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乡村振兴中基层干部人才密切联系群众的动力机制和实现机制研究

时间:2024-06-19

徐晓刚,朱建红

(1. 徐州工程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苏 徐州 221018;2. 江苏省淮安市退役军人服务中心,江苏 淮安 223001)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推进乡村振兴作出了全面部署,特别强调人才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地位。乡村基层干部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人才资源,他们大多生活在乡村,和广大乡村居民一样,热切盼望乡村早日振兴。作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进程中最基层的组织者,他们直接承担着引领“最后一公里”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因此,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人才,他们就更要身在乡村、心在乡村,密切联系村民群众,做党的群众路线最具体又最忠实的执行者。优化基层干部人才密切联系群众的动力机制和实现机制,推动基层干部人才更好地执行和维护党的群众路线,是一项十分紧迫而又意义深远的任务。

一、乡村基层干部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人才资源

乡村振兴中的人才,是那些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和人品、学识较广并有乡村发展专长、吃苦耐劳、思维创新、能引领和组织村民共同致富的人。无疑,乡村基层干部队伍就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人才资源。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基层党组织的引领,充分发挥党在乡村振兴工作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政治作用,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乡村振兴的根基在于基层干部脚踏实地的辛勤工作,是他们在乡村振兴的最前沿 “撸起袖子加油干”,成为村民群众的领路人和主心骨。乡村基层干部生活在村民身边,熟悉乡村秉性、贴近乡村地气、清楚乡村民众需求,在与老百姓打交道的过程中,练就出较强的沟通能力和组织才干。在乡村振兴中,他们不但了解为什么做,而且往往能把党的方针政策与乡村实际结合起来,把握乡村振兴的策略变换,带领村民不驰空想、不骛虚声、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去完成既定目标,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带头人。实质上,这正是基层党组织和基层干部人才在推动乡村振兴中的组织、示范和引领作用的真实体现。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乡村振兴,基层干部人才作用的发挥至关重要。乡村自然风貌和社会风情千差万别,条件各异,有的濒临大海、有的身居岗峁、有的平川沃野、有的河湖交叉,既有着自己独特的自然禀赋,更蕴含着悠久丰厚的历史文化。***总书记指出:“要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让愿意上山下乡、回报乡村的人更有信心,激励各类人才在乡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1]乡村基层干部人才大多生于乡村长于乡村,他们中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满怀抱负外出求学或务工,视野开阔了、知识丰富了,现代化的意识也更强烈了。在与发达地区甚至是世界发达国家对比中,实现乡村现代化并能以家乡自豪的“乡土情结”呼之欲出,他们对乡村的深厚感情和改变家乡的强烈愿望,将成为走上乡村基层干部工作岗位后致力于乡村振兴的不竭源动力。“归雁有巢,乡愁有根”,他们对本乡本土的发展状况知根知底,对村民乡众现状耳熟能详,对乡村发展和经营之道也是耳濡目染,对本土乡村振兴中存在的病根症结更为了解,也更理解父老乡亲的所思所想、所欲所求,因而就能够在组织领导乡村振兴工作中扬长避短,轻松实现与乡亲们的有效沟通;他们对乡村振兴和发家致富的“经验之谈”,针对性和实用性更强,也更易于被村邻乡亲们接受和采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乡村大地涌现出的一批批扎根乡村的优秀基层干部人才,他们正是凭借着这种深厚的乡土情怀和对“乡土特色”的精准把握,带领着父老乡亲充分利用乡土特色资源优势,发展乡村特色产业,逐步将资源变成资产,把山水田园变成了“金山银山”,实现了“敢教日月换新天” 的乡村振兴伟大梦想。乡村民众都能在乡村基层干部人才带领下,聚精会神谋振兴,一心一意现代化,那么,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就一定是指日可待的。

乡村振兴不是一句轰轰烈烈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基层干部人才队伍来支撑和保障。***总书记强调:“面对复杂形势和艰巨任务,我们要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要提高政治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科学决策能力、改革攻坚能力、应急处突能力、群众工作能力、抓落实能力。”[2]我们一定要抓好“基层干部人才”这一“牛鼻子”,增强基层对干部人才的吸引力,为乡村振兴、基层发展助力。

今天,乡村振兴处于新发展阶段,面临更多的新情况、新问题,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对乡村基层干部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乡村基层干部人才必须遵循***总书记的教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密切联系群众,全面贯彻执行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不断提升“学习本领、政治领导本领、改革创新本领、科学发展本领、依法执政本领、群众工作本领、狠抓落实本领、驾驭风险本领”[3],坚守为民情怀,“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发挥乡村振兴“领头雁”作用,将基层工作做真做实,真正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的新时代乡村建设总目标。

二、乡村振兴中乡村基层干部人才也要强调密切联系群众

乡村振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重要战略,也是广大乡村民众的真心期盼和共同追求。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进程中,乡村基层干部人才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紧紧依靠并引领村民群众,共同实现乡村振兴的伟大目标。“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中国共产党最根本的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我们党长期奋斗中形成的生命线和根本的工作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红嫂用乳汁救活革命战士、淮海战役用小车推出胜利的故事,至今仍为世人传诵。正如***同志指出的那样:“我们党来自于人民,党的根基和血脉在人民。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我们党立党兴党强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4]

群众路线作为党的生命线,其延续且永不断绝的基础,就在于群众对党的基层干部形象的认可。乡村基层干部生活在普通群众之中,与父老乡亲朝夕相处,在群众心目中,他们的形象就是党的形象,他们的旗帜就是党的旗帜,只有真正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乡村振兴才能真正具有坚实的群众根基。群众是最讲实际的,也是最讲感情的,干部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干部当家人。乡村基层干部身在基层,对乡村实际更熟悉,对群众感情更深厚,对群众需求也更了解。基层干部只有通过自己与广大村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全心全意为身边的村民群众服务好,才能深化与群众的感情,也才能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形成良好的党群、干群关系。

现实中,一些基层干部身在基层,好像接着了“地气”,但在群众眼里,他们还是一身“官气”。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进程中,在征地补偿、村庄治理、贷款补贴、环境治污等方面,群众有一些意见,甚至出现一些网络舆情事件。其根本原因并不是国家政策问题,而是一些基层干部对群众的利益诉求和人格尊严缺乏必要的尊重,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具体问题漠不关心或处置失当,有的甚至直接侵害了群众应有的利益。在基层干部中,也大量存在着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2020年以来,中纪委监察部网站几乎每个月都会公布数省市查处的多件违反“八项规定”的典型案例,中纪委和监察部通报指出:这些“案例涉及违规吃喝、违规收受礼品礼金、公车私用、借操办婚宴敛财等问题……暴露出个别党员干部对党中央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坚强意志、坚定决心认识不清,对触碰纪律红线心怀侥幸,对陈规陋习未能彻底摒弃,‘身子进入了新时代,思想还停留在过去’,充分反映出‘四风’问题的顽固性复杂性,充分反映出纠治‘四风’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5]。分析近一年的相关案件可以发现,虽然基层干部与那些违法乱纪的高官相比,违规行为较为“显性”,但这些“显性”的作风问题,群众看得见摸得着,造成的恶劣影响更加严重。因此,基层干部虽然身在基层,如果他们作风不正、与群众情感相离,群众会更加反感,干群关系也会更加疏远。长此以往,他们在群众中就难觅应有的“人气”,结果就是干群矛盾激化,民心尽失,那乡村振兴就更成为镜中月、雾里花了。

乡村基层,是乡村振兴这棵大树扎根的原点。基层干部身在社会基层,更便于听到实话、了解实情、心贴群众,帮助群众解决发展中的实际问题。但我们也不能不看到,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民主化、信息化、全球化浪潮叠加之下,一方面,村民群众对权力的焦虑和利益敏感不断上升,乡村干部统筹协调群众工作的难度在加大;另一方面,一些基层干部虽然处在乡村第一线,却不能真正为群众排忧解难。这种种表现,看起来是作风问题,归根到底还是立场问题。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是否做到密切联系群众,并不在于身居何位,而在于能否真正做到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即使位居“朝堂”,仍能与民众心心相连;背离了人民的立场,虽然与民众“勾肩搭背”,也不能建立感情,产生“共同语言”。

值得深思的是,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进程中,虽然我们一贯反对脱离群众,但即使在基层,脱离群众的现象还是频频出现,在个别地区或部门甚至愈演愈烈,其根源正在于背离了“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从而模糊了执政宗旨、弱化了群众观念、动摇了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更淡忘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因此,基层干部要密切联系群众,必须破除“身在基层就是密切联系了群众”的“当然主义”,真正树立“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苦群众之艰辛,甘群众之收获”。在乡村振兴大业中,乡村基层干部人才只有按照***总书记的要求,“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6],对群众脉搏有真切的把握,对群众呼声有细心的倾听,对群众的难题有切肤的痛楚,同人民群众干在一起、苦在一起、累在一起,同甘共苦,才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深入了群众。

三、乡村振兴中乡村基层干部人才密切联系群众的动力机制

“机制”是用来描述产生某种现象的物理过程或机械运动的概念。动力机制是指事物内部诸多要素在互动中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内外部力量的作用过程和方式。一个社会系统在外部条件发生不确定变化时,如果机制良好,就能自动地迅速做出反应,实现既定目标。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进程中,基层干部要把党的群众路线落到实处,就要从构建和启动科学的动力机制入手。这种动力机制的稳定存在和发挥作用,可以使基层干部在推进乡村振兴中坚持和执行党的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从自发走向自觉,从被动走向主动。

对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典型案例进行考察,可以发现密切联系群众的动力具有多要素性。只有诸多要素合理配置并形成合力,才能够推动基层干部人才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进程中密切联系群众的行为得以坚持、完善和发展。基层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动力机制可以分为两大类,即内生动力机制和外生动力机制。这两类动力机制是由多要素组成的,只有将各要素有机结合,协同共生,形成有机整体,才能发挥最佳动力功能,实现基层干部人才密切联系群众行为的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进程中,基层干部人才密切联系群众的内生动力,指的是那些源自于密切联系群众主体——基层干部内在需要的动力要素,包括社会理想、道德情操、事业追求、发展需要和利益驱动。这些要素的相互联结、相互作用,形成基层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内生动力机制。内生动力机制要解决基层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自觉性问题,其中最为根本的是要真正确立群众史观,自觉遵循和践行群众史观。中国共产党与其他所有政党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是一个没有自己任何私利的政治组织,这决定了党和人民群众实质上形成了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因此,党组织、广大党员和干部,也包括广大乡村基层干部,只能是人民的公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内生动力机制是党的群众路线在乡村振兴的基层工作中得以坚持和发展的根本驱动力量,既确保了乡村基层干部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维护人民利益、保障政治稳定和实现最高理想的政治价值取向,又增进了乡村基层干部密切联系群众行为人本价值的承继性和持续性。所以,我们要将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和党的群众路线,内化为党员干部个人的信念,转化为密切联系群众自觉自愿的行动。

乡村基层干部人才密切联系群众的外生动力,在今天主要是与乡村振兴相伴而生的压力因素。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乡村基层干群关系的发展,一直与乡村现代化改革相伴而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领域的改革,都不断地为努力走向乡村现代化的中国乡村基层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在乡村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进程中,乡村体制的变革和良性的政治互动的加强,甚至网络技术和全球化因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推进,都迅速地传递和覆盖到社会包括乡村的每一个层面。乡村基层干部是基层群众参与乡村振兴的组织者,更是执政党在基层社会的领导者,在这样的政治压力之下,他们就必须通过自身的辛勤工作,在与群众密切联系的强化中,把执政党的意志有效地传输给群众,联系、动员和组织群众,推进所在区域的进步与发展,进而维护好、实现好和发展好群众利益,加快实现乡村振兴的伟大目标。

乡村基层干部人才密切联系群众的动力机制是一个高度综合的系统,既包含静态的动力要素结构,又包含动态的动力运作程序;既包含内在的思想与理论水准,又包含外部的作风与情感形态;既包含显性的规章制度,又包含隐性的道德规范。各动力要素通过一定的互动、互补和互济,产生系统的整合功能和综合效率,形成“2+1>3”的联动力量,推动基层干部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密切联系群众作风的巩固、强化和持续发展。

感情决定立场,立场决定行动,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进程中,基层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动力机制作为高度综合的动力系统,要真正产生并形成联动力量,就必须教育广大乡村基层干部在思想上真正增进同村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不是几句口号,而是要落脚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上。这是乡村基层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真正的动力所在,也是他们在乡村振兴中各项工作取舍的基本依据。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党密切联系群众的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不忘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提出了维护和实现中华民族和工农大众最根本利益的各种政治性主张,并且把这些主张转化成民族的人民的实实在在的政治权益和物质与文化利益。新中国建立以后,党领导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在新时代实现了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飞跃。在这一伟大飞跃历程中,也包含着广大乡村基层干部坚守党的群众路线,因地制宜,把党的政治主张真正融入群众心田,从而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号召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伟业推向前进。

乡村基层干部人才密切联系群众的动力机制,还包括建立良好的工作作风。作风是党性的外在体现,是党的形象的现实显示,实质上就是干部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在革命战争年代,共产党人为了民族和人民的解放,冲锋在前、退却在后,用鲜血和生命筑成了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夺取了一次又一次胜利。三年困难时期,党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一起奋斗,渡过了一个又一个的难关。党的十八大以来,***同志反复强调,执政党的党风关乎党的生死存亡,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获得了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和支持。试想,如果党的干部都比群众富得快,甚至一些高级干部和他的亲属以种种名目在疯狂地攫取公共财富中大快朵颐,那我们党组织和干部,包括在乡村的基层组织和乡村干部,还怎么能得到民众的拥护和支持?怎么能带领广大村民实现乡村振兴?一个执政党如果不能得到人民大众的拥护和支持,又怎么能够长期执政?那就更谈不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了。因此,在乡村振兴中,基层干部人才的优良作风是获得群众信任的基石,也是做好工作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基层干部人才是乡村振兴工作最直接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基层干部人才队伍的主流是开拓进取、务实高效、勤奋敬业的,但部分人身上也还存在着进取心不强、工作漂浮不实、奢侈享乐不自律等现象。因此,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通过内生动力机制和外生动力机制的有效运行,真正实现基层干部人才与群众的血肉联系。

四、乡村振兴中乡村基层干部人才密切联系群众的实现机制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进程中,要采取综合措施,下大力气,构筑完善高效的乡村基层干部人才密切联系群众实现机制体系。这一机制体系由多个相关机制构成,包括乡村基层干部人才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机制、乡村基层组织和基层事务管理创新机制、乡村基层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评价考核机制、乡村基层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领导和责任机制等等。乡村基层干部人才密切联系群众实现机制体系共同作用,方能推动基层干部与群众密切联系的真正实现。

推动乡村基层干部人才与村民群众密切联系的真正实现,就要完善乡村相关事务管理机制。这一管理机制主要包含制度建设和制度运行两方面内容。要认真执行村务公开制度,健全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和民主听证制度,完善民主评议、民主测评制度。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对产业结构调整、土地征用、宅基地审批、村民住房拆迁、社会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集体资产的使用及处置等涉及村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情,都要本着民主、公开的原则,尊重和落实好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促进乡村基层干部作决策、办事情更加符合实际,更能符合群众意愿。

江苏省沛县充分发挥村级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建立并认真运行了村级事务决策管理的“提议、议事、决议、执行和监督”五项制度,极大地促进了干群的血肉联系。一是提议,村里的重要事项,一般要由村民向村级党组织提出,村级党组织对提出事项进行讨论,形成议案,进入议事程序;二是议事,由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党员代表共同组成村民主议事会,对议案充分酝酿,形成提案,进入决议程序;三是决议,将村民主议事会的议案,由村民(代表)会讨论表决,形成决议,进入执行程序;四是执行,在执行过程中及时向村监督组通报执行情况;五是监督,成立村级监督组,对村级重大事项是否按照民主议事决策机制的规定执行进行全程监督,并及时向乡镇和村的相关组织报告监督情况,接受评议和指导[7]。五项制度的核心是基层干部对村级事务的处理严格按程序进行,特别是要问党员和群众答应不答应,满意不满意,群众答应了满意了才做。这样,干部离群众近了,威信提高了,矛盾减少了,密切了干群关系,促进了农村的和谐稳定。

推动乡村基层干部人才与村民群众密切联系的真正实现,还要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机制创新。乡村基层干部要做到“身在基层,心入群众”,帮助村民群众尤其是社会弱势群体,解决好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树立乡村基层干部的良好形象。江苏省新沂市在全市253个村推行“六个一”工作法:每天一组基层干部值班,解决问题听意见;每月一次班子会,研究村务定措施;每月一次民主理财,审核收支理账目;每月一次村务公开,公布村务作说明;每月一次党群活动,服务村民聚人心;每季一次勤廉双述,报告工作受评议。“六个一”工作法推行以来,全市村级各项工作更有章法、更加规范、更有活力,推进了基层工作机制创新,加强了基层社会管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取得了可喜的变化:一是干部找准“着力点”,为基层干部指明了主攻方向,让他们清楚地知晓工作中该“抓什么”“怎么抓”,各项工作开展更加积极主动,高效有序;二是村级运转“上轨道”,给村级组织制定了“行为规范”,村级组织议事、决策、管理等行为都必须在民主规范的框架内进行;三是干群关系“一家亲”,激发了基层干部的事业心,改变了部分人懒散漂浮的精神面貌,涉及村干部的信访件较同期明显下降[8]。

推动乡村基层干部人才真正实现与村民群众的密切联系,还要进一步优化对乡村基层干部业绩的评价考核机制。基层干部是否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应由群众来评议,基层干部在乡村振兴工作中的业绩成效也应由群众来评价,形成监督主体和监督客体、服务者和服务对象的利益关联,乡村干部的升降去留、待遇高低、荣誉奖惩等要与群众评判相联结,并形成相应的制度。江苏省邳州市全面推行村级“四权”建设,成为加强对公权力的监督约束、强化乡村干部与群众密切联系的重要环节。一是村党组织的决策权,谋划“做什么”;二是村民代表会的议定权,决定“做不做”;三是村委会的执行权,明确“怎么做”;四是村民的监督权,保证“做得好”[9]。近三年来,各村共召开村民代表会议4300多次,累计议定事项1.6万多项,有171项议题因群众不认可没有实施,其中136项经修改完善后再次上会表决通过。邳州市的村级“四权”建设,实质上保证了村民在村事务中的“当家作主”,基层干部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本领进一步提高,实现了乡村基层干部工作作风的根本性转变。

新形势下,要促使乡村基层干部人才在乡村振兴中主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还要把基层干部的提名权、推荐权、评判权交给群众,做到群众意见前置,加大群众意见在干部选拔任用中的权重,把干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状况与任免制度、奖励措施等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倒逼机制,才能真正密切干群之间的血肉联系。干部的权力本来就是人民群众赋予的,如果依然仅仅是上级领导自行决定下级干部的升迁去留,对于具体的干部个人来讲,密切联系领导而不联系群众,走领导路线而不是走群众路线,就成为一种理性选择。因此,把对干部的评价考核权力交给人民群众,把决定干部升迁去留的权力归还给人民群众,把人民群众对干部的赞否作为衡量干部政绩的标准,才是实现干群之间血肉联系的重点所在。

推动乡村基层干部人才真正实现与村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就要把作风建设作为一项长期任务,制定计划,强化管理,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形成合力。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对基层领导班子、基层干部进行经常性考察、考核的实施办法,并把基层干部密切联系群众作风方面的表现作为评价班子、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要经常对乡村基层干部密切联系群众情况进行分析排队,针对不同情况,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对干事创业、贡献突出、群众拥护的基层干部人才,要大张旗鼓地宣传表彰奖励,特别优秀的要委以重任;对作风不实、工作不力、问题突出的,决不能提拔使用,对不称职的要坚决进行调整。这样,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一定会使广大乡村基层干部的精神面貌和密切联系群众作风得到明显提升,党群干群关系得到明显改善,乡村振兴中的各项事业得以更快更好地发展。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