出承包地、宅基地及住房进城落户的农民只有三成左右。重庆户改实事求是地考虑了对农民土地权益的保护,没有“一脚踢”,给了农民“过渡期”、“缓冲带”。(刘健,李松等,2010)

#据重庆官方报纸,户改得到了中央和国家部委支持。温家宝总理在中央办公厅《互联网信息摘报》上作出了重要批示,要求有关方面关注重庆户籍制度改革;国家发展改革委专题形成了《重庆户籍制度改革的做法与启示》分析报告,于2010年8月17日以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情况与建议》报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以及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领导参阅。同时,中农办陈锡文主任赞成我市户籍改革分两步走的思路,认为我市当前推进的户籍改革是顺时应势之举。公安部、人社部等相关部委也高度关注和支持我市户籍制度改革。(商宇,2010)

$重庆市长黄奇帆说,理论界专家和境内外媒体也在讨论这件事,并且大家还逐渐形成了共识,认为解决好农民工进城的问题,是城市化、工业化、城乡统筹的突破口。(商宇,2010)

%重庆《户改意见》指明,“各区县、各部门推进户籍改革工作情况将纳入市政府年度工作目标进行考核”。(朱雨晨,2010)

^据报道,截至2010年6月8日,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共交易“地票”20000亩,成交额为21.36亿元,成交均价10.68万元/亩,最高成交单价14.50万元/亩 (刘健、徐旭忠等, 2010)。

&包括在主城区务工经商5年以上、在远郊区县城务工经商3年以上的农民工,农村籍大中专学生,新增退役农村籍义务兵和服役期未满10周年的士官。

*包括1982年以来已用地未转非人员、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失地未转非人员、城中村未转非人员和农村集中供养五保对象。

(按照主城、区县城、集镇三个层级,分别设定准入门槛,适度放宽主城、进一步放开区县城、全面放开乡镇的落户条件。

)对农村居民转户后承包地、宅基地的处置设定了3年过渡期,允许转户居民3年内可保留宅基地、承包地的使用权及收益权。

_包括林地使用权、计划生育政策、农村各项补贴。

+据《财经》等媒体报道,重庆户籍改革小组此前的调查显示,愿意一步退出承包地、宅基地及住房进城的农民只有三成左右。

1重庆户籍改革小组此前的调查显示,60%的农民愿意转户进城,其中也以在城镇有稳定收入者为主。

2在重庆巴南区,两年前已经在县城买了房子的一个农民就认为,“现在农村有农村养老保险,医疗有新农合,教育也不收借读费了,如果想上好学校,城里户口也一样得交择校费,我觉得转为城里人没啥意思。”

3据《财经》报道,在重庆市近郊区已经纳入城市规划范围内的农民,普遍认为通过征地的方式转户进城,会获得比直接申请转户更高的补偿。

4重庆户籍改革小组此前的调查显示,愿意一步退出承包地、宅基地及住房进城的农民只有三成左右。重庆巴南区某村民认为户籍改革的背后动因是农民手中的土地,说“现在国家发展经济需要土地,关键是看给我们多少补偿。政府承诺的退休金现在够用,但还不晓得等我们老了够不够?”

5在重庆万州区,有农民反映,自己的孩子刚开学上职业学校,学校要求必须转为非农业户口,他为此担心孩子以后会因为失去土地而没有固定的住所和工作,并怀疑地质问“转不转应该要看家长和自己愿不愿意对吧?有强行的吗?”

6重庆的某农村学生通过市长信箱反映,“站在农民的角度,有地才有生活的可能,谁愿意放弃手中的土地呢,即使在校期间自己没法使用,但是父母的使用也是一份收入啊!这让我们这些农村大学生毕业后抱着个什么样的心态面对社会。”

7据华龙网等媒体报道,多名学生称他们之所以拒绝转户,是因为害怕转户之后,老家的宅基地和农田将被收回。在日后可能的拆迁中,他们也得不到相应补偿。毕业后一旦无法找到工作,老家也没办法回去。再加上校方没有提供关于转户过渡期后不强制推出土地的原始文件,学生们怀疑其承诺也不可靠。

8在重庆江津区,有农民投诉村级干部或更高一级干部把当地农民的户口集体转成城市户口,并表示强烈的怀疑和不满,“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们这些百姓还要不要执行政府的政策,要不要相信政策啊?”

9见黄奇帆(2011),《重庆农民工户籍改革的探索:复杂的社会变革于平静中推进》,学习时报。

0主要是有土地交易所托底,并对农民的承包地、林权地进行了确权。

-主要是政策内涵与时俱进,同时对各种实际发生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补充完善相关政策措施。

=户改伊始,重庆市长便对此表示了自信的期望,“转户农民人均可一次性获得宅基地退出补偿、承包地退出补助等直接收益1.8万元,略高于进城后个人应支付成本1.6万元,政策设计具有吸引力”。(刘健,李松等,2010)

Q例如,重庆市市长黄奇帆在全市2011年户籍制度改革工作推进会上指出,“我们提出的目标是要转338万农村居民,但是这不作为考核目标。”

W例如,2010年9月2日,重庆户籍制度改革工作推进会议要求强力推进户籍改革工作。强调市政府已将户籍改革工作纳入全市年终目标考核,对完成工作较差的,要严肃追究责任。要集中力量做好大中专学生、国有企业农民工和已用地未转非人员等重点群体转户工作。2010年9月15日,重庆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委主任彭智勇在重庆市农村籍大中专学生转户工作推进会上要求按照目标进度,2010年9月底前力争农村籍大中专学生在校学生和新生转户率分别达95%和90%;2010年10月底前,全市农村籍学生转户率总体达到95%以上。并且要求把转户工作完成情况纳入区县教委、高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年度考核。重庆市教委发言人赵为粮2010年9月在华龙网访谈时也透露,至2011年底,该市要争取完成66万农村籍大中专学生的转户目标。

E例如,重庆巴南区总结其完成各类建设已用地应转未转人员转户办理工作的经验做法中,重要的一点是下达工作目标,将农转非指标分项目分解后,由区户改办纳入工作任务下达给相关镇街。

R有农民反映,在重庆江津区的不少乡镇上,变成了村级干部或者更高一级的干部直接就把他们这些农民的户口集体转了,而他们这些户口的持有者却浑然不知。

T据中广网等媒体报道,从2010年秋季开学起,重庆很多高校(如重庆工商大学、重庆理工大学、重庆三峡学院、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先是动员后是强迫农村户籍学生转户口。而市长公开信箱的学生意见也证实了这种情况,“为什么上面说是自愿,下面就变成了自愿不是自由了?”

Y见2010年9月15日重庆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委主任彭智勇在重庆市农村籍大中专学生转户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U在重庆民间有“太污(近似于“太黑”)”的说法,主要指执行政策的问题,比如给农民少算土地,多出的“公地”赔偿就被村里、镇里干部“吃了”。

I据某重庆籍人士反映,其86岁的老母亲在2010年听信镇上经办人的介绍,转户口后快一年却仍然只有一个城镇户口,没有低保,没有生活来源。再去找镇上干部,人家要么不理睬,要么说“全国全市这样的事多啦,不是你一家”。

参考文献:

[1]程维,黄奇帆. 重庆户籍改革将破中国发展三大悖论[N]. 第一财经日报, 2010-9-21.

[2]黄奇帆. 重庆市政府管理创新经验介绍[J]. 行政管理改革,2009(1).

[3]黄奇帆. 大力建设公共租赁住房 努力扩大住房保障覆盖[N]. 人民日报,2010a.

[4]黄奇帆. 黄奇帆点击户籍制度改革关键词[OL].

http://cq.cqnews.net/cqztlm/sz/hg/yw/201009/t20100911_4588927.htm,2010b.

[5]黄奇帆. 逐步实现住房保障的全覆盖[J]. 人民论坛, 2010c,297.

[6]刘健,徐旭忠等. 重庆地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大创新[N/OL]. http://finance.ifeng.com/news/20100818/2523891.shtml, 2010-8-18.

[7]重庆市户籍制度改革办公室. 重庆市户籍制度改革问答[Z]. 2010.

[8]朱雨晨. 重庆户改跃进[J]. 财经, 2010(18).

[9]刘健,李松等. 重庆一千万农民如何转户进城[N/OL].http://finance.newssc.org/system/2010/09/26/012907241.shtml, 2010-9-26.

[10] 商宇.黄奇帆谈重庆户改:需坚定信心 完善政策 有序推进[N]. 重庆日报, 2010-9-30.

[11]黄奇帆.复杂的社会变革于平静中推进[N]. 学习时报, 2011-3-7.

[12]彭智勇. 在重庆市农村籍大中专学生转户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N/OL].http://www.cq.gov.cn/subject/2010/domicile/ptbz/jybz/252991.htm, 2010-10-8.

(编辑:张小玲)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