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试论冯桂芬对前人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时间:2024-06-19

龚雪敏

( 贵阳中医学院 社会科学部,贵州 贵阳 550025 )

试论冯桂芬对前人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龚雪敏

( 贵阳中医学院 社会科学部,贵州 贵阳 550025 )

一种新思想的产生,是建立在对旧思想吸取的基础之上,表现为对旧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冯桂芬作为生活于晚清中国转型时期的思想家,对前人有颇多的继承与发展。

冯桂芬;思想;继承与发展

一、冯桂芬简介

冯桂芬(1809~1874),字林一,又字梦奈,号景亭,江苏吴县人,近代著名的政论家、思想家。冯桂芬出生在一个大地主家庭,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儒学教育且天资聪颖、博览群书。道光二十年(1840),中一甲二名,俗称榜眼,从此晋身仕途。他先被授翰林院编修,之后担任过顺天府乡试同考官,又改广西乡试正考官,后因母亲和父亲相继去世,回省丁忧,此后逐渐淡出政坛,1860年辞官。冯桂芬生活和从政的年代,正是中国社会发生剧烈变化的年代。在内忧外患中,清政府的腐朽显露无疑,西方文明的冲击使统治阶级内部开始出现分裂,涌现出了像龚自珍、林则徐、魏源这样头脑清醒、具有忧患意识的开明人士,开始为挽救民族危机而呼吁改革内政,学习西方。冯桂芬是继他们之后出现的又一位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的知识分子。他一生著作很多,其中又以《校邠庐抗议》最为有名、最能体现其政治思想。而他的思想又表现出对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的继承,及对魏源“师夷制夷”思想的发展。

二、对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的继承

顾炎武,江苏昆山人氏,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生,卒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初名绛,字忠清,后更名炎武,改字宁人,世称亭林先生。他是明末清初著名的“经世致用”思想家,梁启超将其誉为“清学开山之祖”[1]56,并将其贡献归结于“生平最注意的经世致用之学”。

“经世致用”本为儒家学说所倡导,孔子说:“诵《诗》三百,援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2]109这是圣人在告诫弟子,背诵大量的书籍并不是为学之道,学而能“达政”,能“专对于四方”才是治学的最终目的,其中强调了“学以致用”的重要性。在个人著述中孔子也全心注入经世之学。儒家的经典文献“六经”内容广涉伦理学、政治学、历史学等经世致用的学问。但随着历史的发展,统治阶级出于维护封建统治的立场,没有让儒学中的经世致用思想得到发展,科举取士使读书人整日埋首故纸堆,空谈性命、专注名物训诂、文字考据,而对生民之艰辛、四海之穷困缺乏应有的关注,久而久之渐养成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习惯。

“经世致用”作为一种时代潮流登上历史舞台,是在明末清初时。《辞海》解释“经世致用”时载:“经世致用,明清之际主张学问须有益于国家的学术思潮”。顾炎武就是这种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首先对宋明理学的空疏清谈展开猛烈抨击,主张把学术研究与解决社会问题紧密联系,注重实效。他治学广博,围绕与国计民生有关的问题进行研究,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并著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等书。《日知录》是顾炎武最重要的代表作,他的学术思想和见解,在书中得到了比较系统的发挥,他大力提倡“经世致用”,留心观察社会弊端,深入思索,寻找解救办法,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3]757,后被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他的学风对清代学者影响很大。

作为清末的一位先进思想家,冯桂芬对顾炎武这位思想上的先行者十分仰慕,在其政论代表作《校邠庐抗议》诸篇的阐述中,冯桂芬都引用顾炎武的话作为立论依据,在《变科举议》中,他说:“顾氏炎武谓科场之法欲其难,不欲其易,诚哉斯言!”[4]178;在《复乡职议》中他引用了顾炎武关于“大官多者其世衰,小官多者其世盛”[4]91的观点;在《复宗法议》中,他又引证了顾炎武关于“庶民安,故财用足”,“收族之法行,而岁时有合食之恩,吉凶有通财之义”[4]168等观点。此外,冯桂芬还援引了《日知录》中对古今制度沿革的研究心得,与清代的科举、漕运等制度加以对比和分析。从冯桂芬字(林一)、号(景亭)来源于顾炎武亭林先生的世称来看,他的确把顾亭林作为自己人生追求的一种目标了。事实上,在当时有许多人就把冯桂芬看作是第二个顾亭林。冯桂芬好友吴云道:“欲求贯穿群经,网络百代,明体达用,卓然无愧为通儒者,在国朝必首推亭林顾氏,后二百余年而有校邠先生”,而顾炎武“经世致用”的思想作风更是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冯桂芬治学广博,吴云称其“不屑以章句自囿,举凡天文、舆地、兵制、刑法、盐铁、河渠、钱漕、食货诸书,靡不极虑专精,务欲推究其本原,洞彻其微奥,隐然负拨乱澄清之志”[5]序。吴大澂称其:“经史而外,天文、舆地、算学、小学、水利、农田,无不精究,而尤谙于历代掌故,于文无所不长,诗古文辞、骈体制艺无不卓然自成一家,而尤达于经世之学”[5]序。冯桂芬除治学广博外还务求实用,李鸿章称其“君于学无所不窥,而期于实用。天下大计,无日不往来于胸中,其于河漕兵刑盐钱诸政,国家条例源流,洞达而持之介然”[6]28;“精思卓识、讲求经济、好学深思、博古通今、喜为经世之学。综其所长,于盐政漕务,尤为洞悉源流。唯持论务求刻 ,不无偏依。”[7]44冯桂芬在治学态度和追求学问的方式上,确实是继承了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

三、对魏源“师夷制夷”思想的发展

魏源(1794~1857),字默深,湖南邵阳人,清代著名的经学家、史学家和思想卓绝、锐志进取的改革家。他出生时,清朝统治已经盛极而衰,社会隐伏着严重的危机,两年后便爆发了大规模的白莲教起义。从此,国家进入多事之秋。面对晚清统治的腐败、民族危机的沉重,他大胆批判现实社会,倡言改革,成为与龚自珍齐名的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他一生著作很多,其中以《海国图志》最富盛名,影响也最深远。正是在这本书中他提出了著名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主张。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向西方学习的口号,它开启了向西方寻求真理的伟大而漫长的历程。

冯桂芬与魏源是好友。魏源年岁虽比冯桂芬大,但他们有同样的游幕经历。冯桂芬在陶澍、陈銮、裕谦处作幕友时,魏源也差不多同时在这几人的幕中办事,冯桂芬在北京任官时,曾与魏源一同修褉,祭祀顾林亭。他们思想中有许多接近之处,魏源编《海国图志》,冯桂芬虽曾有颇为严厉的批评,但对其中提出的“师夷之长计以制夷”思想是非常欣赏的。在《制洋器议》中冯桂芬说:“魏氏源论驭夷,其曰‘以夷攻夷、以夷款夷’。无论语言文字之不通,往来聘问之不习,忽欲以疏间亲,万不可行;且是欲以战国视诸夷,而不知其情事大不侔也。魏氏所见夷书、新闻纸不少,不宜为此说,盖其生平学术喜自居于纵横家者流,故有此蔽。愚则以为不能自强,徒逞谲诡,适足取败而已。独‘师夷长技以制夷’一语为得之。”[4]198在冯桂芬看来,“师夷长技以制夷”在当时确实是中国实现自强的最好办法。

除对魏源“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思想表示赞同外,更重要的是,冯桂芬还对此思想有所发展。魏源“师长”说的着眼点在于军事技术,认为:“夷之长技三,一战船,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8]869

关于学习的方式,魏源尽管后来主张自己办工厂造军舰、枪炮,可他首先强调的还是购洋枪洋舰。冯桂芬对此有更深一层的认识,他不主张俯首帖耳地居于任人摆布的地位去求“强”,而是在求“强”中强调“自”的地位。冯桂芬认为学习外国的“坚船利炮”应该逐步掌握其科学技术,达到能“自造、自修、自用”的目的,“或曰:购船雇人何如?曰:不可。能造、能修、能用,则我之利器也;不能造、不能修、不能用,则仍人之利器也。”“借兵雇船皆暂也,非常也。目前固无隙,故可暂也,日后岂能必无隙?故不可常也。终以自造、自修、自用之为无弊也。”[4]200他特别强调自主自强的重要性,设想先从洋人手中购买先进武器、船只,然后派人仿造,再从其中研究出新的技术,实现自己的设计、自己的制造,最终超过洋人的新式武器和兵船,正如他自己所说学习西方要:“始则师而法之,继则比而齐之,终则驾而上之”[4]199,且对此充满信心:“中国多秀民,必有出于夷而转胜于夷者”[4]210。就“器技”而言,冯桂芬也不仅仅看到了西方军事器械之精良,还看到了其他机器与技术。他闻西人地动新术,认为“可资以授时”;闻西人海港刷沙,说“其法甚捷”,主张用来疏浚河道;了解到西方农具、织具、百工所需多用机轮,用力少而成功多,称“是可资以治生”[4]210。

总之,冯桂芬主张凡一切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科学技术都应在学习之列,较之于魏源单就“坚船利炮”进行学习,冯桂芬的眼界是要开阔得多。

[1]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

[2] 孔子.论语[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2.

[3] 顾炎武.日知录集释(中)[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4] 冯桂芬.校邠庐抗议[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5] 吴云.显志堂稿[M].光绪二年刊本.

[6] 李鸿章.冯桂芬墓志铭[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7] 牛秋实,等.李鸿章幕府[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8] 魏源.魏源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3.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Predecessors’ Thoughts By Feng Guifen

GONG Xuemin
( Department of Social sciences,Guiya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Guiyang,Guizhou 550025,China )

A new thought is based on an absorption of the old thought,presented as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old thought. Feng Guifen is a thinker living in the transitional period of China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whose thought has inherited and developed much of the thoughts of his predecessors.

Feng Guifen,thought,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K256

A

1673-9639 (2016) 05-0109-03

(责任编辑 黎 帅)(责任校对 白俊骞)(英文编辑 谢国先)

2015-07-05

龚雪敏(1986-),女,贵州铜仁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古代思想史。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