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互联网金融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改革与创新

时间:2024-06-19

冯 锐,陈孝明,李旭峰

(1.广州大学经济与统计学院,广东广州510006;2.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070)

伴随我国经济社会的加速互联网化,互联网金融的源动力不断提升。2016年3月,互联网金融被写进“十三五”规划,国家层面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互联网金融发展,传统金融业务的网络化、P2P网络信贷、第三方支付和众筹等金融模式不断涌现,互联网金融逐步成为构建我国普惠金融体系、支持国家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阵地。传统金融生态的变革引发金融学科建设的新思考。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结合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新模式和新需求,如何创新金融学科涵盖的课程体系和建设配套的教学资源已然成为传统金融领域下高校金融教育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

一、互联网金融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改革与创新的必要性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给传统金融带来了冲击,高校顺应金融行业的发展趋势,创新互联网金融领域的课程体系和改革配套的教学资源,指导和帮助学生全面而准确地掌握互联网金融的基础理论和实践技能,才能满足新时代对金融专业人才的现实需求。

(一)金融人才的能力需求变化

《中国网上银行市场季度监测分析2018年第4季度》数据显示,中国网上银行客户交易规模为501.7万亿元人民币。该趋势说明传统金融机构与互联网企业正在进行深度融合,该趋势下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基金公司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对金融人才的定位需求已发生巨大变化。在宏观层面,金融从业人员不仅能够确切理解国家宏观经济金融政策,而且新形势下互联网产品市场的风险传导特点也要求金融人才须具备更强而全面的风险控制能力(王超,2014)[1]。在微观层面,金融行业的岗位需求过去主要聚焦于大量基层网点岗位,包括信贷管理、基金和证券销售、保险代理等,然而伴随科技金融的逐步发展和成熟,金融行业的岗位需求则注重利用互联网平台和渠道对金融产品进行设计、营销和管理。现实岗位需求的变化要求高校金融教学改革在注重扎实的金融专业理论知识、灵敏的市场觉察力和较强的风险管控意识的人才培养目标外(汪连新,2015)[2],还要将“互联网思维”融入金融人才能力的培养范畴(张宁,2015)[3],提升运用计算机工具进行数据计算和信息处理的能力(詹浩勇,2015)[4],确保金融专业培养人才的水平符合金融业发展的需求动向。

(二)金融学科的课程设置滞后

博鳌亚洲论坛发布的《互联网金融报告2017》指出,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将全面融入金融体系。金融业的创新发展不仅需要金融行业专家的顶层设计,而且需要更多具有金融行业管理和产品实务操作的金融从业人员。新形势下金融学科的课程设置滞后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宏观层面,金融学科隶属于经济学和管理学的争论影响金融学课程体系的设计,学科的非独立性使得金融学理论课程设置的资源投入与金融行业的培养目标质量存在矛盾,尤其是新兴互联网金融人才培养的具体定位。二是微观层面,我国金融学科以货币银行学和国际金融为主要核心课程体系,前者聚焦于国家宏观货币政策,后者关注于国家外汇政策及微观企业的国际经贸往来行为分析。虽然该课程体系能够打造出运用经济管理方法分析金融活动和处理金融业务的专业人才,但是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正在拓展传统金融学科的外延边界(邵腾伟,2017)[5]。例如,在线支付、电商小贷、供应链金融、股权众筹融资及金融服务平台的层出不穷要求金融从业人员不仅精通传统金融的产品知识(李文辉和孙红果,2016)[6],更要熟练掌握运用计算机工具进行数据计算和信息处理的技能(莫易娴和刘仁和,2014)[7],同时能够深刻理解多元化的互联网平台在不同金融市场之间的风险传导和风险控制(刘申,2017)[8]。互联网金融的跨界化、去中介和智能化特征对传统金融学科教学内容设置上提出新的挑战(谌岚,2017)[9]。

(三)教学资源的实践投入单一

基于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的成熟发展,互联网金融是不同于商业银行体系和资本市场体系的新融资模式,其核心是脱离传统金融机构在资金融通中的主导地位(谢平和邹传伟,2012)[10],更加注重专业化和个性化。相比传统的金融行业模式,互联网金融从早期的网络支付清算到现在的金融产品销售代理、网络借贷和供应链金融等具有自身更强的异质性,如客户体验服务场景的深化、金融风控程度管理的滞后、负债到资产演进趋势的强化和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速等。这些新特点引致服务金融行业的传统教学资源模式逐步丢弃单一的理论机械式、知识灌输式或被动参与式 (高华,2017)[11]。当前伴随教育部对高等学校创新创业的大力推进,互联网金融领域内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实质性提高更离不开高校实践教学资源和实践教学活动的投入和开展(徐国斌,2019)[12]。显然,服务互联网金融行业的教学资源需要掌握切实的金融产品操作技能与对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扎实分析能力,对金融专业教学资源的时间投入提出了全新要求。

二、互联网金融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改革与创新的有效路径

(一)以实践为导向的互联网金融课程体系建设

根据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社会需求,我国高校重构金融专业课程体系具有紧迫性。为培养出适合的金融类人才,我国高校应根据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和产品特点,设立传统金融兼容互联网金融异质性考虑的专业课程体系。在传统金融课程基础上,互联网金融环境下课程体系设置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综合课程。该课程体系设置以金融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为主体(姜瑶,2017)[13],与互联网金融人才培养目标相统一,实现金融专业应届毕业生有能力胜任互联网金融工作岗位要求,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魏建国,2017)[14]。

在互联网金融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指导思想引领下,专业课程体系包括三个模块,它们相互独立、相互联系,从各个角度全方位发挥互联网金融环境下高等教育金融专业教育与教学的功能,更好地服务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首先,基础课程模块。基础课程模块的设置是从国内外宏观经济和金融发展的宏观角度培养学生的金融专业素养,帮助学生将不同领域和不同国域的知识融会贯通,更好地理解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历程和能力储备。基础课程模块包括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金融发展史、金融法律、金融英语、会计学、网络金融发展概述、统计学等。基础课程增强从业人员的金融专业素养和数据收集分析能力,重视数学和统计学。其次,专业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的设置是从国内外金融行业的微观角度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帮助学生将银行、证券和保险领域的系统理论能触类旁通,更好地实现互联网金融业务的高收益和低风险。专业课程模块包括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互联网金融与支付系统、证券投资分析、金融风险管理、保险理论与实务、网络支付与结算实训、金融产品设计与营销、大数据挖掘与分析等。专业课程培养从业人员的数据挖掘、网络安全及风险评估能力,重视互联网支付、网络结算、互联网筹融资和互联网金融监管等。最后,综合课程模块。综合课程模块的设置是从国内外金融行业的微观视角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操作能力,帮助学生将具体的金融产品有效地销售给消费者,实现互联网金融的可持续发展。综合课程模块包括金融技能实训、金融行为分析、金融数据库管理应用等。综合课程提升从业人员的实战操作和跨界融合能力,重视互联网金融业务操作、互联网技术应用和技能实训等。

(二)以学生为主体的互联网金融教学平台资源建设

基于互联网金融,以客户为中心,注重客户体验,互联网金融教学培养的目标是面向企业生产和客户服务第一线的金融人才。新时代下金融教学平台资源的建设要打破“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的封闭课堂教学模式,在更加开放、平等和自由的互联网环境下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互动式教学(王宇鹏,2016)[15]。结合当前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和特点,互联网金融教学平台资源建设主要是通过利用多媒体教学平台资源打造互联网金融实验室、互联网化授课平台和互联网化金融模块,实现教师主体向学生主体的角色转变。

互联网金融教学平台资源建设包括互联网金融实验室、互联网化授课平台和互联网化金融模块。首先,互联网金融实验室。该实验室一方面侧重互联网工具运用与数据处理能力,培养学生在大数据处理过程中 MATLAB、SPSS、STATA、EVIEWS 等数据处理软件及 HTML5、JAVA、SQL、C++等程序化语言的掌握运用,另一方面通过互动式教学模拟网络信贷平台或第三方支付平台等实验场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其次,互联网化授课平台。该平台不仅以互联网金融理论为主要载体和内容,而且挖掘网络上的公共资源,注重互联网金融信息资源的时效性、多样性和共享性。在时效性方面,平台梳理最新的互联网金融实务资源,包括政府法规与政策、行业报告和金融专家会议发言等;在多样性方面,平台构建跨界的互联网金融授课导师团队,包括金融、法律和信息技术等不同领域的校内外专家,由这些专家给学生授课和答疑;在共享性方面,平台打造通畅的数字化教学素材,包括互联网金融案例和视频指导等,便于学生学习和掌握相关素材。最后,互联网化金融模块。该平台关注细分的金融业务,覆盖金融行情模块、银行模块、证券模块、保险模块、基金模块和外汇交易模块、互联网金融模块、金融创新业务模块等。金融行情模块方面,平台搜索和整理金融信息,披露最新的金融事件、行情和热点;银行模块方面,平台展示网络业务的发展历程,培养学生对于各商业银行及其网络银行的理论联系实务的能力,尤其注重银行业务在网络上的运用;证券模块方面,平台展示证券市场的交易机制和运作规律,让学生充分了解证券市场的产品交易程序和技巧;保险模块方面,平台比较各类保险公司在线产品的优势与特点,动态展现保险业务及其流程,培养学生对于保险业务的操作能力;基金模块方面,平台以基金运营、投资和管理为核心内容,给学生提供基金公司的各种组织形态,了解目前主要互联网基金的优势;外汇交易模块方面,平台展示外汇市场的交易机制和运作规律,培养学生熟悉外汇交易程序及技巧、外汇风险意识;互联网金融及创新业务模块方面,平台展示各类互联网金融产品及其衍生产品,培养学生对新型业务的认识和风险控制能力。

(三)以就业为核心的互联网金融实践平台资源建设

互联网金融的快速迭代发展对金融人才的实践操作能力提出新的要求。高校教师将晦涩复杂的理性认知转化为形象简化的感性认知时,构建以就业为核心的互联网金融实践平台资源是必要的。在互联网金融生态环境下,通过建立实务操作模拟平台、金融监管模拟平台和校企合作基地,匹配学校金融人才供给与互联网金融人才需求。学生通过实践平台获得实际参与感受,能够将纷繁复杂的理论快速融入直观可触的金融交易中,有效提升认知、分析和解决实际互联网金融相关问题的能力。

互联网金融实践平台以就业为导向,包括实务操作模拟平台、金融监管模拟平台和校企合作基地。首先,实务操作模拟平台。该平台聚焦各种金融产品的仿真交易,包括金融电商、P2P、众筹和网络第三方支付等,使学生在理论层面掌握的全面的、最新的、复合型的金融产品得以在实践中获得综合理解,尤其是从事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等金融机构基础业务工作的金融从业人员。其次,金融监管模拟平台。该平台注重各种创新型互联网金融产品的风险识别和控制。互联网金融的普惠性虽给个人投资理财带来极大的便利性,但互联网金融第三方监管的不健全引致的潜在风险也成就了匹配的就业市场。学生通过该平台的模拟学习,具备以金融监管的政府部门或行业协会角色审视和处理各类互联网金融风险。最后,校企合作平台。该平台给教师和学生提供到金融企业实践的机会,不但使教师能够参与企业研发,而且使学生充分真实地了解金融企业的发展前沿和相关岗位的实际需求。校企合作基地侧重互联网金融实务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例如与蚂蚁金服和微众银行等互联网金融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的良好对接。

三、互联网金融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改革与创新的保障措施

(一)转变专业教学理念,建立实践教学评价机制

高校金融专业学科建设要求知行合一。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更加积极迎合时代的教学理念(王妮,2019)[16]。首先,高校教师主动秉持场景化教学理念,深刻认识到互联网金融人才的基础理论和专业实践同等重要。在互联网金融课程的设计和相应教学资源的建设方面,充分强化基础理论教学与专业实践教学的有机统一和相互融合。其次,高校教师重新定位自身在课堂中的身份与角色,教师与学生在实际教学中相互强化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观念,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加强双方的交流与沟通,使得学校建立的互联网金融教学资源与环境、教师专研的互联网金融课程理论与实践、学生关注的互联网金融事实与热点实现相互开放、相互共享。

基于目前高校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的现状,金融专业在转变教学理念的同时,高校须建立有效的实践教学评价机制。首先,结合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需求和高校的金融人才培养定位,高校教师制定互联网金融课程的实践方案,对认知实习、金融仿真模拟实验、集中教学实践活动、毕业论文等不同实践教学环节具体设计,对于每个实践的每个环节设置学生、教师、督导和行业专家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机制,强化实践与理论的有机结合。其次,针对实践方案和实践环节,制定健全的事后审核和反馈机制,通过学校建立专门的互联网金融实践教学委员会和邀请校外专家与行业专家定期进行实践教学体系的评估与修正,全面增强金融专业实践教学的有效性。

(二)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高校师资队伍的质量决定互联网金融人才的素质高低。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高校教师队伍不但要具备扎实的金融专业理论,而且要具备与时俱进的互联网思维和相关的跨学科专业技能,才能有效地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金融从业人员。首先,加强教师的专业继续教育。基于金融市场的不断创新和发展,金融专业教师应通过国内外访学、网络进修和讲座培训等多元化方式提升专业知识,尤其是金融市场改革中出现的新产品和新模式。通过专业继续教育来强化互联网思维意识,不断丰富金融理论知识,了解和掌握金融行业实践技能。其次,提升教师的学科专题教改意识。互联网金融的新发展与高校传统金融人才的培养模式已经不匹配,虽有诸多学者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研究,但更多的建设性结论主要聚焦于科研层面,鲜有聚焦于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教改层面。高校应鼓励和支持教师开展互联网金融学科专题教改课题的申请和研究,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集中和强化教改研究方向,提升教师的教改能力。最后,构建实务型教师队伍。金融专业的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实务经验才能培养出适应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高校每年应选派部分青年教师到金融机构和互联网企业去参观交流和调研学习,更新教学内容,提升实务水平,逐渐形成理论深度和实务广度双向融合发展的“双师型”金融教学团队。

(三)加大教改经费投入,健全教改创新经费保障机制

教学改革经费的持续投入是互联网金融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改革与创新的核心基础。为适应当前互联网金融产品在快速迭代中加速创新,学校要强化财政经费对教改的大力支持。首先,持续加强教改项目的立项投入,不断巩固和推广教改的优秀成果。结合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痛点,学校每年度立项相应的教改项目,通过不断的财政经费投入更新互联网金融课程体系,丰富金融专业教学资源。同时针对优秀的教改成果,通过后期立项的财政经费支持并推广。其次,扩充互联网金融实验室和实践基地的经费投入。学校结合自身特色,依托于互联网金融课程体系设置,分门别类地进行课程经费支持,开拓和建立新的互联网金融实验室。同时与企业进行交流,通过双方经费研发支持推进长期合作,构建适合互联网金融从业人员能力培养的校外人才实践基地。

基于目前教改经费投入责任不明确、经费供需矛盾比较突出、金融专业建设教学资源配置不尽合理、教师自筹互联网金融课程教改经费负担较重等突出问题,教改创新经费保障机制的建立势在必行。首先,学院每年明确科研与教改的预算经费比例结构,依据不同级别的教改项目进行配套支持,尤其是对互联网金融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的项目上浮一定的比例进行配套支持。其次,在互联网金融教改项目实施过程方面,明确主体责任人,对每个环节的负责人确立权责利及相应的激励与约束措施。最后,金融专业建设的教学资源进行动态配置,每年进行教改的定期考核,依据考核情况进行相应的资源调整和配置。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