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机遇·挑战·策略:新媒体语境下的党群关系

时间:2024-06-19

管志利

(来宾市委党校,广西 来宾 546117)

十八大报告把“脱离群众危险”与“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消极腐败危险”并列为党当前所面临的四大危险,同时强调:“党坚强有力,党同人民保持血肉联系,国家就繁荣稳定,人们就幸福安康”[1]。由此可见,能否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构建和谐党群关系,是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是否稳固的关键。在新形势下,面对新媒体给党群关系发展带来的深刻影响,如何发挥新媒体密切联系群众的正能量,依托新媒体平台构建和谐的党群关系,增强抵御脱离群众风险的能力是新时期党的建设面临的一个新的重大课题。

一 新媒体语境:密切党群关系的重要场域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新媒体对处于整体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影响,它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符号传播方式,在传播过程中形成了网络社会里一种独特的场域——在新媒体语境下言说和行动,其作为密切党群关系的中枢价值便愈加明显。面对新媒体迅猛发展所形成的新环境带来的新挑战,需要我们对“新媒体语境”有一个客观、科学的认识。

第一,新媒体是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之上出现和影响的媒体形态。这种媒体形态与传统媒体最大的区别,在于其传播状态由“一点对多点”向“多点对多点”的转变,在技术层面更趋向于“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方式”信息传播沟通的理想情境,成为一种让用户与人即时互动的信息交流平台。这个平台信息共享和交流的便捷有助于群体共识的达成,有助于社会成员间相互连结的关系圈子的构建,有助于群体极化现象的消解。从而为和谐党群关系的构建,为削减党群关系冲突带来的危害提供契机。

第二,对新媒体的把握必须超越单纯传播技术层面,深入探究新媒体中人的行为以及与相应社会环境的关系。以网络媒介为代表的新媒体改变了人类信息的传播方式和人们的言语表达方式和行为方式,深刻影响和改变了社会结构;原有的传统媒体、政府和公众三足鼎立局面被现代的新媒体、政府和网民取代,形成了新的三角互动关系,尤其是网民在其中通过网络舆情与政府发生互动,从而影响和改变着当代社会形势。在这个互动过程中,新媒体扮演着党群关系良性互动的中介和沟通平台的角色,发挥着不容替代的中枢与核心作用。

第三,新媒体语境是一种新型社会传播体系和文化形态。有学者指出,“新媒体语境的最大特征是它的虚拟性,新媒体时代的社会特征是线上线下的交互融合、虚拟空间与现实社会的交互融合”[2];也有学者认为新媒体语境是指凭借网络及手机形成的语境,在该语境下人人可以自由地向外界发布信息和意见,其发表的信息和意见的复杂程度超出之前的任何时候和任何境况,并且各种真假信息、正误观念和正负面情绪都可以参与发酵,从而使围绕特定事件而形成的自在舆论不断放大、膨胀。[3]笔者据此把新媒体语境视为特定历史时期的一种稳定而独特的社会传播体系,把它看作是在一定时期内影响和制约人们认知和实践的一种意义背景和文化形态。

一般认为,传媒、政府和公众是影响社会舆论的三支最重要的力量,他们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便是社会舆论的形成。有学者指出,官方舆论和民间舆论的良性互动一般都直接影响到社会舆论的形成,两个舆论场的良性互动是达成社会共识,构建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了作为公众意见的社会舆论的形成。[4]因此,通过新媒体熟悉民情、善用民智、彰显民主,已成为各级领导人新的执政理念;以互动传播为特点的新媒体也已成为影响社会舆论的重要窗口,成为沟通政府和公众之间的桥梁,成为密切党群关系的重要阵地。

二 机遇与挑战: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对党群关系带来深刻影响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91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4.1%,手机网民规模达4.64亿,手机微博用户数量达2.30亿,网民学历结构向低学历人群扩散的趋势继续发展。伴随着网民数量的剧增,新媒体所具有的强大的传播功能和舆论影响力,推动我国社会进入了“大众麦克风时代”,使党群关系的创新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新媒体给党群关系的发展带来新机遇

1.新媒体为党群沟通开辟了新渠道。第一,传统的党群沟通中主要以单向传播为主,信息反馈慢,交互性差;而新媒体的传播者和接受者是双向互动的,信息反馈快,交互性强,并可以实现随时随地的互动,官员甚至可以与群众进行在线交流。第二,传统的沟通因为决策层、领导层与群众地位的不平等而存在位差效应,从而阻碍党群之间的良好沟通;而以新媒体为渠道的党群沟通,因为沟通主体具有平等性,普通民众不再轻易受媒体摆布,可以克服位差效应而畅所欲言,进而畅通了信息的沟通渠道。第三,新媒体提供了便捷的沟通平台,强化与公民个人的直接沟通。“信息传播的个人化、便捷性、廉价性使以往在传统渠道中无法实现的个人表达自由得到了空前的满足,既可能确保决策的科学和合理,又提高了个体对政治参与热情和程度”[5]。

2.新媒体为党占领思想文化阵地提供了新手段。新媒体已成为人类有史以来发展最快、影响深广的强势媒体,网络技术已构成一个新的思想文化和政治斗争阵地。网络时代的群众既是新媒体的接受者,又是新媒体的建设者、参与者;既是意识形态传播的客体对象,又是意识形态传播的主体群体。新媒体传播的信息纷繁多变,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娱乐等社会和个人生活领域,但基本上还是以不同的方式传播着某种特定的意识形态。中国共产党可以充分利用这个有力和有效的新手段,以马克主义理论为指导其行动的思想方针,与政府、公民和网络管理部门协同合作,解决“我们是谁”的“身份认定”问题,从而使人获得一种对祖国和社会的“共同家园”的认同感与亲切感。

3.新媒体为群众对党的监督提供了新平台。近年来,网络反腐取得的重大成效,网络曝光侵犯公民权利的成功范例,对违规提拔现象的网络质疑,甚至对正常的、符合法定程序的普通干部选任的网络热议,都显示出新媒体在对党和政府的监督中所发挥的巨大力量。新媒体以其独有的开放特性和监督功能,能以其特有的方式较全面的反映干部的评价状况,能发现问题单位及问题领导,甚至为调查取证提供线索和降低成本,从而成为老百姓对官员进行监督的新平台;新媒体监督以其不受时空限制、迅速而易于造势、信息无法完全屏蔽、举报者的隐蔽性、能引起有关部门注意等特点,吸引了更多的网民参与,对党和政府形成强大的监督力量,同时弥补了党内监督的体制性弱点。

(二)新媒体给党群关系的发展带来新挑战

1.新媒体的即时性与移动性,增加了党对舆情引导的难度。新媒体尤其是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具有即时性,使用起来非常方便,它就像一个广播站,信息传播速度快,又可以转播,导致群众应接不暇,难以判断,最终可能使谣言广为传播;新媒体还具有移动性,网民可以随时随地对身边发生的事件进行网络直播,在网络水军和网络推手的作用下,任何局部的事件、个体的情绪,都可能成为网上舆论焦点并迅速得到传播,可能引起很大的影响。一些别有用心的人还可能利用新媒体平台,散布一些不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观念,给人民群众的思想带来混乱;一些西方国家趁机对人民群众进行潜移默化的洗脑和观念替代,借此消解主流意识形态所倡导的对生活的持久信念和人们对理想和信仰的追求,并因此而疏远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6]这样,新媒体时代党的思想政治工作要说服群众,为群众所接受,难度愈来愈大,党员干部的应对能力、承受能力正在经受前所未有的考验。

2.新媒体的匿名性和非理性,加大了党群关系沟通的难度。运用新媒体的多数中国网民是通情达理的,但由于很多网民是匿名的,“人处于匿名状态时……不必承担破坏规范的后果,由此产生责任分散的心理,同时,匿名状态使人的群体遵从性降低……使他容易产生越轨行为。”[7]新媒体的匿名性使一些网民对政府的一些政策和措施容易产生反抗情绪,显示出明显的抗争性和非理性。新媒体境况下,党群关系面临的环境变得复杂,失真、过滥的信息煽动起来的公众情绪就可能影响党群关系的发展,群众在增加对国外的了解从而吸取更多的人类文明成果的同时,群众的价值判断也会受到影响,进而给党群关系带来了各种可能的风险。另外,网络热点事件的系列化呈现促使网络舆情叠加、固化,给网民带来负面认知或记忆,而这些认知或记忆的不断强化,通过网络迅速传播和扩散,使整个网络舆情事件呈现出情绪化、非理性的特征,从而造成深度的社会裂痕和党群沟通的巨大难度。

3.新媒体的开放性和敏感性,对党群关系的良性互动造成冲击。首先,随着新时期群众构成分层化和利益表达多样化的发展,随着我国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尤其是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发布信息而导致数据海量增长,但新媒体信息的真伪难辨和良莠不齐给群众的识别造成困难、让群众难以选择。其次,各种信息通过各种渠道在社会上广泛传递,但不同群体所获得的信息的情况是不同的,那些技术水平落后,不能获得准确及时和大量信息的人们日益成为信息化代价的承担者、利益受损者,甚至被边缘化成为弱势群体。这些群体,有可能产生心理失衡和失落感,容易产生与党和社会的对抗行为,从而党与群众的良性互动关系造成冲击。

三 基本策略:善用新媒体实现党群关系的良性运行

新媒体时代“个体与社会组织均有了信息发布、分享与传播权,信息权力不断扩散,权力的无中心化和分散化触及到社会结构最深层”[8]。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仍然通过集中管理信息的方式和行政命令的方式来实施社会管理,将会使让党群关系陷入非常尴尬的境遇。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推进网络规范有序运行”。在健康的政治共同体中,党和政府作为新媒体的使用者,需要一种系统化的管理协调和统筹协同以实现党群关系的良性运行。

(一)以韧性开放思维拓展网上群众路线。首先要充分认识网络民意是重要的民意,将群众路线这一法宝运用于网络世界,才能走出一条“从网民中来,到网民中去”的网上群众路线。其次,要以韧性开放思维取代刚性压制思维,畅通表达渠道、规范表达方式,从重视平台搭建、提高从网能力、转变工作方式和加强制度保障等方面着力,为群众路线开拓新形式、为党群互动谋求新平台、为群众监督提供新途径,使社会实现于建嵘教授所称的韧性稳定,进而实现党群之间的良性沟通,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最后,要着重把政务微博作为联系群众的大事来抓,使微博真正成为党和政府坚持群众路线的新天地,对大案要案的庭审进行微博直播、开展微博调研、推动微博反腐、提供微博便民服务等举措,并从顶层设计、制度规范到内容运作均要提出明确要求,出台加强政务微博建设相关制度,建设一支战斗力强的队伍,举办政务微博发布培训班等,提升领导媒介素养和工作人员业务水平。

(二)建立新媒体舆情常态工作机制。一要组建工作机构和培养人才。要设立应对网络舆情的专门机构并规定其工作职能,建立完整、统一的应对舆情工作的组织领导体系,建立健全应对网络舆情的相关工作制度和培育网络舆情应对人才。二要切实加强群众工作网络阵地建设。选派专人经常关注热点网站论坛,建立健全网络舆情应急处置预案;办好、办活党建网站,定期在网络党建论坛推出群众工作讨论主题,以便采纳网民的合理化建议;建立网友留言回复常态工作机制,尤其要建立健全重要领导干部的信箱回复督查反馈制度。三要积极介入和回应网络舆情事件。对网络舆情事件,党和政府相关部门介入速度要快,回应态度要好,解决措施要得当有力,方法要灵活讲究。

(三)提高党员干部运用新媒体的能力。党群之间的沟通关键在于党员和干部与群众的沟通,党员和干部是党的形象代言人,他们的言行举止在群众看来就是党风的体现。党员干部首先要适应平等性互动性的新媒体交流方式,避免以上级身份与网民群众进行交流沟通,提升应对新媒体的技巧。对于新媒体这个党群之间的沟通新渠道,党员干部必须要能自如娴熟地运用,学会善于通过新媒体听取民意,熟练掌握网络语言,通过网络充分解群众的思想状态,与群众在网络上形成对话与沟通;由于微博是点对面的即时传播和建立在叠套社会关系网络上的传播,因而需要党和政府机构用更具智慧含量的方式去开发和利用政务微博,建立党政机构微博圈,党员干部开通实名微博,增进与人民群众的直接交流。

(四)利用新媒体扩大宣传推进信息公开。首先,在网络上大力宣传优秀党员和干部的先进典型事迹,引导广大干部和群众正确认识我们党是真心实意为人民谋利益的党,认识到我们党将永远保持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从而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其次,利用新媒体平台宣传政府工作政策法规、办事流程和有关动态信息,并公布监督举报电话,主动听取意见建议;再次,召开网络新闻发布会,甚至采取微访谈形式,全力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将党和政府工作上存在的问题真实全面地公布出来,并对政策制定的目标、依据、变量以及备选方案等实施透明化处理,充分保障党员干部和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五)深入探索新媒体场域的沟通机制。在“新媒体场域”中,政府部门所代表的国家权力、新媒体所代表的市场力量以及网民所代表的群众力量都介入其中,相互之间存在着博弈、反抗、依附、结盟等关系,必须慎重处理好各个场域位置之间的互动关系。第一,对于网民,要提高网民对网络信息冲击的抵抗和辨别能力,使网民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持有更加审慎和理性的态度;对网络谣言、网络毁谤失范现象进行法律控制,将网络言论限制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处理好话语权结构不平衡问题及网络社会阶层关系问题,给底层人们以更多的自由表达机会;在增进广大群众对于各类网络社会规范认知和了解的前提下,强化其对于规则规范的认同,加强人们在新媒体场域中的“主体融入”意识。第二,对于新媒体,需要塑造新媒体监督权的健康立场。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需要加强新媒体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新媒体规范管理机制和财力保障机制,批评那些违反职业伦理的传媒监督行为,制裁那些违法的传媒监督行为并昭示于众,使新媒体真正成为现代法治国家公共表达和民主协商的有效平台。第三,探索媒体、民意与政府之间的良性沟通机制。充分发挥“自媒体-传统媒体-全媒体-政府回应”[9]的新型沟通模式的效能,推进反腐倡廉等工作的深入开展,同时借鉴西方主要政党运用新媒体密切党群关系的经验,深化对新媒体监督的认识,加强网络监督立法,将网络监督纳入法治轨道。

结语

综上所述,运用新媒体密切党群关系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动态过程,归根到底要在实践中进行,要靠广大党员干部的亲身实践和不懈探索。我们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自觉加强党的建设和对新媒体的研究,既要实现、维护和发展好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又要尊重和回应民意,多和网民互动和交流,及时排除民怨、解除民困,使党和政府部门的领导功能与群众基础得以进一步巩固和强化。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9-51.

[2] 程曼丽.什么是新媒体语境[J].新闻与写作,2013(8):90-91.

[3] 丁柏铨,夏雨禾,等.新媒体语境中重大公共危机事件与舆论关系研究[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2(2):10-14.

[4] 高宪春.论新媒体环境下官方与民间舆论的互动[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0):169-173.

[5] 吕品.新媒体与党群沟通渠道的拓展[J].中国行政管理,2011(12): 20-23.

[6] 李春耕.信息化对党群关系的影响及对策思考[J].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08(9):18-19.

[7] 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42.

[8] 赵春丽.新媒体时代政府社会管理思维的新转变[J].社会主义研究,2012(1):56-60.

[9] 肖生福.“网络反腐”中媒体、民意与政府的互动分析[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11-17.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