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曾 环
(国防科技大学 文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73)
在全国推进“课程思政”的背景下,作为培养未来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摇篮的军事院校,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按照习主席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指示,各门课程都应将思政教育贯穿其中,“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1]。唯有改革才能促发展,要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就要从“立德树人”出发,力求做到习主席要求的“使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锻造新时代军人意志品质。
军校音乐通识课程作为提升军校学员人文素养的核心课程,是军校教育中不可替代的部分,此类课程对于激发学员创新思维、提升学员人文素养、促进学员身心健康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强军兴国”是新时代革命军人的使命,军校是培养未来高素质军事人才的摇篮,军校音乐通识教育作为军校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继承革命文化,激发学员创新思维,活跃校园氛围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提出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的教育思想,明确指出音乐对人的发展的重要性。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的培育应该是全方位的,科学技术与人文素养缺一不可。2017年7月,习主席向新调整组建的国防科技大学致训词:“国防科技大学是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培养和国防科技自主创新高地,要抓好通用专业人才和联合作战保障人才培养,加强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努力建设世界一流高等院校。”国防科技大学作为“两个高地”,要建设世界一流高等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是不可忽视的。钱学森先生晚年曾指出:“人不但要有科技技术,还要有文化,尤其是音乐”。可见,军校音乐通识课程的开设在提升学员人文素养、促进学员全面发展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优秀的音乐作品是对社会、历史的高度概括,它们反映了积极向善的审美导向,也可以引领学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及人生观。以美育德是音乐通识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途径,最终目的是要“立德树人”。特别是在军校的特殊环境下,还应该帮助学员树立新时代军人的核心价值观,更好地将军人身份融入自己的血液之中。
军事院校是军校教员应该坚守的培养优秀军事人才的“阵地”,如何守好守稳这个“阵地”,就是要提升自身本领,整体提升教员自身教学水平。守好军校音乐通识教育这个阵地,就是要加强军校音乐通识课程思政建设,同时促使教员们不断学习,拓宽知识面,以培育学员战斗精神为出发点,以激发军人血性为前提,更好地履行军事院校“铸魂育人”的历史使命,不断提高音乐通识教育教学水平。毛泽东在《古田会议决议》中明确指出:“革命文艺应成为革命宣传中有力的武器,革命的文艺必须与政治结合,为群众服务”。在特殊的革命历史时期,音乐的力量在军队乃至军事行动中是不容忽视的,一定条件下甚至可以当作武器,如《大刀进行曲》《游击队歌》《黄河大合唱》等优秀音乐作品在抗日战争时期鼓舞了无数抗日将士投身保家卫国的战争。军校音乐通识课程的思政建设,不仅要求教员具备扎实的音乐知识,也要学习历史、政治等方面的知识,深入了解授课对象,因材施教,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军校音乐通识课程思政建设,在帮助学员树立正确审美导向的同时,也激发了学员的创新思维。目前,我校正处于努力建设世界一流高等院校的进程中,作为一流高等院校的核心——杰出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要想培养出杰出人才,就要培养创新思维。究竟怎样才能培养学员创新思维呢?2008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针对中国教育问题提出了两条宝贵意见:一是大学要培养杰出人才;二是学校教育要把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结合起来,学理工的要学文学艺术,学文科的要学点自然科学。科学研究表明,音乐与创新思维的培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而在军事院校这个教育环境下,军校音乐通识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是非常迫切且必要的,是“为战育人”的必由之路,也是培养杰出人才的重要环节,对建设世界一流高等院校有着重要意义。
军校开设的音乐通识课程大多以音乐欣赏为主,也有讲授音乐方面基础知识的课程。如“中外名曲赏析”“音乐基础”等等。开设此类课程的目的,是要帮助学员掌握开展基层文化活动的基本技能,让军校学员在综合人文素养上有所提高,从而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同时,音乐通识课程有着深厚的思政基因,具有强大教育功能,能让学员享受音乐美的同时,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思政教育的目的,培养学员成为“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四有新一代革命军人。而目前,军校音乐通识课程中思政教育的融合不够深入,课程突出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在军校中,音乐通识课程大多是选修课程,历来都是容易被忽视的。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了解到对于部分军校学员来说,他们小学、初中以及高中的学习经历中,音乐类课程的时间往往被其他课程所占用,音乐素养极其缺乏,尤其对红色音乐文化、中国传统音乐知之甚少。再者,学员选课方向盲目,并不清楚此类课程是学习什么。第三,学员对于此类课程重视程度不够,除少部分学员认为此类课程对自己有益以外,大部分学员总感觉学理工科应该跟文艺绝缘。
新时代的中国高等教育,传统的讲授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实际上课需求。在军校教育体系中,音乐通识课程学时较少,课堂上知识的讲授,无法完全让学员去掌握及消化,更无法考察学员的学习程度,尽管课堂上有简单的问答互动,其成效也不明显,大多数军校学员对于课堂上教员讲授的音乐知识没有太深刻的记忆。在长年教学实践中的课后跟踪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学员在学期测试之后,都不会对教员所讲知识有非常深刻的理解,更不会在课下进行研究。
在军校开设的音乐通识课程中,由于授课教员大都从地方音乐专业院校毕业,对军队教育以及学员特点研究不够深入,大多数都是止步于音乐知识的传授,而在推进理论纵深方面有所欠缺。课程缺乏理论深度,就好像缺少了灵魂。在军校这个特殊的环境下,音乐通识教育应该区别于地方院校,军校学员担负着强军兴国的历史重任,这就决定了课程思想性引领的重要性。***主席在视察陆军步兵学院时明确提出军队院校“要立起为战育人鲜明导向”。所以,军校音乐通识教育也应该“聚焦实战”,做好课程的思政建设,让学员了解人文、历史,尤其是各个时期红色音乐文化等方面知识的同时,还要让课堂充满“兵味”“战味”。
为了进一步加强课程有效性,实现军校音乐通识课程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从课程思政建设的角度出发,提出以下措施: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的音乐能给人带来无穷的力量。音乐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学员大多数都喜爱音乐,尤其在军校这个特殊环境下,音乐起到了调节他们学习与生活的作用,甚至少数学员对音乐创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然,学员经常听的音乐大多是时下各网络排行榜上的歌曲,这些歌曲有些是积极向上的,而有些则是消沉颓废的。所以,引领学员树立正确的音乐审美导向是赋予音乐通识课程的重要任务。教员在施教之前应建立足够丰富的音乐资源库,尤其是中国经典音乐作品,要让学员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不仅被音乐所吸引,更重要的是激发民族自豪感,树立文化自信。《论语》有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2]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艺术对于社会、历史、人生具有审美认识功能,甚至对于大至天体、小至细胞的自然现象也同样具有审美认知作用。在音乐作品中,学员能更深刻地了解社会与历史,不同历史时期的音乐作品对中国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抗战时期的《国歌》《黄河大合唱》等等,在号召广大人民群众奋起抗日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丰富教学资源的同时,应当优化教学内容,遴选有教育意义的代表性音乐作品,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教育功能。传承红色音乐文化对于新时代的军校学员是尤为重要的,新时代军校学员现在大多是00后,对于我军革命时期的历史认识不够深刻。但是,《游击队歌》《黄河大合唱》等作品可以让他们很深刻地认识到作为一名军人的使命与担当,这就是音乐强大的教育功能。所以,优化课程教学内容是使学员更好地践行“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强军重任”的必要前提。
首先,教员需转变教学思路,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从教学目标的制定到实施具体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从学员的培养角度出发。传统的课堂以教员讲授为主,学员只负责接收,但无法了解接收程度如何。所以,转变教学方法势在必行。要想知道学员学得好不好,首先得从多角度去了解学员,从学员兴趣点入手,调动学员积极性,才能提升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其次,创新信息化教学手段,加强学员课堂参与性,教员可以通过信息化教学手段了解学员课上动态以及学习情况,实现课上课下全方位的管理,促进教学有效性。传统的课堂无法做到教学的延展性,学员无法在有限学时内达到教学目标,课堂上欣赏的音乐大多数都是上完就忘。如革命时期音乐文化,学员在实际的学习和工作需求中发现,掌握不同时期的革命音乐素材对于学员在基层组织文化活动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所以,多样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教员和学员之间建立沟通的渠道,更重要的是引导学员自主学习。第三,积极开展第二课堂,使学员的学习有一个稳定持续的提高。教学形式多样化,开展音乐展演、音乐欣赏等等活动。如学员自编自导自演 “兵演兵、兵唱兵” 的音乐展演活动,在军校反响热烈,学员的热情和积极性都很高。“高雅艺术进校园”的系列活动,也为军校学员打开了音乐鉴赏的一扇窗。作为课堂的延伸,学员在音乐艺术实践中得到了提升。
课程思政能力的提升,就是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深入贯彻***强军思想,结合课程的特点,立起“为战育人”的鲜明导向,突出音乐作品的正面引导力量,让学员在感受音乐之美的同时,在思想上有深刻的认识。优秀的音乐作品思想深邃,这都是艺术家们对于社会以及人生的思考。在2014年召开的全国文艺座谈会上,空政文工团一级编剧闫肃曾说道:“我们也有风花雪月,但那风是‘铁马秋风’、花是‘战地黄花’、雪是‘楼船夜雪’、月是‘边关冷月’。”军校音乐教员要贴近军队实际,将教学科研聚焦到“备战打仗”上来。首先,要提升教员思政意识,要把培育军人品德作为课程的目标。要育人先育己,军校教员的身份赋予了特殊的使命与职责,除了传授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在育人的过程当中起到引领作用。所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员要在课堂中潜移默化地提升学员的政治认同与文化自信,军校音乐教员更要秉承“铸魂育人”的宗旨,让军校学员在润物细无声中铸牢军魂。其次,教员也应该重点关注教学能力的提升,信息化时代对于教员的教学有着非常重大的挑战。音乐作品所涵盖的社会、历史、人文等方面的知识储备是需要吸收和沉淀的,不能只是讲一些学生通过网上百度就能看见的浅显知识,这就要求教员思考如何做到“深入浅出”,不断学习和扩充教员自身知识面,对于自身能力的提升一刻也不能松懈。例如民族音乐经典《二泉映月》,施教者除了要掌握其音乐结构以及音乐音响等专业知识外,对于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也要有足够的认知。经典音乐作品的“经典”之处在于深刻反映某一社会时期突出的矛盾与问题,是社会生活的高度概括。阿炳的《二泉映月》产生于我国抗战时期,其影响力不亚于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正如托尔斯泰所言,他在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中,感受到生活在沙皇统治下的俄国人民的内心深处。再如贝多芬的交响曲,始终都是给人以力量,以“从苦难走向光明,从斗争走向胜利”作为乐曲脉络。特别是他的《第九交响曲》,蕴含了“自由、平等、博爱”的人文主义思想,寄托了作曲家希望人类走向共和的审美愿望。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不能停留在感官体验的过程中,要上升到理解认识层面,才能达到军校音乐通识教育的目的。
总之,军校音乐教育工作的发展与完善,是与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的。军校音乐通识课程通过自身的改革,切实担负起“铸魂育人”的职责,努力建设“一流课程”。军校音乐通识课程思政建设与改革,要为课堂注入新的活力,要营造充满朝气和战斗力的校园氛围,加强以美育德的教学理念转变,引领学员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人文基础。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