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儿童文学概论》的整体视阈

时间:2024-06-19

聂章军

(河北大学文学院,河北保定 071002)

《儿童文学概论》的整体视阈

聂章军

(河北大学文学院,河北保定 071002)

继《重绘中国儿童文学地图》《童年再现与儿童文学重构》与《儿童文学的多维思考》等重要论著出版,谭旭东又出版了新著《儿童文学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这部新著被列入“新编21世纪中国语言文学系列教材”,又一次展示了谭旭东的理论创新力。这部著作将儿童文学基础理论、中外儿童文学史、儿童文学名作导读放置在一起整合,在儿童文学的整体视阈下进行通盘考察。全书理论、历史、作品阅读相结合,条理清晰,通俗易懂,可读性强,真正做到了“概论”所要求的以概括了的调查研究来综述或描述。与热闹的儿童图书出版相比,儿童文学的理论批评、研究就显得“冷清”了不少。在文学殿堂之中,儿童文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受到的重视并不足够,儿童文学的相关教材更是缺乏。谭旭东的《儿童文学概论》正是应此迫切需要而创作的。

《概论》在保留传统儿童文学教材框架的基础上,以简明、清晰的方式对相关内容进行了有机的整合。一本好的文学教材一定是“多元共存”的,对不同观点兼容并蓄的同时,叙述又要清晰而不杂乱。儿童文学的研究内容无疑是十分庞大的,做相关研究肯定需要不断地扩张、增长,也就是“做加法”;但是作为教材,有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作为概论性质的教科书也毕竟篇幅有限,这就要对这些内容进行筛选、整合,也就是所谓“做减法”。《概论》正是做到了这一点。

首先,在对儿童文学的相关概念进行梳理以及介绍儿童文学的生产与传播方面,本书做到了条理清晰,明白晓畅。以书中第一章第一节“如何理解儿童文学”为例,作者以简洁的语言与清晰的逻辑对儿童文学这一概念进行了梳理。关于“概念性”的东西往往是最根本的问题。儿童文学作为一种文学类型,自然有它不同于其它文学类型的审美内涵和精神本质。作者指出,儿童文学的接受对象是儿童,而儿童是成长的生命,“成长”这一内在主体就成了儿童文学始终要表现的内容,即儿童文学也可以说是成长文学。结合对儿童文学的普遍认识,在现代文化的观照下,作者对儿童文学下了这样一个定义——“儿童文学可以说是现代文学环境下产生的,是随着现代学校教育和出版文化而出现的;它是有意区别成年人与儿童的文本,是作家们有意为儿童创作的,适合儿童阅读,能激发儿童阅读兴趣,对儿童的成长具有引领性的文学作品。”[1]7这样就形成了一种突破式的开放,对儿童文学的概念,这一根本性的内容进行了清晰的论述。

其次,《概论》对中外儿童文学追本溯源式梳理,以有限的篇幅勾勒出了中外儿童文学一百多年间的发展脉络。中国的儿童文学发展有其特殊性。从晚清至今,中国的儿童文学发展已逾百年,作者论述了中国儿童文学的起源、发展,不同时期的时代特征和审美追求,并具体分析了叶圣陶、郑振铎、赵景深、冰心的儿童文学活动及创作;对当代儿童文学思潮、风貌以及基本创作倾向有相关论述,对港台的儿童文学基本情况也进行了介绍;最后提出了中国儿童文学存在的问题。内容很多,却又不失重点。在介绍外国儿童文学方面,作者着重介绍外国儿童文学中的经典品质和外国儿童文学的基本理论,以及这些作品、理论在中国的接受。诚然,我国的儿童文学,在作品创作和相关研究方面和国外儿童文学还存在着一些差距,了解外国的目的是充实、提高我们自己的水平。我国的儿童文学起步较晚,在寻找、明确自身发展方向的同时,学习国外儿童文学的经典作品中那些优秀的因素是十分必要的。作者特别指出,我国的儿童文学理论相对滞后,许多经典的儿童文学理论直到21世纪才被系统地译介、出版到我国。西方的儿童文学理论研究与主流文艺理论、文化研究等最新潮的研究方向已形成良性互动,而我国的儿童文学理论运用还有固守一隅的倾向,在这方面做得还显不足。

再次,本书在介绍儿童文学的各种文体方面,作者没有按照传统的写法,将儿童文学的体裁分为韵文体、叙事体、幻想体、多媒体等等,而是采用了更加贴近教学,新鲜生动的方法,突出了各种门类的特殊性、自足性;在论述每种文类的基本概念的基础之上,梳理其发展轨迹,并介绍了每一门类的经典作家作品,加深读者的认知。这样就做到了抓住重点,突出内涵,纲举目张,让读者对儿童文学的种种类别有更清晰的理解。

《概论》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在时间上、空间上和视野上均有所突破,在保持学术原创性的同时,有独到的观点。

一方面,作者以敏锐的学术眼光将新的理论方法引入了儿童文学研究,拓宽了研究视野,并将一些新的研究对象引入儿童文学,十分注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在分析儿童文学的内涵时,作者指出儿童文学是现代文化的一部分。柄谷行人曾在《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一书中说:“谁都觉得儿童作为客观的存在是不证自明的,然而,实际上我们所认为的‘儿童’不过是晚近才被发现而逐渐形成的东西。”[2]在这方面,谭旭东和柄谷行人的观点可以相互印证。

诗人北岛在《给孩子的诗》一书序言中写道:“每个出生长大的孩子,处在不同的阶段,特别是青少年时期——更敏感多变,突如其来,跨越不同的边界,开拓想象力与创造性。”[3]儿童文学中,有一条不变的主题,就是激发孩子的好奇心与创造力。在论述儿童文学概念时,作者摒弃了传统的儿童文学分层法,即将儿童文学分为幼年文学、童年文学、少年文学三个层次的做法。传统上认为儿童阅读有一条定律,即什么年龄段的孩子看什么书。诚然,成长中的小孩子,可以说在身体、心智上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不同年龄层的孩子对文学的题材内容、艺术形式、表现手法上有各自不同的需求。但年龄分层问题,属于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讨论内容,过分纠结于此会脱离文学的范畴,会偏离作为儿童文学教材的主旨。

同时,作者提出了将文化研究引入儿童文学研究的重要性。儿童文学的批评与研究怎样突破固有的藩篱,实现话语更新是十分关键的一步。仅仅从审美角度来研究文学是远远不够的,审美批评和文化研究相互借重与共生才是未来研究的方向。文化学研究源于西方,目前我国的文学理论批评中,文化学的运用仅限于成人文学范畴。在儿童文学的研究领域里,这一实用的研究方法还没有得到足够的运用。尤其是在如今媒介引导消费文化的时代,借助文化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来对儿童文学进行由外入内的考察,有助于研究者了解儿童文学的本义,这样才能全面地考察儿童文学的方方面面,由内而外地观照中国儿童文学的创作和变革。

另一方面,《概论》注重外国儿童文学基本理论介绍的同时强调我国儿童文学发展的独特性。在“外国儿童文学基本理论”一节,作者介绍了童话的心理分析,儿童文学的文化研究,儿童文学叙事学研究,儿童阅读理论,女性主义批评等理论。这些外国儿童文学理论的引入,既为我国儿童文学理论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和新的课题,又丰富了我国儿童文学研究的内涵。

在如今多元的文化氛围中,中国儿童的创作与理论研究面临着挑战。这些国外文艺学的本土化也是十分重要的课题。作为后发现代性国家,如果一味套用西方的理论只会导致我国理论界的集体失语。我国的儿童文学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作者鲜明地指出:“但进入21世纪,儿童文学理论几乎进入了停滞时期,年龄大一些的评论者本来就少,还没有创作经验,年轻的又缺乏成长的平台,而且理论著作发表、出版和推广也很难。”[1]65曹文轩在第53届意大利博洛尼亚国际童话书展上获奖的消息使我们感到振奋,这是中国人第一次获得权威的童书出版奖“国际安徒生奖”,实现了华人作家在这方面零的突破。在为此感到振奋的同时,不应忽视我国儿童文学发展当前存在的问题。可以说,我国儿童文学的创作与研究的突破与创新任重而道远。

作为教材的《儿童文学概论》有四个鲜明的特点:

首先,对本书应起到的作用有明确的定位。长期以来,儿童文学的创作与出版较为繁荣,儿童文学写作的商业化已经成为一个客观事实,这也使儿童文学的创作走向了浮躁。大量的儿童文学作品缺乏审美品质的支撑,没有较高的精神内涵,最多只有一时的畅销,自然也经受不住时间的筛选。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与国内对儿童文学的不重视乃至轻视是分不开的。朱自强教授曾把国内儿童文学得不到足够重视的原因总结为:“一是社会潜意识里对关于儿童的文化的轻视,二是对以西方为代表的世界儿童文学创作宝库和学术研究缺乏了解,三是我们自己的儿童文学历史较浅,学术研究的水准不尽如人意。”[4]理论建设的相对滞后,读者的审美水平不到位,这与当前儿童文学创作的跟风、唯利现象是分不开的。儿童教育的重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所以,用一本书来帮助图书出版编辑、中小学语文老师、儿童阅读推广人、儿童文学爱好者以及家长们了解儿童文学,了解与儿童文学有关的知识,以提高对儿童文学的认识,对童书的认识,对各类儿童文学作品的认识,乃至引领国内儿童文学创作,是十分迫切的需要。《儿童文学概论》即是以此为定位的。

其次,本书贴合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本书章节的安排适合教师课堂讲授,详略得当。作者在编写时特别注重其内容和形式安排上的可操作性,也兼顾了其作为课堂教学教材的灵活性。全书共分为五章二十八节,其中第五章,儿童文学的各类文体较为重要,一些文体就可以两个学时讲一节,其它章节的学时安排也方便灵活掌握。全书每一节附有延伸阅读,每一章又附有思考题,这就突出了理论联系实际,有益于学生拓展学习,变被动接受为主动的探究性学习,也方便了任课教师的课堂教学。作者谭旭东既是目前中国最活跃的新锐批评家和青年儿童文学学者,又是第一线的儿童文学作家,同时又在高校任教,且多年潜心于理论探索,这使其对我国儿童文学的理论、写作、出版、教育等现状有清晰的认识。

再次,本书适合高校学生和儿童文学爱好者进行自学。国内高校的中文系普遍缺乏儿童文学的课程设置。即使是一些师范类院校的中文系和教育系也有未开设儿童文学课程的现象。大部分学校的儿童文学课程只作为选修课的形式出现。同时,儿童文学的地位也不够独立,只有几所师范大学招收儿童文学方向的硕士、博士。这与儿童文学理论界的迫切需求相比是远远不够的。面对如此现状,在校大学生的自学就成了一个很必要的补充部分。作者史论结合的创作方法,使读者可以对儿童文学的全貌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本书理论、文学史、作品阅读的论述架构,脉络清晰,于开阔中见精微。学生在自学教材时,最害怕的是面对枯燥、乏味的理论或史料堆砌。一本好的教材往往是既有作者独到的见解,又具有简明通俗的可读性。《儿童文学概论》就做到了这一点。

此外,《概论》特别强调了学习儿童文学需要把儿童文学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写作能力是每一个中文系乃至所有学生都应具备的。儿童文学的写作是很困难的,看看世界上的伟大的儿童文学作品寥寥可数就可以知道;但从某些方面来说,儿童文学的创作又是最容易的。博尔赫斯说过一句话,“一切伟大的文学最终都趋向于儿童文学。”[5]每个人心中都存有最本真、最原始的感觉,创作儿童文学的过程就是寻找自身灵魂中最透亮的那一部分。

我国拥有两三亿的未成年人读者群,当下的儿童文学创作与出版市场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而与之相对的,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大家公认的经典性儿童文学教材。作为新编21世纪中国语言文学系列教材的《儿童文学概论》可谓正是应时而生。《概论》在整体视阈下的通盘考察,通过一本书引导读者全方位地理解儿童文学,将儿童文学的相关理论、儿童文学史、儿童文学的经典作品融会贯通,把恰当的分析、明确的概述和作品的导读结合在一起,使作品通俗易懂的同时保证了其实用性。最后,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儿童文学在将来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成绩,迎来新的辉煌。

[1]谭旭东.儿童文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2]柄谷行人.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M].赵京华,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93.

[3]北岛,选编.给孩子的诗[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17.

[4]朱自强.对中国儿童文学理论研究方法论的思考[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80.

[5]巴恩斯通.博尔赫斯八十忆旧[M].西川,译.北京:作家出版社,2004:137.

责任编校 边之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