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混乱与有序

时间:2024-06-19

黄妍 叶庄新

摘要:多丽丝·莱辛的小说《金色笔记》由“自由女性”和黑、红、黄、蓝四本笔记两部分交织而成,“自由女性”与四本笔记重复交替,形成网状结构,构成小说的整体框架。此外,小说还采用了明暗双线的两条叙事线索以及人称并置的双重叙事视角,使故事情节相互补充并不断向前推进,加上拼贴、蒙太奇等后现代叙事技巧的运用,使其在叙事整体上有别于情节有始有终、叙述逻辑连贯的传统小说。从该小说的特殊叙事结构、叙事视角以及叙事手法入手,探析其在叙事上的独特之处,可以鉴赏小说形式及内容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金色笔记》;网状结构;双重视角;拼贴;蒙太奇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4657(2023)03-0058-06

《金色笔记》(The  Golden  Notebook)是英国著名女作家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于1962年发表的小说,被瑞典文学院誉为“20世纪审视男女关系的巅峰之作”( 1 )。《金色笔记》一经出版就引发了文学评论界对于该小说相关的探讨,并在不同研究领域均取得了斐然的成绩。进入21世纪,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再度来袭,学界更加注重对艺术表现形式进行研究,由此,对《金色笔记》的研究逐渐从文本内容转向到小说的叙事形式。

国内最早对《金色笔记》的叙事形式进行突破性研究的是王丽丽与伊迎[ 1 ],她们从小说的叙事策略、解构手段和叙事主体等方面,论证莱辛通过现代主义的宏大叙事解构了固有的叙述模式,从而构筑她自己独特的“话语”。卢靖[ 2 ]发现“笔记”与“自由女性”之间相辅相成的独特性,指出“笔记”与“自由女性”是两种文学叙事诉求,二者构成了重写关系,是小说中特有的一种叙事策略,其与文本的叙事结构相呼应,反映了莱辛对当代小说艺术的叙事与虚构问题的思考。颜文洁[ 3 ]则另辟蹊径,表示小说整体类似变奏曲,通过主旋律“自由女性”与副旋律黑、红、黄、蓝四本笔记之间的变奏,反映了人物内心与文本建构,展示出人生的荒诞不羁与富有价值之间的相离与重合。郭亚培等[ 4 ]着重探究小说中现实与虚拟的双重叙事空间,认为对现实与虚拟空间世界的探索,可以明显地表现出小说的空间性,使小说的叙事形式与叙事空间紧密联系在一起。国外研究中,Roberta  Rubenstein[ 5 ]认为《金色笔记》的叙事结构打破了基于传统叙事模式而来的常规小说,实现了对旧话语模式的突破和对新话语模式的形塑。Jonah  Raskin[ 6 ]认为小说运用如电影镜头般跳跃的叙事手法真实展现了安娜分裂的自我,在该叙事手法背后展示的不仅是安娜个人的自我分裂,同时也是时代的崩坏与社会的异化。

莱辛向来对将《金色笔记》称为女性解放宣言书此类观点不屑一顾,原因在于她认为批评家们往往片面地解读文本。莱辛作为一名跨文化作家,受到非洲与英国双重文化的影响,她的目光不止步于妇女解放运动,而是放眼于文明高度发展下全人类的创伤与境况,因此,《金色笔记》通篇杂糅的都是时代发生的重大社会事件。受此启发,本文着重探讨以安娜为代表,小说中全人类普遍面临的精神困惑和情感创伤。通过综合与总结前人对《金色笔记》叙事写法的研究,尝试用更全面的角度探寻《金色笔记》叙事形式给内容带来的重要意义,以一种更全面的视角探究冷战时代背景下人物内心的混乱与渴望寻求的秩序。本研究首先从网状结构出发,将混乱的小说结构工整化,向读者证实看似混乱的小说内容里隐藏着严谨、富有逻辑的叙事结构,鼓舞人们在混乱的社会环境中也应不断找寻一切实现秩序的力量。其次,突破性地运用“隐性叙事”进程挖掘小说内部明暗双线互动所推动的情节发展,及叙事人称变换带来的思维切换,这两方面内容将打开对小说研究的新视角,引导读者同时关注造成安娜崩溃的内部原因以及外部社会环境。最后,尽管拼贴与蒙太奇两种叙事手法对于小说意义的探讨已并非完全崭新的内容,但本文将运用更典型的例子论证这两种叙事手法是如何在不断颠覆常规写作方式的同时,为小说注入新的内涵。本文将从看似杂乱无章的叙事结构、独特并行的叙事视角以及天马行空的叙事手法出发,探究小说凌乱书写的背后,莱辛渴望实现乱中有序、由分裂走向完整的时代寄托。

一、《金色笔记》的网状叙事结构

总体看来,《金色笔记》呈现为一个模式相同并层层叠加的网状结构,“自由女性”之后是并置排列的黑、红、黄、蓝四本笔记,紧接着新一章的“自由女性”后面同样为黑、红、黄、蓝四本笔记。完整的小说“自由女性”按照摩莉的儿子——汤姆的成长时间节点,分为五部分。形式分散、主题各不相同的笔记最后融为一本与小说题目相同的金色笔记。莱辛通过她的巧思将20世纪中期的重大事件无逻辑顺序地放进小说,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宏大的历史图景,也形成了莱辛小说中特有的行文结构。这一独特的行文结构正好与20世纪中期英国社会各方面分崩离析的现状相呼应,有力实现了结构与内容的统一。小说的整体结构如图1所示。

黑、红、黄、蓝四本笔记虽然在叙事内容上偶有重叠,但基本涉及的是安娜在不同维度上的生活。不同的内容被记载进不同的笔记表明安娜难以对一个故事进行完整的表达,破碎的写作模块从侧面说明安娜的写作障碍以及背后与之相应的精神崩溃。在最后一部分笔记“金色笔记”中,安娜过往的全部经历在脑海里一一闪现,马雪比旅馆里的安娜、惨遭保罗抛弃的安娜、加入英国共产党的安娜……往事重新浮现,安娜与她各个分裂的自我意识逐一相见,在精神极度崩溃的边缘最终能够直面完整的自己。金色笔记作为前文所有笔记内容的整合,它的出现表明安娜不再将非洲经历、政治、爱情等等看作一个个孤立的故事,安娜可以同时与不同场景下的自己相见,意味着她终于战胜了内心的分裂。

同时由于《金色笔记》整本小说在整体上由被切割的“自由女性”和没有完整逻辑线索的不同笔记构建,形成了独特的网状结构,因此小说故事具有强烈的破碎感和模糊性,使其区别于传统的线性叙事结构。在分裂破碎的网状结构下,“自由女性”的作者与笔记的作者安娜是否为同一人,以及莱辛是否通过小说内容向读者传递了更多隐藏的信息都具有不确定性。除了“自由女性”及四本笔记,作者没有对小说进行更加细化的章节划分,使小说在一开始并未向读者交待明确的故事走向。读者阅读小说时就像穿行于一片雾气弥漫的森林之中,在走到每一处紧要的故事节点上时,面临的总是一条岔路,而选择不同的岔路就将会走向不一样的故事情节,读者仅能依靠不断摸索才能领悟文中的深意。筆记不断被各种剪报、新闻记录填充,增加了小说的内涵和外延,读者对故事中的讲述者以及整个故事的把握也更充满不确定性,如此破坏固有的写作范式造成了阅读的延宕,并使整个故事更富戏剧性,因而充分显示出小说在整体文本结构上的混乱无序,象征着四分五裂的现实世界以及精神崩溃的人物内心世界。

二、《金色笔记》中的双重叙事视角

(一)隐、明双线进程交替

在《金色笔记》中,“自由女性”看似是一个孤立的故事,实则是《金色笔记》交代故事后续发展的一条暗线,自始至终与其他情节并列前行,在主题意义、人物塑造上与原有的情节内容形成对照补充。学者申丹将以上这一叙事现象称之为“隐性进程”[ 7 ]。

不少读者在初读《金色笔记》时会因其内容的复杂性,时空的不停交错,大量人物的轮番登场,以及现实与幻境的交汇而感觉整个文本的主旨难以把握。但是细读之后我们可以看到《金色笔记》实则包含两条故事叙述线索,一条是以“自由女性”为题的小說,讲述关于女作家安娜与好友摩莉及摩莉的儿子汤姆的故事;另一条则是关于同名女作家安娜,她的情人迈克尔和女儿简纳特的故事,这个故事以黑、红、黄、蓝四本笔记的形式呈现,涉及的内容更广,如黑色笔记中的种族隔离制度、红色笔记中的党政纠纷和各种暴乱事件以及黄色笔记中大多数人因战后信仰崩塌而引发的精神危机等等。同时,在最初的阅读中因小说整体结构较为复杂,读者难以迅速领悟到作品的真正主线是安娜本人写的四本笔记,“自由女性”是作家安娜另写的一部小说。其实在最后一部分蓝色笔记中,作者对“自由女性”这一条线索做出了交代。文中写到安娜因受到索尔的鼓励决定继续坚持写作。索尔为她起了个头,写下了“自由女性”小说中的第一句话:有两个女人单独待在伦敦的一套公寓里。因此,“自由女性”实则是在四本笔记发展之下又重新开启的虚构性的新故事,笔记与“自由女性”之间形成了一层嵌套关系。

与此同时,“自由女性”作为一条全新的故事线是伴随主线内容的“隐性进程”,这一进程是情节继续向前发展的助推器,颠覆了以往平铺直叙的描写策略,为故事最终的走向在一开始便埋下了伏笔。安娜与摩莉同样自诩为“自由女性”,但年纪略小的安娜却在小说“自由女性”中展示了对自我、对政党、对爱情更加充分完整的认识,这缘于“自由女性”中的安娜其实是建立在笔记中安娜之上的一种更加理想化的发展状态。荒诞不羁的罗德西亚(文中非洲的某个地方)之旅,卷入各利益派别之间的纷争纠葛,情人的抛弃,安娜的过往就是无数次碰到现实的钉子而不断被击溃的过程。“自由女性”中的安娜作为带有笔记中的安娜过往的经验而被建立起来的角色,两者在故事中的表现并不完全相同,小说情节也正是在两者不尽相同的角色演绎中向前推进。

此外,从叙事时间上看,“自由女性”与四本笔记的时间基本上没有重合,且“自由女性”故事的发生时间基本上在笔记之后。因此“自由女性”很像是安娜笔记故事的续写,形成与四本笔记内容的对照补充发展,表达了莱辛对于安娜后续成长的寄托和期望。这时的安娜仍因理想无法满足而痛苦,但此时的她更多地表现为客观理性面对世界。相比摩莉的儿子汤姆为获取自由而选择自杀,这种极端的方式更衬托出了安娜的不断成长。

(二)第一、第三人称转换

除明暗两条叙事线索外,《金色笔记》中不同的叙述人称也值得探讨。笔记部分以第一人称进行叙述,而“自由女性”以第三人称进行叙述,不同的叙述视角注定会呈现出不同的情节内容,阅读者对于安娜这一形象的认知也会随之发生转变。

在笔记中,安娜以内心独白居多,我们可以清楚窥见在不同时期的安娜真实的内心世界,有对于非洲之旅中同行伙伴维利骄傲冷漠的厌恶,对于情人迈克尔始乱终弃行为的鄙夷,对于同党伙伴虚假伪善面孔的唾弃。这是读者能完全看到的,所以在此处我们能够深入了解安娜真实又脆弱的内心世界。在这一个世界中,安娜因看到世界虚假黑暗的本质而变得痛苦不堪,内心也由此崩溃破碎。安娜迫切地想做出改变,摆脱她对非洲之行的虚伪的怀旧情结,渴望加入一个人人能够坦诚相待的政党,但她的抗争无一不以失败告终,最后她甚至再也无法从事写作,只能依靠零散的笔记表达她的内心世界。笔记讲述的就是安娜不断反抗的经历,这一段经历沉闷压抑,承载着的是安娜孤独的灵魂。

在“自由女性”中则采用了第三人称,读者被带入了一种全知视角,这一部分中的安娜表面上似乎独立清醒,她能清楚认识身边每一个人的性格和掌控彼此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机智但又不世故地周旋于不同人物之间。摩莉认为她和安娜都已然是真正自由的女性,但安娜却并不认同,在她看来,“我们是人,我们在历史上的定位纯属偶然,以为自己是一个伟大梦想极其重要的部分——这只是我们自己的想象。问题的关键是:现在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个伟大的梦想已经逐渐消失。为什么不承认失败呢?不承认失败差不多就是一种傲慢自大的行为。”[ 8 ] 55此时的安娜终于不再将自己的自由拘泥于经济独立,敢于和丈夫离婚或者拥有无数段性关系,这时的她认为真正的自由是承认自己的软弱,承认自己的欲望,敢于做真实的自己。

在第一与第三人称的交替运用中,读者既见树木,又见森林,既可得知安娜的内心世界,又能了解安娜所处的艰难环境。“自由女性”运用常规的写实手法,通过第三人称视角的平稳叙事,为我们展现了作为一个母亲、作家的日常生活。四本笔记则用第一人称记录了安娜波涛汹涌的内心世界,通过针对不同内容的笔记,引起叙事起伏和故事断点[ 9 ]。两种叙述人称的合并与重叠,使小说在突破线性叙事结构的局限的同时,吸引读者不断调整思考角度,深刻感受主人公情感的转变。

《金色笔记》最显著的特点便是“自由女性”的工整叙事与笔记中杂乱无章、时空交错的叙事形成的强烈对比。笔记中的“乱”突出了安娜精神上的崩坏,这是源于父权制、战争带来的心理创伤,是《金色笔记》的显性叙事。“自由女性”中的安娜情绪稳定、冷静克制,她也许是被生活磨平了棱角,也许是领悟到了生活的本质,但她终于开始接纳无法追求绝对自由的自己,于是叙述也变得平缓,这是《金色笔记》的“隐性进程”。而从第三人称的平稳叙事跨越到第一人称中的慌乱与不知所措,也同样暴露出安娜复杂的内心世界。在明线与暗线的轮流交叉叙述中,在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的轮回翻转中,安娜的真实的性格与崩溃的原因逐渐浮出水面,同时安娜也在不断认识自己并在认识的过程中得到治愈。

三、《金色笔记》中的后现代叙事手法

小说除了在总体结构上别具一格外,在局部的叙事上也运用了多种叙事手法,使小说更加变幻莫测,其中最为典型的两个手法就是拼贴和蒙太奇。

(一)延展文本的拼贴手法

拼贴指在文本中插入引语、隐喻、外来表达方式及非词语的成分的一种方法。拼贴不仅是一种写作技巧,而且它的运用与后现代的人文背景也密不可分。因此,倘若能够明了《金色笔记》中拼贴写作方式及其背后的意义,则更有助于充分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以及莱辛试图通过小说想表达的时代诉求。

《金色笔记》中穿插了大量的剪报内容及作者的涂写,其内容不仅涵盖了社会的方方面面,還映射出作者濒临崩溃的精神状态。在笔记最初处有一段引言性的文字,“第一本笔记,即黑色笔记,一开始便乱涂乱画,稀稀拉拉点缀着一些音乐符号,一些高音符号和&形的标记,重重叠叠地变来换去。接着是一个环环相扣的复杂图案,再后面是文字:黑色;黑,它太黑了;它是黑的;这里存在着一种黑。”[ 8 ] 59其首先强调笔记在内容上的混乱,它们一开始甚至不是文字而只是一些符号的随意书写叠加,暗示作者在进行笔记记录时思绪的杂乱无章,以至许多想法都难以用语言去表达,早早就为作者患有“写作困难症”埋下了伏笔。同时它还不断反复强调“黑”这个字眼,经过通篇阅读之后,可以注意到黑色笔记除了讲述的是安娜在非洲的经历以外,她还流露出这段回忆是看不到希望的黑色深渊。

运用拼贴,可以在不破坏作者原有叙事的基础上增添更多的内容,可以看作笔记总体叙事结构的概括或小说内容的投射。引言处所用的拼贴是对安娜心境的反映,同《红楼梦》中的人物判词一样,是对安娜身处黑暗旋涡但却仍为此奋力挣扎的隐晦暗示。除此之外,黑色笔记满满记录了从1955年至1957年的剪报,这些剪报的内容涉及当时骇人听闻的政治、经济、人权争斗等,不稳定的世界局势让人心惶惶,看似杂乱无章的拼贴实际隐藏着作者将现实融入小说的巧思。在1969年的一场采访中,莱辛讲到:“《金色笔记》发生在一个一切都在破碎的时代……自从在广岛投下原子弹后,世界就开始四分五裂。”[ 10 ] 81大量运用的拼贴也使文章本身四分五裂,虚拟世界与社会现实之间构成了一种超越时空的平行关系。

拼贴技巧下的叙事还具有很强的随意性、零散性和片段性,小说也在很大程度上依靠这种特性对信息进行补充。黄色笔记是一篇以《第三者的影子》为题的虚构小说,讲述了爱拉与保罗相遇相爱,但爱拉又最终惨遭保罗抛弃的故事。就故事情节而言,这与“自由女性”中安娜和迈克尔或安娜在黑色笔记中的生活记录相同,并无二致。但此时运用了拼贴,写作者在黄色笔记中不时加入安娜对《第三者的影子》这一故事中爱情观的看法,以及与爱情相关的十九篇短篇小说进行比较对照,从多角度客观分析自己的感情生活,由此让黄色笔记从原本的故事情节中跳脱出来,形成了《第三者的影子》-《黄色笔记》-《金色笔记》嵌套的逻辑,故事中又有故事,使情节更加充实。叙述者的视角开始转换,也使整本书的发展走向变得难以预料。同时,不断增补的拼贴内容是莱辛极力想展示内心真实世界的需求。拼贴改变了原本应该工整严谨的行文叙事,使小说的叙事充满极强的跳跃性和混乱性,正好折射出了作者本人焦躁不安的心境以及造成这一现象背后不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流转时空的蒙太奇手法

蒙太奇这一手法起初广泛应用于电影中,摄影师为了营造一种独特的电影效果而通过镜头组合将各种角度、距离、空间以及时间因素结合起来。在小说中运用这一技巧同样可以跨越时间与空间的局限。《金色笔记》中多处有从某一场景瞬移到另一场景的情况,在黑色笔记中,一则时间为1959年11月11日的日记讲述了一群路人与一只鸽子的故事。一名路人因一脚踢死了一只正在路中央漫步的家鸽而引起一位妇人的不满和其他路人的注意,短短篇幅的故事就使怕承担责任、旁观拱火以及面慈心狠的人物和其背后的社会百态清晰展现出来,这样一个小插曲折射的是当时并不融洽的社会环境[ 8 ] 405。鸽子代表着和平,被踢死的鸽子暗示被破坏的和平。人们因鸽子之死而纷纷驻足是因为惋惜鸽子的死亡或和平的消逝吗?事实却并非如此,每个在街道上的人都蒙上了一层假面,人人都冷漠且做事怀有自己的私心,反映的是二战结束后大多数人精神上的荒原和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故事最后,那个看似为鸽子鸣冤的妇人提着鸽子,低头厌恶地看着从鸽子嘴里流出的一滴滴黏糊糊的鲜血,表面正义者的真正目的并非伸张正义而是泄私愤,鸽子仿佛只是她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让人不寒而栗。

画面一转,关于鸽子的故事又通过安娜的一篇日记进入到了另一个场景,是关于安娜在非洲的经历。为了给马雪比旅馆的布斯比太太打野味,安娜、保罗、维利、玛丽罗斯等一行人闯入了一片森林,大家在炎炎夏日中对森林里面的鸽子进行了一场血腥残酷的屠杀[ 8 ] 407。然而在这一则故事中没有具体的故事情节,讲述的是他们在打猎期间不同的行为举止,展现了他们对各自人生境遇的不满和对生活百无聊赖的态度,这一群人能够产生交集并非出于彼此之间的友善关爱,而是因为大家都对自己的生活感到消极疲惫。打完猎后,他们因受不了毒辣的太阳而回到了旅馆,鸽子鲜血的气味又使他们感到恶心,于是所有人在没打一声招呼之后便一哄而散。人和人之间的距离因猎奇的事件而拉进,就像路上遇到踢死的鸽子或对鸽子进行屠杀。正如小说前文所述,他们这一班人是偶然凑合在一起的,只要战争一结束,他们就不会再聚集在一起,他们谁都知道,并且极其坦诚地承认:他们之间没有共同语言[ 8 ] 67。于是刺激感官的事一消失大家又继续保持距离与疏远,人心的空虚始终无法被填补,整个社会环境又使人难以放下防备。两个故事的最终结局都是人心涣散,大家各自奔忙。

运用蒙太奇使故事在叙述上打破了原本时空的限制,安娜可以自由穿梭于往昔和现实之间。错乱的、非连续性的、戛然而止的镜头式语言给人一种新颖和错乱的感觉。现实与往昔并存,此时此刻的经历勾起了安娜对过往的回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疏远未曾改变,正是这一恒定的特点能够跨越时空的阻隔将英国与非洲的故事相连。莱辛通过打破时间的线性结构将历时叙事手法与共时叙事手法一起融合于小说之中,现实时间与历史时间随意颠倒使现实空间与历史空间随意颠倒,使现实空间不断被分裂成了碎片,从而让作品摆脱了传统时间叙述模式的束缚。

《金色笔记》中最后一篇金色笔记则把蒙太奇写法运用到了极致,将主人公安娜的过往与现在合为一体,使她本人的所有成长经历全景般展现在我们面前,过去与现在相互交融,就像不断闪现的镜头快速回顾了她的人生。在这一放映银幕上,安娜又重新与老熟人相遇——保罗与爱拉、迈克尔与安娜、茱莉亚与爱拉、摩莉、苏格大娘、汤姆等等,滚动的播放镜头让安娜快速浏览了自己生命的各个阶段,蒙太奇手法让安娜自由穿梭于往昔和现实的同时也让读者的思维紧随其后跟着往返,作者在向我们展示安娜支离破碎的生命的同时也让我们看到安娜有意将分裂合并为完整的决心。

四、结语

莱辛曾立志要像托尔斯泰写俄国、司汤达描写法国那样[ 8 ] 5,以更宽广的视野触及二十世纪中期的时代脉搏,反映整个世界政治、经济、人文的风云变幻。《金色笔记》横空出世,网状叙事结构使小说摆脱了以往现实主义小说如实客观的写作追求,让人物在蜿蜒的小径中曲折发展,充分反映那个时代下人们迷惘、犹豫不决的精神状态。小说明、暗两条叙事线索使情节的发展形成对照补充,在人称的不断转换中,吸引读者去不断挖掘文章的深意。同时,拼贴、蒙太奇等叙事手法则使故事发展脱离原本的预设轨道,让故事内容更加丰富。这样一部看似杂乱无章,实则逻辑严密、秩序井然的小说背后,暗藏的是莱辛也渴望获得某种统一、秩序的心情。

以上三种叙事手段的并行研究,实现了对小说从混乱中找寻秩序的追求。而《金色笔记》叙事形式的研究,则牢牢把握住小说的主旨,实现了对主人公安娜的性格的深度剖析。历经战争,受父权制压迫的安娜渴望自由,但又让安娜陷入自由的狭隘定义之中。莱辛用颠覆式、杂乱的写作手法讲述了安娜因渴望自由而精神错乱,到逐渐摆脱自我偏见,重获内心的秩序,并最终获得自由的人生经历,向我们说明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发生剧变,我们都应努力也定能找寻到心中的秩序,从而收获内心的充实与平静。

注释:

(1)2007年,瑞典学院将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多丽丝·莱辛,颁奖词称《金色笔记》为“一部先锋作品,是二十世纪审视男女关系的巅峰之作”。

参考文献:

[1]  王丽丽,伊迎.后现代碎片中的“话语”重构——《金色笔记》的再思考[J].当代外国文学,2006(4):140-144.

[2]  卢婧.叙事的“焦虑”——《金色笔记》中“重写”的考察[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1,64(4):95-100.

[3]  颜文洁.双声部结构的变奏曲:《金色笔记》的文本意义生成机制[J].外国文学研究,2013,35(5):135-140.

[4]  郭亚培,苗春雨.后现代主义视域下《金色笔记》叙事评析[J].语文建设,2017(14):43-44.

[5]  Roberta Rubenstein. Going on fifty:Doris Lessings The Golden Notebook[J]. The Womens Review of Books,2012,29(5): 24-26.

[6]  Raskin Jonah. The Golden Notebook: Doris Lessings rendezvous with the zeitgeist[J]. Dissent, 2013, 60(1):75-79.

[7]  申丹.“隐性进程”的独特性和其要求的叙事理论拓展[J].叙事研究,2020(00):49-64.

[8] 多丽丝·莱辛.金色笔记[M]. 陈才宇,刘新民,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4.

[9]  李玉娜.迷宫的尽头——莱辛《金色笔记》的叙事空间构建[J].语文建设, 2016(8):37-38.

[10]  Fahim SS. Sufi equilibrium and the form of the novel[M]. New York:St. Martins Press, 1987.

Disorder and Order:Analyzing the Narrative Structure, Perspectives and Techniques of The Golden Notebook

HUANG Yan,YE Zhuangxin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 350000,China)

Abstract:The Golden Notebook written by Doris Lessing consisted of two parts, ‘free women and four color coded notebooks in black, red, yellow and blue. The free women is part alternated with the above four notebooks, forming a net structure and the overall framework of the novel. Besides, the novel adopts two narrative clues of ‘light and dark and double narrative perspective of personal juxtaposition, so that the plots can be complemented and move forward continually. Coupled with the use of post-modern narrative techniques such as collage and montage, the novel differs from the traditional novel featured with coherent and chronological plot in narrative. This paper will dedicate to the novels narrative structure, perspectives and techniques, through exploring its unique features in narrative to appreciate the charm of the form and content in the novel.

Key words:The Golden Notebook; net structure; double perspective; collage; montage

收稿日期:2023-01-06

作者簡介:黄妍(1998-),女,湖北荆门人,福建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叶庄新(1968-),女,福建福州人,福建师范大学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英国文学与莎士比亚研究。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