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魏 奇 ,陈晓宁 ,郑世仲 ,张维瑞 ,刘盛荣*
(1.宁德师范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福建 宁德 352100;2.集美大学 水产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3.闽东特色生物资源福建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福建 宁德 352100)
宁德师范学院以立德树人为己任,全力为地方培养优秀人才.地方院校的生源主要来自于本省各地区,基础知识和实践创新能力参差不齐,培养具有扎实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复合应用型人才,能够为地方经济的稳步发展作出贡献.《微生物学》具有实践性强和应用广的特点,是许多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结合宁德师范学院的建设和地区建设,对《微生物学》的考试模式进行改革和实践,旨在通过改革减轻学生期末考试压力,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积累和掌握,让学生消除抵触心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1-2].
《微生物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宁德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生物科学专业和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微生物学与现代生物技术息息相关,涉及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医药产品的开发和食品工业生产应用等多领域.该课程主要研究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的形态结构、遗传变异特点和生长特性.通过进一步研究微生物与微生物之间的关系,动物(植物)与微生物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地将微生物应用于食品发酵、腐败变质的预防,抗生素的制备和工业污染治理等方面.通过系统地学习和了解微生物,能够为从事微生物相关工作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微生物学》是一门主要研究微生物化学组成、形态结构、营养与代谢方式、生长繁殖和遗传变异规律的课程.理论教学内容主要有绪论、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病毒、微生物的营养、微生物的代谢、微生物的生长与控制和微生物的遗传变异等,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掌握教学大纲中的相应内容,特别是基础知识、相关原理和技术、典型性应用、有益微生物的应用和有害微生物的抑制和消除等.教学内容丰富,知识点零碎,掌握起来难度较大.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技术不断改进,《微生物学》知识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不断丰富,但授课课时数却没有相应调整,学生要学习的课程内容不断增加,教师要在有限的学时内完成相应的教学,使得学生和老师都承受较大压力,这也成为《微生物学》课程教学一个巨大的挑战.目前,PPT、慕课、易班、学习通、智慧树等已是常见的授课方式,但《微生物学》课程的授课形式仍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记笔记为辅,互动性内容相对较少.多媒体教学授课信息量大、内容多,容易导致学生学习压力大、注意力分散,无法对知识点进行有效地内化吸收.学生为能顺利通过考试,经常通过在考试前突击背诵,死记硬背以达到合格线,且考试题目内容相对简单,主要考查理论知识,这些都不利于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走进企业,影响了人才地培养.
目前,《微生物学》课程的总成绩由课程期末卷面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两部分构成,分别占总成绩的70%和30%,其中,平时成绩由10%的考勤和20%的平时作业成绩组成.该成绩评定方式不够与时俱进,主要弊端是“唯分数论”,更多关注的是期末考试的成绩,起不到很好的教育教学作用.
在考试制度上,过多注重学生期末考试成绩的评定,忽略了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考试内容有限、方式单一,更多关注的是学生背了多少知识点.考试内容上,试卷由任课教师出题,往往内容都来源于教材,容易造成考核内容重复,考试重点类似,无法和学科前沿研究相结合,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积累;学生经常抱有通过考前突击,死记硬背就能合格,放弃继续学习的想法[3-4].由此导致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课和上课走神情况的出现,学生误以为只要期末认真准备一段时间就可以达到合格线,就算平时不听课也能考到好成绩.此考核方式偏重于老师出试题,学生依照考纲去记忆知识,主要考察学生的临时记忆能力,阻碍了学生对此学科的钻研探索,影响学科的长远发展,与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教学宗旨不相符.
宁德师范学院着力于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坚持以为学生成长服务,为地方发展服务的办学宗旨.这样既能适应新的社会经济、科技发展,也能适应新型教育模式的发展.“教与学”的良性结合,不仅关注老师教,也注重学生主动学.掌握和应用所学的专业知识,绝不是简单的一张考卷、一个高分,就可以作为最终的判定结果[5].本次考试模式改革思路是从课程考核方式入手,对最终成绩的构成和比例做出调整,旨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和学习兴趣,减轻学生期末考试压力,引导学生合理充分利用时间,掌握并且理解专业课程的理论知识,从而做到“学以致用”.
本次改革将《微生物学》考试成绩评定标准(考核成绩)调整为:考核成绩(100 分)=期末考试闭卷成绩(20 分)+动手实践(20 分)+论文审核(30 分)+上台汇报(20 分)+课堂测验(5 分)+上课考勤(5 分).考试改革后,重点是论文审核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学生上讲台和学生动手制作模型4 个环节.将原期末考核成绩中占比最大的期末闭卷考试卷面成绩的比例下调,缓解学生在期末考试的压力,增加实践和动手能力的部分,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本次改革分散了考核总成绩,降低了期末闭卷考试的占比,减轻了学生在期末考试时背诵、记忆的压力,也增强了他们课余时间的利用,加强学生团队协作和动手的能力.本次改革的亮点是增加微生物学相关的模型制作以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寓知识于模型当中,例如学生利用超轻黏土和彩泥等原材料,制作微生物生态环境,细胞结构和线粒体等(图1).通过让学生自由分组,选出临时负责人,在规定的时间(两周)完成模型的制作,在课堂上让同学们进行投票,评选出获得投票最佳的模型,此投票结果作为评定成绩的依据.模型的制作主题需要与微生物学的内容相关,对于模型的具体制作内容不做限制,让学生自由进行创作,由此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动手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图1 细胞结构显微镜模型
目前,大学生多数没有主动阅读科技论文的习惯,大学生普遍认为科技论文内容偏专业,不易理解且内容乏味枯燥,缺乏趣味性.对科技论文存在抵触心理.本次改革让学生进行角色互换,学生充当审稿专家,对投稿的论文进行评阅.要求学生总结科技论文的主要内容,归纳科技论文的优点,罗列不足之处,并且做出总结.例如实验方法是否科学,是否有替代方法,研究人员用什么研究方法等.由此增强学生查阅科技文献的能力,强化学生对科技论文内容的自主凝练能力,培养学生阅读科技论文的习惯,让学生真正读懂科技论文,了解微生物学科的最新研究方向,掌握科技论文的基本框架,使其不再抵触阅读科技论文.
此部分考核共占6 学时(总学时48 学时),按照5 人一组进行考核(按班级具体情况而定).老师列出选题范围,学生进行自由选题,共同完成汇报的电子课件,课件制作也作为评分项目.考核时组员可自由分配任务,但要求分工明确,且要求每个学生都要上台汇报,并且在最终纸质材料中形成是由哪位同学负责该项目,团队合作也是评分项目,评分由任课教师和每组选派的学生代表共同完成.同时,在汇报过程设置问答环节,每位同学都要在问答环节中提出问题,学期内每人最少提问两次,汇报的同学作出回答.此环节目的在于鼓励学生提出问题,锻炼学生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面对突发状况时的自主应变能力.
考核评分标准的实施,离不开规范、易懂的评分标准.通过制定相应的考核指标及其评分标准,并在学期初告知学生相应的课程考核方案,有利于课程考试改革的实施.具体评分标准见表1.
表1 课程考核指标具体方案
《微生物学》课程特点众多,内容繁杂,综合性强.目前,高校对《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主要是从优化授课内容,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和细化考核指标等方面.新课程考核指标增加了动手实践、论文审核和学生上台汇报环节,降低了期末考试成绩所占比例,减轻了学生期末考试负担,改善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课程的趣味性,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地与授课教师进行互动交流.通过增加案例辨析及问答环节,能够促使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总结、敢于提问;通过增加实践动手环节,能够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地理解和应用.课程考试改革融合了现代化教学模式和传统的闭卷考试模式,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增强了理论知识的应用,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为培养复合应用型本科人才提供基础.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