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释“虢”

时间:2024-06-19

王 娇

(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

释“虢”

王 娇

(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

从商后期算起,汉字的发展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这三千多年的历史中,汉字的形体、语义以及语音都发生了一些重要的变化。“虢”在现代汉语中并不是个常用字,一般用作地名、国名及姓氏,如虢国、虢仲等。虢的本义是什么,又是如何发展的呢?郭姓是如何起源的,虢和郭又有着怎样的联系?本文将揭示“虢”的字形和字义发展过程,以及“虢”同“郭”姓的联系,为研究“虢”文化提供一些线索。

虢; 郭; 源流

“虢”在现代汉语中并不是个常用字,一般用作地名、国名及姓氏。虢国是“虢”的主要“使用者”,然而由于文献资料的残缺不全,人们对这个 “使用者”的历史文化并不是十分了解。上世纪 50年代和90年代对河南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的两次挖掘,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历史信息,为揭开虢国的神秘面纱、“虢”字的意义及其文化内涵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说文解字》云:“虢,虎所攫画明文也。从虎,寽声。”“寽”字《说文解字》释为:“五指持也,从一声。”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认为:“攫者,叉所执也。画者,叉所划,故有明文也。”张彦修根据许慎和段玉裁解释“虢字表示一只张牙舞爪的猛虎与一柄手执的叉在搏斗,其原始意义是英勇善搏的猛虎。”[1]而林义光《文源》释“虢”:“虢为虎攫,无他证,当为鞹之古文,去皮毛也……从虎,象手有所持以去其皮毛也。”陈初生的《金文常用字典》收录“去毛的熟皮”这一义项,认为“虢”:“会意,文献作鞹,变会意为形声。”《汉语大字典》云:“金文象两手张革之形。从虎,象张口露齿,有头及足尾的皮革,会意。”由此可见,诸家对于“虢”字的意义说法不一,那么虢的本义究竟是什么呢?

《说文解字》及《汉语大字典》等工具书中从“虎”的字一般都和“虎”的意义有关,如:虥:浅毛虎;虓,虎怒吼;虪,黑虎,等等。所以说,从“虎”的虢也定与虎有关。

在殷墟甲骨文第一期卜辞中也出现了虢字,这是目前所发现的最早的“虢”字。

此形从双手,从虎,作两手搏虎状。李孝定《甲骨文集释》卷五引丁山说:“当是像两手搏虎之形,虢之初文也。”[2]

从“虢”的文字构形来看,“虢”字表示双手奋力击(或持械击)虎。“虢”字从原来的会意字变为后来的形声字,而不是所谓的“去毛的熟皮”,一些学者也据此考证出虢人崇尚猛虎,虢国族徽、姓氏的命名取义于英勇善搏的猛虎。最开始被封为君的虢仲、虢叔是王季的儿子,文王的弟弟,从小在岐山长大,古公亶父率周族迁徙到岐山下的周塬,岐山就成了周族的发展基地。《山海经·东山经》记载,岐山“其兽多虎”,而虢仲、虢叔就成长在多猛虎的岐山,因此其封地为“虢”。当虢仲、虢叔成为一个新分衍出来的家族的家族长时,选用岐山的猛虎作为该族的族徽、姓氏,形象地展示了周族的兴国史、虢族的发展史,巧妙地寄托了对岐山周塬的深厚感情。在三门峡虢国墓地出土的青铜器、玉器中,虎形、虎纹占有相当的比例。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一件虎纹青铜镜,镜背面的中心纹饰是一对栩栩如生的虎,两虎首尾相连为圆形。

“虢”主要用于国名、地名、姓氏及人名,这都与古代“虢”国有关。据文献记载,虢仲、虢叔是文王的弟弟,虢叔被封于制(今荥阳),称东虢,虢仲被封于雍(今宝鸡),称西虢。虢国人为姬姓,《左传·襄公廿九年》:“叔侯曰,虞、虢、焦、滑、霍、扬、韩、魏皆姬姓也。”《左传·僖公五年》记载:“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杜预注曰:“虢仲、虢叔,王季之子,文王之弟。”由于虢仲、虢叔是西周王朝立国的宗亲重臣,备受文王、武王父子的器重,周文王谓之“二虢”。《国语·晋语四》载文王“孝友二虢,咨于二虢”,足见二虢在当时的重要地位。自西周至春秋,“虢国国君或贵族大都在王室兼任要职,历任卿士,世代称公。初虢仲、虢叔为文王卿士,且虢叔曾为武王师……穆王时期有虢城公(《班簋》铭),位列三公可能也是卿士;恭、彝、孝、夷王时期,先后有师望、即、师丞等人在周王朝历任师职……”历代国君先后世袭继任周王朝卿士。可见,西虢国自始封到灭亡,在周王朝的地位一直都十分显赫。[3]

从三门峡虢国墓地出土的文物:气势磅礴的车马坑、中国最早的铁剑“中华第一剑”及虎纹铜镜等可以看出,历史上的西虢有着尚武世风,是一个军事强国,加之“虢君常统领周朝军队,更是如虎添翼。穆王时的虢城公,从接替其职务的毛公出征平乱的情况来看,生前必为一军事首领。据文献记载,彝王时‘虢公北伐犬戎’(今本《竹书纪年》),夷王时‘虢公率六师伐太原之戎’(《后汉书·西羌传》)……可以说虢国为维护周王朝的统治立下了赫赫战功”。[3]

历史上曾经有过东虢、西虢、南虢、北虢、小虢或“三虢”或“五虢”之说。这是由于虢国距今年代较远,有关虢国史迹的材料残缺,致使人们对虢国不是很了解。经过建国后几次重要的考古发现及传世文献中有关虢国的记载,可以确定历史上只有两个虢国:东虢和西虢,这点得到学界的普遍认同。西周初年,周文王之弟虢叔、虢仲分别受封,建邦立国,虢叔封于制,史称东虢,虢仲封于雍,称西虢。东虢后来为郑所灭,《左传·隐公元年》载:“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杜注:“虢叔,东虢君也,恃险而不修德,郑灭之……虢国,今荥阳县。”西虢始封于雍,后迁至陕州平陆一带,东迁的具体时间和原因不详,但从出土的器物来看,平王东迁之前,西虢已迁至陕州平陆一带,并于幽王七年(前775年)灭了三门峡一带的焦国。西虢东迁后,留下的一支仍居原地,史称小虢,后被秦武公于公元前687年所灭。而迁至陕州平陆一带的西虢,由于陕州和平陆分居黄河南北两岸,故后人有南虢、北虢之说,这其实是后人的误解。清代王先谦《汉书补注》中说得非常清楚:“陕与大阳夹河对岸,故有上阳、下阳之分,亦有南虢、北虢之称,实一虢也。”《竹书纪年》载:“十九年献公会虞师伐虢,灭下阳,虢公丑奔卫。”(晋献公十九年即是公元前658年)《史记·晋世家》:“(晋献公)二十二年,晋灭虢。虢公丑奔周。”(晋献公二十二年即是公元前655年)《左传》、《公羊传》等书也有类似的记载。这些记载表明晋献公灭虢之战,共分两个阶段,晋侯假虞以伐虢,攻取下阳,但是并没有消灭虢国,三年后攻克上阳才灭了虢国,由此可见,上阳、下阳即南虢、北虢,乃是一个虢国,即东迁后的西虢。

古代强大的虢国虽然已经灭亡了几千年,但它的历史文化留传至当今社会,如温县有虢公冢,孟州有西虢乡,三门峡有虢国路、虢国公园等等。

人们常见到的“郭”姓由“虢”演化而来。《急就篇》第六章:“郭破胡。”颜师古注:“虢公丑奔周,遂姓郭氏。郭者虢声之转也。”《集韵·陌韵》:“郭,国名,通作虢。”《谷梁传·昭公元年》:“叔孙豹会晋赵武……许人、曹人于郭。”陆德明释文:“郭,左氏作虢。”《春秋·昭公元年》作“虢”。《战国策·秦策》:“臣恐王之如郭君。”高诱注:“郭,古文言虢也。”可见,虢由于“声转”而变为郭。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郭氏出自姬姓。周武王封文王弟虢叔(应为虢仲)于西虢,封虢仲(应为虢叔)于东虢……平王东迁,夺虢叔之地于郑武公。楚庄王起陆浑之师伐周,责王灭虢。于是平王求虢叔裔孙序,封于阳曲,号曰郭公。虢谓之郭,声之转也,因以为氏。”晋假虞灭虢后,又顺道灭掉虞国,为防止虢国虞国两国遗民反抗,将两国贵族、遗民遣送到千里之外的晋中汾阳一带,两国遗民遂在汾阳定居下来。《太平寰宇记》载:“汾州虞虢二城,相传晋灭虞、虢,迁其民于此,筑城以居之。”《太平御览·州郡部城》载:“晋即灭虞虢,迁其人于此,筑土城以居之。”今汾阳县有大虢村、小虢村,还有虢城、虞城。山西汾阳县阳城乡虢城村文孟华老人曾于 1993年在村中见一碑记,碑文记载:“晋献公假途灭虢,迁其人于此,筑土城……”[4]虢国遗民在汾阳一带代代繁衍,逐渐形成了郭姓大族。到唐中叶出了平定“安史之乱”的大将军郭子仪,后被封为汾阳王。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在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在郭子仪为其父建立家庙碑时,篆文并书写了《郭氏家庙碑铭及序》(该碑现存西安碑林博物馆,碑文载于《金石粹编》卷九十二):“其先盖出周之虢叔,虢或为郭,因而氏焉。代为太原著姓,汉有光禄大夫广意,生梦儒,为冯翊太守,子孙始自太原家焉,后转徙于华山之下,故一族今为华州郑县人。”今天散居世界各地的郭姓后人,多为郭子仪一族的后代,他们经常组织寻亲团到汾阳以及古虢国所在地(今三门峡)来寻根,他们也多以“汾阳”为家族标识。

追根溯源,郭姓起源于姬姓虢,来自虢仲的封国(今三门峡市),始祖是周文王之弟虢仲、虢叔。

[1] 张彦修.三门峡虢国族徽、世风考[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93(2).

[2] 梁宁森.虢人崇尚猛虎考释[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

[3] 王正龙,杨海青,乔斌.虢石父铜器的再发现与西虢国的历史地位[M]//虢国墓地的发现和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香港),时代出版社(上海),2000(7).

[4] 曹文东.郭姓源流考[J].河南史志,1996(1).

[5] 王斌.虢国墓地的发现和研究[C].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香港),时代出版社(上海),2000(7).

[6] 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05:6.

[7]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0.

[8] 左丘明.左传[M].长沙:岳麓书社,1988:2.

[9] 左丘明.国语[M] .鲍思陶,点校.济南:齐鲁书社,2005.

[10] 容庚.金文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5:7.

[11] 李圃.古文字诂林[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1.

Textual Research “Guo”

WANG Jiao
( 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Zhangzhou350007, China )

Starting with the Later period of Shang Dynasty, Chinese characters has more than three thousand years of history. For more than 3000 years, the Chinese character physique, the semantics as well as the pronunciation have had some important changes. “Guo” in the modern Chinese is not a frequently using character,generally serves as the geographic name, the country's name and the surname, like Guo, Guo Zhong and so on. What is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Guo, and how develop? What is the origin of Guo surname and what is the connection of Guo and Guo? This article will reveal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Guo" glyph and meanings, and the contacts of "Guo" with "Guo" surname.

Guo;Guo surname;source and course

(责任编辑 印有家)

H121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识码:A

A

1673-9639 (2011) 06-0048-03

2011-10-11

王娇(1985-),女,河南三门峡人,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汉语修辞、音韵。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