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雍成纲,宗山水,张广林
(国防科技大学 1.教育训练部;2.军政基础教育学院,湖南 长沙 410073)
过硬的军政基础素质,是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的首要着眼点,也是新型军事人才成长成才的基石。军事不过硬,一打就垮;政治不过硬,不打自垮。***主席强调指出:“我军是执行党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既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高强,这个本领就是指能打仗、打胜仗。”[1]52“政治标准是我军人才第一位的标准,政治要求是对我军人才最根本的要求。”[2]
强军兴国,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标定了“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为战育人”这个核心指向,抓住了一个时期以来军事人才培养扎根不牢、与战脱节的倾向性问题,也抓住了军事教育的根本使命。俗话说,“欲筑室者,先治其基”“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军政基础教育在军事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系列调查证实,凡是军政综合素质高的学员,更容易融入官兵、得到领导的认可、发展相对顺利,部队上下比较欢迎;凡是军政综合素质弱的学员,往往一开始就很难融入官兵、很难适应部队、很难顺利发展,个别毕业学员甚至成为部队的“包袱”、营连的“个别人”。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必须把军政素质培养放在突出地位,扣好“第一粒扣子”,铸牢“第一层基座”,强化“第一任职能力”,力争使学员首次任职“站得稳”,长远发展“行得远”。
军队院校是军事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具有“军中之校”和“校中之军”的双重属性。既要遵循高等教育普遍规律,又要突出军事职业教育的特点;既要注重打牢学员科学文化基础,又要全面夯实学员军政素质基础。要创新教为战、研为战、练为战的育人模式,体系设计科学文化知识学习和军政素质培养环节,培塑基于高等教育的军政素质培养特色品牌,实现军事教育的专业化、职业化、精英化,走好军事人才自主培养之路。
必须着眼“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加快把人民军队建成世界一流军队”的战略目标,根据信息化智能化战争特点,从“知识、能力、素质”三个维度科学设计新时代军校本科学员军政基础素质培养目标,并努力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三阶递进跃升。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外拓展为辅进行知识传授是培养军政素质的基础。军政基础知识传授要着眼军事职业、战争特点等,突出基础性、全面性、时代性,科学设置军政基础通识课程。军政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军事理论知识(军人常识、共同条令、军事历史、军事思想、军事战略、联合作战等)、军事技能知识(轻武器、防护与急救、战备与战术等)和军事体能知识(军体训练身心适应、军体训练卫生保健、训练伤病预防、训练营养需求等),以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军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中国近现代史、人民军队历史与优良传统等。
通过课堂教学训练、课外拓展训练等提升能力是培养军政素质的关键,是对军政基础知识的主观运用,是军政基础素质的外在表现。军政基本能力培养要着眼对接战场、对接部队,突出实战性、操作性、思维性、谋略性,主要包括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研究和解决现实军事问题的政治理论和军事理论思维能力,拥有战场环境下机动、打击、生存、防护、通信等单兵技能和健康的体魄体质,掌握军事基础技能、体能训练规范和方法,具备操作示范和组训施教能力,具备一定的组织指挥能力,具备基层政治工作的组织实施能力。
素质是把外在获取的知识和能力内化于人的身心,升华形成稳定的品质和素养,是军政素质培养的核心[3]。知识是形成素质的基础,素质则为知识和能力引导方向[4]。新时代军校学员军政基础素质,主要包括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牢固树立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战争观、和平观和安全观,具备听党指挥的政治品格,具备献身国防、强军报国、扎根基层的理想信念,具备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具备建设一流军队、打赢未来战争的创新精神,永葆军人优良作风。
内涵发展是新时代军事高等教育的建设内容,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着眼内涵发展,必须遵循高等教育和人才成长规律,围绕解决“水土不服”“质效不高”等突出问题重点把握以下几条原则。
姓军为战是军队院校的根本属性,院校教育必须坚持面向战场、面向部队、面向未来,使培养的人才符合部队建设和未来战争需要,向着部队、实战、未来贴近再贴近。当前学员军政基础素质培养仍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对接部队需求不够,在摸准“战”的能力需求、确立“战”的培养标准上存在差距,教战一体、学训一体的教学内容体系还有待建立,部队建设、作战训练、装备发展的最新成果未能及时融入课堂教学,存在院校学的到部队用不上,部队需要的又学不到的现象;二是对接成长需求不够,依据岗位任职能力反向设计课程体系力度不大,教学内容设计岗位针对性不强,实装实训条件建设有差距,存在有什么教什么、会什么教什么的现象。
深化教育训练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院校教育的永恒主题。当前,制约军政基础教育训练质量提升的主要因素有:质量意识树得不牢,“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质量文化尚未形成;培养理念更新不够,学员为中心、产出导向教育、教学学术等新理念还树得不牢,引领教育教学改革作用不强;培养方法革新不够,课程教学“科技+”“网络+”“智能+”改造力度不大,教学实践环境和创新活动平台建设滞后;培养模式创新不够,管理育人功能发挥不充分,学员教育管理模式有待优化完善。军政基础教育必须立足新时代新要求,坚持守正创新,贯彻运用新理念、新标准、新方法、新技术,切实提升军政基础教育的说服力、贡献力和支撑力。
军政基础素质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贯穿人才培养全流程全领域,需要科学统筹各方力量和资源,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当前,军政素质培养仍然面临科学统筹不够的情况,主要体现在军政融合不够,军政课程体系一体化设计有待加强,教学内容仍存在知识点重复、知识体系分散的现象,思政强能与军事培元的联动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教管结合不够,课程教学育人与经常性管理育人衔接不够紧密,学员队结合日常管理实施军政基础教学训练的机制有待完善;联合育人不够,开放式办学、院校与部队联教联训、军政课程与专业课程融合式发展等还需持续深化固化。
习主席深刻指出,“科学技术是核心战斗力,是军事发展中最活跃、最具革命性的因素……科技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国家安全和军事战略全局,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我军建设发展”[1]124,特别强调要“下大气力强化科技素养,提高打赢现代战争实际本领”[5]。当今时代,战略战术与技术耦合越来越紧密,不了解军事高科技发展总体趋势,不洞察技术发展规律,不把握技术对战争的影响,就不能理解军事变革的本质,也就不可能制定出制胜未来的战略战术。因此,不能把学政治、学军事与学科技看成相互独立的知识模块,而应该在本科阶段就强化学员战技结合、指技结合、理技结合的意识和能力,不断增强对战争和军事的科技认知力。
所谓融合培养,就是通过建设一流的军政课程、管理模式、实践平台,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军政基础素质培养体系,同时通过运用一流的方法手段、探索一流的培养机制,实现军政基础素质培养的提质增效。如此,方能适应军队院校学历教育和首次任职培训融合式培养改革的需要,实现生长干部的指挥与技术、基础与岗位融合式培养[6]。
课程建设始终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课程建设质量是教育教学质量最直接的体现,必须始终把课程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抓好抓实。要加强课程建设顶层设计,坚持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的统一,坚持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与创新的统一,全力打造“金专、金师、金课、金教材”。要聚焦各层次各阶段培养目标要求,体系化设计教学内容,实施课程“军事+”“政治+”“科技+”改造,推动课程融合建设,构建特色鲜明、相互衔接、逐级递进的军政课程体系。要结合军队院校新一轮人才培养大纲修订,整合军事理论、政治理论课程,统筹课堂教学与日常教育训练,优化政治理论和军事基础课程教学安排,运用“教学内容—能力贡献”转换矩阵方法优化教学内容设置,增强课程体系构建的针对性、有效性。
学员管理,其形式是管、目的在育,重要的是让学员在接受管理时主动学习管理方法、培塑优良作风、全面提升综合素质。必须着眼学员长远发展创新管理模式,要树牢以学员为中心的理念,专题组织开展学员教育管理方法研究,完善学员考核与淘汰荣誉激励机制,改进基层干部管理方式方法,既坚持依法从严管理,又注重关心关爱,构建以人为本、宽严相济、启发自觉、充满活力的教育管理环境。要建立健全学员自主管理机制,持续优化学员大队机关和模拟连运行模式,推行干部“参与式”和“导师式”管理,让学员唱主角、挑大梁,构建指挥管理组训能力实践平台。要持续加强基层管理干部和学员骨干队伍建设,加大从部队选调优秀基层干部力度,优化完善能力培训体系,突出抓好心理咨询师、体能训练师和领导力训练师培训,全面提升管理育人能力。
搭建高水平实践平台、强化学员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是军事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更是军事高等教育的鲜明特色,因此必须聚焦学员能力素质生成建设创新实践平台。军事实践能够融合思想政治、军事理论、军事技术、军事技能、指挥管理、身体心理等多方面的训练,是克服水土不服、增强军政基本能力的重要途径。要统筹野外综合训练、毕业联考、毕业综合演练等重大教育训练活动,坚持课内教学与课外拓展相统一,完善管理运行机制和考评体系,构建任务牵引、兴趣驱动、特色发展的创新实践体系。要加强军事基础实践教学中心、政治工作能力训练中心、军事文体俱乐部等创新实践活动条件建设,健全实践性军政理论教学环境、实战化军事技能教学环境和科学化军事体能训练环境。要打造高水平比武竞赛平台,系统设计政治工作能力、军事智能体能技能赛事,实现“政治+技能+体能+指挥+谋略+科技”的深度融合,有效提升学员综合素质,推进军政素质与科技素质的融合发展。
教学训练方法手段是实现育人目标的工具和桥梁,先进的方法手段对提高教学训练质量起到倍增器的作用,因此必须紧跟现代教育发展趋势创新方法手段。要深化教学训练模式改革,积极探索课程教学免修和分层分级机制,大力推广启发式讲授、互动式交流、探究式学习、案例式研究等现代教学方法,全面落实课程实践教学和自主研习环节,强化学员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培养[7]。要紧跟现代教育技术发展趋势,推进军政课程沉浸式教学改革,探索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现实虚拟相结合的全息式授课手段,将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MR(混合现实)等前沿技术引入课堂,让课堂教学更加生动、灵活、智慧。要积极探索“科技+”“网络+”训练新手段,优化重大训练环节设计,研发模拟对抗训练系统,构建“课堂+模拟训练室+训练场”训练模式,提高教育训练质效。
联合育人有利于调配优质教育训练资源,我们必须准确把握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内涵要求,凝聚育人合力。要强化军政一体育人机制,实施军政课程融合式教学改革,推动课程教学实践与日常教育管理深度融合,建立教员挂钩学员队制度,为学员队配备政治、军事、体育、心理指导教员,全面提升军政素质培养质效。要深化与部队联合育人,探索推行各院校任职教育培训班学员对生长干部学员的带教育人活动,邀请优秀指挥员、杰出校友担任职业发展导师,遴选优秀学员参加全军重大演训活动,推动人才培养向部队需求贴近。要大力推动学员军政素质与科技素质的融合,强化学员“从科技的视角研究战争、设计战争、部署战争”的思想,大力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和专业课程实战化改革,完善落实学科专业教员课外学习训练辅导机制,充分发挥助学、助训、助管、助研作用;要深化与地方联合育人,充分利用驻地的纪念馆、博物馆、名人故居、战场遗址等红色教育资源,以及国防军工单位、高科技企业、各类重点实验室等军事教育资源,开展军政基础教育训练活动,形成军地育人合力。
总之,要体系设计融合式培养模式下的军政基础教学,按照“岗位牵引、指技融合、逐级递进”的思路,指导优化军政基础教育训练体系。建设以政治理论铸魂育人、理论研究拓展提升、文化活动浸润熏陶、课外拓展开阔视野的政治教育训练体系,以军事理论培养思维、军事技能提升能力、军事体育强化体能、科技素养理解战争、比武竞赛综合锻炼、军事管理高效育人的军事教育训练体系,为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提供坚实的军政基础素质支撑。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