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周文山
(安徽中澳科技职业学院管理系,安徽合肥230031)
“工学交替”教育模式的推行,为学生搭建了由学校纯理论教学通向理论结合实践的桥梁。一方面,企业内部的切身实践能够加深学生对于学校有关专业理论知识的体会,同时又能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另一方面,学生在企业内部的实践,接受企业的优秀文化底蕴,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提高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其将来能够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做好铺垫。
对于学校而言,通过与社会企业之间的长期稳定合作,能够及时准确获知当前企业对于学生能力的需求,从而根据企业需求不断调整更新教学计划,使得学校的教学内容能够更好的契合企业要求。同时,对于教师而言,工学交替模式的推出同样也能够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素养,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思想能够根据学生在企业实践过程的反馈不断发展变革,最终达到教师和学生共同提高的目的。
学校是专门学习理论知识的环境,而企业是融合生产、研发、销售和经营等多元化模式的环境,两者要想完美的结合为学生打造学习和工作相辅相成的环境,需要在多个方面进行调整和磨合。而在调整的过程中,难免会有教学理念上的碰擦和矛盾,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到学校的日常教学和企业的正常经营。这种现象在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中是有可能出现的,两者之间的冲突将会影响工学交替发挥其有效作用,甚至有可能打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归根结底就是半工半学性质的教学方式,不仅对学生有较高的要求,同时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工学交替教学模式要求教师不仅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具备相当深厚的实践经历。然而目前具备理论和实践能力的教师却少之又少。相当一部分的教师虽然有理论知识,但是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却是亟待提高。
“工学交替”人才培养过程中,基于学生双重身份的考虑,许多合作企业并没有用企业员工的标准和规章制度严格要求学生。作为专门教育和培养学生的机构,高职院校能够很好的以校纪校规约束学生,但是在企业实践的环境下,校纪校规有时不能很好的约束到学生。这时就需要企业制度的介入,但是,对于在企业实习的学生,许多企业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学生身份反而让学生疏于管理和学习,这种状态下,学生学习的效果就会事倍功半。
“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学校与企业共同配合,相互协调。企业的加入,使得学校过去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得以革新,从而将理论教学和实践体验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但是,当前的“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目前仍然处于起步发展和摸索阶段,往往容易由于教学场所的变化而使得管理不到位。
选择合适的企业进行合作,学校才能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践机会,与学校合作教学的企业必须有着严格的规章制度,同时所从事行业能够与学生所学专业合理对接。另外,其生产技术和设备应当在行业内较为先进水平,从而确保学生能够学到较为前沿的技术,在帮助学生提高动手能力的同时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
工学交替模式的出现,使得学校教学方式更加灵活多变,但需要注意在施实过程中,工与学时间的合理安排,以及教学计划的科学合理性。学生在企业岗位进行实践时,必须遵从企业工作计划和规章制度,而企业也应当按照学校提供的教学计划为学生安排合适的实践岗位,最终使学校和企业达到互惠互利、合作双赢的目的。
理论知识是指导实践的基础,而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能够反复对理论知识进行验证体会。因而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工程实践对学生都非常重要,需要合理安排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活动的比例,两者只有保持在一个科学合理的比例范围内,才能最大程度的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就理论知识而言,一定要以工程实践实用为基础,不能过于追求深奥的理论,而背离实际应用。
在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在学校课堂内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而且还需要在企业进行岗位实习,这就需要校企双方注重学生管理的问题。而学校和企业的规章制度在内容上由于实施对象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因此合作的双方应当针对工学交替模式下的学生就管理制度达成共识。在实习期学生管理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校企共同管理的模式,同时将学生在实习期的表现与其实践成绩、工资待遇、以后的录用相挂钩。
总之,“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是学校走出理论联系实践的第一步,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实践机会,帮助学生快速有效的完成学业。学校既要做到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播又要做到将实践纳入教学计划中来实施,同时企业也要尽到对学生培养和管理的相关义务,最终双方互相促进,达到双赢局面。
[1]王 慧.高职院校“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改革研究实践[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9).
[2]胡应占.高职院校校企双主体工学交替人才培养的实践与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4).
[3]汤光华.“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成人教育,2013,(9).
[4]袁慧斌.“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外教育研究,2012,(19).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