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任志宏
(山西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山西 太原 030031)
高校发展与管理
CIS视阈下的高校班级文化创新模式研究
任志宏
(山西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山西 太原 030031)
班级管理、班级文化建设是高校文化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是高校学生管理与班级管理的核心。长期以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一直忽视班级文化建设,更没有将其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对于建立以“班级识别系统”为核心的班级文化建设管理体系,尚未有意识地进行研究与实践。因此,借鉴、“嫁接”企业识别体系CIS理论,探索CIS理论指导下的高校班级文化建设全新思维与行为模式,是一个跨行业、跨学科的理论“嫁接”和创新,特别是调动班级成员全员参与,将其在实践中“落地”,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CIS;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班级识别系统
大学班集体是人生从“青涩”步入“成熟”的重要历练积淀阶段,学生走出家庭的“襁褓”,进入青春组合的“大家庭”,在同一间教室,怀揣不同的“梦想”,三年五载,朝夕相处在共同的青春团队里,班级成为人们难以割舍的情结。大学阶段的班级生活给青春学子留下了难以抹去的印痕,在这一阶段,学生处于青涩时期,思想单纯,生活简单,交往鲜有利益与功利目的;求知学习是第一需要,展示自我,学会相互关爱,在求知与活动中不断完善独立的人格,形成相对固定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都是大学阶段不可或缺的。
长期以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忽视了这一处于人生特定阶段、特定群落的班级文化建设,更没有将其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对于建立以“班级识别系统”为核心的班级文化建设管理体系,尚未有意识地进行研究与实践,成为高校文化建设的一大缺失。对此,意识到、加强之,使其从自发到自觉、思维到行为、校内到校外、当下到久远,此其时也。
班级作为学校教育和教学管理的最小单位,是学校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层组织。班级文化是学生以学习和交往为主要形式的教育微观社会形态,实施素质教育需要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班级文化,需要塑造全新的班级形象。
关于班级文化建设的研究在国外早已出现。美国教育社会学家沃勒在《教学社会学》中对学校文化进行了论述,开班级文化研究之先河。20世纪50、60年代,美国的科尔曼、克拉克以及英国的哈格里夫斯等人对青年文化、学生文化类型进行了探讨,使班级文化研究进入了系统化与科学化阶段。70年代以后,英国教育社会学界关于学校教育知识与班级互动过程的实证分析,促使班级文化研究从“输入—输出”研究转向“黑箱”研究。美国版《班级的群体化过程》对如何促进学生交流、解决学生冲突、形成班级规范等做了详细的描述,并提出了改善各类环境的行动观点,其最终目标是形成一种具有较强协作精神、共同价值取向及行为方式的班级精神文化。
国内对于班级文化的研究多体现在与学科的结合上,如在教室环境布置上注重精致与美观,在精神文化建设上多以正面引导为主,注重榜样的作用。这些做法均以教师的主观意识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另外,对于个性化班级文化和班级形象的研究,也处于研究“碎片”状态。魏书生的“班级自动化管理说”,开创了我国班级文化建设的先河。上海北郊高级中学的“以班级文化为主体的德育陶冶说”,提出了以文化的创造性活动为中心,形成独具个性与风格的班级文化、年级文化和学校文化。班级文化是由班集体共同创造的体现本班个性风格的班风,它决定了班组活动的目标、内容、形式和方法,而班级活动又凸显了班级文化的特征,促进了班级文化的形成与创新。
“九五”、“十五”规划中提出的班集体建设理论研究,是对班集体建设理论的升华和发展。“个性化班级文化”的提出,是对班集体在学生素质发展中作用的进一步认识,是对班级建设理论更深层次的理解,是在“班级建设”、“班级文化”等研究的基础上对班级文化建设的深入研究和实践。因此,跨学科地导入相关理论与实践,探索、创新一套高校班级文化建设及班级形象塑造新模式,恰逢其时。
企业识别体系(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CIS)已在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管理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笔者提出将CIS理念导入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特别是“班级识别体系”(Class Identity System)之中,以探索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全新思维与行为模式。这是一个跨行业、跨学科的理论“嫁接”和创新,特别是调动班级成员全员参与,将其在实践中“落地”,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理论价值:导入CIS理念,形成高校班级形象识别理论体系
关于班级文化建设的研究,国内外已有相当成熟的研究文献及实践成果,而对于班级形象塑造的研究却少之又少,散见于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相关研究成果中,难以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和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经验。因此,借鉴企业形象塑造识别体系理念,导入、运用到高校班级形象塑造识别体系之中,并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操作体系,是高校强化教育管理,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项创新性系统工程。这一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填补了该领域研究的空白,突破了传统的高校班集体管理模式,将创新个性班级文化与班级形象塑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并以CIS的方式呈现,成为创新之举。
(二)实践价值:全员参与,创新完善的高校班级形象塑造“落地”机制
高校班级形象塑造是一个教师与学生全员参与互动的理论探索与实践操作的全过程,可以有效地把评价体系也融入其中,使班级形象塑造形成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化、系统化的“落地”体系。班级形象识别体系的建立过程也是班级形象塑造“落地”的实践过程,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实践性及生命力,可以极大地推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其价值和意义已远远超越塑造本身。
(一)企业识别系统与“班级识别系统”
高校班级形象识别系统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1-2-3-4系统工程”。“1”是一套高校班级识别CIS理论系统。CIS原本是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企业识别系统,将这一理念“移植”、“嫁接”到高校班级形象识别系统,即可成为完全适用于高校班级管理的“班级识别系统”(Class Identity System),缩写也是CIS。“2”是两手抓高校班级CIS理念系统与班级形象“落地”实践系统。“3”是形成三套高校班级形象CIS理论“子系统”,即塑造班魂(班级理念识别系统)、规范班行(班级行为识别系统)、妆点班容(班级视觉识别系统)。“4”是形成四项高校班级形象塑造“落地”措施,即成立高校班级形象塑造指导中心(为学校常设专门机构,也可附设在学生处或校团委),加强班级文化建设组织保障;开展高校“班级形象展示活动”,并将活动成果展示在学校校史陈列室中,为毕业生留下回校追思学生生涯的永恒记忆,以“展”促建;设立每年一度的“班级文化节”,开展“班级形象大赛”等班级文化建设系列活动,以“节”、“赛”促建;建立高校“班级文化建设评估”机制,以“评”促建。
(二)高校班级文化创新模式的基本思路
1.总体思路。高校班级文化创新模式的核心是班级形象识别系统的构建,即将企业识别系统CIS理念导入高校班级形象塑造,形成高校班级形象塑造“班级识别系统”这一全新的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管理模式。
2.“落地”模式。高校班级形象识别系统的构建过程,是将高校班级形象识别直接“落地”的过程,通过全员参与,上下互动,形成完善的高校班级形象塑造“落地”实施机制和管理模式。全员参与高校班级形象塑造的过程,也就是全方位推进班级文化建设的过程,通过以“研”促建、以“塑”促建,形成高校班级文化建设常态管理机制,进而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形成独具个性特色的校园文化。
(三)高校班级文化创新模式的实践尝试
高校班级形象识别系统构建的重点与难点在于:(1)“班级识别系统”——CIS模式的创立;(2)与之相适应的高校班级形象塑造“落地”实施机制的建立。
笔者在不断实践和理论总结的基础上,在山西财经大学华商学院由单个班级到全年级、再到全院进行了试点。通过制定实施方案,统一部署,先行在一个班、一个年级组织学生开展“我的文化,我的班”的班级文化策划展示教改实验试点,取得经验后,在全院各年级、各班,以班级为单位,举办“我的班,我成长、我快乐”班级文化大赛、班级文化建设考评竞赛、班级形象设计展览等活动,以此作为实施依托载体,自下而上,逐级实施。总之,以学院倡导为旗帜、理念宣讲为先导、班级实施为基础、班级形象(CIS)全面塑造为核心,从自发到自觉见诸日常行为习惯养成,以“赛”促“建”,以“展”促“建”,以“活动”促“建”,以“考评”促“建”,在活动与考核的不断强化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各具特色的班级文化,进而形成各具特色的年级文化、专业文化和院系文化,最终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校园文化。
高校班级文化建设是一项创新性、理论性研究,更是一项基础性、实务性研究,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完善,通过班级文化建设系列活动的开展和理论总结,形成具有科学理念与可操作性的系统模式。
[1]叶万春,万后芬,蔡嘉清.企业形象策划——CIS导论[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2]孙鹤娟.学校文化管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3]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3.
[4]程方平.注重班级文化[J].班主任,2010(2):1.
[5]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6]John A Ross,Peter Gray.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and Teacher Commitment to Organizational Values:The Mediating Effects of Collective Teacher Efficacy[J].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School Improvement,2006,17(2).
[责任编辑:高巍]
Research of University Class Culture Innovation Mode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IS
REN Zhi-hong
(School ofBusiness Management,Shanxi UniversityofFinance and Economics,Taiyuan 0300031,China)
University class management and class culture construction are the foundation of management culture construc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which is the core of the student management and class managemen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But for a long time,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college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ofignored the life stage,specific community"class",not taken it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to be paid enough attention to.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he suggestions to solve the related problem.
CIS;cultural construction in universityclasses;class identification system
G647
A
2095-106X(2014)01-0081-03
2014-02-03
任志宏(1958-),女,山西太原人,山西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是企业文化。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