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英语教学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和自信的路径

时间:2024-06-19

孔 雁

(东北财经大学国际商务外语学院,辽宁大连116025)

一、引言

语言是思想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社会文化属性,承载着特定的文化内涵,并存在一定程度的阶级属性和意识形态属性。学习某种语言时,学习者不可避免地会接触、了解它所包含的文化意义和价值意义,并在一定程度上受其影响,从而重塑自身的文化价值观念。大学英语作为我国本科教育中学分比重最大、持续周期最长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对大学生文化价值观的影响不可小视。学生在学习英语语言和西方文化的同时,母语和母语文化认同会受到很大冲击,这是一个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

大学生对英语学习的重要性有着广泛认同。由于英语学习的成绩影响着学生的毕业、考研、就业和出国深造等未来各方面的生活,因此,很多学生对英语学习投注了大量的精力。同时,英语教师大力鼓励学生全方位地接触目的语文化以提升语言水平。学生们不仅广泛阅读各种英语学习书籍,而且大量接触英语影、视、歌曲以及各种网络交流形式,他们深知,只有更深入地沉浸在英语的文化环境中,才能更好地学习这门语言。

回顾20多年来我们使用的英语教材,绝大多数教材编写者都倡导“原汁原味”的英语,课文的选材基本来自于母语为英语的文献,反映的也大多是西方的文明、生活和价值观,而涉及中国文化内容的课文极少。众多学者(罗颖德,2005;李超、刘爱真,2007;宋莉,2012)对英语教材的文化内容构成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目前通行的教材普遍缺乏中国文化元素,中西方文化在教材中的体现严重失衡。这就涉及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即在大学这个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塑造的关键时期,一方面是西方文化大量地输入,另一方面是缺少母语文化营养的系统补充,因而很可能导致大学生对母语文化不认同,甚至产生怀疑。

二、对我国大学生文化价值观的相关调查

近些年来,国内陆续有学者就大学生的文化认同问题做了调查研究。高一虹、程英、赵媛(2003)对2 278名本科生所做的调查及李淑静、高一虹和钱岷(2003)对1 017名研究生所做的调查结果表明,被调查者的生产和附加型双语变化很明显。刘璐、高一虹(2008)以及高一虹、周燕(2008)对中国大学生自我认同的跟踪调查结果表明,英语学习者的自我认同呈现明显的削减型双语变化(母语及母语文化被目的语及目的语文化替代)。任育新(2008)的调查显示,中国英语学习者具有双重文化身份,英语水平与对目的语文化身份的认同呈正相关关系。任小华(2011)的调查表明,英语学习年限与学习者对目的语文化的认同正相关,即随着学习年限增加,学生对母语的认同降低,对目的语文化的认同增加。

为了获得大学生的文化价值观现状的直接资料,笔者在2013年3、4月间对东北财经大学316位二年级大学生进行了调查。剔除无效问卷20份,最后得到有效问卷共296份,其中女生199位,男生97位。东北财经大学为财经院校,被调查学生的专业主要集中于财经类各专业。学界对文化价值观所包含的内容和维度并没有权威界定和统一认识,本次调查所使用的问卷为自编问卷,分别在节日(Q1)、饮食(Q2、Q3)、娱乐(Q4~Q6)、审美(Q7、Q8)、婚恋(Q9)、家庭(Q10、Q11)、社交(Q12~Q14)、生病就医(Q15)、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Q16)等维度对学生的文化选择进行了考察。

调查结果表明,在文化价值观的不同侧面,学生的倾向性也不同。(1)在节日的偏好上,“洋节”虽然对大学生有着一定的影响,但传统节日在大学生心目中仍然占据着重要而牢固的地位。(2)对于娱乐文化,他们的选择总体倾向于西方模式。大学生对英美影视剧集的总体偏好略高于国内同类娱乐节目,在对戏剧、乐器等艺术形式的偏好方面,已然出现“西风压倒东风”的局面。(3)饮食和审美方面,学生的偏好依据考察角度的不同各有侧重。相对于中式快餐,大学生对西式快餐更加青睐,但是大多数学生认为传统的中餐更适合宴请朋友和家人团聚。相比中国传统的亭台阁榭的建筑风格,学生更喜欢西式的草坪花园别墅。在绘画艺术方面,相比西方油画,学生更欣赏中国传统的绘画。(4)家庭价值观方面,大学生一方面有孝顺赡养老人的传统价值观,另一方面对自己老年生活的构想很大程度上受到西方社会形态的影响。在自己的养老问题上,更多的学生选择独居或住养老院,而不是与子女住在一起。(5)社交行为方面,西方的社交礼仪对大学生已经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在面对赞美和路遇熟人时,学生的中西方社交行为选择几乎平分秋色。(6)生病就医方面,中医虽然博大精深,但大多数学生在心理信赖及行为选择上,还是更倾向于西医,选择西医的占76.5%。(7)在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这一衡量中西方文化差异的重要指标上,虽然集体主义仍占优势,但个人主义的选择比例绝不可小视(将近40%)。可见,西方文化确实对大学生生活的各个层面产生了相当程度的影响(孔雁,2014)。

三、英语教师在加强大学生文化自觉和自信方面的责任

胡锦涛同志曾在耶鲁大学的演讲中指出:“一个民族的文化,往往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也往往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是民族赖以生存的支柱和灵魂。”很难想象,一个缺乏民族精神和自信的国家能够长久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培养青年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和自信,让他们在横向的文化开拓与纵向的文明传承中分辨是非,把握方向,明确目标,不仅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时代课题,也是全体高校教师的重要责任。正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所指出的,“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英语教师作为学生与异域文化之间的桥梁,尤其要认识到并承担起自己肩上的重任。大学英语的教学内容非常丰富,课文涉及到文史哲各方面的知识,外语教师完全可以深入发掘其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并通过各种渠道积极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自身的本土文化素质,加强文化自觉和自信,成为未来祖国建设的中坚力量。

正确引导学生的文化价值观,首先要求教师端正自身的价值观,提升母语文化素养。作为教学中坚力量的30~50岁年龄段的英语教师,求学期间正是目的语文化教学在我国大行其道的时期,而这段时期,国内学界对于优秀本土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呼声甚弱,几乎没有引起任何重视。在他们当年所受的教育中,没有中国文化类的英语选修课,更没有必修课。由于自身多年受到目的语文化教学的影响,很多英语教师本身就具有亲目的语文化价值观的倾向,因此在教学中也可能会有意无意地流露出来(孔雁,2014)。作为中国人,英语教师应该具有母语文化意识,在教授英语的同时主动思考自己在育人方面的双重责任,其母语文化素养及认识将直接影响所培养的学生的文化素养结构、质量和内涵。因此,英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加强自己本土文化的修养,培养扎实过硬的汉语语言基本功,充实文学、历史、哲学、宗教乃至音乐、绘画等各方面的中外人文知识。

英语教师应该明确目的语文化在课堂中的导入,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一门语言以及使用这种语言的人们的思想及生活,更顺畅地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就必须站在一个新的角度和高度来更深刻地理解本民族文化,从而建构起更完善、更全面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绝不能不分良莠一味追求西方文化的价值观,甚至继承别人的行为规范和思维方式,认为西方文化优越于我们本民族文化。漠视母语文化对塑造人才、完善人性的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对民族、国家的复兴和发展是非常危险的(孔雁,2014)。因此,英语教师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态度,明确自己的中国人身份,绝不能成为西方文化的代言人。同时,要提醒学生端正其学习英语的目的和出发点,对学生的思想和言行应该持有警觉的态度,不能放任自流,而应以引导者的身份启发学生做理性的分析和思考,得出客观的结论。

四、大学英语教学培养学生文化自觉和自信的途径

要在外语教学中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和自信,首先应该让学生学会一些中国优秀传统及当代文化的表达方法。通用的大学英语教材中很少有这方面的内容,对于中国文化中的精髓,学生不知道如何用英语表达,就更谈不上作为文化使者在中外交往中来传播。英语教师应努力让学生在语言中学习文化,在文化中学习语言,使他们能够用所学的英语知识比较地道地表述中外文化思想的相关内容,并做出恰当的评价。让学生在提高思辨能力的同时,体会到中国文化的优秀之处。

那么,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合理渗透优秀的传统文化呢?教师在讲解单词时,可以有意识地选择一些能够反映中国文化精髓的句子作为例句,这样既帮助学生学习了英语单词,又以很自然的方式使学生与传统文化有近距离的接触。例如,在讲解“impose”这个词语的时候,教师不妨利用《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Do not impose on others what you do not desire yourself)作为例句。再如,在讲解“tread”一词时,教师可以提及2010年5月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在第二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开幕式中,引用中国成语“殊途同归”(treading different paths that lead to the same destination)来形容有着千年古老文明的中国和历史年轻的美国,只要共同面对机会和挑战,最终会达到一样的目标。这种引介自然而没有强加性,没有把英语课上成中国文化课或者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嫌疑,但例句中所蕴涵的人文知识与道德内容却可以自然而然、悄无声息地陶冶学生的情操,唤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重视,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教师在组织课堂活动(如小组讨论、小辩论)时,可以在合适的时候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思考并讨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相关元素。在学生能力不足的情况下,教师应指导性地加以补充。例如,《新标准大学英语》第一册第五单元的主题是“Love”,在预习活动中,笔者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不同的爱加以讨论。笔者注意到,学生谈到了父母对子女的爱,恋人之间的爱,师生、同学之间的爱,人和宠物之间的爱,等等。在教师总结时,笔者向学生补充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爱”。例如,儒家的“仁爱”思想——“仁者爱人”;墨家“兼爱天下”的思想——“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道家思想中的“慈爱”——“吾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在介绍这些思想的时候,教师同时讲解了一些经典句子的英文翻译。当然,在师生双方能力许可的情况下,直接用英语讲述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这类补充不一定必须要多么系统或者深刻,但即便是只言片语地提及也能让学生在深化英语学习的同时,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丰富英语学习的内涵,强化其民族意识,提升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在考试中增加中国文化元素不失为一种新的尝试。目前,在传统的四、六级考试、研究生英语考试,或者各高校自己命题的期末大学英语考试中,很难见到中国文化的踪影。考试既是学习的检验手段,同时也是学习的方向标。如果在考试中能够适当增加此类内容,无疑会提高学习者的重视。当然,测试的方式需要慎重考虑,应注意避免将对语言水平的测试变成对文化内容的测试。在阅读理解中增加相关的篇章是比较好的选择,既可以测试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同时又在客观上使他们接触相关内容,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增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重视。

由英语教学发展而来的第二课堂活动是对英语课堂的补充、延伸和发展,是拓展学生视野、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在第二课堂的内容与主题设计上,如果能适当注入中国文化元素,将有效地提升学生对优秀母语文化的兴趣、关注和重视。例如,在英语知识竞赛的内容设计上,可以给出英文释义,看谁能最快地找出对应的汉语成语;或者用英语作为问答媒介,考察参赛者对中国文化的了解。这种内容设计可以很自然地将英语能力和本土文化知识结合起来,并增加此类活动的趣味性和新颖性。英语演讲比赛和“英语角”作为英语第二课堂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主题的设计上都可以适当地融入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

五、结论

文化认同能够增强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当代大学生不仅是中国未来经济建设的主力,而且是维护和发扬民族文化的重要主体。增强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外语教师对于此项任务的积极参与,可以使大学外语课堂成为实现全员育人的广阔平台,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途径和教育方法,用文化的张力减少思想政治教育的单调与枯燥,使外语教学成为对大学生进行渗透式教育的重要环节和有效途径。

[1]罗颖德.从新课标角度谈中国文化在英语教材中存在的必要性[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5(3):4-5.

[2]李 超,刘爱真.大学英语教材中中国文化内容的改进[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120-122.

[3]宋 莉.大学英语教材的中国文化缺失现象探究——以大学英语《综合教程》为例[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教学研究),2012(5):75-78.

[4]高一虹,程 英,赵 媛.英语学习与自我认同变化——对大学本科生的定量考察[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2):132-139.

[5]李淑静,高一虹,钱 岷.研究生英语学习动机类型与自我认同变化的关系[J].外国语言文学,2003(2):14-19.

[6]刘 璐,高一虹.英语学习动机与自我认同变化——综合大学英语专业二年级跟踪调查[J].中国外语,2008(2):40-45.

[7]高一虹,周 燕.英语学习与学习者的认同变化——五所高校基础阶段跟踪研究[J].外语教学,2008(6):51-55.

[8]任育新.全球化语境下的外语教育与民族认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9]任小华.英语学习与文化认同——基于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调查研究[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1(1):129-133.

[10]孔 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价值观[J].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2):56-61.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