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郭元兵
(广西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广西 桂林 54100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①观点来自教育部《关于印发孙春兰副总理在全国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的通知》(教职成〔2019〕9号)。我国近年来重视引导学生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鼓励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融入教育的各个环节,贯穿于教育的各领域之中[1]。目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具有独特的现实性和迫切性,尤其是对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能起到奠定理想、树立目标的重要作用。“六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本文以中职教育融入“六艺”为核心,从时间——传统与现实、内容——思想与实践、空间——素养与目标、主体——个体与整体等四个维度,探讨“六艺”对中职教育的价值与启悟,进而探索中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以期对我国中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起到一定参考作用。
“六艺”出现在公元前1046年的周王朝,是古代学者必修的六种技能:礼、乐、射、御、书、数。《周礼·地官·保氏》曰:“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2]“礼”为六艺之首,指礼节。《新唐书·礼乐志》所说“凡民之事,莫不出于礼”[3]。“礼”具有强制性和阶级性,注重外在规范,其目的是对人们进行道德约束,更好地规范秩序。“乐”,即通过美育来进行伦理道德教育。《周礼·地官·保氏》把乐列为之二,乐是为礼服务的。《礼记》曰:“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4]“射”,是指射箭技术的(军事)训练,射箭过程中要求射者拥有高超的射箭技术,并在德的指引下,完成身、心、弓箭三者的和谐统一,以表达对高尚品德的追求,对力量美与准确美的向往和享受。“御”,原指在车战中驾车的一门实用技术,但在六艺中,它被改造成为一门带有礼仪审美色彩的技艺[5]。“书”,指的是识字教育、文字的读写以及书法训练。后世一般认为“六书”是指与汉字构造有关的理论,包含的是造字和用字的方法。“数”,指算术与数学知识,是六艺中的基础课,蕴含着博大精深的学问,包含了中国古代社会天文历法方面的信息,涉及天文、地理、五行、占卜、历数、测量、几何、算法等自然科学知识,还有宗教内容。
在“六艺”语境中,礼、乐是核心,强调道德修养和陶冶情操;射、御着重体能的训练和精熟的技艺;书、数则重在知识的获取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6]。虽然“六艺”各自的属性不同、内容不一、功能各异,但是彼此之间相互配合、协同发力。教育中的“艺”具有技术、技艺之涵义,又蕴涵着培养君子所具备的人格修养的内涵,同时也是教育人们具备健全人格修养必不可少的方式。
“六艺”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以儒家思想为精髓,在当时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发挥着“以文化民”的重要作用。“六艺”的育人金律不但能够代代相传,且历久弥新,仍然对当下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1.规范学生行为,促进社会和谐
礼讲秩序,乐讲和谐,礼乐互存,六艺的内容有利于规范学生行为,促进社会和谐。以“乐”为例,乐教在当时可以增进贵族的内部团结,缓解统治阶层内部的矛盾,维护社会秩序的安定。正如修海林先生在《中国古代音乐教育》中所说:“乐的存在不但是一类艺术形式的存在,并且更重要的还是一种文化行为方式的存在。”[7]而置于现代教育情境中,乐教可以作为一种文化内容与行为方式存在,去规范人们行为,稳定社会秩序。
2.塑造学生技能,陶养师生心智
礼、射、御等可培养学生技能、道德品质和审美能力。“射”能塑造学生的反应能力和精准能力;“乐”能通过潜移默化的艺术熏陶,陶冶内心情感,培育、调剂、平衡人们对这种礼的等级规范秩序的感情认同等。学习“六艺”有利于塑造学生多元技能,陶养师生心智。杜维明先生认为:“儒家对身体这一层次非常重视。整个‘六艺’可以使身体艺术化,即怎样把我们的身体转化成艺术精神的体现。它不仅是心智的陶养,也是身体的培育。”[8]
3.传承传统文化,推动经济发展
“六艺”是我国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将之传承与发展。它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综合体,是一种财富,可以创造市场和收益,推动经济发展。例如,随着教育的兴盛,随之出现销售经典书,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宣传文化产品,把文化资源优势转换为经济资源优势,实现经济创收。这不仅传承与推动了我国文化的发展,也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4.培育文化涵养,提高职业素养
“六艺”不只是一种技艺的存在,也不局限于艺术本体之陶冶,而是赋予“艺”更加丰富的道德与人格修养内涵,由技艺纳入到道德的丰富、智力的培养、人格的修养之中,赋予其更大的教育性、社会性、文化性与艺术性等。孔子倡导的学习不是框架控制的没有生机的学习与训练,而是会助人进入自然的高雅的人生情境之中,或者说是人生情理的需求使然,进入生命情理化之中,广泛吸取传统文化,提高人格修养的学习。由此可见,六艺可以稳固学生文化涵养,提高学生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是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主要呈现为从业者遵循职业内在要求,在个人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具有的专业知识、技能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作风和行为习惯[9]。中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则是指中职学生通过中职学校素养教育、职场文化陶冶、岗位实训锻炼及自我修养而成的,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及岗位需求所养成的职业认知、技能、态度、精神、意识及能力等综合职业品质[10]。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说,传统“六艺”,是指培养学生的行为规范与实践能力的六种科目,培养的是知识型与技能型相结合的经世之才,与现代职业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理念是一致的,故将“六艺”融入中职专业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有着一定的逻辑契合性和操作可行性。
1.职业道德
黄炎培肯定职业道德教育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三大促进职业道德教育措施:一是学生自动自治,学生学会自主管理、服务社会;二是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培养其职业兴趣、树立其职业理想;三是倡导学生在特定的专业环境中实施职业道德教育。在对中职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可将学生自动自治细化为道德行为的自我反省和自我评价、典型案例的自主讨论、班集体班风建设等方面。在特定的职业环境下实施职业道德教育分为社会实践、实践与技能培训、毕业实习等[11]。教育的宗旨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礼、乐、射、御、书、数”等从业者的要求与理想,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等,这充分体现了与职业道德的契合之处。
2.职业理想
激励学生树立科学的职业理想,对引导和促进学生就业和未来职业成功、促进学生自我完善和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而“六艺”教育中蕴含的职业道德、职业理想等的建构及要求,可为现代教育及中职学生提供重要参考。学者黄吉迎建议新时代在中国梦的指导下,从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强化职业意识,以职业实践教育为立足点,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实现人生价值[12]。简言之,就是将个人与国家的理想相结合,推崇个人要有理想并为之而努力。此恰是“六艺”与职业理想的相通之处。
3.职业行为习惯
叶圣陶先生肯定学校对于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作用,认为应充分利用校园育人优势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并提倡要强化学生的学习行为习惯以达到养成职业行为习惯的目标。学校在加强自身育人制度和规范建设的同时,应积极探索和构建行之有效的“家校育人”模式,尤其教师应发挥榜样引领作用。六艺中的“礼”,如五类“礼”,都有相应的行为要求与规范,强调必须养成相应的习惯,否则会受到相应的惩罚等。这可为中职教育通过管理及制定相应规范,培养学生形成良好职业行为习惯提供参考。
4.职业技能
中职讲究培养理论强、技能佳的复合型人才。因此,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要重视对学生的职业技能打造,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国内有不少学者通过构建专业知识谱系、打造专业课程体系、优化专业授课结构、改善专业教学方法、改革职业技能评价手段等方式,探索专业职业技能提升的新途径。而六艺亦有类似的做法,为了培养合格的贵族子弟或者官员,会随社会的发展不断地调整或发展“六艺”的功能、要求与内容等,例如“射”和“御”历经演进后,其技能不断地变化,更加强调技能的精准性与审美性等,这也正好呼应了职业技能的要求与做法。
1.“艺”涵盖的技术与技艺
“六艺”中“艺”的概念并不够明晰,但一直在演变发展着。“艺术”一词,古已有之,《辞源》就“艺术”词条解释为:“泛指各种技术、技能。”在古代,“艺”可以概括为技艺、才能。《尚书·周书·金滕》:“予仁若考能,多才多艺,能事鬼神。”《后汉书·卷五十六·伏湛传》:“永和元年,诏无忌与议郎黄景校订中书五经、诸子百家艺术。”注曰:“艺谓书、数、射、御,术谓医、方、卜、筮。”[13]在这里“艺”与“术”是合在一起的。严善淳对此“艺术”的概念解释为:“此时的‘艺术’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含有今日的文学、艺术、技术等意义。”[14]在甲骨文中“艺”是一个象形文字,表示以手培植或扶持树木。《说文解字》对“藝”的解释是:“艺,种也……周时‘六艺’,盖亦作藝,儒者之于礼、乐、射、御、书、数,犹农者之树藝也”[15]。儒家将其作为培养一个君子所应具备的技能、技艺的教育内容。而中职学生职业素养也讲求技能、技巧的培育与习得,这就阐明了二者的“耦合”之处。
2.“艺”蕴涵培养君子的人格修养主张
“艺”中蕴涵着培养君子所具备的人格修养。《礼记注疏》中说道:“不兴其艺,不能乐学,艺谓礼,乐,射,御,书,数。”[4]孔子的教育思想强调要成为君子,一定要受教育,那就一定要“学”,强调“学”的重要性,“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子张》指出,人首先是要为了谋生而“学”,学习实际生活中能够用得上的知识,也就是学习技术、技艺性的内容,这样的学习就是要学“艺”。何晏《论语注疏》说道:“艺,六艺也。”[16]孔子认为一个完美的人“艺”的学习部分是不可或缺的,并且孔子强调学“艺”的重要性,因为学“艺”是一项人全面提高自身修养的事业。在孔子这里,“艺”不仅是掌握一门技艺,更重要的是体悟其中所蕴涵的精神内涵,从而获得人格的培养和熏陶。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强调除了培育学生的技能、技巧之外,也强调学生人格的养成和修养的习得。这也是两者的“耦合”之处。
其中的“艺”的本质从外在的技能发展到内在的素养,从形而下的技能技巧升华为形而上的“精神符号”“情感符号”,成了人类象征系统中“最高级的象征”,“‘艺’是一种灵活、机变,充满了动态的尺度感和意义生成趣味的活动,在其中主体与客体以非观念化的和前反思的方式结合在一起”。这都是与中职学生职业素养及其培育的“耦合”之处。
从“六艺”视角观照,当前中职学生职业素养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1.职业理念淡薄
职业理念应是适宜的、适时的或契合的,否则会产生偏差或走上弯路。检视中职学生职业理念现状,普遍存在职业意识薄弱、职业价值观不正、职业理想缺乏个性、职业计划欠缺或者执行力不强等问题,这均是职业理念淡薄的体现。从六艺视角审视,这违背了“六艺”最高旨归和灵魂——“道”所推崇的对职业理念深刻把握的内在文化逻辑和规律,可能导致技术只停留在“器”的层次而达不到更高的精神文化层次。
2.职业知识欠缺
职业知识是职业素养的基础,为其他职业素养的养成提供良好的基础。自古以来,人们就注重职业知识的积累和运用。六艺是从“器”上升到“道”的过程,“艺”原初状态就包含着对职业知识的内化及对专业知识的孜孜探索。审视当下,中职学生存在职业知识欠缺或不足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专业要求中的职业知识关注欠缺、课业任务中的职业知识修读偏少、就业前景及规划中的职业知识设置较少,过分追求技能的训练与学习,这就从根本上将“艺”的基础——职业知识片面化和狭隘化,暴露或体现出当前中职教育的功利性、片面性。
3.职业技能偏低
职业技能是影响中职学生求职和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一个拥有较高技能的中职生不仅更具就业竞争力,而且往往在入职后容易获得更多的晋升或发展机会。但整体而言,当前我国中职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偏低,不尽如人意。如近年来,中职学生因技能不强在企业实习中酿成大火等安全事故被频繁报道出来[17]。这就表明,中职学生的技能尚未熟练,有待强化提升,而且与其职业知识不足、职业行为欠缺也有着密切联系。因此,在对中职生的培养及其素质要求上,不仅要追求高超的技能,也要求从“技”悟“道”,涵养人格品性。为此,在技能习训与培养过程中,亟需继承传统,吸收六艺精华,锻造高超技能,力求“技”“道”合一。
4.职业行为失当
通过对中职学校的调研发现,在中职学生的职业行为方面,存在中职学生职业创新行为不突出、职业竞争行为不强、职业协作行为不凸显和职业奉献行为不彰显等问题,易引发中职学生考核不过关、就业不如意、职业评价低等现象的出现。而这也违背了六艺对技艺习得方式的“内达外通”、行为态势的“信达雅”、行为习得过程充满情意化的旨归。
1.职业素养课程开设不足
“六艺”课程种类较为丰富,如五礼、六乐、五射、五御、六书、九数等课程的开设为学生学习必要知识奠定扎实基础,且课程循序渐进,满足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身心发展的需要。当前中职学生的职业知识存在不足之困,究其原因,一是因为学生不爱学习这类课程,二是因为中职没有开设此类课程或者开设不足。在培育中职学生之时,不开或者少开职业素养课程,往往易导致学生培育的目标与方向发生偏离,更达不到当前“全面发展”“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素质教育”的要求。
2.职业行为练习不过关
“六艺”讲究“熟而生巧,巧而生精,精而生慧”,注重在经过技艺训练之后,形成主客体相统一、融合的境界。中职学生培养目标偏实践性,学校应重视其技能行为的训练。目前中职学生职业行为失当,究其原因为中职学生没有经过系统的训练,掌握必要的职业行为与规范,另外部分中职学生存在的懈怠、消极、怕吃苦也是影响因素之一。
3.职业技能训练不达标
目前中职学生普遍存在职业技能训练不达标的问题。“六艺”的习得需要大量的训练与融会贯通,在“射”“御”活动等课程中注重大量亲身实践和体悟,方法灵活多样,教授与练习相得益彰。当下“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和评价模式改革,体现职业教育的类型属性”是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和提出严格要求的体现,也体现出了国家对精湛技能的要求。
4.职业意识培养不到位
六艺讲究“自得”“躬自省也”“体悟”,即强调反思过失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此促进技艺的提升。当下中职学生的职业意识、学习意识、团队意识、自律意识和诚实意识这四方面极大地影响着学生自身的就业与择业。中职学生职业理念淡薄,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职业意识培养不到位造成的。因为职业意识很大程度决定着职业理念的建构,而且职业意识外显,有时需要适当的激发才可实现。中职学生的职业意识若没有得到适当的激发或培养,就难以形成较好的职业理念。
“六艺”是我国传统教育的文化符号,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积淀,虽然在现代文化的浪潮中传统的“六艺”搁浅于近代,但是从“文化后设”的视野来审视“六艺”的时代性却具有极高的价值。特别是“六艺”与我国目前提倡的中职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天然的耦合性、目的的共通性和价值的普适性,这也为“六艺”服务于当下中职学生素养培养提供学理性依据和实践性可能。本研究提出将“六艺”的文化价值和内容融入到学校教育场域中,以教学为本、课程为载体,着重从环境创设、课程设置、教学变革和心理调适等几个维度,借鉴六艺的精神探讨全面提升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的策略。
场域(field)是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所提出的概念,他认为“一种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社会空间,相对独立性既是不同场域相互区别的标志,也是不同场域得以存在的依据”。场域这一概念在客观上突破了传统空间概念的物理区域范畴,将场域定格在一定环境下内含力量的、有生气的、有潜力的存在性,特别是隐喻出场域内事物之间的相互张力与关系边界。诚然,从场域理论来看,中职学校是育人场域,遵循着“以人为本”“育人为先”“以学生为中心”等基本教育理念,而传统 “六艺”与现有的教育理念存在着高度的相关性。因此,要发挥学校场域的全面育人功能,营造良好育人文化环境。
首先,要加强传统“六艺”文化内在价值的开发与提炼。传统“六艺”包涵着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和普适性的价值观,不仅对于规范人的价值观具有一定的意义,同时也可以规范人的行为。例如,德育之如“礼”的道德品质的养成,智育之如“书”的读写能力的培养,体育之如“射”“御”的精准能力、反应能力的训练,美育之如“乐”的音韵能力、节奏能力的培育等。但是,在传统的“六艺”的文化骨髓中依然存在着封建文化的残余,不仅与现有的价值观取向存在着矛盾与冲突,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健康发展。因此,要在学校发挥“六艺”的价值关照就需要开发与提炼,特别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客观地分析“六艺”的育人价值,并且将其与学校教育教学实现结构性对接、内容融合以及价值同一。其次,要积极营造良好育人的“在语境化”环境。依托学校场域实现全面育人是学生认知结构的自我构建与知识变革,其实质是“他我文化形态”向“自我认知形态”的转化。从中职学校场域来看,“他我文化形态”是区别于“自我”而言的一种文化形态,但是通过校园楼宇设计、装饰雕塑、文化长廊等硬件打造“六艺”文化的物质载体,以及校训、校歌、办学特色等软件塑造“六艺”文化的精神载体,实现了“六艺”文化活态形式的“在语境化”环境再现,在认知层面上给予学生文化的熏染与冲击,潜移默化中赋予“环境语言化”的育人话语体系构建。
由于“六艺”在文化结构性、文化适切性、文化功能性具有系统性、准确性和实用性三大优势,倡导推动传统文化现代化教育课程开发既有利于传统文化的活性传承,同时也可以实现文化育人的功效。虽然我国中职学校重视“六艺”传统文化融入到学校课程建设中,但由于主观上的知识缺位或客观上的意识不重视,多以“六艺”传统文化一直游离于中职学校课程体系之外,无法实现两者之间耦合和创生。因此,要积极构建“六艺”传统文化嵌入专业课程新样态,提升中职学生职业文化素养。
首先,深入挖掘“六艺”传统文化与现有专业课程之间的契合点,将“六艺”传统文化有机嵌入其中形成文化耦合。从表征形式来看,我国古代的“六艺”传统文化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直接对应中职艺术类课程、体育类课程以及数学类课程,例如六艺中的“乐”可以作为学前教育“乐理与视唱”重要的教学素材。但是,“六艺”传统文化与现有专业课程毕竟存在着异质性的结构和属性,所以要挖掘两者的契合点就必须从内容契合、价值契合等多个角度来进行融合。从内容契合来看,要挖掘“六艺”传统文化中的知识性内容与现有的专业课程实现“古为今用”;从价值契合来看,要凝炼“六艺”传统文化中的价值与现有专业课程的培养目标实现价值“一脉相承”,基于此才能实现“六艺”传统文化有机嵌入其中形成文化耦合。同时,有效把握六艺的层次结构,充分挖掘和利用六艺的文化知识和启发式教育理念,将传统的六艺教育理念与人才的全面发展相结合,构建中职学校“六艺”传统文化立体化课程体系将会有利于提升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促进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进而提升中职学生的职业文化素养。例如“射”,在体育活动课程中,民族特色活动“踩高跷”“背篓绣球”“打陀螺”等活动均可发挥六艺所提倡的各种技能,进而促进活动的顺利完成以及完成职业素养的培育。
教学方式改革是实现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其中教师教学方法的改革和转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育学生职业素养的重点。《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在教法方面要坚决扭转“理论灌输多、实操实训少”的状况。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实现教学方式转变的关键。然而,目前我国职业院校有132万专职教师,其中“双师型”仅45万,占比不到40%。因此,强化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教学方法改革,是助力中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重要途径。
首先,要改革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对“六艺”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六艺”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文化组成内容,同时在文化价值和精神等方面具有极强的借鉴功能。因此,中职教师要强化对“六艺”内容和精神的理解,特别是教学方法改革要强化教师对于“六艺”的认知水平以及知识呈现能力,善于运用“在语境化”环境设置、工作过程导向等手段将“六艺”文化融入到现有的中职专业课程体系之中,并且改革现有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综合运用情景法、案例分析法等,将“六艺”的“静态文化”转换为“活态文化”。例如 “礼”是“六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将其融入到中职德育教育体系中去,突出德育教育外显的礼仪等功效,让“六艺”外显于行、内显于心。此外,中职学校教师还可以拓展教育教学空间范畴,将社会资源引入学校,进而改变教师教学方式或方法,例如“礼”的学习不应局限于教室,可以通过课堂之外的活动进行“礼”的培育,也可以联合社会组织开展社会教育,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社会性与开放性,从而使其全盘活化,实现培育学生职业素养的宗旨。
中职学生的职业理念淡薄、职业心理压力大等问题皆可借助六艺的教育教学理念与做法进行调适。六艺思想以道德为基础,将礼仪修养摆在人才培养的首要位置,而且十分看重技能的掌握,强调知行合一的人才培养,注重人才的知识掌握能力、实践技能能力、鉴赏能力、交际能力、危机处理能力等的培养。例如,“孔子射于矍相之圃,盖观者如堵墙”[18]。再例如,“射礼”就是一个大典礼,其展开形式就如同在众目睽睽之下的一场表演,射御者们的表演成为了一场心理、意志乃至于个人修养的比拼。由此可见,这种教学内容或方法很注重心理的训练,中职学校可以挑选相关内容与做法,通过融合进课程和相应的教学场域,对学生进行危机处理能力、心理调适能力等的培养,以此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继而培育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
六艺的内容是多元的,这就决定了它的作用或者功效也是多种多样的。它不仅培育人的强壮体魄,而且十分注重人格的培养与身心健康,它的内容与培育方法有利于愉悦学生的身心,陶冶学生的性情,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正如著名的英国美术教育理论家赫伯·里德所指出的:“教育的宗旨,一如艺术的宗旨,应在于保存人类及其心理官能有机的完整,因此当他自儿童时期迈进成人,自野蛮迈进文明,他仍保留着意识的统一。这种统一是社会和谐与个人幸福的唯一源泉。”[19]人是有感情的动物,人的行为离不开感情因素。单纯推崇科学理性会造成人性发展的不完整。教育就是一个全面培养人的过程,目的是发展人的完整性的教育。因此,中职学校可以把六艺中的技能与作用充分发挥出来,通过学校课程,以此达成培育学生职业素养的目的。
“六艺”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时代应该且必须被赋予时代内涵与价值。六艺不仅可培育人生存与生活需要掌握的技艺,还具有让人生充满精神的自由和审美享受的功能,因而能让人真正地“好学”之。六艺中“以艺通道”“艺近于道”“道济相济”等重要思想及其价值得到了人们的广泛重视,中职学校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将“六艺”充分地融入学校课程、教学与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培育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