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从荀子的教育思想看我国高校礼仪教育

时间:2024-06-19

李 滢,郭海峰,王 军

(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

从荀子的教育思想看我国高校礼仪教育

李 滢,郭海峰,王 军

(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

荀子是战国末期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其以“礼”为核心的教育思想不仅推动了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深入发展,而且对后世的教育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提出的“隆礼重法”、“化性起伪”、“贵师重傅”等教育理念对当前我国高校礼仪教育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荀子; 礼学; 高校; 礼仪教育

先秦儒家思想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教育理念、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尤其是荀子,在趋于统一的社会背景下,融百家学说之长,提出的以“礼”为核心的教育思想,[1]对今天我国高校的礼仪教育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一、高校要重视礼仪教育

在荀子的思想体系中,“礼”是其核心和根本内容。“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荀子·修身》)。“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谓之道德之极”(《荀子·劝学》),学习的最终目标就是通晓礼、践行礼。人“性本恶”,要“化性起伪”、“隆礼重法”。

当前,我国有些高校对礼仪教育缺乏足够的认识,认为礼仪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任务,高校培养的是高层次人才,不必进行礼仪教育。同时认为大学生自主意识比较强,会主动加强自身的礼仪修养,因而,很多高校没有开设礼仪课程,礼仪活动也很少。即使有些高校开设了礼仪课程,也往往缺乏规范系统的管理,教学效果不佳,因此,校园里仍然有许多学生有不知礼,不守礼,不行礼等不文明现象。要改变这一状况必须加强对学生的礼仪教育,“我欲贱而贵,愚而智,贫而富,可乎?日:其唯学乎”(《荀子·儒效》)。“学”,是把握礼仪之道的唯一途径。通过“学”,“涂之人”就能成为圣人君子。即使是作为礼的化身的圣人,也是不断学习而成。“圣人者,人之所积而致矣”(《荀子·性恶》),“不学不成。尧学于君畴,舜学于务成昭,禹学于西王国”(《荀子·大略》)。学生在进入大学前虽然也接受过一些礼仪教育,具备了一定的礼仪知识,但因缺乏系统的学习和训练,对礼仪的理解往往只是停留在表面,流于肤浅,以至于很多学生单纯地认为礼仪只不过就是简单的具体要求而已,没有什么理论可言。礼仪来源于人类社会生活,以理论思维的方式、科学的形态,概括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指导着人类的社会生活实践。大学生礼仪教育,不仅要使他们掌握礼仪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把握礼仪所蕴涵的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思维方式,从根本上塑造良好的行为品德。高校应当重视礼仪教育,提升礼仪课程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并根据专业设置的不同开设不同的礼仪必修课、专业选修课或公共选修课,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礼仪的基本文化知识,对学生进行规范化的操作训练。同时,根据不同专业领域对礼仪素质的要求,有所侧重地讲授相关的礼仪知识,为学生今后顺利地走上职业岗位搭建平台。

二、加强学生自我修养

荀子提出“化性起伪”。起伪,就是要发挥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故小人可以为君子而不肯为君子,君子可以为小人而不肯为小人。小人、君子者,未尝不可以相为也,然而不相为者,可以而不可使也。故涂之人可以为禹则然,涂之人能为禹,未必然也。虽不能为禹,无害可以为禹……用此观之,然则可以为,未必能也;虽不能,无害可以为。然则能不能之与可不可,其不同远矣,其不可以相为明矣。”(《荀子·性恶》)小人有成为君子的可能性,涂之人有成为禹的可能性,关键就在于自身主观的努力与否。目前,很多高校虽然也开设礼仪课程,但学生往往是课上听一套,课下做一套,礼仪教育难以真正地深入到学生的内心,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礼仪教育过于重视教师的主导地位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过于重视外部的强制性理论灌输而忽视学生的内在自觉践行。

礼仪的核心在于尊重,只有真正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遵从学生的内在秉性,从学生的内在需求出发,激发其内在的思想觉悟,实现其内在的自律,礼仪教育才能真正地入耳、入脑、入心。“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茁然必以自恶也。”(《荀子·修身》)学生遇到良好的品行,认真地审视自己,如果也具备了这种好的品行,就继续地坚守它;遇到不好的品行,反省一下自己,如果也有,就果断地抛弃它。“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君子慎其所立”(《荀子·劝学》),学生时时刻刻不忘省察自己,从思想上、言行上审慎地严格要求自己,通过自我教育,自我批评,形成高尚的品德。[2]

大学生自我意识非常强烈,很希望在他人心中树立良好的形象。教师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强化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完善,这样礼仪教育就会深入学生的内心深处,形成稳定的心理品质,从而提升学生外在的行为品质,塑造良好的礼仪素养。

三、坚持礼仪的持续性

良好的礼仪修养并非朝夕之功,而是要经过不断的学习、实践,不断完善才能提高。“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蚊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良好的礼仪修养贵在长期的不断积累,当这种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质的变化,人的思想素质就会改变,“习俗移志,安久移质”(《荀子·儒效》),“涂之人百姓,积善而全尽谓之圣人。彼求之而后得,为之而后成,积之而后高,尽之而后圣。故圣人也者,人之所积也。人积耨耕而为农夫,积斫削而为工匠,积反货而为商贾,积礼义而为君子。”只要持之以恒,点滴积累,终究会有所成,达到圣人的境界,成为谦谦君子。

大学生礼仪学习存在的突出问题就是缺乏持续性。礼仪知识琐碎繁杂,很多学生刚开始学习,图个新鲜,举手投足都能遵循礼仪要求,但由于其自身旧的行为习惯根深蒂固,瞬间改变很难,因为缺乏礼仪修养的持续性,因而对礼仪知识很难融会贯通。甚至有些学生功利性太强,为了今后求职时给用人单位一个好的形象,对某些诸如体态礼仪、服饰礼仪等的学习颇为用心,对其他自认为用不到的礼仪则弃之不学,致使礼仪知识过于片面,整体修养难以提升。“今使涂之人伏术为学,专心一致,思索熟察,加日县久,积善而不息,则通于神明,参与天地矣”。学习要专一,集中精力,认真思考,日积月累,长久不息,才能有所成就。如果精力分散,意志不专,就不能深入地思考问题。“君子壹教,弟子壹学,亟成。”教师能够专心一致地教授,学生能够专心一致地学习,才能最终成功。[3]

四、重视礼仪的实践性

荀子不仅重视学习,而且特别重视实践。他认为人们知识的获得要经过闻、见、知、行四个相互关联的阶段。“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故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必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荀子·儒效》)人们所学知识,只有靠亲耳听,亲眼看,亲身经历,将所学知识用于实践,才能真正有所得。只听不见,不免会有谬误;见到却不知道,就会迷妄;只知道而不付诸行动,必然会陷入困境。“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行乎动静”(《荀子·劝学》),“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荀子·儒效》),即便是拥有广博的知识,若不能应用于实践,用于个人的修身养性与国家的治理,那也只是个贫乏的“陋儒”而已。学以致用,这才能达到学习的最终目标。[4]

高校的礼仪教育不仅要传授礼仪的理论知识,而且要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礼仪社会活动,通过礼仪实践教学,礼仪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礼仪情境中,去体验礼,践行礼,将礼潜移默化地内化为个人的行为品质,形成自觉的行为活动。

五、提高教师礼仪修养

在荀子的教育思想中,教师被推到了很高的地位。“国将兴,必贵师而尊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贱师而轻傅则人有快,人有快则法度坏”(《荀子·大略》)。尊师成为国家兴、法度存、人心善的重要标志。“上无君师,下无父子,夫是之谓至乱”(《荀子·王制》)。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没有教师的教育,天下便会大乱。“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荀子·修身》)。教师是传授“礼”的途径,践行“礼”的榜样,掌握着礼仪的准则和规范,教导人们规范行事,成为圣人。荀子认为:“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今人无师法则偏险而不正,无礼义则悖乱而不治”(《荀子·性恶》)。教师的作用就在于用礼仪之道对人进行教化,用法对人们的言行进行规正,使其能去恶性而礼恭谦让,进而自觉地维护礼制,安分守己,使天下达到大治。[4]

荀子认为一个合格的教师除了具有渊博的知识外,还要有极高的威信、丰富的阅历和崇高的信仰,能有条不紊地传授知识,能清楚理解、阐述精微的道理。“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尊严而惮,可以为师;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诵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荀子·致士》)。并且认为,教师只有使自身的言行趋于礼仪的法规,形成良好的礼仪品质,才有可能去让学生改善旧有的不文明行为,让自己的良好礼仪素养,一点一滴地渗透到学生的心灵思想深处,形成学生自身内在的礼仪品质。“学莫便乎近其人。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教师的礼仪行为实质上就是学生实行礼仪行为的镜子。当前我国高校从事礼仪教育的教师由于多是从中文、两课等其它专业转行而来,其礼仪知识的习得多是通过自学,很少经过专业化的培训,因而对礼仪文化内涵的认识比较肤浅,操作规范难标准化。因此,加强礼仪教师培训,建立一支专业化的礼仪教师队伍,是高校礼仪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六、营造良好的校园礼仪文化氛围

荀子认为,环境对人有重要的影响。“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求中正也”(《荀子·劝学》)。置身于良好的环境中,人的言行举止、内在修养,会更为有礼有节,变得更好;相反,在恶劣的环境下,人亦会失去良好的品行,变得更坏。高校应当营建校园优美的物质环境、精神环境、人文环境。让学生在完善的基础设施、丰富的人文景观、浩瀚的图书资料中接受美的熏陶,在感受美的过程中,积极向上,增强对学校的信服感、荣耀感。通过辩论、演讲等丰富多采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网络等平台,宣传礼仪行为规范,弘扬文明礼仪之风,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使学生在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中,接受礼仪的净化,提升自身的礼仪修养。

[1] 翟巧相,王菲.荀子尊师思想的启示[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04).

[2] 谢义.荀子德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D].南昌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3] 宗小卜.荀子教育伦理思想探析[D].沈阳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4] 赵宏利.荀子教育思想探析[D].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On Chinese Universities’ Manners Education in the Light of XUN Zi’s Ideas of Education

LI Ying, GUO Hai-feng, WANG Jun
( Huaibe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Huaibei, Anhui 235000, China )

XUN Zi is an outstanding thinker and educator in the late period of warring states. His educational ideology of taking etiquette as the core has promoted a further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ncient educational thoughts and had a far-reaching impact on the future generations. His proposal that advocating rites and emphasizing law,improving human’s nature and cultivating characters and valuing education and respecting teachers, has provided enlightment for current etiquette education in Chinese university.

XUN Zi;university;university;manners education

(责任编辑 印有家)

B-4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识码:A

A

1673-9639 (2011) 04-0100-03

2011-07-16

本文是安徽省人文社科研究项目“高职生礼仪素养的缺失与对策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0sk596)。

李 滢(1976-),女,安徽淮北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语文课程与教学、礼仪文化。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