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李朝旭,师小蕴,郑旭东,李志刚
( 1.广州体育学院 广州 510500;2.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广州 510420 )
“潮汕”一词出现于民国之后。民国之前,潮汕地区为潮州府所管辖,独特的潮州文化在这之前便已形成。近代,汕头开埠,经济繁荣,潮州、汕头并荣,出现并广传“潮汕”一词,潮汕文化开始流行。潮汕文化是操潮州方言的潮汕民系的文化,主要由祖居在潮汕地区的人们或从这里走出去的潮汕人所共享,是岭南文化的主体内容之一。潮汕地区是潮州、汕头、揭阳三市的合称[1]。现潮汕经济发达,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潮汕人居住在“省尾国角”,三面环山,一面朝海的地理环境未变,对传统的认同感与群体的凝聚力,是潮汕人生存的需要。在潮汕文化的孕育之下,潮汕休闲体育表现出了明显的地域特色。最近,潮州、汕头两市市委宣传部提出了共同的口号:潮汕文化要与时俱进,要开放兼容,潮汕文化需要创新[2]。潮汕人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思维观念,正面临着新一轮的调整和改变。潮汕人已接受并热衷于现代社会的休闲新概念,即:特色文化休闲。体育休闲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人们生活、工作、娱乐甚至交朋结友等密不可分。体育已成为潮汕人民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主动参与是潮汕人民对体育的态度。由此,对潮汕文化背景下的休闲体育文化的挖掘与创新就显得格外重要和迫切。
在调研过程中,听取了潮州和汕头两市、六县,共计16个乡、镇、村的体育局、文化局及其主管部门领导的经验介绍;走访了潮州、汕头、揭阳三市社区、广场、村寨的健身娱乐场所;了解了市体校运动队、社区民间队伍等组织、训练和运作等情况;专题访谈了汕头大学和韩山师范学院从事潮汕文化研究的专家和学者;通过发放问卷的形式调查了主要健身场所中热衷于健身和休闲运动的集体和个人。共发放问卷1000份(汕头300份、揭阳200份和潮州500份),回收910份,其中有效问卷898份,有效回收率为98.7 %。
1.潮汕民众的体育情结
与其他地区相比,潮汕民众的体育情结具有明显的侨乡人民的体育价值观。主要体现在:乡土情结、民族自信心和民族情结、休闲娱乐、社会效应、健身保健和美育体验。
乡土情结。潮汕语言是该地区人们的名片,能把使用该种语言的人们聚集到一起。同时依托体育活动搭建的平台,人们之间可以保持持续交往的个体和集体行为,促进村寨间人际关系的和睦,增进村寨、群体之间的凝聚力和集体主义精神,继而扩大社会交往范围,甚至获得新的商业信息,把握经济发展的契机。
民族自信心和民族情感。潮汕侨区和侨民,由于特殊历史所形成的地域文化,异国他乡的艰辛奋斗史,以及中国近代历史背景对海外华侨经济和政治地位的影响等,他们具有强烈的国家和民族情结。而体育运动更是从中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体育竞赛的影响力(如北京奥运会),让他们看到了国家的强盛和民族的未来。
休闲娱乐价值。体育进入休闲、进入娱乐是社会发展和生活质量提高的一个重要标志[3]。体现了潮汕民众通过体育改善生活质量,提高生活水平的愿望,也折射出潮汕人通过运动场上的竞争,锻炼意志、修炼品格、展现勇于开拓精神的地域文化特征。
社会效应价值。潮汕地区普遍存在着宗教迷信、铺张浪费等不良风气,业余生活充斥着聚众赌博等恶习。随着教育的普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群众体育的蓬勃发展,丰富多彩、积极健康的休闲生活方式成为了潮汕人新的娱乐方式。
健康保健价值。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潮汕人民社会交往的空间增大,同时由于外来文化的影响,人们开始关注体育与健康的关系,注重身体形象的塑造。
美育体验价值。体验美、欣赏美和感受美是体育美育和情感体验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是体育所需求和蕴含的情感。深受侨乡文化影响的潮汕民众,一方面,在意体育活动带来的喜悦、兴奋、满足、自由等体验,另一方面,由于侨乡体育的历史功效,区域体育的历史传统,古往今来,由政府和民间组织的高水平赛事、自娱自乐的业余传统比赛等较为频繁,使得潮汕民众对各种体育运动具有较高的欣赏水平。
2.健康意识
潮汕人四季都重视养生。春天,人们到野外踏青迎接春天,不少老年人利用早春的“雨纷纷”,在自家阳台上种下香花盆景,为了防止“倒春寒”,人们谨记“正月寒死牛,二月寒死马,三月寒死老历假”的古训,不敢早早地脱下冬衣[4]。夏天,人们为了防暑降温,在自家庭院中种下可以消暑的莲,到市场购买鲜茅根、鲜芦根等清暑药。习惯健身的潮汕人,更是将晨练时间提早,天蒙蒙亮就到户外空气清新、环境好的地方舞动拳脚。八月金秋,潮汕地区的“秋老虎”还让人觉得有时酷热胜过夏天。人们习惯用雪梨、哈密瓜、沙参玉竹水清燥解热,防止嘴唇出现“浮热泡”[4]。九月深秋,潮汕出现“阵雨阵冷”的气候,人们懂得“秋揭”的意义,不马上穿衣,认为暑热之气未尽,不能多穿而“捂紧”,同时,在“九月乱穿衣”中,还会依据个人不同的体质给予区别对待。
为了使人们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潮汕地区的电视、报纸和健康教育所通过举办讲座、开辟专栏等方式进行健康科普宣传。如《潮州日报》健康周刊成为很多潮州市民的健康顾问,该刊登出的“健康故事”成为不少市民的健康指南。他们已不满足于温饱、医疗,开始寻求积极的健康促进方式,其生活方式具有了明显了运动休闲特征。每天清晨,在潮州的滨江长廊、西湖山麓、潮州大道绿化带、开元广场、中山路老干部活动中心等公共区域汇集了晨练的老老少少。
但调研过程中发现,潮汕地区健康普及和卫生科普工作的重点还是局限于城镇社区,城乡差别较大。潮汕人的健康行为和习惯与广东其他地方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如在公共场所抽烟、随地吐痰、酗酒等,需花大气力矫正。
潮汕地区的体育管理模式具有多样化的特点,目前主要采用以下四种模式。
模式一:文体局
由原文化局和体育局合并,一把手由主抓文化建设的原文化局长担任。其优势主要表现在文化和体育和谐共生共长,全市上下一盘棋,有计划、有组织,便于协调和落实。在潮汕地区,文化建设的影响力远胜过体育工作,导致合并后的体育工作成为文化建设的附庸,整体安排要让位于文化方面的大型活动。主要表现是经费投入不足,竞技体育难以开展,群众体育和全民健身活动等组织化程度低,发展不均衡,部分协会名存实亡。
模式二:体育局
延续了原体育运动委员会的功能和模式,体育工作从市、县、乡、村等可以一抓到底,没有其他环节,便于全盘跟进过程和效果。如饶平,经济相对落后,体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但布马舞却开展得有声有色,还舞上了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布马舞由当地农民利用业余时间训练,比赛和表演,同时为村民的交往提供了平台。如布马舞开展很好的黄冈镇霞西村,就是一个和谐的集体,以加工业、手工制造业带动布马舞的开展。
模式三:教体局
教育局和体育局合并,由原分管教育的局长担任一把手。教育工作体系庞大、复杂而重要,关系到国民素质的提高和未来建设者的培养,在此大环境下,体育工作面临边缘化的处境,从而导致体育工作人员信心不足,主动性不强。
模式四:宣传部
原体育运动委员会或体育局归属宣传部,在宣传部的统一部署下,开展当地的体育工作。
在调研中发现,体育工作开展的实效与其模式和运行机制有直接关系,而体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亟需体育局行政地位上的独立。
1.侨乡特色
潮汕地区是广东省的主要侨乡,旅居海外华侨、外籍华人约超过 120万人,足迹遍及五大洲,大部分聚居于东南亚诸国,港澳台同胞约50万人[5]。改革开放后,随着侨务政策的落实和改革,华侨、港澳台同胞慷慨解囊,捐资兴办家乡公益事业。体育工作中的侨乡特色主要表现在:第一,建体育场馆。海外侨胞捐建学校的同时,配套建学校体育场地。如潮州市,1981年~1986年,建学校134所,400米标准田径场2个,200米田径场9个,游泳池1个,篮球场64个,礼堂兼风雨操场28个。第二,侨胞捐资发展传统体育活动。如潮州市庵埠镇,1989年全镇共有龙舟51条,其中侨胞资助建造的有35条,另捐训练经费6万多元[5]。现端午节龙舟竞渡已成为当地政府“以龙舟唱戏,经贸塔台”拉动区域经济产业的一块响亮名片。第三,兴办体育产业链。香港同胞林伟民先生在南春投资办了潮汕地区第一个生产高尔夫球袋的工厂,后又捐资组建了南春中学篮球队(后为潮州市代表队),以工厂名称冠名。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体育产业化道路。
2.社会化特色
潮汕地区是广东省最早形成体育社会化特色和规模的地区之一[6]。进入80年代以后,潮汕地区非常重视发展社会体育,认识到社会办体育是适合潮汕区域情况的体育发展模式。主要形式有:第一,部门独办体育。教育、工会、青年、妇联等部门举办体育竞赛活动,从宣传发动到组织竞赛均由部门自己负责。第二,厂矿、企业赞助体育。如1982年,汕头地区少年男、女篮球赛,潮安县第一建筑工程公司、潮安县第一绣衣服装总厂赞助经费3000多元,把比赛奖杯命名为“建筑杯”和“服装杯”,开创了潮汕地区企业赞助体育赛事的先河。1983年~1989年,是社会办体育起步艰难的阶段,潮州市赞助经费达28万多元[5]。第三,民办体育。潮汕地区第一支民办运动队伍,最先在“体育之乡——庵埠”出现。1984年,庵埠部分干部、职工、学生自发组织了一支篮球队——联青篮球队,并实行“三自”(自愿组织训练、自筹经费、自找对象交流比赛),以后,“三自”性质的运动队越来越多,项目涵盖越来越广,从根本上改变了潮汕地区的体育现状。
潮汕人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和三个次特征,被称为潮汕民性,即:善于经商、勇于开拓、高度的凝聚力三个基本特征;重文轻武、重实用轻玄想、重经济轻政治三个次特征[1]。潮汕休闲体育运动的参与对象是潮汕人,人的性格对运动项目具有主导、支配作用,从而使运动具有了某种性格。
1.精明机巧,温和中夹杂着刚烈、豪放、坚韧——兼容性
潮汕文化的主体是中原文化,但中原文化是作为移民文化进入潮汕地区的。姑且不言移民文化本身在长途的跋涉和乱世的颠沛中,观念和习惯都受到了挑战、考验、修改和变通,大大不同于中州本土的原生文化,就是在中原文化入主潮汕之前,潮汕便早已有一个百越文化的存在。历史像个大熔炉,中原文化的古朴和豪放,百越文化的精明和慎密都囊入其中,历经碰撞、调和之后形成了独特的潮汕文化。潮汕人的生活节奏是缓慢的,最普及的运动是慢跑、散步、太极拳、木兰扇、象棋、体育舞蹈等对抗小的项目,同时还有社区或协会等开展舞狮、英歌舞、布马舞等威猛的传统体育运动,跳水、龙舟竞渡、羽毛球、登山等需要冒险和坚韧意志力的比赛也同时并存。人们最喜欢和参与最多的休闲项目依次是慢跑、羽毛球、太极拳、乒乓球,折射出潮汕人性格中精明、机巧、细致、温和、沉稳的一面。
2.好看、好练、好推广——务实性
综观潮汕体育运动开展现状,有两个主要特征:
第一,单打独斗的运动项目,普及程度明显优于集体项目。竞技体育领域在全国创下数个第一的是跳水、举重、乒乓球,现优势项目依然是跳水、乒乓球、象棋和围棋。休闲体育项目以慢跑、太极拳、羽毛球等为主。
第二,好看、好练、好推广的项目替代了传统的体育项目。太极拳、羽毛球、乒乓球、篮球、排球、足球、游泳、健美操、体育舞蹈等在全国普及程度高的项目,占据了潮汕休闲体育项目的83.7%。类似象棋、围棋、英歌舞、舞狮、秋千、布马舞等历史悠久的传统体育项目,因练习过程枯燥、繁琐、成本高,在公共场所练习还让人感觉“另类”(不时尚)等,其休闲功能没有被人接受和认可,目前由集体组织、以文化传播的形式延续着。
上述种种,印证了潮汕人世代相传的一个普遍特点,就是重经验,善实践。主要表现在:重实际经验,轻学术思维;好胜心强,凡事都强调自己苦摸索,评判是非多以自己的实践为依据,不易接受别人经验,缺乏合作精神;埋头苦干、刻苦耐劳、百折不回,但易满足于急功近利[1],导致经济生活的投机性,社会生活的庸俗实用主义,大规模干大事的气魄显得不足。
3.以平民性和草根性为价值取向——独立性、抗争性、平民化
平民性、草根性的主要表现就是独立性和抗争性。潮汕历来都存在一种“山高皇帝远”的独立心态。历史上百越民族抗拒和疏远汉族宗族统治的斗争,虽然都被镇压了,但其精神斗志,则被遣戍和逃难避祸的汉族移民悄悄接受,并逐渐内化为这方水土一种散漫不羁、离叛走险的民性[5],对其独立意识的强化有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潮汕人吃苦耐劳、忍辱负重,凡事从低起点、基础性工作做起,具有拼死一搏心态者比比皆是,其平民性和草根性性格明显。如移居海外的潮汕人,均抱着谋求独立发展的雄心,勇敢开拓另一片生存空间,成就了许许多多华侨工商企业家。
现流行于中、上层社会中的贵族类休闲体育项目,如网球、高尔夫、瑜珈等,尽管时尚、新颖,普及面广,但并未引起潮汕民众的太多追捧和关注。他们参与休闲体育运动的动机主要是强身健体、娱乐消遣、社会交往,节省医疗开支,提高生活质量,塑造良好形象等。潮汕民众练习时使用的场地设施,以公益体育设施和公共区域为主,练习者用于体育消费排在首位的是购买运动服装、鞋帽,排在第二、第三位的依次是购买体育器材和观赏体育比赛,租场地和进行体育技术培训则排在了第四位和第五位。潮汕地区家庭人均月收入1000元~2000元最多,占32.9%,3000元以下的家庭占77.2%,5000元以下占89.8%,其家庭经济状况在我省排位居中下游,但因持家有道,商业意识强,消费观念以实用、实惠、实在为主等,个人和家庭的生活质量并不低。另外,不安于现状,与现实抗争,以体育为突破口改变自己命运者也不乏其人。
由此,分析潮汕民性并结合其民众参与休闲体育运动的具体情况,潮汕休闲体育文化具有兼容性、务实性、独立性、抗争性和平民化的显著特色。
1.从文化层面,把潮汕休闲体育项目作为对象研究,不应局限于潮汕文化中属于传统的那一部分,更应该考虑到现代形态的整体的潮汕文化,是那个越来越产生出国际影响并显示出世界意义的潮汕文化整体。对其休闲体育文化特色的探讨,应考虑到传统与时尚、个体与群体、共性与个性、体育与文化等因素。
2.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既包含着历史和现实,也孕育着未来。考察其历史形成的轨迹,意在更深刻而准确地辨认并概括其现状所展示出来的特征,进一步窥见其发展的趋势,力图通过潮汕休闲体育运动项目的发展动态过程,主动以文化创造者的身份去发扬优势、克服弱点,进而造就更强劲的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保持和挖掘其独特的文化价值,扩展其积极的文化影响。
走进几乎是李嘉诚倾其一己之力创办的汕头大学时,给人的第一印象是除了他的雄厚财力之外,更多的是能真切触摸到了潮汕人的爱乡情怀。潮汕,这个给华人贡献了许多杰出商人的地方,却始终没有让人感觉到其令人尊敬的经济成就。老一辈的潮汕杰出商人李嘉诚无疑是代表人物;年轻一辈的还有国美老总黄光裕(现涉足股市风波另当别论)和腾讯创始人马化腾。拥有如此众多出类拔萃华商的潮汕地区,本应拥有令人艳羡的商业血液(仅是这些潮汕商人回乡投资都会让其他许多城市所羡慕),但是,李嘉诚在潮汕只投资慈善事业(如汕头大学),而没有商业投资;一千多万人口的潮汕地区,竟没有一家“国美电器”。
无论是商人、学者还是其他社会名流,潮汕人的成功都是在他们远离潮汕地区之后取得的[7]。可否这样理解,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一对矛盾的综合体,矛盾存在于事物的发展过程之中,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潮汕人超强的凝聚力,也只有在遇到外来的欺压时,才能表现出同仇敌忾的一致性。在潮汕本土,他们的特殊性融入到了普遍性之中,毫无“特殊”之处;反过来,潮汕人的传统民性,也造就了他们自大、狭隘的地域观。但在异地他乡,他们是“少数民族”,必须团结起来以求得生存,谋求发展,其凝聚性特征明显;难以听取他人意见的“大男子主义”则转变为艰苦创业、敢于创新的斗志、勇气和自信,带有明显的“冒险性”。
由此可见,潮汕文化中存在着巨大的裂变性,表现为各自突出的两重性。他们相互转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我们需要全方位、多角度理性地认识潮汕文化特性,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更好地为潮汕社会、经济和体育的和谐发展服务。
1.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市场经济浮躁的双重作用,潮汕人对一些外来休闲体育项目的认同和接受明显加快,对潮汕地区的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造成强大的冲击。
潮汕地区本来就有吸纳各种外来文化、追求时尚甚至互相攀比的传统。这对发展潮汕经济、改善民生、增强文化建设等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改革开放后,西方文化借助经济的强势,影响和改变潮汕人的认知,并迅速地在年轻一代中得到传播和认同。由于教育、社会心理等诸多原因,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认识不深,特别是在西方“速食式文化”的冲击下,时尚体育项目因其形式活泼、简单易行、热烈奔放、效果易显等特点而迅速普及,并不断挤压传统体育项目的生存空间。这种风气不断延续并扩展到了其他年龄群体,现潮汕体育健身市场所开展的休闲体育项目已明显“外来化”,曾经富有浓郁地方特色和文化底蕴的传统项目日益寥寥,队伍萎缩,对潮汕传统体育发展造成强大的冲击。
2.漠视体育文化,忽视体育文化教育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历史名城、文化潮汕更取得了世人有目共睹的成就。但是教育的地方文化传承功能日渐式微,体育在人类文明和社会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明显被轻视,体育的文化性更是被淡忘;基础教育中重科学轻人文、重现代轻传统,使年轻一代的传统文化基础薄弱,对历史典故、潮汕传统的东西了解甚少(如英歌舞、布马舞、鲤鱼舞等技艺的传承现状令人担忧),乡土教育薄弱等,导致潮汕人爱护潮汕文化、欣赏潮汕文化的能力薄弱,长此以往,潮汕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就会缺乏坚实的基础。
3.潮汕经济的相对滞后和人们生活习惯的过分程式化,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休闲体育运动的开展
社会可提供的经济保障和个人闲暇时间的增多是提高休闲体育质量和效益的基础[8]。潮汕人生活自成一系,讲的是潮州话、喝的是潮州工夫茶、吃的是潮州菜、听的是潮州大锣鼓、在外还有潮州帮等。潮汕人喜欢节奏缓慢的生活,热爱并遵循其传统的生活习惯,例如,潮汕话不仅是潮汕人交流的工具,在外更是“自己人”的名片;招待商客和朋友都是边喝功夫茶边聊天引入主题;喜欢夜生活,晚饭后,喜欢邀朋结友、三五成群地去茶庄喝茶,茶后还要夜宵(如食粥),一般习惯于晚睡。潮汕人的业余生活丰富多彩,导致了业余闲暇时间的明显减少,工作与休闲的区分度降低,加上经济的相对滞后,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休闲体育的形式,减少了民众从事休闲体育运动的原动力。
1.立足休闲体育项目的普及和推广,从文化角度,在教育和传播领域进一步扩大宣传的力度,打开迈向世界的各种文化通道,使潮汕休闲体育文化获得更多的与世界文化碰撞、融合、互补、创新的机会。
潮汕人对休闲体育运动的认识,还满足于身体健康,体育实物产品的消费等基本需求。如果要从根本上改变潮汕休闲体育的现状,必须改变潮汕人对休闲体育的观念和认知,立足于体育的文化性,扩大宣传力度,强调休闲体育文化是提升地域文化品味的理性取向,引起政府重视,达到影响潮汕人生活习惯,改变潮汕民性中不利于潮汕和谐健康发展的消极因素,使潮汕休闲体育文化获得新生、重显生机。
2.规范和加快潮汕地区休闲体育产业化进程
20世纪中叶以来,世界文化产业发展迅速,已成为发展当代文化的基本方式和必要途径。产业化是保证“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必要条件,文化产业系统的怡情性产业——休闲体育产业已成为现今人们关注的时尚话题,广东发展很快[9]。潮汕人有经商的天赋和传统,但潮汕地区的休闲体育产业化明显落后于广东其他地区,与珠三角相比差别更加明显。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潮汕休闲体育文化已存在的条件和优势,努力营造良好的休闲体育氛围和环境。具体可考虑以下几个方面:大力发展观赏性竞赛类体育市场;完善体育健身场馆设施与提升体育健身市场文化品味相结合;加大宣传休闲体育房产观念;规范专业性休闲体育人才的培养。
3.城乡统筹兼顾,充分挖掘和科学利用潮汕已有公共体育文化设施的功能,满足群众开展休闲体育活动的日益需求
城市中,应该大力发展各类休闲体育俱乐部。城市里的社会阶层也使城市里的休闲体育出现层次的差异,社区公共物品的属性,决定了社区公共产品的供给[6],这就需要建立多元互动的合作机制。城市体育休闲的基础设施应以社区为单位进行建设,包括健身路径、社区俱乐部等。
目前我国的社会福利性质,农村基本上处在福利供给系统之外。潮汕地区农村人口相当分散,但由于潮汕人宗族观念强,居住显示出小范围集中的特征,因此在农村更有利于休闲体育设施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群众休闲体育设施可与乡镇、村寨所在地的学校相结合。特别是许多农村学校的体育设施非常缺乏,甚至无法满足义务教育体育课教学的基本需要,因此将体育休闲设施置于学校中并向群众开放,便可在资源紧缺的情况下同时满足学校体育与群众休闲体育的需要,提高公共体育设施的使用效率。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体育已成为潮汕人民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主动参与是潮汕人民对体育的态度。潮汕休闲体育文化的特色,从组织形式来说,有侨乡特色和社会化特色;从文化性格来说,具有兼容性、务实性、独立性、抗争性和平民化的显著特色。但不可否认的是,潮汕文化存在着巨大的裂变性。因此,对潮汕休闲体育文化进行研究,不应局限于潮汕文化中属于传统的那一部分,更应该考虑到现代形态的整体的潮汕文化。同时,也应看到,潮汕休闲体育文化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主要表现在:西方文化和市场经济对潮汕传统体育发展造成巨大的冲击;漠视体育文化,忽视传统体育文化教育;潮汕经济的相对滞后和人们生活习惯的程式化,影响了休闲体育运动的开展。
[1]陈泽泓.潮汕文化概说[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
[2]潮州市体育局.魅力潮州 活力体育(省局领导来潮调研工作汇报).2007.
[3]陈一星.休闲体育与城市文化品位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12).
[4]陈景荣.潮州养生珍闻[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07.
[5]潮州体育运动委员会编.潮州体育誌[M],1991.
[6]汕头市体育局.盛世体育兴(汕头改革30年体育工作成就辉煌)[N].汕头日报,2008-11-6.
[7]陈三鹏.第三届潮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0.
[8]徐军,叶惠敏.论休闲时代健康教育与学校体育的融合[J].中国成人教育,2007,(6).
[9]谢名家.论建设广东特色的文化产业[J].上海现代服务业官方网站,2007-7-21.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