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李雷
(淮北师范大学 校长办公室,安徽 淮北 235000)
大数据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究
李雷
(淮北师范大学 校长办公室,安徽 淮北 235000)
人们在“大数据”中体验着时代的变革,感受着日常生活、工作模式和思维方式的转变。大数据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挑战与机遇并存。如何创新方法,调整思路,迎难而上,全面、真实地了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特点、新规律,增强工作实效性和促进其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美国互联网数据中心将“大数据”(Big Data)定义为:通过高速捕捉、发现、分析,从大容量数据中获取价值的一种新的技术架构。[1]“大数据之大,不仅仅在于容量之大,更在于通过对海量数据的交换、整合和分析,发现新知识,创造新价值,带来‘大知识’‘大科技’‘大利润’和‘大发展’”。[2]
在大数据时代,作为教育对象的大学生,生活被数据覆盖,甚至是处在大数据的预测和监视之下。教育的主客体变得没有时空的间隔,信息的产生和传播更少地表现出差异性和异质性,而更多的表现了同质性。可以说,信息只要存在,就得以同步传播,只要信息得以同步传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双方就能生活在数据的“新鲜时刻”中。大数据背景下,数据信息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大量化、多样化、快速化。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大量化表现的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大量的不断创新的电子设备以数据的形式追踪和描绘大学生们的日常生活,使得思想政治教育随时随刻都处在信息的生产中;多样化指的是,随着新媒体如视频、声音、图像等在数据总量上的急速增长,通过数学分析方法在海量的数据间发现其内在关联性,通过大量数据的分析预测事情发生的诸多可能性,通过对数据细节的不断探究;快速化意味着需要通过数据信息的快速捕捉、展开与分析,对未来的发展做出研判。
大数据是一个技术概念,又是一个哲学问题,与高校思政工作的基础理论和思维方式有着高度的一致性。[3]大数据拥有得天独厚的强大洞察力,能揭示现象和本质的联系,能反应由此即彼的事物规律,是一门有着广泛社会影响、具有持续发展力量的先进技术,与高校思政工作的创新发展密切相关。
大数据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可量化的生活维度,人们获得了一个与以往不同的世界。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大数据”的介入,同时意味着挑战与机遇。
(一)丰富思政教育信息,加大数据处理难度
传统教育模式下,由于信息的缺乏以及信息流通和传播受到的诸多限制,准确地把握受教育者的思想动态,是很难实现的。这就意味着,教育者不得不依赖有限的样本分析,使用单一的分析方式进行探索,其局限性可想而知。大数据背景下,供高校管理者分析和研究的信息丰富多样,甚至于从统计学的角度来说,几乎可以实现样本对总体的替代,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即从某一单独现象中得出与之相关的所有的信息,整个信息反应是以多层次的网状形式出现的,而不再依赖随机采样,可以说,样本即是总体,现象即是本质。
与此同时,数据信息的来势汹汹并不能回避信息随时转换成“信息垃圾”的可能性,信息不断的更新传播,意味着信息的生产不断地变成“考古”。大数据思维下,一切新的信息很快变成旧的,一切将来的数据很快变成过去的。问题随着信息一同前来。数据在它取得垄断的地方,就是信息与人类的目标相互割裂的地方。数据信息的生产运作并不针对特定的人群,其杂陈层叠,来去迅猛,不考虑任何理论、意义或目的。这意味着大数据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解决一些问题,又会自动地生产一些问题,而这主要集中在处理数据的难题之上,特别是数据信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科学、合理筛选问题。
(二)提供全面、真实数据,面临网络信息霸权冲击
大学生在互联网中完成着“蜕变”,其思想动态和行为状况反映在海量的信息中。可以说,没有任何一个时代,大学生们的生活方式是那么的相异,又那么的相同。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不再是随机样本,而是全面的、全体样本。这样的全体样本中又容含着大学生们每一个体的独特个性,通过QQ、微信等多种网络媒介与媒体,教育者可以随时搜集学生们的各种动向,从而在更为丰富的层面获取反映大学生总体面貌的数据。
西方发达国家作为互联网技术的起源地,拥有先天的强大信息技术优势,占领着互联网技术和网络控制的高地,西方的价值观念由此通过网络得以肆意传播。互联网上充斥着暴力、拜金,信息发布者以各种冠冕堂皇的理由将之合理化。无疑,这种外在的迷惑影响了大学生们对这种偏离社会主流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辨别,从而深陷其中而不自知。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动摇着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认同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导引”作用可能会被网络世界复杂的信息文化改变,思想政治教育的推行难度将逐渐加大。如何对抗这种西方“异化”的网络价值观将是无法回避的问题。
(三)加强思政教育研判,凸显复合型人才匮乏
大数据思维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运用数据信息分析问题、做出正确决策提供了技术基础和科学依据。然而,充分发挥大数据的优势,促进高校思政工作的科学化、高效化,既需要建立与之适应的体制机制,也急需具备大数据思维、掌握数据挖掘、语义分析与情感识别等大数据技术手段、熟悉思想政治教育的复合型人才,这不得不说是一个极其严峻和艰巨的任务。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团队主力多是学生辅导员、思政课专职教师和部分“双肩挑”的管理人员,他们在繁重的日常工作之余,还需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时间和精力的有限投入都不足以保证这个教育团队掌握必要的技术性工作。总体上,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难以达到对大数据时代“数据密集型科学”的理解和掌握,相关人才还相当稀缺。
大数据背景下,“人类的认识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我们会意识到世界本质上是由数据和信息构成的,世界不再是以往认为的自然事件或是社会现象的集合”。[4]因此,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大数据思维水平,从真实、全面的数据出发,用事实说话,是提高思政教育效率的有效途径,也是时代发展的趋势。具体而言,需要加强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打造思想政治教育“数据库”,提高教育的针对性、灵敏性和实效性
数据信息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探究的基础资源。在大数据视角下,信息不再是客体,而成为主体,学生反而成为客体,学生的生活受到网络数据信息的多样化的影响,从以前的“虚拟”变得越发的“真实”。因此,想要了解学生的价值观倾向、心理健康等现状就需要借助新兴媒体技术,通过综合音频、视频、图像等媒体方式,打破传统的信息沟通方式,构建数据信息传播的新形式;并积极尝试以客观的、动态性的数据作为基础,建立数据信息中心,构建一体化的信息搜索、分析和综合的平台,切实走进学生的生活。
(二)构建立体化交流模式,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融入“大数据”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强调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对立,从而教育会变得主观化。然而,“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是涂抹了教育双方的身份、地位和标签,个人的经验式的准则在教育中曾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育者和学生成为“数据”链条上不可分割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就要求教育者要淡化主人地位,同时学生也需主动投入“数据网”中。
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需要强化数据意识,提升数据素养,提高对数据信息的敏感性、前瞻性与预见性。学会深入挖掘学生数据信息之间的关系,积极寻找教育的突破点、切入点。注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团队的建设,持续开展专业化培训,增强业务化训练,打造优良团队,切实提高成员水平。
(三)充分资源共享,转变高校思政工作模式
高校思政工作面对着这一全球化和高度社会化的情形,它在设置自身壁垒的同时又不断地打破这种壁垒,不断地突破以往传统教育的模式,使大数据逐渐超出高校的范围,走向社会。需要指出的是,当前大学生生活多样化、多元化,思维的独特性、差异性明显,高校思政工作不能仅仅局限在学生思想领域的教育实践和探索。因此,首先,高校内部要实现资源共享,团学工作、后勤服务、通信网络等部门建立良好的一体化关系,搜集、挖掘和运用学生的相关信息;其次,教育管理部门、相关社会团体机构和学校之间更需紧密联系,打造教育平台,共享数据资源,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迈过网络关、跨过时代关,实现创新发展。
[1][英]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2]涂子沛.大数据[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张军.大数据在思政工作领域应用研究[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6(3):25-26.
[4]李怀杰,夏虎.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探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5(5):48-51.
责任编校 谢贤德
G641
A
2095-0683(2016)04-0168-02
2016-07-04
李雷(1990-),男,安徽亳州人,淮北师范大学校长办公室助教,硕士。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