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高校思政课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体两翼”

时间:2024-06-19

郝先中,漆仲明,杨传勇

(皖西学院 思政部,安徽 六安 237012)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高校思政课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体两翼”

郝先中,漆仲明,杨传勇

(皖西学院 思政部,安徽 六安 23701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帮助大学生正确树立“三观”的核心课程,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法论上看实质就在于“一体两翼”:“核心价值观内化”是主体目标,“理论解读到位”和“实践教学涵养”是两个基本着力点。即以价值观内化增强认知认同,以理论解读上正确地“立”和实践化育上鲜活地“表”,引导青年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体两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价值学说的新成果,聚政治文化、社会文明及道德遵循于一体,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构筑当代中国的共有精神家园,所以其建设要“理念先行”。高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贵在知行统一,对于思政课教师教育教学和青年大学生内在成长来说,“知”是前提,“行”是目的,只有充分认知实质,教师才能在教学中晓之以理;只有生动涵养理念,大学生才能在实践中生发同感。据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讲求“一体两翼”的方法论,以价值观内化为主体目标,以理论解读到位和实践教学涵养为两翼推动,使“应然”的理念嵌入“实然”的大学生生活,让“必然”的事理开启“能然”的大学生心智,教师理论教化与大学生思想行动衔接共鸣,理论价值才能向实践价值回归发展。因此,掌握价值观内化规律是前提,理论解读到位是重点,实践教学涵养是关键,三方面协同才能以积极培育引导自觉践行。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是教师施教的前提

现代道德生活发生了从情感论到知识论,再到生存论的范式重构,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主动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然追问价值观内化这一施教前提,探索价值观内化的作用机理与目标使命,掌握现代价值观内化规律才能有效育人。价值观内化,既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内含的机理探索,又是其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直接目标。作为价值观内化机理,这种培育需要处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形成之间的关系;作为核心价值观内化目标,这种培育必须把“三个层面”的理念倡导内化为青年大学生的精神追求,可见方法得当才能以人为本地遵循育人规律,目标清晰才能有的放矢地完成育人使命。

一是价值观内化的作用机理。“价值观内化”最早由西方心理学所倡导与论及,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相关理论实质虽然停留于外因内化论,但主张社会价值可教和至善原则的超我(super-ego)则具有一定科学性和建设性。其实,社会越是前进,现代人越是需要一种正确的价值观来启发思想与选择行为,人的价值观内化也确实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必然通过有效的外在教化与主体内部能动转化相互作用而逐步形成,即实现从科学理论认知上的“是”发展到价值生活行动上的“应该”而“转识成智”,这种思维跃迁犹如马克思所揭示的商品交换所面临的那种致命的“惊险一跳”而发生深刻的逻辑转换。而且价值观内化的关键因素往往取决于是否成功调动主体的积极性,唐凯麟教授就认为“道德内化是个体在社会实践中,通过对社会道德的学习、选择和认同,将其转化为自身内在的行为准则和价值目标,形成相应的个体道德素质的过程”[1]161。可见,价值观内化就是主体接受社会思想政治品德并转化为个体意识的能动过程与积极结果,实质上是外部道德价值向人的意义世界的转化,它需要经过一个学习认知—认同—内化—外化的从相信到自愿的客观发展过程,思政课教学搞好认知才能促进内化,建立认同才能生发外化,大学生思想上认知认同才会产生行动习惯上的自然流露。

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的主体目标。马克思指出:“一个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的”[2]54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视域下,用以范导国家、社会和个人协同发展的根本价值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的主体目标,在于弘扬主旋律以构筑当代中国的共有精神家园,提升民族和人民的精神境界,取向国家繁荣、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三者协同共进。即首先直接指向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承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使命,提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向世界的国家形象;其次在于建立多元化时代凝聚社会的价值共识与精神纽带,用以确立现行社会核心价值的判断标准,树立改进社会风尚的价值范导,为驾驭大转型而涵养中国社会急需的价值文明;再次在于明确公民最基本的道德遵循,用以规范个人道德主体性发挥的价值选择,以主旋律激发每一个公民自觉于道德价值选择提升,振奋民族精气神而发自内心地自觉于德行。可见,转型期民族精神家园的构筑需要国家、社会与个人在核心价值及符号上衔接共鸣,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从国家、社会及个人三个层面整体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需要从外部教育引导与主体能动转化相协调。然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种“理念先行式”的培育,由于多种原因也难免时而遭遇“塔西佗陷阱”——越是宣传越是不相信的怪圈。因此,思政课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使命主要就是处理内化主体、内化客体、内化载体及内化环境的相互影响,教师要具备融会贯通理论和激活大学生主体性的扎实基本功,以此铸就当代大学生作为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中国自信、中国力量与中国精神。

二、解读理论到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质上就是直接回答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培养什么样的人等深刻问题。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质上就是强化文化认同增强道路自信、塑造国家形象增强文化竞争力、引领社会思潮凝聚价值共识、提高全民素养促进人与社会发展。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然要求理论解读到位:教师吃透难点、教学渗透重点、育人讲明道理,以理服人。

一是教师吃透难点,精神实质把握到位。首先,广大教师必须坚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能构筑起当代中国的共有精神家园,这种信念直接影响我们的教育教学态度、并决定育人成效,因为“伦理学或价值论上的分歧常常与信念和态度的分歧都有关”[3]15,广大教师吃透理论才能正身律己地端正育人态度。其次,思政课的教育教学价值有特殊性,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必须掌握话语权,因为“从理论上说,话语权的建立有两个必要条件:一是言说者的权威性;二是言说内容的可信性。”[4]因此,必备的基本理论学研需要搞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间的内在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组织特质、文化使命与道德遵循的浓缩反映;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源流看“三个倡导”之间的必然逻辑,“三位一体”的整体培育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基于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属性的本质体现等,只有吃透这些理论问题,才能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梦、四个全面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历史定位,才能确保理论解读科学到位,以说服力获得吸引力。

二是教学渗透重点,基本内容讲解到位。处理好整体性融入与重点性侧重的关系,准确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自觉意识。教学内容需要重点讲清:“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在核心价值观中的价值定位和主要意义;“自由、平等、民主、法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与其在西方价值观中的实质区别;“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对传统价值理念的继承开新与现代超越,这些个人层面的基本规范与前面两个层面的本质链接何在。同时,思政课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能无的放矢、不分主次,面对当代大学生精神家园问题的系统重建不能急于求成,思政系列课程应合力开展充分的理论重点渗透与教学策略研讨,基于集体备课以处理好课程分布与讲授要点的分工合作,分解重难点,各有侧重才能避免重复。这其中,为确保教学质量,相关重难点需要教学团队实质性合作的教学成果呈现,方式方法处理上可以借鉴安徽师范大学构建的“一本多纲的教学模式”[5],以多样化的教育教学智慧成就社会主义价值观内化的根本目的。

三是育人讲明道理,让大学生思想认识到位。“价值是一个人通过行动去获得和保持的东西,而德性则是一个人据以获得和保持价值的行为”[6]199,按价值观内化规律育人需要结合学生心理、心情及心智来讲道理,需要立足个人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性统一、青年大学生价值观形成与他们现实生活的内在联系、青年大学生内在成长与他们道德主体性发挥的内在关系等从民族振兴、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的一致性角度来表达事理,人与事相连、情与理并现才能入耳入心。卓有成效的理论教学能让青年大学生认识到:面对全球化的价值观较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事关国家长治久安、社会文明发展和自身健康成长。思政课老师只有把积极健康向上的核心价值精神理念在大学生心里播下种子,青年大学生才能逐步明白事理并转化为崇德向善的自我塑造与行动习惯。

三、创新实践教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实践教学,实质上就是找准大学生思想道德情感内化的契合点而巩固理论认知、观念认同及行为示范呈现等价值观内化策略。认知认同不仅要体现在理论认知上,也要反映在情感认同上,更要体现在行动意志上,真理的力量加上情感的力量和道义的力量才能行之久远,学而时习之才能生根发芽、身体力行才能开花结果。因此,面对当代大学生的生活现状与思想实际,富有说服力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于打通“人—事—理”,把握青年大学生的思想问题所在,发挥实践育人的养成作用,有针对性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理论武装,因此实现核心价值观在实践教学中的创新涵养,才能激发青年大学生的道德主体性来“转识成智”。

一是建设系列实践课程让大学生开展自我教育。目前由于认识还不到位、崇洋媚外与复古主义所致的文化不自信,以及多化叠加而至的社会转型等复杂原因,培育工作往往还难以克服理论说教“平面化”、实践育人“碎片化”。 因此,需要多学科协同进行实践教学策略探索,开发专项实践课程、网络互动课程、案例教学课程,乃至慕课等微课程,建设大学生校内外实践教育基地,搭建“思政课同城手拉手”等资源共享育人平台。“道德:在规则与德性之间”[7],弗洛伊德就强调主体在价值观内化中具有能动的自我调节(ego adjustment)作用。这些实践教学课程目标取向在于让学生从复杂立体的现实生活反思中逐步明白:“作为理性的人,他当然需要一种价值符号去引导他的行为”[6]688,从具体鲜活的生活实践感触中逐步体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文化生活的灵魂,这种培育与践行于人于国于社会不可或缺。而且这些实践课程参与就是引导青年大学生发现自我、辨识是非、发现问题、了解社会、形成思想共识,这种认识提高有益于帮助他们自觉履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责任。

二是嵌入大学生的日常活动以完善生活育人。生活育人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出路所在,正如海德格尔在批评尼采时就指出“关于价值及其本质的问题植根于关于存在的问题”[8]688。因此,思政课实践教学就是打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与青年大学生现实生活对接的通道,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大学生日常的学习、工作、休闲等活动有机结合起来,特别要做引导大学生成长的知心人,帮助他们应对大是大非问题而辨识利害冲突、确立根本参照。因为,当代大学生尤为缺乏实际生活历练和独立生活能力。因此,思政课实践教学就是以自身理论优势积极参与党政工团学等组织的育人活动,整合利用社会资源并以理论指导丰富大学生业余生活,社会生活与大学生相对接就会产生思想碰撞,激励他们在生活实践的挑战中开拓进取,以“明德”激励自己从“小我”到“大我”的人生超越。

三是立足道德形成机制扎实互动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明确的价值导向性,而价值认识与价值观内化往往是在人们的关系互动中逐步发现并形成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与青年大学生交互影响就会形成人格同一化与价值共识。因而,思政课发挥师生互动育人功能优势,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注重从“道德知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与“道德行动”等维度开展价值观内化,“互动教学”的内容才能丰满、形式才能鲜活多样,有质量的实践教学就能从“心理”、“行为”、“品格”、“情操”的多维度全方位育人,促成青年大学生道德人格提升。从人格熏陶上增强大学生认知认同,就帮他们内化为精神追求与外化为自觉行动树立了道德榜样,青年大学生以精神动力致力于“明明德”,就能生发从“小节”到“大节”的自我超越。

四是依托地方资源和校本文化育人。透过任何一个地方和高校的发展历程都会发现其内涵的丰富价值积淀,因为“从一定意义上说, 整个人类的历史, 就是一部价值观、核心价值体系的变迁史。”[9]找准地方资源和校本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结合点,深度发掘地方文化的熏陶作用,开发出其精神思想的独特魅力、物化环境的影响带动力、制度化管理的助推力和人格化的榜样力量。写活“地方文化的道德样本”,以资丰富实践教学,以作地方文化育人的人格化和物化特色资源;写活“身边的道德样本”,建设校本文化而实践育人,以先进文化的科学性和示范性“化人”。

思政课教师需要围绕“一体两翼”展开立德树人的艰辛探索,在价值观内化、理论解读到位和实践教学涵养三方面下功夫,以此“三位一体”地改进教育教学,就能在帮助青年大学生成功构筑精神家园上有所作为。

[1]唐凯麟.伦理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马克思,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3]孙伟平.事实与价值——休谟问题及其解决尝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4]王习胜. 意识形态及其话语权审思[J]. 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4)

[5]戴兆国,等.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分类教学模式探析——以安徽师范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为例[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11)

[6]曾志.哲学引论——中西哲学基础问题举要[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

[7]甘绍平.道德:在规则与德性之间[J].思想战线,2015,(1)

[8]海德格尔.尼采(下) [M].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9]张传开.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方法论思考[J]. 求是,2007,(20)

Promoting Core Socialist Values throug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ies Teaching: One Body, Two Wings

Hao Xianzhong, Qi Zhongming, Yang Chuanyong

(Department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TheoriesTeaching,WanxiUniversity,Lu'an,Anhui, 237012,China)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ies teaching is at the core of the college curriculum. It can greatly helps students to develop positive outlooks on the world and on life and to form correct values. The key to promoting the core socialist values is to stick to the strategy of “One Body, Two Wings”: the primary goal is the internalization of the core values and the two focuses are accurate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re values and active practice of the core values. Internalization of the values strengthens the understanding of and identification with the values and accurate interpretation and vivid practical expression help college students to internalize and practise the values.

college stud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ies teaching; core socialist values; “One Body, Two Wings”

(责任编辑:陈九如)

10.13585/j.cnki.gxfdyxk.2016.03.001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13&ZD007);思想政治理论课省级教学团队项目(2013td01)

郝先中(1963-),男,皖西学院思政部教授;漆仲明(1970-),男,皖西学院思政部副教授;杨传勇(1968-),男,皖西学院思政部讲师。

G641

A

1674-5337(2016)03-0001-04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