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国内关于本科课程考试改革研究文献的统计分析

时间:2024-06-19

郭淑芬,卢丽娜,王艳芬

(山西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山西太原030006)

一、引言

我国的高等教育旨在培养高素质的专门人才和创新型人才,当前我国各大高校已经根据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制度等做出了改变,尤其是考核教学质量的考试环节。关于考试改革的理论研究目前也取得了一定成果。本文以文献计量法为主,以图表分析法、数理统计法、抽样归纳法等为辅,对近十年来相关文献的年代分布、核心期刊载文分布、论文合作情况、高频被引论文分布、研究机构分布等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对相关文献内容进行了述析。本研究旨在进一步了解我国本科课程考试改革的研究概况、主要研究内容等,以为我国高校正在推进的本科课程考试改革实践提供参考。

二、国内研究文献的统计分析

(一)论文发表时间分析

2013年5月29日,在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以“本科课程考试改革”为关键词,对2003~2012年10年间的本科课程考试改革研究文献进行逐年检索,获得了每年相关研究文献数量以及10年研究文献的总量,进而得到相关研究文献的发展趋势(见图1)。从总体上来讲,各年文献量呈上升趋势。2003年文献量是136篇,从2004年起每年总量按一定的比例增加,2008~2010年涨幅较小,2012年相关研究文献量达556篇,大约是2003年文献量的4倍。可见,本科课程考试改革已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

图1 本科课程考试改革相关文献的年份分布

(二)核心期刊载文分析

表1 核心期刊载文分布表

通过进一步检索,发现近10年来的3 482篇研究文献中有2 653篇发表在期刊上,其中有777篇发表在2008版北大核心期刊上,我们统计了刊登20篇及以上的期刊,具体分布见表1。其中,百分比是指该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文献量占全部核心期刊发表文献量总和的比例。

从表1不难看出,排名前15名的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文献总量占全部核心期刊载文量的62.03%,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这些文献的专业水平。其中,刊载最多的是《中国电力教育》,共有56篇,占核心期刊发文总量的7.21%,其他核心期刊载文量占全部核心期刊文献总数的比例在2.70%~7.21%之间。由此可见,关于本科课程考试改革的研究成果刊发的期刊很多,反映了相关研究已经引起了高度的关注。

(三)论文作者统计分析

(1)论文合作情况分析。通过检索可知,2003~2012年相关文献总量达3 482篇,本文通过分层抽样、系统抽样的方法对各年份的研究文献按5%的比例进行抽样,统计研究文献的合作情况。最后共得到174个样本,所抽取的每层研究文献数及合作情况如表2、图2所示。

论文的合作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献研究的广度与深度。由图2可以看出,在所抽取的样本中,独著的文献总量为95篇,占抽样总数的55%;合著的文献总量为79篇,占抽样总数的45%。其中,2003年合著的文献量占抽样总数的42.86%,到2006年这一比例上升到53.33%,2012年合著的文献量占抽样总数的百分比为42.86%。从总体上看,合著的文献量与独著的文献量所占百分比相差不大。

表2 论文合作情况分析

图2 论文合作情况统计

(2)发文量较多的作者分析。2003~2012年,有关本科课程考试改革发表文献量在4篇以上的作者仅仅有13位,详见表3。不难看出,在这一领域发文量较多的作者不是很多,这13位作者的发文量之和占发文总量的1.75%。该领域的研究文献总量巨大,说明对该领域关注的学者很多。

表3 发文量4篇及以上的作者统计分析

(四)高频被引论文分布

表4 高频被引论文统计

(五)研究文献的机构统计

图3 研究文献的机构统计

通过对检索到的文献的研究机构分布进行统计,发现共有10家研究机构发表了20篇及以上的研究文献,具体情况如图3所示。由图3可以看出,在2003~2012年间,发表文章最多的研究机构是厦门大学,发文量是51篇;其次是华东师范大学,发文量为49篇;第三是华中师范大学,发文量是38篇。11家研究机构全部是高等院校,说明本科课程考试改革的研究群体主要集中在高等院校。

三、国内研究文献内容综述

通过阅读大量文献,经过反复比较发现,在2003~2012的10年时间里,学者们关于本科课程考试改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考试内容、考试方式、全过程考核、成绩评定、结果评价、教师积极性六个方面。以10年相关研究文献总量为前提,在结果中进行主要研究内容的检索,分别得到各主要研究内容这10年的文献总量,进而得到其分别占本科课程考试改革研究文献总量的百分比,见表5。不难看出,与考试内容改革相关的文献占总量的83.97%,与考试方式改革相关的文献占总量的67.66%。对全过程考核改革的研究也较多,相关文献占总量的比例为34.58%。对成绩评定、结果评价和教师积极性这三方面改革的研究比较均衡,相关研究文献分别占总量的30.50%、24.27%和23.38%。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文献会同时研究考试改革的几个方面。

表5 2003~2012年主要研究内容文献量占本科课程考试改革研究文献总量的百分比

(一)考试内容改革的研究分析

从现有文献量来看,关于考试内容改革的讨论最多。这方面研究成果取得的一致共识是,要把学生从“死记硬背”中解脱出来,考试内容应注重考核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张文静(2006)提出考试内容不应该局限于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还应该包括对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核。在题型设计上建议减少客观性试题,增加主观性、综合性试题[2]。雷文、于源等(2008)强调,可根据课程内容的特点,将实践环节与考试课程相结合,加大实践环节的考核比重[3]。叶喜葱、刘文俊等(2012)提出,在实验操作中尽量采用综合性设计实验,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不仅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还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4]。

(二)考试方式改革的研究分析

通过对考试方式改革研究文献的收集和整理,可以发现,学者们普遍强调根据课程的不同特点,考试方式要向多样化发展。徐中英(2000)对发达国家大学课程的考试方式进行分析,指出发达国家大学的考试方式分为考试和考查两大类,主要包括平时各种形式的小测验、学期中和学期末的大考试、毕业论文和设计、口试等形式[5]。关于国内高校课程考试方式的讨论也有创新之处。姜永峰、王瑾(2003)提出半开卷的考试方式,允许学生在复习课程时,将有关知识、公式等归纳整理在一张纸上,考试时可以看这张纸[6]。清华大学的“一页开卷”考试方式与这种考试方式大体相似。张得心(2010)提出,通过组合考试方式达到多元化考核方式的目的,同时提出了操作性、实践性强的课程应采用项目验收、课程设计的考试方式[7]。

(三)考核过程改革的研究分析

考试过程改革也是学者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从相关研究文献来看,基本认为要加强对学生平时表现的考核,改变一次性考试的简单做法,进行全过程考核。张文静(2006)提出考核时间全程性的理念,即改变以往课程一次性考试的做法,加强对学生平时学习的督促和考核。对学生进行平时考核,可以根据此次考核内容的特点,采用多元化、立体化的考核方式。翁淑珍(2012)强调考试不是代表一个学科学习的终结,更重要的是检测和引导学生的学习,要将考试融入到整个学习过程中[8]。

(四)考试结果评价改革的研究分析

研究认为,对考试结果进行评价,建立信息反馈机制是通过课程考试督查学习与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应加强对课程考试结果的多向反馈,以达到以考促学、以考验学的目的,而不是考试结束,课程学习就结束,学生根本不清楚自己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也不清楚自己的教学效果。但妮、凌云(2012)提出要建立有效的考试信息反馈机制。教师通过试卷分析获取课程考试的相关信息,总结教学经验;学生通过参照考试的正确答案或试卷讲评等方式获取相关的考试反馈信息,以便查漏补缺[9]。陈楠(2012)提出要建立考试结果分析制度,包括对试题的覆盖面、难度系数、考察方向、考试成绩进行分析,以便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同时组织专业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考试的感受和效果,认真收集学生对课程考试的建议和意见,以切实提高教学质量[10]。

(五)成绩评定改革的研究分析

从关于成绩评定改革研究的相关文献来看,学者们基本赞同对课程成绩的评定要降低期末考试成绩比重,通过综合学生的各种表现评定最终成绩,评定方式要逐步实现多样化。张文静(2006)指出在澳大利亚的大学中,成绩构成具有多样性。一般的成绩构成是:案例分析占20%,期中考试占20%,课堂考勤占10%,期末考试占50%。刘燕(2006)提出更为合理的成绩评定应该改变以往教师独自进行评价的体系,考试评价体系要多元化。一方面,对于具备条件的课程要采用计算机评价;另一方面,可以借鉴国外考试经验,学生之间进行自评、互评[11]。徐爱萍(2009)强调,要给出成绩评定依据,并由教研室主任进行抽查[12]。

(六)提高教师积极性改革的研究分析

教师作为考试改革的主体,对考试改革能否取得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于险波(2005)提出,随着考试改革的推进,要求教师不断更新教学内容,研究新的教学方法,采用新的教学手段,为此教师的付出会更多,所以要出台一系列的激励措施,鼓励教师参与到考试改革中来[13]。陈莉欣、于淑萍(2007)提出探索新的考试模式,要承担可能带来的风险和压力,对以学术地位为追求的教师来说,这是一件付出大而收益小的事情[14]。赖昭胜(2010)提出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考试改革措施的制定与推行离不开教师,要建立激励机制,提高教师参与考试改革的积极性[15]。

此外,还有一些学者根据自己的研究,提出将考试目的作为考试改革的指导思想,是考试改革取得成功的思想保证。谢淡云(2012)指出,学生、考试、管理者不能“唯分数论”,对学生学习质量的评价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同时兼顾学生心智的健康发展[16]。建立健全合理的相关配套制度是考试改革取得成功的制度保证,冯兴伟、段德君(2005)提出要建立考试命题审批制度,由学科专家对试卷质量进行审核、把关,确保命题质量,建立考场管理工作规范以及巡视和评估制度,保证考试的公平性[17]。张园园、唐晶(2012)提出对现有的教学管理细节进行调整,加强对考试改革实施过程的监督,通过听课、检查等多种手段加强监控,保证考试改革实施的教学效果[18]。

四、结束语

本科课程考试改革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我国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环节,关注与推进课程考试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对近10年来考试改革相关研究文献的整理与分析,发现研究者对各个领域的关注度有所不同。关于考试内容、考试方式改革的研究最多,已提出了一些理论框架和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有很多创新之处。但是,有些方面的研究还不足,如在考试改革主体中,只研究了教师改革的积极性,学生作为考试改革的重要参与者,对考试改革的结果也有重要影响,而目前对学生的意见及态度仍缺乏讨论。

[1]王佑镁,伍海燕.中国高教研究领域高频被引论文的学术特征分析——基于《中国高教研究》2000-2011年刊载论文的计量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2(1).

[2]张文静.考试方式的改革与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J].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

[3]雷 文,于 源.本科考试方式改革的探讨[J].科技信息,2008(32).

[4]叶喜葱,刘文俊.创新型人才培养理念下高校考试改革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2(8).

[5]徐中英.高等院校本科生考试改革与实施办法研究[J].湖南商学院学报(双月刊),2000(4).

[6]姜永峰,王 瑾.高校本科考试方法改革的设想[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3(12).

[7]张得心.论高等院校考试方式和新模式的探索[J].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

[8]翁淑珍.创新人才培养背景下的大学考试改革探析[J].文学教育(上),2012(4).

[9]但 妮,凌 云.我国高校课程考试现状分析及改革趋势探讨[J].湖北招生考试,2012(36).

[10]陈 楠.管理学课程考试方式改革探索与实践[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2(2).

[11]刘 燕.大众化教育背景下高校课程考试改革的探索[J].辽宁教育研究,2006(1).

[12]徐爱萍.大学课程考试改革的趋向探讨[J].理工高教研究,2009(1).

[13]于险波.关于高校课程考试改革的探索[J].继续教育研究,2005(4).

[14]陈莉欣,于淑萍.高校课程考试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0(2).

[15]赖昭胜.高校课程考试改革的思考[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0(2).

[16]谢淡云.创新型人才培养与高校考试改革[J].新课程学习(下),2012(5).

[17]冯兴伟,段德君.高校本科课程考试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探讨[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5(Z1).

[18]张园园,唐 晶.高等学校考试改革模式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2012(9).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