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现代公司治理模式视角下的家族企业发展困境研究

时间:2024-04-24

陶晓红

摘要:近年来,家族企业在我国得到长足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家族企业的发展弊端日益显露,公司治理模式的引入是家族企业发展的一大趋势,但是家族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两权合一性与公司治理模式两权分离的冲突:诸如体制环境的约束、融资环境的、职业经理人市场以及委托代理成本问题已经成为阻碍家族企业发展壮大的束缚,致使现阶段全面引入公司治理模式困难重重。

关键词:公司治理模式;家族企业;发展困境

中图分类号:F276.5

一、 家族企业治理演进的目标模式——现代公司治理模式

(一)家族企业简述

家族企业在中国的经济领域,已经成为一支重要的力量。据统计,2004年我国21个省市自治区250个县市区的1947家中小企业中有80%是家族企业。尤其是在江浙东南沿海地区,家族企业的发展极大推动了地区经济的增长。①但是在全球经济环境下,家族企业的发展弊端也日益显露,把公司治理模型引入家族企业是其发展的未来趋势。目前对于家族企业的认定,一般符合两个条件依据:第一所有权归家族控制,第二,经营权也由家族控制。按照这个条件,我国的私营企业中,绝大部分都属于家族企业,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家族企业占有重要一席之地,美国著名学者钱德勒认为,家族企业就是“企业创始者及其最亲密的合伙人(和家族)一直掌有大部分股权。他们与经理人员维持紧密的私人关系,且保留高阶管理的主要决策权,特别是在有关财务政策、资源分配和高阶人员的选拔方面”。②中国学者潘必胜认为,当一个家族或数个具有紧密联盟关系的家族拥有全部或部分所有权,并直接或间接掌握企业的经营权时,这个企业就是家族企业。③

(二)公司治理模式特征

公司治理理念现已由关注股东利益到关注利益相关者利益,利益相关者除了股东、经营者以外,还包括债权人、供应商、雇员、消费者等利益相关者,后者的治理权力不是基于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的权力安排,但依据法律对公司拥有权力,其治理权力来源于人力资本产权、债权或其他与企业的利益关系,他们同样拥有参与和影响企业治理的权力。当企业被不恰当地决策与经营,而内部治理结构又无能为力,治理缺乏效率时,其他利益相关者就会采取行动。共同治理模式可用图1表示:

从图1我们可以看出,影响董事会决策的除了股东还有雇员,债权人、供应商等等。随着企业治理主体从股东扩大到其他利益相关者,企业治理的外延边界也将扩大,这一过程也是企业的社会责任得到强化的过程。我们应该认识到,今天企业财富的增加,并不仅仅是股东及经营者的贡献,或者说,并不是财富生产过程的投入都必须在企业内得到组织和管理,不仅仅是企业专用性资产投资者,社区、政府乃至竞争者都与企业形成了长期的关系。正是这种长期的关系使得这些权益主体在某种程度上都成为公司财富创造的参与者。由于利益相关者参与企业治理,该模式表现出如下特征:

1.股东结构中机构股东占主体,股权分散化。企业的股权结构,经历了由少数人持股到社会公众持股再到机构投资者持股的历史演进过程。

2.股权结构多元化。企业股权的分散化是指股东数量的增加,而企业股权结构的多元化则是指企业持股主体类型的增加,企业的经营者、雇员也成为企业的出资者或持股者。企业的出资者包括向企业提供各种服务的所有成员:既包括传统意义上的股东,又包括向企业提供服务的企业经营者、雇员。

3.外部治理机制发达。由于占主要地位的机构股东一般追求一种低风险的投资战略,所以他们更多地使用“用脚投票”的方法,即当公司业绩不佳时,便迅速抛售股票,以调整投资结构,降低风险。并且这些机构股东一般持有多家公司的股票,因此对直接参与公司治理兴趣不大。

4.董事会中外部董事占多数。现代公司治理模式大多实行董事会和经理层分开运作的制度。经理层负责公司的日常经营决策工作,而董事会是负责重大事项的决策及监督经理层。

5.监事会职能由独立审计员和独立董事完成。

二、 家族企业与公司治理的冲突

尽管现代公司治理的最优性被认为不仅在伦理上更趋完美,在经济上由于促进了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合作关系,其效率也优于股东主权治理。但是,现代公司治理模式与中国企业尤其是中国家族企业的现实情况还相距甚远。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原因之一是现代公司治理本身的问题,该理论是建立在所有权集中分散对称配置给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假定基础上的,而实际上要实现这个条件,成本非常高昂。此外将企业所有权分散对称配置给所有利益相关者将导致“公共地悲剧”;原因之二,则是中国缺乏让其发挥作用的完善的外部环境。原因之三是许多利益相关者缺乏企业治理的动力和能力。

现代公司治理模式下的公司相对于家族企业治理的其他模式,其产权结构具有多元、开放的特征,可以针对本企业建立和整合核心竞争力,通过产权这一最牢固的纽带适时地吸纳各类股东、引入职业经理人、优化企业文化,从存量和增量两个方面确保动态的、灵活的资源配置,以保持其进取精神,强化其适应能力和改善其经营绩效。

家族企业实际上是企业和家族的结合体,它既是一个经济组织,又是一个文化伦理组织。家庭对经济利益和家族荣誉的追求,是家族企业前进发展的动力。但是,由于家族本身受家族文化的影响很深,家族的利益和企业的利益存在。研究发现,企业的发展在家族的控制范围内,家族会努力利用各种力量,促进家族的发展,一旦家族企业的发展超过家族成员的控制范围,家族成员受家族观念容易变成家族企业发展的障碍,美国学者兰德尔•卡洛克和约翰•沃德制定的家族和企业两套系统充分显示了两者的关系。

他们指出:在家族企业中,家族重视情感,把注意力集中在成员内部,通常会抵制企业变化,在企业系统中,企业必须把眼光投向外部环境,积极利用这些变化。显而易见,由于家族和企业具有不同的运行系统,所以企业规则和家族规则常常发生矛盾。法国著名学者曼弗雷德.凯茨.德.维里尔就曾尖锐地指出:“有关家族企业寿命的统计数字不值得炫耀,因为家族企业具有天生的弱点。家族制度与商业制度在这些企业中共同发挥作用,但两者并不总是互不相容的。相反,他们经常相互排斥。”⑤

从表2可以看出,家族系统与企业系统之间存在较大差异。这些差异随着家族企业的发展壮大,弊端会越明显。但是在创业发展初期,家族文化影响下的家族系统和现代理性影响下的企业系统存在互补性,但是当家族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社会资本的大量融入,家族系统如果不加改造就会阻碍家族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正因为这些差异使得公司治理模式难以引入家族企业,引发矛盾和冲突的。

三、公司治理模式下家族企业的发展困境

一般来说,任何企业治理模式和组织形式都是“效率中性”的,也就是说只有根据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才能判断一种治理模式效率的高低。

(一) 中国的体制环境客观约束公司治理模式的深层引入

对于我国的体制环境对家族企业发展的影响,董辅礽曾经归纳出家族企业的“十大恐惧”:一是财富的忧虑;二是“劫富济贫”;三是遭遇权势;四是不平等的罪名;五是地方政府失信;六是产权旁落;七是误入陷阱;八是商业没有秘密;九是知识产权的威胁;十是媒体伏击。香港大学的Gorden Redding在其所著的《华人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解释了为什么华人企业要坚持在家族化的道路上走下去的原因,它用“不安全感”进行概括。

储小平和王宣瑜(2004)从家族企业获得外部融资困难这一众所周知的事实出发,得出了必须降低家族企业的信息披露风险,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结论。⑥在他们看来“对家族企业而言,在转轨时期拥有和垄断企业信息是必要的,或者说泄露信息将有可能使企业面临巨大的经营风险,这些风险可能与政府的不完善税收制度和各种不规范的行政管理有关,也可能与企业的产权和控制权有关”。尽管目前中国家族企业发展的环境已大大改善,但还有很多方面与市场经济相悖。这成为家族企业阻碍家族企业社会化的主要障碍。

(二)中国的融资环境阻碍家族企业资本社会化的前进步伐

一般来说,资本市场的发达程度对于家族企业治理模式变迁具有直接影响。企业资本结构直接影响企业产权结构以及相应的治理措施。中国家族企业资本结构理与中国家族企业融资出现一定程度的“吻合”,即中国家族企业融资是以内部融资为主,然后是债务和股权融资。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中国家族企业融资与资本结构理论存在着“偏差”。偏差主要表现为家族企业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比例太小而过分依赖于内部融资,这是家族企业融资能力和民营企业融资环境双重选择的结果。受自身规模和信用等级等因素制约,家族企业难以进行外部融资。

我国的家族企业融资困难重重,大致有这些方面的障碍:金融机构的信贷对家族企业的不信任;民间借贷成本高、风险大;股票、公司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手续繁杂,进入门槛高,致使大多数中小企业在利用资本市场筹集发展资金过程中顾虑重重;我国现行信用担保体系不完善,担保机构少,且漏洞百出,造成家族企业“寻保难”;部分家族企业缺乏诚信,加之企业信用信息征集与评价体系缺失,造成金融机构对家族企业“惜贷”的现象。

(三) 职业经理人市场不完善增加了企业的代理风险

如果一个社会没有形成合格的职业经理阶层,家族企业就可能更愿意使用家族成员管理企业,放弃那些虽有能力,但可能给自己带来道德风险的职业经理。西方企业制度变迁史上之所以大范围地发生了钱德勒称之为“经理革命”的企业控制权转移运动,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社会上存在合格的职业经理人队伍以及开放的、多层次的、充分竞争的“经理劳务市场”。正如张维迎教授指出的那样:中国目前缺的不是企业家,而是合格的职业经理人。由于职业经理人的素质难以符合要求,特别是职业经理人的诚信水平,使家族企业社会化步履维艰。李新春也指出,企业和职业经理人双方的家族主义取向导致双方的相互信任缺乏,家族企业在某种程度上的“隐私”经营给企业从外部引入经理人带来更大的风险,因为经理人可以将企业“隐私”作为“人质”。这决定了在委托—代理关系中,代理成本的剩余损失是高度不确定和风险较大的。在这种情况下,家族化治理是企业规避代理人风险的一种制度安排。

(四)配套制度的匮乏致使家族企业委托代理机制的运行成本高

制度经济学认为,潜在收益的存在只是制度变迁的必要条件,任何制度变迁都要耗费成本,制度变迁的预期净收益超过了预期的成本,变迁主体才有动力推动制度变迁。家族企业设置委托代理机制,也必须遵循这个原则。但是,由于目前各方面的条件都不成熟,设立委托代理机制要面临众多的不确定因素,导致委托代理机制运行成本巨大,缺乏应有的潜在收益。首先1.激励成本高昂。激励成本为任何委托代理关系所必须,但是,现阶段家族企业实施委托代理机制的激励成本非常高。2.约束成本巨大。概括起来,家族企业委托代理机制的成本主要来自以下三个方面:首先,由于我国市场体系不完善,特别是职业经理人市场严重滞后,现阶段,业主难以通过市场途径寻找、比较、更替代理人,往往依靠朋友、家人引荐等渠道去发现代理人,缺乏选择和比较的程序性和公正性。在这种机制下,一方面,委托人和代理之间失去了血缘的维系,也没有与代理人相匹配的专业知识和足够信息防止败德行为,委托代理的监督成本必然很高。另一方面,经理人的信息没有公开化,经理人的败德行为不会留在个人职业生涯的记录上,原来的雇主缺乏有效的途径传播信息,对其进行惩罚,新的雇主即使有考核的意识,也无从了解代理人的历史记录,因此,代理人的败德行为不会影响到今后的职业生涯,故而进行败德行为的几率比西方市场体系完善的国家要高。

(五) 低信任度文化环境下使得现代公司治理模式的引入困难重重

福山将不同文化区分为“低信任度”和“高信任度”。在地信任度社会中,信任主要存在血亲关系上,而高信任度社会的信任则超越了血亲关系。建立在血亲关系上的低信任社会难以造就非血亲的私营企业组织,而家族企业又难以避免“三代消亡率”(一代创业、二代守业、三代衰亡),因此在地信任度社会中,普遍以中小型企业主导市场。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霍尔曾将文化区分成“高文本文化”和“低文本文化”,前者是指社会中传播的信息是清晰和非人格化的,人们通过各种契约来规范各自的行为,其中所蕴涵的信息往往是书面的、正规的,可以通过各种渠道传递而不会损失其中的信息含量;而在低文本文化中,人们更喜欢作含糊和间接的交流,而且信息交流较多依靠事先人们在共同的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共识,经常是三言两语就能使对方明白,但是同样的这些信息交流对于外人来说则是非常含糊和不充分的,人们通过各种人际关系来规范行为,即。文明的进程和现代化的走向似乎指示着从低文本文化向高文本文化的演化道路,至少从低文本和高文本二者在社会文化中所占的比重来看,社会发展的结果是高文本的比重在日益提高。

中国的文化无疑是一种低文本文化,在这种文化氛围下,人们与外人的交流就会非常困难,人们常常会觉得,和自己人交流往往只要三言两语甚至一个眼神全都明白了,而与外人的交流不管如何努力总存在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隔阂。所以,人们为了节约信息成本,总是倾向于建立在家庭和家族关系的基础上来扩展其经济关系或交易范围。同时,在低文本化的社会,信息主要集中于家族首领,“家族首领建立一种人际关系基础上的等级结构,这样的等级结构往往是个人魄力型的模式”,以这样的家族首领作为中心签约人建立起来的企业就成了典型意义上的家族企业。

中国的人际关系模式是比较典型的特殊主义人际关系模式。在这种人际关系模式下,“圈子”内的人相互之间信任度很高,交易成本很低,但与“圈外人”之间信任度很低,交易成本很高。一般说来,市场交易显然是与“圈外人”的交易,所以在中国市场交易成本相对较高。在低文本和特殊主义的文化环境中,企业主倾向于亲自或让自己人掌握控制权,而不是放权,这无形中阻碍了现代公司治理模式的引入。

(六)家族企业信用的匮乏是家长企业规模扩大的又一障碍

家族企业信用不足是一个普遍现象,主要表现在银行信用、商业信用、消费信用等方面。绝大多数家族企业固定资产少,经营规模小,流动资金少,流动资产变化快,无形资产难以量化,不容易形成比较大的稳定的现金流,因而当其需要融资来补充流动资金是,家族企业可作抵押的资产少,其偿债能力有限。家族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上看,其经营模式管理方式不规范,家族企业缺乏专业人才、技术信、信息和必要的设备,创新能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缺乏明确的营销战略和相应的营销知识、人力和信息渠道,无法进行系统的市场调研来了解自己产品的市场需求趋势,只能依靠直接推销和订货加工来进行产品的销售和服务,市场空间小,企业的经营风险大;财务管理薄弱,家族企业通常不像大公司那样具有严格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业主掌握着更多的财务信息。为了逃脱账款,企业普遍设立“两本帐”,以达到偷税漏税的目的。上述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家族企业的整体信用。从企业制度上看,我国目前的家族企业绝大多数没有真正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存在产权不清,组织结构吧和管理混乱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严重致使我们家族企业的信用资源严重匮乏。

四、 结语

家族企业的治理问题已经成为限制其持续成长的关键。如何从原有的相对于国有企业的机制灵活优势,跃迁为适应现代市场竞争中先进的企业制度优势,是新时期中国家族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然而,企业治理模式的选择与变迁与其所处的制度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完善的外部市场约束,并具有规范的内部治理结构的条件下,现代公司所采用的利益相关者共同性治理模式是理想的选择。但在外部市场制度约束不完善的情况下,现代公司治理模式却不是最有效率的企业治理模式。因此在现阶段,针对中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对大多数中国家族企业来说,利益相关者共同型治理模式只能是其治理模式变迁的目标方向而非现实选择。

从国内外家族企业发展的实践来看,家族企业的社会化、管理专业化是其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因此,作为企业自身应当根据企业的发展状况建立规范的内部权力分享与制衡机制,逐步实现管理专业化、规范化。作为政府政策制定者,应积极改善外部约束条件。例如加快建立健全要素市场,完善各项法律法规,积极营造诚信的社会氛围等工作,为家族企业治理模式的跃迁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注释:

① 程书强.我国家族企业融资环境障碍及其对策[J].管理现代化.2004.

② 艾尔弗德雷.D.钱德勒.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M].上海:商务印书馆,1987.

③ 潘必胜.乡镇企业中的家族经营问题[J].中国农村观察.1998.

④ 兰德尔.卡洛克和约翰.沃德:《家族企业战略计划》,中信出版社2002年版,第6页。

⑤ 曼弗雷德.凯茨.维里尔:《金钱与权力——家族企业兴衰之道》,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年版,第15页。

⑥ 储小平,王宣瑜.私营家族企业融资渠道结构及其演变[J].中国软科学.2004.

参考文献:

[1] 朱战备.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给企业带来多大效益[J].北京:前沿论丛.2005

[2] 张惠杰.基于生命周期的企业家能力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哈尔滨.2006

[3] 杨瑞龙,周业安.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4] 李维安,武立东.公司治理教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5] 储小平,王宣瑜.私营家族企业融资渠道结构及其演变[J].中国软科学.2004.

[6] 张维迎.如何建立企业家和经理人之间的信任[J].企业文化.2003.

[7] 郭强.企业中个人绝对权力和企业的衰败[J].管理世界,2001.

[8] 艾尔弗德雷.D .钱德勒.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M].上海:商务印书馆,1987.

[9] 应焕红.家族企业制度创新[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编辑:王露)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