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郭祥正诗歌中的儒家情怀

时间:2024-06-19

杨宏,吴玲玲

(1.河南大学图书馆,河南开封475000;2.四川广播电视大学文法学院,四川成都610000)

郭祥正诗歌中的儒家情怀

杨宏1,吴玲玲2

(1.河南大学图书馆,河南开封475000;2.四川广播电视大学文法学院,四川成都610000)

作为中国传统社会里的知识分子,崇尚自由、个性的诗人郭祥正,其思想中占主导地位的依然是儒家思想信仰,他的诗歌多处体现了儒家之济世理想、忠君爱国、关注现实、孝亲爱子、修身养德以及仁者爱人的观念。

郭祥正;郭祥正集;儒家情怀

作为中国传统社会里的知识分子,崇尚自由、个性的诗人郭祥正,其思想中占主导地位的依然是儒家思想信仰,表现在诗歌创作当中,体现最多的是儒家情怀。

一、济世理想

深受儒家济世思想影响的绝大多数中国古代读书人以治国安邦为终身奋斗目标,孟子说:“士之失位也,犹诸侯之失国家也。”[1]《滕文公下》,页142只有出仕,谋得官位,才能实现抱负,展示才华。郭祥正诗歌中体现最多的儒家情怀是济世理想,“独善名易灭,兼济垂不朽”[2]《高鸿送唐彦范司勋移苏守》,辑佚卷2,页539,即使自己仕途坎坷,屡遭打击,仍然渴望济天下、救苍生:

弹剑思经纶,悲歌负阳春。逢时不自结明主,空文亦是寻常人。君不见太公辞渭水,谢安起东山,日月再开天地正,龙虎感会风云闲。又不见屈原泽畔吟《离骚》,渔翁大笑弗餔糟,可行则行止则止,胡为憔悴言空劳。夫君之名振朝野,道行谏听逢时者。南州岂足舒君才,天门夜诏星车回。紫皇之真人,造化无嫌猜。往将和气辅舒惨,不令地下万物同寒灰。功成收身彩云里,坐酌千觞浮玉蕊。麻姑王母相经过,醉来共泛瑶池水。乐亦不可尽,名亦不可穷。愿学李贺逢韩公,他日不羞蛇作龙。[2《]上赵司谏悦道》,卷10,页184

此诗作于嘉祐五年(1060),郭祥正26岁,正在德化尉任上,诗里充满了对个人才能的绝对自信和自傲,他以冯谖、姜尚、谢安自诩,虽有经天纬地之才,又身居盛世,却无缘与明主相知,君臣际会,接着笔锋一转,又故作豁达之语,屈原的命运和自己的状况不正相同吗?与其被渔者嘲笑,不若“可行则行止则止”,何必徒劳憔悴如斯?然而以济世为己志的理想却不是那么容易放下的,于是诗人在颂扬赵司谏(赵抃)之后,劝慰他勿失志向,有朝一日定能重新入朝,再受重用,由此也可以发现,郭祥正期待实现济世宏愿,“尽书政绩表中州”[2]《蜀道难篇送别府尹吴龙图仲庶》,卷15,页250,因此最终还是委婉地向对方请求,希望对方能够慧眼识珠,像韩愈举拔赏识李贺一样,给自己一个以蛇作龙的机会。仕途坎坷、有功不赏之时,祥正也屡屡发出不如归去的感叹,并且辞官归隐,但是诗人胸中之报国热情没有完全消失,“积学久未遇,忠言今可施。请君略细故,吐出胸中奇。悉救当世弊,自结明主知”[2]《送黄吉老察院》,卷6,页124。他不甘困于小邑,依旧寄希望于他人举荐,数次上书以求汲引,已届不惑之年,仍然壮心不已。由于李承之汲引,郭祥正被起用知汀州、摄漳州,到任之后,他认真地履行着地方官职责,关注民生疾苦,勤政为民,治理水患,为当地百姓所称颂。繁冗复杂的公务之余,诗人登临游览名山大川,面对气势壮阔的高山,诗人胸中涌起一股豪迈的济世报国之气:

历阳望姑孰,抚掌衣带隔。却瞻天门山,落日一双碧。不如云中鸟,自在鼓两翼。冠裳漫羁绁,发绿今已白。功名随浮烟,所得乃禄食。天兵下安南,獠穴须灭迹。腾山吼豺虎,跨海轰霹雳。杀气暗南溟,万古一洗涤。借令伏波在,缩手定叹息。男儿逢此时,弗往荷矛戟。胡为守文法,铢铢较朝夕。终当解官去,大舰挂长席。乘风卷云涛,载月奏玉笛。不作凌烟人,犹为钓鳌客。谁能对乡关,跬步归未得。[2]《东望》,卷4,页75

时光流转,年纪老大,突然想起安南此刻的战事来。对曾经随大军征服梅山洞蛮、经历过战争场面的诗人来说,沙场上建功立业无疑是极有吸引力的。

二、忠君爱国

郭祥正深受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忠君孝亲观念影响,在他的诗作中,经常可以见到如老杜“一饭未尝忘君也欤”[3]《王定国诗集叙》,卷10,页988的忠君思想。他的诗歌中经常出现歌颂尧舜之治或者颂扬天子的诗句,如“琴声写出尧舜心,尧舜爱民无远迩”[2]《武溪深呈广帅蒋修撰》,卷3,页33,“况逢尧舜治,面内来左衽”[2]《同阮时中秀才食笋二首》其一,卷3,页51,“君臣若尧舜,明良互赓酬”[2]《安中尚书见招同诸公登雨华台》,卷6,页122,“我曹幸遇尧舜时,田中谷稔牛羊肥”[2]《姑孰乘月泛渔艇至东城访耿天骘》,卷10,页183,“天子聪明继尧舜,庙堂论道皆伊霍”[2]《赠孙郎中景修》,卷10,页186,“我宋真人启阊阖,尧舜之运重昭昭”[2]《奉和安中尚书同漕宪登长干塔》,卷13,页231等等。无论表达何种主题,他总能联想到君王之恩泽,常常在诗歌当中称颂君主,歌唱王朝盛世,即使在讽刺黑暗现实、同情人民疾苦的诗歌中,仍然时时不忘夸赞君主之贤德。如《漳南书事》一诗,本意是表现水灾给漳南民众带来的毁灭性打击,前半首写得凄恻惨怛,令人痛彻心扉,但是诗人却在诗的后半加入“况今大上圣,治具严且密。骑马藏民间,教兵授神笔。四夷还旧疆,百辟奉新律。固宜集和气,祥瑞为时出”等歌咏皇朝文治武功的语句,旨在说明整个社会还是一片安定繁荣的景象,君王是贤明的,仅仅是小小的漳南地区出现了一些状况,使得整首诗思想性大大削弱。登临游览之诗中也会出现如“而今君臣正相乐,法弊一一新更张。监司精明郡县肃,国无忠愤惟循良”[2]《采石亭观浪》,卷9,页173的颂扬之词,盛赞当今朝廷上下君臣相合、社会安定,不再会有“汨罗之魄”的冤屈了。送别友人之作也不忘对上位者夸赞一番,“况逢至治朝,日月开二圣”[2]《送孙公素朝奉还台》,卷5,页97。奉呈酬答之时必然说上一句“如今天子治文明,柔远怀来不用兵”[2]《武溪深呈广帅蒋修撰》,卷2,页33,对君主无比忠诚。

三、关注现实

郭祥正心系天下、忧国忧民,对国家君主忠贞不渝,而这种忠君思想往往与对现实的关注和批判联系在一起,表现在保家卫国与反战情绪的纠结、反对国家内乱、控诉社会丑恶现象和要求革除弊端匡救时弊。

诗人以全天下为己任,无论身处何地,自己是何种身份,始终不忘国家大事,对国事保持着清醒的认识。他清楚地看到到国家在内政外交中面临的困境,痛快指摘时弊:大宋朝廷内政上“法密吏愈偷,食众财益虚。末大本渐弱,岂在专防胡”[2《]送胡与几被召赴阙》,卷6,页114律法严密却令官吏们更加怠惰;冗官、冗兵、冗费导致财政困窘,削弱国之根基,危机不仅仅只在国门之外。外交上“鬼章虽获万国贺,防边未可旌旗空。中原将帅谁第一,愿如卫、霍皆成功。”[2《]南雄除夜读老杜集至岁云暮矣多北风之句感时抚事命题为篇》,卷8,页162他忧心国家军备废弛,渴望边疆安定,“西人未柔服,长策在诸公”[2]《黄山二首》其一,卷18,页292,“朝廷近日无新事,只恐西戎尚扰边”[2《]将至五羊先寄颖叔修撰》,卷22,页363。他认为治国之道在于一个“仁”字,“唯仁乃无敌,四海同一家”[2《]题雨华台》,辑佚卷1,页528,因此他极为反对战争与内乱。

边兵不觉西人至,麟州仓卒城门闭。城中带甲仅防城,城外生灵任凋毙。元戎底事不防秋,千里郊原战血流。谩说知兵范仆射,未免君王西顾忧。[2]《麟州叹》,卷16,页263

此诗题目中之“麟州”,当为明人所说之麟州城,其址“在神木县北四十里,本汉新秦地,唐置此州,宋因之,金陷于夏”[4]卷36。考《宋史纪事本末》,西夏曾两次用兵麟州,第一次“(元丰六年)五月,夏人寇麟州神堂砦,知州訾虎躬督兵出战,败之。诏虎自今毋得轻易出入,遇有寇边,止令裨将出兵赶逐,恐失利损威,以张虏势。”[5]《西夏用兵》,卷40,页394正是朝廷这种不得轻易出入,对敌寇仅仅采取“赶逐”的政策,导致了战争失利。元祐六年(1091)“九月,夏人寇麟州,又寇府州。”[5]《西夏用兵》,卷40,页396诗开头叙写麟州城守将昏聩,直到敌军兵临城下才仓促派兵应战,抵御敌军的办法竟然是关闭城门,坚守不出,任由敌人在城外烧杀抢掠,不顾城外生灵,造成“千里郊原战血流”的惨状。诗人最后批评执政者不能知人用人,“谩说知兵范仆射,未免君王西顾忧”,在客观描述中传达出反战情绪。战争之外,内乱也同样给社会带来深重的灾难:

元祐丙寅春,新昌有狂寇。名探其姓岑,厥初善巫咒。南民欣尚鬼,来者争辐辏。经年惑群众,诡术遂潜构。摧城止三阚,排锋唯撒豆。竹竿变鎗旗,锐兵莫吾斗。此事古未闻,造意无乃陋。蚩蚩彼何知,丁壮拥前后。长驱向城郭,尘土翳白昼。刺史亟闭门,神理默垂佑。城头无百兵,坐待五羊救。贼中众所见,戢戢罗甲胄。须臾薄寒阴,冻立多僵仆。平明若鸟散,贼本未遑究。权帅计仓卒,遣将速诛蹂。贪功恣杀戮,原野民血溜。婴儿与妇女,屠割仅遗脰。传报及南昌,新帅若烟走。入境亟止杀,渠恶用机购。逾旬果获探,腰斩余悉宥。朝廷方好仁,帅略实能副。台章请褒赏,诏语优以懋。抚绥聊借镵,侍从尔来复。身居江湖上,名近日月右。麟儿随飞龙,阴骘资贵富。彼美南山松,落落千丈秀。终为廊庙器,未许连城售。吴、毛持漕节,文彩烂锦绣。发为《新昌行》,洪钟待谁扣。我将磨苍珉,为公悉镵镂。[1《]新昌吟寄颖叔待制》,卷5,页111

诗人采用纪实笔法讲述了发生在元祐元年(1086)春天新昌地区的一次内乱。新昌,宋代属岭南道,峰州管辖[6]卷170,属于今天两广一带。这次内乱由一名岑姓之人发起,此人善用巫咒祝祷之术,因新昌土俗好巫鬼之风,内乱很快便席卷整个新昌地区,凭借怪力乱神之说,这群乌合之众,揭竿为旗,居然攻城略地,围攻新昌县城,卷起的尘土遮天蔽日。诗人不禁感叹,这样的事情闻所未闻。面对这群暴民,新昌刺史居然只会关闭城门,坐在家中向上天祈祷求得庇护,城头上无兵守御,大家枯坐等待救援。天气转寒,贼众多冻死倒毙,天刚亮便如鸟兽般逃走。本来应趁机将贼人一举拿下,可惜代理将帅贪功冒进,全无智计,纵兵肆意杀戮,流血遍野,平民百姓无辜受死,婴儿妇女被残害,只剩头颈。寥寥数笔勾勒出惨烈的战场画面,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内乱固然令诗人痛心,但更痛苦的是看到朝廷用人不当,将帅无能,连人民基本生存权利都无法保障,诗人对挣扎在死亡在线上的民众寄寓了深切同情。

诗人经常在诗歌中抨击时弊,或记载官吏贪婪,迫害民众;或描写人民生活困苦,却仍然要担负沉重的赋税,诗中充溢着诗人的不平与愤懑。“却治历川狱,幽忧坐空堂。有女杀其母,逆气凌穹苍。郡县失实辞,吏侮争持赃。辟刑固无赦,何以来嘉祥。髙垣密阍禁,但觉白日长。茫然思旧游,今成参与商。世网未能脱,乐事安可常。咄嗟勿重陈,昏昏灯烛光。”[2]《春日怀桐乡旧游》,卷4,页74子女弒亲,乃是重罪,历阳官吏却贪赃枉法,徇私舞弊,隐瞒罪行,践踏法律。对于朝廷的赋税与救济制度,祥正也颇有微词,“三岁悲农事,官仓亦已贫。敕书虽赦狱,恩泽未苏民。南国供输大,中宵涕泗频。一心随草木,无复念沉沦。”[2]《农事》,卷18,页289官仓已无存粮,如何解救人民之饥饿问题?朝廷虽然下诏赦免罪人,但是这种恩泽却无法真正实施于民。闽南地区赋税不减,每思及此,诗人便彻夜难眠,涕泪难禁。大概只有让自己的心如同草木般无情才能免于沉重与痛苦吧。面对可能到来的饥馑,朝廷救助无方,恩泽不能及于下民;农业凋敝,朝廷赋税却不予减免,导致灾情更加严重,身为地方之父母,诗人既心痛又无奈。揭露课税弊端的诗还有《墨染丝》:

缲丝自喜如霜白,输入官家吏嫌黑。手持退印兢传呼,倏见长条染深墨。墨丝归织家人衣,别买输官吏嗔迟。寄言夷狄与三军,汝得丰衣民苦辛。[2]卷16,页262

诗人代民寄言:官吏弄权坑害百姓,将上好的白丝染成黑色,百姓只能重新购买白丝纳税。这些白丝织成精美的衣物供给夷狄作为岁币和三军将士们的赏赐,你们可曾知道你们身上的丰衣凝聚着人们多少酸辛与痛苦?

诗人对社会弊端有着清醒的认识,他认为国家已经到了非常危急的时刻,“用广财已乏,官冗人愈卑。政宽法不举,将懦边无威。家家侈声乐,淳源变浇漓。土木绚金碧,佛仙兢新祠。此乃心腹疾,岂止为疮痍”[2]《送黄吉老察院》,卷6,页124,因此对新法的实施极为支持,“熙宁神化迈千古”[2]《投献省主李奉世密学》,卷12,页217。经过变革,朝廷上下显示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君臣相合,律法严明,“而今君臣正相乐,法弊一一新更张。监司精明郡县肃,国无忠愤惟循良”[2]《采石亭观浪》,卷9,页173。但是诗人也没有忽视新法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一味颂扬,他并不盲目支持新法,而是客观看待其中的弊端,“中丞孤愤已沉泉,时事愈新谁敢议”[2]《将至江夏先寄太守李学士公择》,卷15,页249,对于敢于直谏的旧党中坚吕诲,诗人是十分尊重的。

四、孝亲爱子

社会生活里忠君和仁民爱物的思想在个人家庭生活中表现为孝亲和爱子。祥正幼年丧父,他对母亲是极为孝顺的,在《言归》一诗中,他用饱含深情的笔触回忆幼时母亲教养自己之艰辛:“予七龄而孤兮,托慈育以苟生。捉手以笔兮,口授以经。绪先子之素训兮,夜未央而丁宁。既束发以就学兮,入必问其与游。闻道之进兮,曰;‘使我以忘忧,课蚕而织兮,纫衣以先汝,使弗坠业兮,我劳而汝处。’”如今母亲年事已高,眷恋故土不愿远离,于是自己便决定辞官归家,朝夕侍奉母亲,“吾母耄兮恋故乡。虽得邑而禄兮,曾寤寐之弗遑。与音问之吉兮,孰若朝夕而在傍”。诗的结尾处,诗人想象归家之后,奉亲教子,其乐融融的场面,“春山崺崺,春水瀰瀰,春蒲濯濯,春鱼尾尾,吾亲在前,吾子在后,饮甘涤洁,以介眉寿。”[2]卷1,页5他深爱他的妻儿,对于两个儿子之死,耿耿于怀,痛心不已,写下《哭子点》《殇愁》寄托哀思;居留闽南期间,写《寒食感怀示子焘二首》寄托怀抱,思念亲人,“冤狱何时辨,思儿泪满巾”[2]《忆小子鼎》,卷18,页299,痛哭流涕;亲自送郭鼎赴慎邑为官,并且唱和陈轩恭贺郭鼎入仕所作《中书舎人陈公元舆以诗送吾儿鼎赴尉慎邑卒章见及遂次原韵和答》[2]卷13,页237;花甲之年还借拜访老友之便去慎邑探望儿子,写下《将至慎邑寄鼎》[2]卷29,页499,从中不难发现,祥正不仅是孝子,而且也是一位慈父,对子女十分爱惜。

祥正不仅自己奉亲至孝,热爱家人,他还大力褒扬孝子事迹,宣扬孝义行为:

古云蜀道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孝子寻亲不辞远,草蹻负米离番川。西从荆州望夔国,扪萝蹑石穿林巅。峡山愈深人迹绝,但闻悲风冷涧声潺湲。汲溪钻火行复餐,夜宿茅屋衣裳单。回首江南路九千,一见归客吞悲酸。寄声吾母形骸安,慎勿为语皮皴干。涪州城西遇征蛮,城门防盗白昼关。抚膺仰天涕汍澜,见亲之难难于蜀道难。成都渐近心稍宽,踊跃可得瞻耆颜。父昔离家子方孕,子得见父今壮年。胡弗归兮死敢请,慰我慈母心悬悬。三往三返又十载,孝子执辔方言还。番人闻归兢嗟喜,夫妇白首重团圆。诛茅立屋奉甘旨,陈侯篆榜名怡轩。春禽提壶助春饮,彩衣自舞春风前。腰金馔玉非我欲,但愿眉寿双松坚。朝熙熙,暮熙熙,谁将朱丝绳,奏我怡轩诗。[2《]怡轩吟赠番阳张孝子》,卷14,页245

张介寻父一事在当时影响很大,吴曾《能改斋漫录》中记载了他的故事[7]“张吉父作怡轩以安其父”条,卷11,页319,祥正此诗便记叙了张孝子历尽千辛万苦,十年三次往返蜀地寻父的事迹。张介不顾番阳与蜀地路途遥远,只身踏上寻父路途,翻山越岭,风餐露宿,钻木取火,汲溪而饮,艰难险阻一言难尽,即便如此,他惦念的是远在家乡的母亲。涪州城外的战争阻挡了他寻亲的脚步,他抚胸仰天,泣涕如雨,与亲人相见的竟是如此艰难,甚至超过了蜀道险阻。父子二人终于在成都相见,回忆过往,不胜唏嘘,然而第三重困难接踵而至,相见的喜悦被父亲不愿归家之举冲淡。张孝子并未因此而气馁,三次往返蜀地,孝心所至,金石为开,终于迎接父亲回家,一家人得以团圆。归家之后,张孝子为父亲造怡轩,让他安享晚年。诗人直接使用“张孝子”而没有称名或字号,诗中也使用“孝子”作为第一人称代词,可见诗人对他的孝义行为极为赞赏,故以“孝子”而称以示尊重和褒扬。

五、修身养德

郭祥正重视个人人格和品德的培养,自身以颜渊、陶渊明为榜样,安贫乐道,学习孟夫子,养浩然之气;对后辈则以孔子“三戒”谆谆教导之。

颜渊、陶渊明安于贫困,坚持操守的品格为诗人所激赏:

陶潜真达道,何止避俗翁。萧然守环堵,褐穿瓢屡空。粱肉不妄授,菊杞欣所从。一琴既无弦,妙音默相通。造饮醉则返,赋诗乐何穷。密网悬众鸟,孤云送冥鸿。寂寥千载事,抚卷思冲融。使遇宣尼圣,故应颜子同。[2]《读陶渊明传二首》其二,卷5,页91

此诗乃借读《陶渊明》传而抒发个人志向之作。在祥正眼中,陶渊明与颜渊一样,身居陋巷,箪食瓢饮而不悔,自得其乐。“萧然守环堵,褐穿瓢屡空”是指颜渊,孔子对其贤德品行赞不绝口,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8]《雍也》,页59而“粱肉不妄授,菊杞欣所从”则是在说陶渊明,他同样甘于贫困生活,与菊花相伴便满足了。“一琴既无弦,妙音默相通”既是点明渊明弹奏无弦琴之典故,也是说颜、陶二人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假如能遇到像孔夫子那样的圣人宣之于口,陶渊明也可以如同颜渊一样。

孟子养浩然之气说对诗人也产生了较大影响:

养浩深思孟氏醇,一堂窗户更清新。篆香未过日停午,蚁酒初浮莺弄春。枉尺直寻非我欲,仁民爱物任吾真。三年课绩书优最,此地谁来继后尘。[2]《题史君梁正叔浩然堂》,卷24,页399

诗人将自己信奉秉承之儒家“仁民爱物”与浩然正气融为一体,作为修身养德的标准。他反复在诗歌中提到养浩然之气,如“进何忧而退何憾兮,养吾气之浩然”[2《]采薇山之巅赠张无梦先生》,卷1,页15,“浩气本来缘直养,百年等是寄浮沤”[2《]寄题潘温叟林堂》,卷23,页378,他夸赞友人“赋诗我未如陶令,养浩君能似子舆”[2《]元舆待制以书酒见招》,卷29,页497,“与君定交增浩然”[2《]即席和酬金陵狄倅伯通》,卷13,页233。

下面来看他对后辈品行修养的要求。

东冈送终毕,北堂待荣养。短棰跨羸骖,西风吹祖帐。玉盘堆鲙缕,金船倒新酿。劝君当勇去,回首勿凄怆。胸中五千卷,立事须少壮。扬名永不灭,孝节乃可尚。长安集纷华,出处慎所向。肯为声色惑,一婢百金偿。不知粉黛蠧,血气速凋丧。胡为发斯言,期子以相将。[2]《送宋前之赴调》,卷4,页83

此诗为送别后辈之作,前半写送别时场景,安慰所送之人勇敢去追求自己的目标,不要过分伤痛离别的悲哀,应该趁着青春年成就事业。后半转入对后辈的告诫,此去之处乃繁华富贵之乡,要谨慎行事,切莫为声色迷惑,损毁身体。诗人的这段话显然是对孔子提出的“三戒”[8]《季氏》,页176其中两戒之发挥。

六、仁者爱人

他的诗歌当中也经常提到儒家思想之“仁”“义”“智”等核心观念,如“景物化为仁智学,丈人教子惇义方”[2]《寄题德兴余氏聚远亭》,卷2,页30,“天公好仁不用武,太古光芒未磨淬”[1]《留题九江刘秀才西亭》,卷2,页31,“缘何魏夫子,心仁生悯恻”[2]《谢魏户曹恵酒》,卷6,页126,“圣祖神宗仗仁义,中原一洗兵甲休”[2]《徐州黄楼歌寄苏子瞻》,卷9,页176,“怀仁附义天下悦,忠言屡叩宸聪回”[2]《游陵阳谒王左丞代先书寄献和父》,卷13,页233,仅一个“仁”字,在其诗集当中就反复出现14次之多,由此可知,儒家仁爱思想对他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郭祥正诗歌中的“仁爱”思想体现在对友情的歌颂与褒扬、推己及人的博爱之情上。

1.歌颂友情

对友人的怀念和友谊的珍视是郭祥正仁者爱人思想的体现,耿天骘、陈轩、陈安止是诗人感怀诗中常常提到的三位挚友:

(1)耿天骘

名宪[9],生平事迹不详,当为一位山林隐士,王安石与其多有唱和。

筑室君先隐,穷途我正难。流莺春谷暖,别鹤玉琴寒。泉响经时听,云光抵暮看。异方空泪眼,何日共幽欢。[2]<怀天骘》,卷18,页300

与自己末路穷途的挣扎相比,友人的山居隐逸生活是如此闲适安逸,诗人在诗歌中表达了希望和友人共同归隐山林的愿望。

(2)陈轩

陈轩是诗人在闽南地区为官及漂泊时期结识的一位至交好友,二人在公务之余曾游历闽地山水,互相唱和酬答,交流切磋,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暂阻龙山雨,还思凤阁人。凌云曾献赋,薄雾岂藏身。酒酿公田秫,羮调紫豉莼。稍晴应见过,酬唱莫辞频。[2]《雨中怀元舆》,卷18,页303

因风雨阻隔,二人暂时不能相见,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已然无法遏制,他迫不及待地告诉朋友,天气一旦放晴就赶紧过访,莫要嫌酬唱太频繁了。

(3)陈安止

陈安止,事迹不可详考,大约生活在汀漳地区,是一位与陶渊明类似的隐逸之士,甘于贫困,志行高洁,“陈子贫无居,东家借茅屋。达士宁羞贫,四方所居隩。平台荔阴下,天匠资尔筑。青分一畦兰,绿种万竿玉。幸遭文明运,志岂效孤竹。又非远人音,欲以逃空谷。”[2]《陈安止迁居三首》其二,卷5,页86,祥正与之有过交往,且经常酬答往来:

春雨淫难霁,春山阻俊游。绿迷芳草恨,红湿落花愁。古剑空弹铗,疏帘懒上钩。何当生羽翼,一日似三秋。

身隔空山雨,心同物外游。成篇超俗格,开卷释新愁。鸾凤翔青琐,蛟鼍挂玉钩。重吟垂翼句,春气返如秋。

雨隔陈夫子,僧房懒独游。闭门谁复过,欲语已含愁。病翼深防弹,惊鳞远避钩。交情君勿替,松柏挺霜秋。[2《]雨怀安止三首》,卷19,页307

从这三首诗来看,祥正将安止视为无话不谈的挚友,连绵春雨阻挡了友人来访的脚步,无人可以倾诉心中之苦,诗人不由得悲叹起坎坷的命运,怀才不遇的苦闷。

祥正怀念友人的诗作还有《月下怀留二君仪》《雨霁怀进醇老》《雨中酌君仪所送酒有怀》《重阳怀历阳太守孙公素》等等,虽然都是歌颂友谊、感念朋友的感怀之作,但诗人并非千篇一律直接抒情,而是根据所写友人之不同特点,有感而发,各具特色,或者表达志同道合的志趣,或者夸赞对方才华出众,写作手法各异。

2.博爱之情

作为地方官员的郭祥正对民生社会非常关注,从这类作品中可以现出他悲天悯人之情怀。他写下《水涨》《积潦》《复寒》《自和》二首、《倚楼》等一系列借景抒怀的诗歌,在诗歌中描述了各种天灾造成的严重后果,寄寓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与关注:

一鸟忽惊鸣,众鸟高下噪。飘风自南至,汹汹结阴瀑。须臾江涛翻,石裂巨木倒。禾麻安更论,畦陇漭若扫。苍天本好仁,孰使风伯暴。有叟重咨嗟,吾年行已耄。此风未尝见,神理所诫告。我因谕彼侬,天地广覆帱。噫气亦偶然,何必泥应报。掉头不吾顾,植杖复悲悼。[2]《大风》,卷4,页73

此诗描写了一次风暴给农业生产活动带来的巨大灾难。飞鸟首先感知风暴即将来临,惊慌失措,高下飞舞,发出阵阵尖叫。忽然之间,大风气势汹汹从南而来,片刻之后江涛滚滚,在如此狂风之下,石裂树倒,更遑论地里的庄稼,“禾麻安更论,畦陇漭若扫”。面对如此惨状,诗人向天呼告,上苍本应具有仁爱之心,因何让风伯肆虐人间?下面转入和一位老翁的对话,借他人之口侧面说明风灾之危害,“此风未尝见,神理所诫告”,“植杖复悲悼”。这么大的风定是上天给人们警告。诗人对此说不以为然,刮风只是偶然之事,何必拘泥于因果报应?祥正明确反对鬼神之说,反映出诗人“不语怪、力、乱、神”的理性求实的唯物主义精神。

旱灾对农业生产同样有巨大危害,诗人对旱灾之威力有着清醒的认识,因此他对及时雨有着特殊的情感,一场及时雨的到来,解决了诸多问题,“岂惟滋稼穑,高视扫瘴疠”,“蚊蝇暂驱除,草木起憔悴。榕枝碧胜染,荔子红欲坠”,雨水润泽庄稼,涤除瘴疠之气,驱走蚊虫,草木焕发生机,榕树碧绿如洗,荔枝鲜红欲坠。诗人心中充溢着满满的喜悦,“呼儿索杯盘,四体袭凉气。丰年固有兆,此雨信嘉瑞”[1]《喜雨》,卷5,页88。

诗人笔下描写最多的是水患之害。元丰五年(1082)郭祥正四十八岁,在漳州做地方官。漳南地区雨量丰沛,水患频仍,加上临近大海,经常台风肆虐,这令诗人长期忧心忡忡,“海若一何暴,几翻天地枢”[2]《稍霁二首》,卷19,页312,“吾民方乏食,何以慰耕耘”[2]《自和二首》,卷19,页313,七月十九日夜里,狂风大作,吹袭整整一夜,刮倒树木,摧毁房舍,吹起滔天巨浪,引起海水倒灌,激流冲塌城池,千万百姓仓皇出逃,牛马到处漂流,河堤决口。百姓互相搀扶,顾望家园被毁,心中惨恻。面对此情此景,诗人忧心如焚,苦无良策,“忧心漫如焚,救疹竟无术”[2]《漳南书事》卷5,页95。祥正对百姓之遭遇是极为同情的,始终热切地关注着百姓生活,民生疾苦。

他重视农业生产,密切观察着各种异常天象对农业生产活动的重大影响,“雨”“雪”“旱”“涝”“寒”“暖”成为其诗歌中出现较多的自然意象。面对自然灾害,虽然自己没有办法去应对,但是却始终挂念着天下苍生基本生存问题,“何当广栽植,欲以慰饥年”[2]《和颖叔千岁栆》,卷19,页320。当旱魃肆虐,无雨之时,他为民请雨,“夜半何所适,请雨之名山”,“屏气注诚想,百灵启玄关”,诚心祈祷终于感动上苍降下甘露,于是他便欣慰不已,“宁独濡枯焦,永愿消尘烦”[2]《兰陵请雨》,卷4,页73,为天下苍生之幸福,甘愿独自承受煎熬,爱民之心跃然纸上。诗人愿意为天下苍生之幸福奔走呼告,愿以一己之苦换取天下之幸福:“时吟杜甫苦寒诗,白鹄翅垂眼流血。昆仑关折非吾忧,但愿春泥补地裂”[2]《德化默亭观雪呈郑令》,卷9,页172。即使在遭遇人生失意、愤懑不平的同时,诗人仍然能够发出“我甘海隅食蚌蛤,饱视两邑调租庸。呜呼,不独夔子之国杜陵翁,牙齿半落左耳聋”[2]《南雄除夜读老杜集至岁云暮矣多北风之句感时抚事命为题篇》,卷8,页162的祈祷,将儒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博爱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

[1]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5.

[2]郭祥正.郭祥正集[M].孔凡礼,校注,合肥:黄山书社,1995

[3]苏轼.苏轼全集校注[M].张志烈,马德富,周裕锴,主编.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

[4]李贤,彭时.大明一统志[M].中山大学图书馆藏明天顺五年内府刻本.

[5]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M].北京:中华书局,1977.

[6]乐史.宋本太平寰宇记[M].影印日本官内厅书陵部藏宋本《太平寰宇记》.北京:中华书局,1999.

[7]吴曾.能改斋漫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1.

[8]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9]毛建军.郭祥正交游考述[D].郑州大学硕士论文,2003.

责任编校 边之

I206.2

A

2095-0683(2016)06-0042-06

2016-10-17

杨宏(1977-),女,山西太原人,河南大学图书馆副教授,博士后;吴玲玲(1978-),女,湖南娄底人,四川广播电视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博士后。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