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陈 斌,李美莲
(广西宏观经济研究院 区域与国土研究所,广西 南宁 530022)
传统基础建设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命脉,是连接各区域经济、各类型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新型基础建设是数字化时代抢抓发展机遇的重要基础支撑,是新技术孕育的重要载体,是引领超越发展的重要途径,其重要程度不亚于传统基础建设发展对经济的重要促进作用。当前,数字经济已然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球的情况下,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医疗、教育、金融等领域加速融合,健康二维码、云课堂、数字人民币、直播购物、云会议等在防控疫情、促进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助推数字经济加速发展。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报告(2021)》显示,2020 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39.2 万亿元,占GDP 的比重为38.6%,保持9.7%的高位增长速度,成为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动力。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22 年《经济蓝皮书》预测,到2025年,数字经济将占据中国经济的半壁江山。2022年1月,国务院正式印发《“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优化升级数字基础设施。各地也正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围绕夯实数字经济发展基础出台了系列举措,如江苏、重庆、四川、安徽、浙江等地都相继制定了新型基础建设“十四五”规划。
2022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政策发力适当靠前,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以确保稳投资、稳增长目标如期实现。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各地各部门纷纷将新基建作为扩大有效投资、激发数字经济活力、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重要发力点。财政部向各地提前下达2022年新增专项债务限额1.46 万亿元,为基建投资提供充足的资金[1]。广东印发了推进新基建三年实施方案,预计总投资超1万亿元。上海提出2022年推进5G网络深度覆盖,建设超大规模开放算力平台等一批新型基础设施。四川2022 年将推动5G、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规模化部署,打造国家级天府数据中心集群。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提出,未来五年要实现“数字经济加快发展,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取得突破性进展,以智赋能、以数提效”。可以说,抢抓基建政策窗口,大力推动新型基础建设,是稳投资和推动数字经济加快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大势所趋、发展所需。
2018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要加大新型基础设施(新基建)投资力度,2019 年新基建正式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此后,中央与省级层面的政府会议多次提及新基建,新基建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新基建的内涵也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扩充完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最早提出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四个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以后,部分官员、学者、业界代表等也围绕新基建提出新的理解,社会媒体在四个领域基础上整理出5G 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七大新基建重点建设领域。我国众多学者从技术、要素等角度也提出了新见解。徐宪平认为新基建是以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需要为导向,以数字化、智能化为支撑,是数字时代的新结构性力量、数字时代的信息高速公路[2]。盛磊、杨白冰认为新型基础设施是以连接为基础,以计算为核心,支撑数据的感知、连接、汇聚、融合、分析、决策、执行、安全等各环节运行,并提供智能化产品和服务的新一代数字基础设施体系,具有技术更新迭代快、软硬兼备、协同融合等主要特征[3]。刘艳红、黄雪涛等指出新基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认为广义的新基建除了狭义的“新基建”外,还包括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传统基础设施的改造升级,即传统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改造[4]。国家发展改革委创新和高技术发展司司长伍浩对新型基础设施作出解释,认为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具体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他同时强调,伴随着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新型基础设施的内涵、外延也不是一成不变的[5]。
本文认同国家发展改革委伍浩司长对新基建的解读,认为不论是在数字产业化还是产业数字化的过程中,不管是传统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还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基础设施,其核心是为更加便捷实现数字化而建设的基础设施都是新基建。本文讨论侧重点在信息基础设施领域。
经济转型不是新名词,在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初期就已有学者研究经济转型,主要从体制转轨角度探讨经济转型,如曾国祥、施国光等主要聚焦经济体制改革的转型[6-7]。郭树清认为转变为内涵集约增长为主,从落后的畸型的结构,转变为先进的合理的结构,从封闭体系,转变为开放体系[8]。到20 世纪90 年代初期,赵人伟、赵茂林、窦学诚、郭蕊莲等学者聚焦经济体制探讨经济转型[9-11]。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经济转型的研究范畴从经济体制向经济方式延展,郭占恒、张治科等提出要从总量和速度增长向质量和效益增长转变,重点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12-13]。谢玉红提出要从产业技术升级换代加快经济转型[14]。随着2001 年中国加入WTO,对转型的理解更加广泛,学者兰德刚、李元华、张燕生等从进口、投资、贸易规则等方面研究经济转型[15-17]。刘志彪、陈柳认为转型升级有6层意思,分别为经济体制转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和产品升级、工艺升级、功能升级、链的升级[18]。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明确了我国经济转型的新方向。任保平、李禹墨认为在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中,新增长点在于先进制造、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以及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等[19]。魏杰、汪浩认为在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型升级是要追求效率更高、供给更有效、结构更高端、更绿色可持续以及更和谐的增长[20]。余斌认为转型升级从需求结构角度看,未来中国经济增长将主要靠消费,从供给结构角度看,经济增长更多依靠服务业[21]。李辉认为建立在新一代数字技术基础之上的数字经济是我国宏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22]。
综上所述,对经济转型发展的理解,从领域来看,主要分为经济体制转型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目前,我国学者的研究焦点已从经济体制转向经济发展方式,其中重点是科技、绿色、可持续发展。从转型目的来看,转型方向是结构更优、效率更高、发展更可持续。从转型内容来看,具体包括产业升级、消费升级等,其中对转型的新增长点的理解侧重在以数字化赋能实体经济上。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的解读,新基建主要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其中信息基础设施主要包括通信网络基础设施、新技术基础设施、算力基础设施。
1.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与经济转型的动态交互
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以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近年来,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持续发力,成为促进数字经济增长新引擎。物联网是基于互联网、传统电信网等的信息承载体,通过各类可能的网络接入,实现物与物、物与人的泛在连接,实现对物品和过程的智能化感知、识别和管理,让所有能够被独立寻址的普通物理对象形成互联互通的网络。据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GSMA)预测,2025 年全球物联网设备联网数量将达到252 亿个,产值有望达到30 万亿美元。5G 具备大带宽、低时延、高可靠、广连接的特点,以“5G+”为特征的千行百业升级转型已经拉开帷幕,5G商用将催生全息视频、远程医疗、智能家居、沉浸式游戏等新业态新模式,创造更多适应消费升级的有效供给。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测算,至2025 年,我国5G 商用带动的信息消费规模将超过8 万亿元,直接带动经济总产出达10.6 万亿元。同时,5G 的应用场景将从移动互联网延伸,推动物联网、无人驾驶、远程医疗、智慧农业等产品与应用发展,加速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加深5G与工业、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在更大范围、更深程度、更高水平融合,有助于推动我国产业迈向产业链中高端。据国际咨询公司马基特预测,到2035 年5G 有望在全球各行业中创造12.3万亿美元的经济价值。
2.新技术基础设施与经济转型的动态交互
新技术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人工智能、区块链都是新一轮技术革命最具代表性的领域,根据IDC 发布的《2021 年V2 全球人工智能支出指南》,全球AI 市场支出将在2025年增至2000 亿美元,五年复合增长率(CAGR)约为24.5%。2025 年,全球约8%的AI 相关支出将来自于中国市场,市场规模位列世界第三,市场发展潜力巨大。进一步来看,发展人工智能产业的重要作用不仅在于智能产业的规模产值,更在于人工智能对传统产业的赋能作用。如人工智能赋能物流行业供应商管理、仓储管理,极大地提高了物流行业的运行效率,同时也为网络购物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未来还将进一步赋能运输管理、配送管理及客户管理,实现物流行业效能的有效提升。以共享为特征的区块链将有效改善或重构单个或多个产业各个组织间的协作关系,从而提升产业的效率,降低社会的交易成本,激发社会单元的活力。换言之,以人工智能、区块链赋能产业发展,将有利于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的涌现与成长,有利于中国产业转型升级。
3.算力基础设施与经济转型的动态交互
算力基础设施主要包括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等。数据是数字经济的生命线,数据中心是数字经济的基础保障。数据中心是计算设施和网络设备的放置和集中位置,主要功能是收集、存储、处理和分发大量数据。有数据中心的企业才能开展数据备份、支持云存储应用程序和电子商务交易;没有数据中心,就无法保证企业的数据安全稳定存储以及后期安全访问或调用数据,给企业造成巨大损失。随着数字经济的飞速发展,特别是疫情期间,许多企业、行业都加速拓展线上业务,电子商务、直播带货、在线教育等需求及业务规模不断扩大,传统行业也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大幅增加对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的需求。据赛迪信息产业集团预测,到2025 年,我国数据中心投资规模有望达到7070.9亿元。
1.有利于构建广西与东盟联结的新通道
在第十七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开幕式上,***总书记指出,中方愿同东盟一道建设中国—东盟信息港,推动数字互联互通,打造“数字丝绸之路”。2021 年,中国—东盟数字部长会议第一次召开,谋划并共同出台《关于落实中国—东盟数字经济合作伙伴关系的行动计划(2021—2025)》,中国与东盟在数字防疫抗疫、5G 发展、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网络安全、智慧城市、产业数字化转型等多个领域有巨大的潜力。广西是中国面向东盟的“桥头堡”,区位优势独特,中国—东盟信息港也落户广西,随着新基建的加快建设,将有助于打通中国与东盟的数字通道,深化双方数字化合作,打造广西开放发展新格局。
2.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结构模式
一方面,新基建是技术新,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有利于催生新业态,由于数字产业部门以较高的生产率以及能够获得较高的回报率,从而吸引众多企业加大对这类新兴行业与产业的投资,促进了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的转型升级。另一方面,新基建是模式新,它对传统基础设施、传统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赋能,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不仅有利于拓宽传统产业的经济增长方式,还将优化推动产业高级化。
3.有利于打造经济动能新引擎
一方面,新基建是促投资的有效稳定器,加快基建投资对稳定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稳经济的预期下,加大基建投资将有助于促进经济企稳,改变市场预期,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等;另一方面,新基建投资除了上述直接效益,还具有带动效益。新基建涉及面覆盖广,能够加强产业前后的联通环节,提升社会的生产效率,有着极强的渗透性,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将有效夯实广西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提升广西数字经济增长的活力。
4.有利于提升政府治理效能
新基建除了对经济的发展有着促进作用,还将重构数字政府,有效提升政府治理效能。新基建将有力推动实现各地政府的标准化建设,有效理顺政府各层级之间的权责关系,加强对数据资源的共享利用。同时,新基建在法治建设中也将使法律实施、监督变得更加快速、准确,有助于建设严密的法治监管体系和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此外,新基建在广西的各项疫情防控中也发挥了有效协助作用,比如,利用健康二维码促使人人都参与到疫情防控当中,织起从上到下的严密防控网。同时,数字平台有序管理企业复工复产,实现了疫情的有效管控与经济的平稳发展。
1.加强中长期规划引领
建议广西积极借鉴《四川省“十四五”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江苏省“十四五”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划》《重庆市新型基础设施“十四五”发展规划》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出台广西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同时,2022 年是《广西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 年)》的截止之年,建议加强对三年行动方案的评估,总结提炼推进行动方案实施的经验做法,深入剖析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结合当前国内外发展环境的变化,为下一步出台新基建领域的中长期规划打下基础。
2.强化政策保障
建议围绕新基建中长期规划的行动和目标,进一步出台扶持政策的细则管理办法,重点围绕项目落户、发展奖励、金融扶持、科技创新、场租补贴等方面,加大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扶持力度,细化政策举措,以落地落实为重点。同时,要落实现有相关优惠政策,做好宣传引导,对符合《关于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16〕49 号)相关条件的软件企业,落实企业所得税“两免三减半”优惠政策。落实《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目录(2020 年本)》(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40 号)中涉及广西壮族自治区46 条产业目录,特别是落实5G、AI相关产业的优惠措施。同时,目前广西涉及的目录多为传统产业,建议广西积极向国家争取更多的新基建领域纳入到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目录。
3.加强组织领导
建议在数字广西建设领导小组下设立或单独成立广西新基建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自治区发展改革委,领导小组下设信息基础推进组、融合应用推进组、创新基础设施推进组和专家组,各组由主要负责委厅局牵头负责,相关委厅局纳入成员,专家组重点负责跟踪新基建最新发展态势,为各小组提供咨询决策服务。
1.加快重大项目建设
自治区层面要抢抓RCEP 机遇,加快建设中国—东盟信息港,深化中国—东盟数字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谋划一批面向东盟的智能算力设施项目,布局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广西—东盟”数字经济跨境产业链的基础设施。鼓励各设区市重点围绕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等领域,引进一批在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改造以及软件产品研发、信息消费、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影响力大、带动性强的示范项目,给予重点支持。同时,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强链补链、创新应用、示范试点,加大项目储备力度。
2.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新型基础建设的研发周期长、成本高、回报较慢,对企业资金投入要求高,单靠企业较难完成新型信息基础建设,政府需要加大引导力度,充分发挥“桂惠贷”、广西政府投资引导基金、广西产业发展基金、广西创新创业投资基金等政策性基金的引导作用,对符合条件的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的重点项目给予优先支持。加强政府采购,把数字基础设施作为公共服务产品,加大政府采购和应用力度。
底层基础设施研发周期长,建设成本高,市场培育需要过程,建设企业资金压力较大,需要政府在先期投入方面加大引导,发挥政府资金对投资的引导带动作用。同时要坚持以市场投入为主,拓宽资金来源渠道,支持多元主体参与建设,发挥政府资金对投资的引导带动作用。
3.强化资源保障
建立新基建重点项目库,落实要素跟着项目走机制,加强土地资源保障。建议各设区市在出台国土空间规划中加码布局数字基础设施,明确数字基础设施的设施位置、空间布局等。要进一步加强电力能源保障,对重点布局的数据中心加强能耗指标保障,实行“拿地即开工”。
1.放宽市场准入
要加快建立符合新基建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发展模式,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主导”的原则,采用PPP、发展基金等多种方式,支持社会资本在5G、数据中心、算力中心、智能化等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上加大投资力度,推动“5G+”“智能+”等企业科技创新、行业应用与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协同发展,形成“共建、共商、共赢”的合作生态。实行包容审慎监管,推动监管信息开放共享、跨部门联合监管,实现“联合检查、一次到位”“进一次门、查多项事”,切实形成工作合力。探索适用于新业态新模式的“沙箱监管”措施。
2.构建多元应用场景
聚焦“智慧+”政务、城市、农业、工业、文旅、教育、医疗、交通、社区服务等领域应用场景,加快建设一批应用典型案例,通过试验空间、市场需求协同带动业态融合、促进上下游产业链融通发展,推动新经济从概念走向实践、转换为发展动能,促进科技型企业加快成长。进一步鼓励免费开放非涉密的公共区域,支持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3.促进数据共享
加快推动各级政府部门依据职责制定数据开放目录、开放计划和共享责任清单,完善政务数据共享交换机制,有效推动数据跨部门、跨区域按需使用。推动“政—企”双向数据流通共享,探索建立“政—企”数据对接平台,利用多方计算、隐私计算等技术提供数据双向共享流通服务。鼓励企业间数据共享与开放合作,支持建立广西数据交易机构,建立健全数据确权、价格制定、收益分配等机制,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化有序流动。建立不同领域应用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数据采集标准,提升跨行业数据互通效率。
1.加大对新基建领域的科技投入
制定出台“新基建”科技支撑行动计划,强化统筹与顶层设计,出台具体行动方案和实施细则。建议在重大科技专项中设立“新基建”板块,专项用于新基建研发项目,重点解决新基建发展当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可采取“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面向全国乃至境外组织高层次专家团队开展攻关,激发创新活力。支持以企业实际应用需求为导向,围绕5G、大数据、工业互联网,打造一批中小型科研基地,建设一批自治区级实验室。建议广西科技创新券要重点向新基建等新兴产业领域企业和研究机构倾斜。
2.提升园区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园区是科技企业的集聚地,要充分挖掘数字经济的增长潜力,首要的是提高园区的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助力企业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为此,要以高新区、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等园区为载体,加快5G、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建设,以新基建赋能园区转型升级,打造成为智慧园区。建议推进“国字号”园区的新基建建设力度,同时,将新基建引入到园区的评估当中,引导园区提升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3.加大人才培育和引进力度
深入实施人才强桂战略,充分发挥“八桂学者”“八桂青年学者”的作用,各设区市都应制订人才计划,围绕新型基础设施的三大领域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建议广西组织部门、人社部门联合金融监管部门、银行借鉴苏州经验,设立人才信贷风险池,开发“人才贷”“项目贷”等系列产品,以低至基准利率(LPR)的贷款利率开展免抵押、免担保的信用贷款,进一步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