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苟翔翔 王立伟
摘要:高校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往往受制于专业评估指标、师资队伍水平等因素,很少考虑企业对应届毕业生就业能力的现实需求。如何将企业用人的需求融入高校的培养方案,应该将哪些核心能力融入培养计划,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通过对西部108所高校的毕业生质量报告进行数据挖掘,抓取了企业所看重的本科生就业能力指标,使用Apriori算法从抓取的就业能力指标中归结出核心指标,总结出西部高校本科生核心就业能力指标。研究对高校的本科培养方案制定有良好的参考价值,有利于推动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有助于推动本科培养评价体系的进一步优化。
关键词:西部高校毕业生;核心就业能力;Apriori算法
一、引言
伴随我国高等教育正在摆脱传统式的“精英式教育”,逐渐朝着“大众式教育”转变,我国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俨然成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为维持就业稳定和社会稳定,我国政府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措施,大力促进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目的就是要让高校毕业生能在进入社会时站稳脚跟,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但从实际的情况来看,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仍不乐观。从企业用人的需求角度来看,有两个矛盾比较突出。一是高校的持续扩招致使应届毕业生的数量不断攀升,企业的就业岗位数量有限,不可能照单全收;二是高校在培养学生的时候,很少考虑企业实际需求,致使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不能很好适应就业需求,迫使企业缩减招工指标,或者不招应届毕业生。因此,高校毕业生与企业用人之间的供需矛盾十分突出,还有可能演变得愈来愈严重。因此,加强在校大学生的适用用人需求的就业能力培养,已经成为高校、学生、企业之间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研究使用了Python编写的数据挖掘工具,对我国西部108所高校近两年的毕业生质量报告进行分析,抓取了企业对这些高校应届本科生就业能力的期望指标。再采用Apriori算法从这些期望指标中归结出核心期望指标,并分析核心指标之间的关联度,总结出西部高校本科生核心就业能力指标。对核心就业能力指标的研究,有助于高校在制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时,更多关注社会的需求,提高本科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推动高校本科生培养评价体系的进一步优化。
二、文献综述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内涵
“就业能力”一词最早是由英国学者Beveddge(1909)所提出,后由Feintuch(1955)给出了具体的说明,才引起大量的西方学者就这一领域开展研究。Hillage和Pollard(1998)认为:从市场的角度来看,就业能力是个人身处于劳动力市场当中,以自身所具有的劳动力为筹码,换取个人生活需要的能力;从个人发展的视角来看,就业能力取决于个人对工作的态度、具备匹配岗位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和在实际工作中展现自身工作能力的能力。随着研究不断地深入,研究者发现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不应该仅包括利于工作的技能水平,还应该包括个人的综合素养。Chavan(2014)从职业素养的角度认为,大学生的基本职业素质应该包含时间管理能力、决策能力、与人沟通能力、自信力以及诚实正直的性格特质。
国内学者研究大学生就业能力,是從个人综合能力的体现这一视角开始的。谢志远(2005)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主要体现在差异性、专业性、基础性三个方面。随着研究的持续不断深入,国内学者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定义的具体内容也愈加完善。王新俊、孙百才(2018)指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内容构成包括专业知识能力、个人素质及通用技能。毛俊响、李润龙(2021)指出,大学生就业能力实际上是大学生为了获得工作岗位并能从其中得到自我提升的一种综合能力。韩玲、霍菲(2022)认为,就业能力是大学生个人素质和能力的整合,是大学生通过学习和锻炼能够获得以及保持工作的能力,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展现。
(二)文献评述
国内外研究者对于大学生就业能力内涵的理解经历了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到深的过程,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定义从开始的能够胜任工作需要的一种基本能力,发展到对大学生多维度的综合素质的体现。目前,鲜有研究者采用数据挖掘的手段,从各大高校的就业质量报告入手探究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方案。因此,在大学生就业市场的需求和供给严重不均衡、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与企业需求的就业能力不匹配的情况下,采用高校汇编的就业质量报告中的就业能力指标数据,更能够客观地、真实地体现企业对大学生真实的就业能力需求。
三、研究界定
(一)高校毕业生
本文所述的高校毕业生,指的就读于本科高校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对于专科、硕士、博士或没有应届生身份的本科生,不在本次研究的范围内。做这一界定的原因,主要是受制于所采集的数据只有本科生的数据,没有采集到专科、硕士、博士等学生的数据。另外,本科生是高校毕业生群体中数量较多、就业相对最难的群体,解决好本科生的就业,将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产生重要影响。从国家的层面看,每年对本科生的就业更是非常重视,已把本科生的就业率作为对本科院校考核的重要评价,个别院校还将这一指标作为衡量本科专业发展的标准。
(二)就业能力
基于上述国内外学者对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本文将大学生就业能力界定为通过系统化的知识学习、完备式的技能训练和全面化的素质培养而形成的,能够达到个人就业期望、实现自我人生价值、满足社会人民需要的一种综合能力,它是知识水平、专业技能、职业操守、个性特点、抗压抗挫能力等多个维度的能力的综合体现。
(三)就业能力期望指标
本文所述的就业能力的期望指标是指,企业根据自身人才需要或根据已接收的往届本科生的就业能力,提出适合本单位人才培养就业能力指标。具体而言,是统计在各大高校的《毕业生质量报告》——企业评价栏目中的“毕业生就业能力期望指标”。例如:专业能力、外语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
四、研究设计
(一)就业指标构建的方法步骤
本文基于Python分析工具,对西部108所公办本科院校近两年的《毕业生质量报告》中“企业评价”一栏进行内容抓取,抓取企业对高校培养的本科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期望指标,并形成记录。再根据Apriori关联规则挖掘出期望就业能力的频繁项指标(核心期望指标),进而构建出本科生就业能力评价指标。再根据关联规则,探究频繁项指标之间的强关联关系,为高效地培养本科生就业能力提供指导建议。
(二)Apriori算法原理
Apriori算法是Agrawal等人于1993年所提出的一种数据挖掘算法,其核心思想是通过连续产生候选项与其支持度,然后通过减枝生成频繁项集。本文将企业对大学本科生每个就业能力期望指标作为一个事务,其基本算法流程如下:
给定一个含有n个事务的数据集P={t1,t2,…,tn},共计拥有m个属性,这m个属性组成为D={i1,i2,…,im}的项集,那么每个事务t都拥有一个项集,且t?哿I。假设若A是一个项集,且当A?哿t时,称之为“A包含于事物t”。
關联规则的表达式是X?圯Y,其中X表示前项规则,Y表示后项规则。关联规则中的支持度s代表的是前项X和后项Y在一个数据集合中出现的次数,即概率P(X∪Y)。
关联规则X?圯Y的置信度可解释为:前项X和后项Y同时发生的次数与前项X发生的次数的比值,即条件概率P(X/Y)。
关联规则X?圯Y的提升度Lift可解释为:含有前项X的条件下同时含有后项Y的概率,与后项Y总体发生的概率之比。
关联规则的算法过程包括了寻找频繁项集与形成强关联规则两个过程。以Apriori算法搜寻频繁项集的预设思路是依次扫描数据集中的所有项集,并判断算法输出的项集结果是否大于预先设定的最小支持度,保留输出结果不小于最小支持度的项集并输出作为频繁候选项,接续进行扫描判定,最后形成项与项之间的强关联规则。
(三)样本选择及数据获取
本次研究所取样的108所高校包含985大学、211大学、省属重点高校以及地方性高校。笔者对高校毕业质量报告中企业对本科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期望指标进行了数据搜集,具体方法是通过屏幕截图的方式截取毕业生质量报告中企业的就业期望指标,再利用Python工具对所截取的图片进行批量图像识别,从而抓取指标信息,共计1480条评价指标。因为高校就业质量报告的数据来源具有真实性、权威性、实时性、客观性等特点,所以经过分析处理所获得的本科生就业能力核心指标也具有科学性、真实性和客观性等特点。
(四)数据预处理
本研究针对就业能力指标的数据特征,主要采用填补缺失、异常值的方法对其进行梳理和清洗。因为企业对各大高校的就业能力期望指标未形成统一的图文格式,报告中出现叠字、缺字的情况屡有发生。因此在Python进行图片识别的过程中,识别文字出现了文字缺失、文字错误的情况。因此在数据处理过程中,进行严格检查,将文字异常值替换,将文字缺失对照原始报告进行填补。
(五)Apriori算法求解
1. 设定最小支持度、置信度阈值
考虑到对频繁项进行更全面的分析,经过多次的数据训练和评估,设置最小支持度为0.14、最小置信度为0.8、 提升度大于等于3且关联后项为单项时,可筛选出14条就业能力期望指标,最为符合本科生毕业质量报告中反映就业能力期望的平均指标数量,形成30条强关联的同时置信度也有保障。
2. 算法实现代码,见图2。
五、研究结果
算法输出企业期望应届本科生具有的核心就业能力指标(输出的频繁项)有: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专业能力、解决问题、组织领导、沟通交流能力、学习能力、抗压抗挫能力、终身学习、信息搜集与处理、环境适应、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共计14项。支持度从0.47依次降低至0.14不等。由此,可以依照支持度排序顺序抓取频繁项指标,建立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就业能力期望指标。
输出的关联规则如表3。
从Apriori算法输出结果来看,沟通交流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批判性思维、阅读能力、终身学习和组织领导能力指标与其他的就业能力指标存在强关联关系,即企业评价应届本科生就业能力时采用的指标。
沟通交流能力分别与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共计5项就业能力强相关。解决问题能力分别与创新能力、终身学习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阅读能力,共计6项就业能力强相关。阅读能力与拥有批判性思维能力强相关。终身学习能力与阅读能力强相关。组织领导能力分别与环境适应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共计2项就业能力强关联。
因此,在培养上述企业所重视的就业能力时,学生和高校可以利用就业能力之间的强关联性来同时培养,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通过培养阅读能力来培养批判性思维。同时,企业和学校对于学生复杂就业能力的考察,如解决问题能力,就可以通过考察其强关联的就业能力,将复杂指标化繁为简,更客观地评价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结论与建议
(一)本科生自身培养就业能力的建议
从获得的指标分析可知:企业在意的本科生就业能力既包括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等“硬实力”,又包括团队合作、沟通交流、抗压抗挫能力等“软实力”。从本科生自身的角度看,专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并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分工、行业的不断发展、相关工作的不断细化,专业能力正在逐渐成为毕业生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其次,学生可以成功融入团队并能够在团队中发挥作用的能力受到企业的高度重视,具有团队合作能力的学生,往往能够快速地融入企业并高效地完成日常工作任务,这样的人才也是企业所青睐的招聘对象。再者,沟通交流能力的不足也是应届本科毕业生长期存在的一个问题,因此学生们要有意识地多去参加社交活动,多与老师、同学沟通,在沟通中精进自己的能力,从而塑造自己阳光开朗的性格。此外,其他大学生就业能力,如创新能力、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组织领导能力、抗压抗挫能力等,也需要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学生需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有侧重地进行培养与提高。
(二)高校培养本科生就业能力的建议
高校在培养本科生就业能力的方案上,须关注并持续更新企业的就业能力需求。企业所需要的本科生就业能力,如若是在校学习期间可以进行培养的,学校就应该考虑加以培养。学生的就业质量极大程度上体现着高校的教学水平,学生高质量就业也是高校教学调整的“风向标”。高校需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就业能力的需求来进行灵活教学,积极采取实践与教学相结合的模式,以就业市场供给侧的思维去培养本科生的就业能力,这样才会源源不断培育出适应市场需求的应届本科人才。此外,高校须注重本科生的通识教育和素质教育。从企业的反馈中可以发现,学生“软实力”的就业能力已经成为人才招聘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分工的不断细化,团队合作能力、交流沟通能力、抗压抗挫能力等非专业能力,会越来越重要。此类能力的培养也应该同专业能力一样,引起校方足够的重视。
(三)企业招聘应届本科生的对策建议
企业须不断明确自身所需要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应具备的基本就业能力,并且要积极、频繁地向高校、学生进行反馈,以便于高校可以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所需的就业能力。此外,企业应该与高校达成实习合作,积极推动校企之间的合作,既可以使得学生切实感受到企业所需要的就业能力,又可以为单位自身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此外,企业在招聘时,可以对本文提出的应届本科生就业能力指标进行参考,针对企业自身的招聘特点,提出自身的招聘应届本科毕业生的评价标准,从而减少就业歧视、形式招聘等不公平的现象。
参考文献:
[1]李春灿.档案学专业本科生就业能力的构建与培养研究[J].档案管理,2013(06):39-41.
[2]Feintuch.A.Improving the Employability and Attitudes of “Difficult to Place” Persons[J].Psychological Monographs,1955, 69(07):1-20.
[3]Hillage.Pollard.Employability:Developing a Framework for Policy Analysis[R].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1998,1.
[4]RRChavan,AY Surve.Assessing Parameters of Employability Skills:an Employers’Perspective[J].Asian Journal of Management Research,2014,5(02):254-260.
[5]谢志远.关于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思考[J].教育發展研究,2005(01):90-92.
[6]王新俊,孙百才.近30年来国外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现状及进展[J].教育与济,2018(05):57-64.
[7]毛俊响,李润龙.三位一体架构下政府和企业协同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策略研究[J].高教探索,2021(05):124-128.
[8]韩玲,霍菲.供给侧改革视阈下的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2(18):42-47.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