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陶 锐
(安徽工商职业学院工商管理系,安徽合肥230000)
“软实力”概念诞生于国际关系领域,最初的研究对象是国家,1990年由美国学者约瑟夫·奈首次提出。这一概念的提出,让我们对国家实力有了更深入更全面的理解,软实力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不像硬实力那样直观,但它确确实实的存在着,并且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实践的证明,也让我们逐渐意识到软实力的重要性,其意义和价值不断突显。软实力这一概念也逐步被大家所接受认可,并日益受到重视,软实力理论研究也广泛开展起来,应用领域不断扩展。尤其是近些年,我国很多学者将软实力应用到企业微观领域中,提出“企业软实力”的概念,经过众多学者的研究探讨,企业软实力这一概念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较完备的理论体系。
综观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最初主要集中在企业软实力的构成要素问题,之后逐步研究了企业软实力的内涵以及作用机理,揭示了企业软实力的本质。其研究内容包括五个方面,即企业软实力的含义与特征、构成要素与结构、形成与作用机理、培育与建设以及企业软实力的评价。前三个方面主要是研究企业软实力这一概念的内涵与实质,后两个方面则侧重企业软实力理论的应用。这五个方面研究解决了企业软实力是什么、内部结构是怎样、如何形成的、怎样培育以及如何评价这几个问题,构成了一个较完备的理论体系,让我们对企业软实力有了一个较完整的认识。
研究初期,学术界注重探讨企业软实力的构成要素,一直未对其做出清晰的定义。随着研究的深入,其内涵逐渐被大家所认识,企业软实力这一新提出的概念才有了较完整的定义。
黄国群等(2008)认为企业软实力是企业主体通过对企业特定资源的占有、转化和传播,以吸引企业利益相关者等客体,获取他们的价值认同,使他们产生企业所预期的行为,最终达到企业目的的一种能力。嵇国平(2009)认为企业软实力本质上是一种吸引力,是企业通过有效整合企业的软、硬资源,以满足企业利益相关者的需要,从而获取其价值认同,最终实现企业目的的一种吸引力。罗高峰(2010)则从资源观和能力观的双视角,将企业软实力定义为通过对企业理念的塑造、占有、转化、传播,以吸引企业利益相关者等客体,获取他们价值认同,使他们产生企业所预期的行为,最终达到企业目的的一种能力。
我们可以看出,学者们对企业软实力的界定已经基本达成共识。这些定义都明确了企业软实力是达到企业目的的一种能力,并揭示了其内涵,即在一定资源的基础上,与利益相关者的互动关系中,进而不断取得价值认同,并在此过程中而逐步形成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可以帮助企业达到目的。但这些定义基本上都是从企业软实力的形成过程入手进行界定的,而忽视了企业软实力的构成要素,如果能将前期研究较充分的构成要素内容纳入到企业软实力的界定中,其定义将更加完整清晰。
关于企业软实力的特征研究并不多,梁祖晨等(2010)将企业软实力的特征概括为无形性、指标的隐性特征、依托性、积累性和垄断性。关于企业软实力的特征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还没有统一定论,有待我们进一步去认识。
企业软实力构成要素的研究众多,成果丰富,很多学者都给出了自己的观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黄枚怡(2004)和王洪亮(2007)。黄枚怡(2004)认为企业软实力是由策划力、创新力和影响力构成。王洪亮(2007)从外在表现形式阐释了企业软实力的构成,包括凝聚力与向心力、承受力与适应力、执行力与能动力、学习力与创新力以及权威力和亲和力等。
前期的研究仅限于企业软实力由哪些要素构成或表现形式,并没有探讨各种要素之间的关系,之后研究不断深入,逐步开始探讨企业软实力的内部结构,不仅发现其构成要素并力求寻找要素之间的关系和影响。邓正红(2006)着眼于企业的未来生存,认为资源、环境、文化这三个要素能依次提升企业未来生存能力,并以此为依据将企业软实力划分为趋势预见力、环境应变力、资源整合力、文化制导力和价值创新力五个层次。丁政等(2007)构建了企业软实力的四维二层次结构模型,这个立体模型很清晰的揭示了企业软实力的内在结构。于朝晖等(2008)又在邓正红的五层次模型基础上,重新构建了四力结构模型,即形象影响力、资源整合力、文化制导力及环境应变力。邓正红(2012)又在之前的研究基础上完善了企业软实力的构成,提出企业软实力架构由纵、横两轴组成,横轴是企业软实力价模公式:企业软实力 =核心价值 +商业模式,纵轴包括塔身和塔基。塔身部分的企业软实力由下而上包含五个层级,即趋势预见力、环境应变力、资源整合力、文化制导力和价值创新力;塔基部分的企业软实力包括四个基础力:学习力、专注力、协同力、执行力,由此构成了企业软实力的“1+5+4”力量体系,搭建了一个立体的企业软实力结构模型。程云喜等(2012)又从企业软实力的形成过程角度,将其分为源头层面软实力、过程层面软实力和终端层面软实力三个方面。其中,源头层面的软实力包括价值理念、行为规范、管理理念及手段等;过程层面的软实力包括组织模式、文化管理、创新意识、竞争战略等;终端层面的软实力包括企业社会公信度、企业内外环境的和谐指数等方面。
由上我们可以看出,关于企业软实力构成及结构的问题已经研究的比较透彻,众多学者从各个角度加以剖析,建立了平面的、立体的、四维的、多层次的结构模型,让我们对企业软实力的内涵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认识了企业软实力“是什么”,接下来就需要了解它是如何形成的。要解决如何形成的问题,首先就需要探究其来源以及影响因素。李春艳等(2010)认为企业软实力形成的影响因素包括四个方面,即硬实力、利益相关者的认同、创新能力和企业家的修为,其中硬实力是载体,利益相关者的认同是前提,创新能力是生长因子,企业家的修为则是源动力。这一研究发现了影响企业软实力形成的因素,但仍然没有揭示其形成过程。
黄国群、嵇国平、罗高峰等学者在这一问题上进行了深入研究,揭示了企业软实力的形成过程和内部作用机理。黄国群等(2008)认为,企业软实力的形成是一个由潜在软实力不断转换的过程,潜在软实力是企业通过获得和占有特定的软硬资源而获得,并通过互动传播和利用转化,获得对利益相关者的吸引力,即感召力、创新力和凝聚力,并依据利益相关者的认同程度来检验并修正潜在软实力,最终转换为企业的现实软实力。嵇国平等(2009)认同黄国群的观点,并在其研究基础上,着重就价值认同的过程进一步深入探究,认为要使企业股东、员工、供应商、消费者和政府等企业利益相关认同企业价值的关键是企业要满足他们的需要,这其中包括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这是企业价值被认同的前提,从而构建了企业软实力的作用机理模型。罗高峰(2010)也从价值认同的角度出发,更加深入剖析了价值认同的过程。他将企业软实力的作用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企业理念的塑造和转化阶段、传播阶段、价值认同实现阶段。企业首先与内部利益相关者(股东、管理人员、员工)完成企业理念的塑造和转化,然后通过外部利益相关者实现企业理念的传播和价值认同,并构建企业软实力的作用模型。肖鹏等(2013)则从品牌价值视角分析了企业软实力的形成过程,并建立模型。
培育与建设问题将是企业软实力研究的永恒话题。黄枚怡(2004)从企业的策划力、创新力和影响力三个方面阐述了企业软实力建设的基本思路。于朝晖(2008)以战略公关视角,从机制管理、形象管理、策略管理和绩效管理四个方面探讨提升企业软实力的可能途径。罗高峰(2010)基于核心价值观视角,提出企业可以从三个方面构建与提升企业软实力:一是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价值观;二是培养团队合作意识;三是明晰公司愿景,打造企业文化。肖鹏、余少文等(2013)从品牌价值视角,提出企业软实力的提升策略,包括树立远大愿景、构建特色核心价值观和优秀企业文化、加强社会责任意识、增强自身硬实力以及加大沟通平台和产品流通渠道建设。以上学者从各个角度寻找建设提升企业软实力的途径,为我们提供了各种思路。
只有通过评价,才能对企业软实力的建设成效做出判断。郭德等(2008)首次尝试建立企业软实力的评价体系,分别从企业形象、企业文化、公共关系、创新能力和管理能力五个方面建立指标,并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实证研究予以验证。孙海刚(2009)依据企业软实力的构成要素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其一级指标包括技术创新、治理管理、企业文化、员工发展、社会责任、品牌影响和产业影响。梁祖晨等(2010)在郭德的研究基础上对指标体系稍加改动,也进行了实证研究。
除了对企业软实力一般性评价进行研究之外,很多学者将对象聚焦在一些具体行业,展开了企业软实力评价的应用性研究。杨晓龙等(2012)构建了石油企业软实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网络层次分析法进行评价,进而明确石油企业软实力建设的重点内容和薄弱环节。王会青等(2012)结合电网企业的特点,从决策力、行动力、创新力和内聚力四个方面构建了电网企业软实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多因素多层次模糊优选方法建立了评价模型。王丹等(2012)则对汽车行业展开研究,运用FAHP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汽车企业的软实力评价模型,并对中国汽车企业典型代表——上汽集团展开案例研究,提出培育和提升软实力的路径。
企业软实力的理论体系虽已初步建立,但其研究仍然处于初期阶段,尤其是应用研究也远远不够,有待大家共同探讨与完善。
[1]黄国群,徐金发.企业软实力的内涵、形成过程及作用机理研究[J].软科学,2008,(2).
[2]嵇国平.企业软实力的作用机理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2009,(10).
[3]罗高峰.基于价值认同视角的企业软实力作用机制研究[J].管理世界,2010,(3).
[4]黄牧怡.企业软实力建设[J].中国第三产业,2004,(11).
[5]王洪亮.企业软实力的构成[J].政工研究动态,2007,(12).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