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马 ,丁丽丽,司振龙,武 锐
(安徽大学 文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载体这个概念是上个世纪90年代引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指联系教育主体和客体的一种物质形式,它承载着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任务、原则、内容等信息,并能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所操作,形成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互动关系。[1]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移动通讯技术等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博客、QQ、网络游戏和手机短信等新媒体渗透到每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大学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且已成为他们工作学习、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赖以继续不可或缺的工具。面对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行为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如何积极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创造出能承载更多教育信息、操作性更强的载体,是我们目前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相对于报纸、广播、电视等三大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主要指的是依托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等新技术提供信息服务的新兴媒体。目前网络电视、电子邮箱、手机报、QQ群、博客等众多新媒体在日常生活和工作、学习中都得到广泛使用。
新媒体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一是传播方式发生了变化。新媒体的传播方式是双向互动的,社会公众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发布者,信息传播和信息接受几乎可以同时完成,这使得普通民众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公共事务讨论。如同美国《连线》杂志对新媒体的定义——“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每个人都是传播者,每个人都是受众。新媒体打破了固有的以传播主体为主导的传播模式,任何社会群体、机构组织或者个人都可以通过新媒介主动发布信息,传播主体呈现多元化。二是无边界性。新媒体所传播的信息早已跨越了时间和空间、国家和民族、政治和宗教的界限,跨越千山万水,迅速及时地抵达世界的各个角落。三是时新性。新媒体省去了传统媒体在传播过程中的许多中间环节,突破了时空的局限,全天候、全方位地传递世界各地的最新信息,几乎做到与新闻事件同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天候媒体”。四是虚拟性。由于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新媒体的信息源,而且可以通过各种方式随心所欲地修改文本、剪切图片、模拟声音,以假乱真地制作出各类虚假信息,使新媒体信息显得更加复杂多变。
2012年7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88亿,手机首次超越台式电脑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网民年龄结构中,20-29岁的青少年占30.2%;网民职业结构中,学生所占比例为28.6%,远远高于其他群体。大学生是青少年网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对周围的新生事物极度敏感,非常喜爱而且能够熟练使用各种新媒体。新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交流互动的重要渠道,对他们产生了并且正在产生着深远影响。
首先,大学生的交往方式产生了变化。借助于博客、QQ、MSN、手机短信等新媒体进行交流互动,大学生觉得更方便、快捷,人际交往圈子也能够得到较大拓展。新媒体打破了人际交往的时空限制,每个人都可以在第一时间获知自己所关注的人或事的最新信息,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采用任何方式发布信息。例如,通过网络,大学生能够与毕业多年的同学、朋友保持密切联系,能够把交际圈子扩大到国外,这在以前根本是难以想象的。在互联网上,大学生更乐于使用匿名方式和虚拟空间来宣泄压力和交流思想。这种虚拟交往活动保护了个人隐私,保证了言论自由,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表达思想观点和倾诉心声,成为紧张学习生活的一个泄压阀。当然,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大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下表达观点的随意和偏激。而且网络虚拟交流方式很容易使大学生混淆现实与虚拟的界限,致使部分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把自己与外界隔离起来,不愿意和同学交往,排斥面对面的交流方式,整日以网络为伴,甚至引发严重的心理疾病。
其次,改变了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以往的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比较单一,主要是通过课堂授课及课外书籍来获取信息。然而,新媒体则为大学生提供了“大杂烩”般的海量信息,他们更多地使用网络搜索、电子公告板等形式获取知识,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或需要,通过互联网上的文字、图片、视频和声音等来获得信息。凭借新媒体,“用户不再用一种线性的、一页页、一行行、一本本的方式,而是以直觉的、联想的方法将信息链接起来。超文本培育了一种由直觉和联想的跳跃所激励的学问”[2],逐渐形成自主型、交互式的学习模式。这种获取信息的方式在被称为“搜索引擎的一代”的大学生提供自主选择空间的同时,也容易导致大学生沉浸在信息浪潮中,逐步取消了阅读的深度模式,丧失认识活动的方向感,“没有停泊的锚,没有固定的位置,没有透视点,没有明确的中心,没有清晰的边界”[3]。传统书本按部就班学习方式的条理性和深刻性被大大削弱。
第三,使大学生的性格塑造发生了变化。英国一家著名IT调查公司的研究显示,2009年对全球新增网站数量贡献最大的是我国腾讯公司的QQ软件产品——Qzone,这正是一个可以完全当家作主、淋漓尽致地展现个性的网络空间。[4]新媒体为用户提供各种个性化的服务,大学生运用QQ签名、个人空间、网络博客、手机微博等载体来表达个人情感、标新立异、展现自我。一些大学生因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不少见多识广、善于思辨的大学生甚至成为一些网络社区里一呼百应的意见领袖。然而同时五花八门的信息对大学生也造成了强烈的冲击,甚至致使其迷失了价值标准,出现严重的实用主义、拜金主义倾向。近年来,许多大学生过于自我标榜而导致张扬无度,如木子美的“博客门”、炫富炫特权之类现象在新媒体上屡见不鲜。
媒介素养是一种能力和知识模式,是通过一定的教育途径和生活经历逐渐建立起来的获取媒介信息的意义和独立判断信息价值的知识结构,是培养起来的对繁杂的媒介信息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估、表达、思辨性应变的能力,是创造和制作媒介信息的能力,也是一种针对所有公民的学习能力。[5]信息传播大师尼葛洛庞蒂指出∶“信息社会,最大的鸿沟横亘在两代人之间,当孩子们霸占了全球的信息资源时,需要努力学习、迎头赶上的是成年人。对教育者来说,更是如此。”[6]怎样才能够清楚地了解,并且熟练地掌握和运用新媒体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打铁必须自己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具备了较好的媒体素养,成为一个善于从新媒体中了解信息的行家,才能够掌握新媒体技术的主动权,才能够因势利导,针对时事热点问题帮助大学生认清方向、分清是非、辨别真伪。同时,高校应该积极开展新媒体知识讲座,普及媒介知识,指导大学生利用大众媒介资源获取信息,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还可以指导大学生广泛参与到学校新闻中心、学报编辑部、校广播站、校园网等校内主流媒体的运作过程中,获得媒介工作的经验,提高其媒介素养。
1.博客(BLOG)
博客作为一种新的网络交流方式,是由传播者个人管理,可以不定期地在上面张贴文章、发布信息、传播知识的网站。与传统媒介相比,博客被称为“自媒体”,它所具有的原创性、个人性和自由性的特点,满足了大学生自由交往、表现自我和张扬个性的心理需要,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青睐。博客交互性、便捷性的传播特点,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广大学生群体的良好沟通、互动提供了契机。通过博客,教育工作者可以有针对性地撰写文章,帮助大学生解决思想、生活或学业上的困惑,营造宽松、自由、合作的氛围;可以通过主题讨论、观点分享、话题聚焦等活动,传播主流文化,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取得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可以弱化传统班级的结构形式,构建“虚拟班级”,用平等互助的合作关系取代以命令形式布置任务,极大地弥补了学分制下“同学不同班,同班不同学”状态中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缺陷。同时,大学生也可以建立自己的博客,每个学生个体的声音都能得到有力释放,学生博客与教师博客之间能够实现自由的互访,师生在博客空间中充分地互动交流。教育工作者在收集、整理、分析这些信息资源的基础上,能够准确地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有的放矢。
2.QQ
QQ是由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开发的一款基于Internet的即时通信(IM)软件,支持在线聊天(包括文字、语音、视频)、点对点断点续传文件、共享文件、群、空间、邮箱、游戏、音乐等多种功能,并可与手机等多种移动通讯终端设备实现互联互通。[7]当代大学生使用QQ进行交流的频率非常高,甚至有很多学生拥有两个或者多个QQ号码。绝大多数大学生习惯于上网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打开QQ聊天工具。利用QQ的特性,通过QQ在线聊天、建立多种QQ群、开通QQ空间等多种途径,将大学生们最为熟悉和喜爱的网络人际交往方式转变成切实、高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QQ群是QQ的一个附加功能,提供多人同时聊天交流的服务,QQ及QQ群共同构建了一个庞大的网络群体。在QQ和QQ群中,师生不仅可以通过文字、语音或视频聊天,聊天时可辅以QQ表情和动作等个性化元素,而且可以实现非实时的离线留言。QQ聊天拓展了师生交流的空间,丰富了形式,能够有效地吸引同学们的自主参与,促进师生之间的深度交流。
3.网络游戏
《2011-2012中国网络游戏用户行为研究报告》中显示,2011年中国网络游戏用户中18~24岁的占比24.4%,网络游戏用户学历分布中,大学本科学历占24.1%。[8]因为网络游戏具有较强的互动性、竞技性、挑战性和娱乐性,大学生对其表现出了极高的参与热情,上网玩游戏在当今大学生中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渠道和新手段,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借助网络游戏吸引大学生的这一特点,充分利用并开发好这个载体。在利用网络游戏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把握好教育性与娱乐性的有机统一;密切关注网络游戏中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通过游戏情境巧妙控制时间,防止他们因沉迷游戏而超出身心承受能力,难以达到教育的目的。
1.手机短信
近年来,随着手机在大学生中的普及,短信已成为大学校园内的一种流行时尚,成为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备受青睐。据调查,90%的人拥有手机,94.7%的大学生表示自己手机的最主要功能是收发短信,43.8%的学生每天发送手机短信10至20条,23.1%的学生发送短信在10条以下,发送短信在50至100条的占11.9%,有4.3%的大学生承认自己每天发送超过100条短信,50%的手机用户开通了手机报功能。[9]手机短信的广泛使用,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新载体。可以引进校园短信群发系统,开辟学校、老师与学生交流的新渠道,使学生及时了解社团活动、学术讲座、就业信息需求等校内外各种有效信息;组织开展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手机短信文化活动,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编写健康向上的精彩短信;创建高品位的手机短信校园文化,广泛传播大量内容健康向上、文字优美的手机短信,引导大学生行为方式,寓思想政治教育于短信文化之中。
2.手机网络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1年发布的《2010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报告》显示,2010年12月底中国青少年网民占2.12亿,占网民总体的46.3%,而青少年利用手机上网比例也高达1.7亿人,占整体手机网民的56.1%;其中在校大学生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最高,有91.4%的大学生网民使用手机上网。这说明,大学生已经成为手机上网的主力军,手机网络应该成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又一新载体。采用网络语言和喜闻乐见的方式,把大学生身边发生的人和事与手机网络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紧密结合,使宣传和教育贴近校园、贴近生活,更具有针对性和说服力;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筑校园手机网络主流文化;号召大学生自觉遵守手机网络规则,养成健康的手机上网习惯,加强手机网络道德的引导,提高其法治意识;积极开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己的手机微博,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手机微博并加强监督;建立班级飞信群,利用飞信群功能把班级搬到手机上去,使师生在群组里自由沟通、交流。
[1]陈丽云.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几个问题研究评述[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08(12).
[2]迈克尔·海姆.从界面到网络空间[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
[3]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4]王洁松,刘锦锗.新媒体时代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6).
[5]彭少健,宣德.中国转型期媒介素养培育[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7(5).
[6]尼葛洛庞蒂.数字化生存 [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2.
[7]百度百科 .QQ[EB/OL].[2013-01-09].http∶∥baike.baidu.com/view/1535.htm.
[8]艾瑞咨询集团.2011-2012中国网络游戏用户行为研究报告[EB/OL].[2013-01-09].http∶∥wenku.baidu.com/view/b64428110b4e767f5acfce15.html.
[9]吴朝阳,贾伟杰.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机短信载体[J].今日南国,2010(3).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