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王志英
(天津外国语大学 国际教育学院,天津 300204)
在现代汉语中,“不像话”是一种使用频率较高的语言形式,《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对“不像话”的解释有二,其一是(言语行动)“不合乎道理或情理”;其二是“坏得没法儿形容”。对“像话”的解释是“形容词,(言语行动)合理(多用于否定式或反问)”。目前能见到的有关“不像话”的相关研究成果很少,张天雪讨论了“不像话”的句法特征和语法化过程[1],但没有揭示“不像话”的演化过程和语篇功能,文章所持观点值得进一步讨论。目前,“不像话”的表意和用法已经超出了词典上的解释,本文将通过共时的描写和历时的溯源,对“不像话”的词汇化和标记化过程进行研究,详细构拟其演化过程、分析其演化动因。
“不像话”是现代汉语口语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语言形式,已经凝固成一个形容词性质的词语,在句法和语义上都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不像话”的句法位置比较灵活,可处于句首、句中和句尾,可作谓语、宾语、定语、补语;语义上既可以指言语行动不合乎道理和情理,又可以指事件、人或状态不合乎情理;表示程度时既可以指坏得没法形容,又可以指好得没法形容。
1.他的眉头皱了起来:“朱经理,你也太不像话了,要我等了半个多月,到今天还没有配齐?”(周而复:《上海的早晨》)(1)本文所引第1—37条语料中,现代汉语语料来自北京大学CCL现代汉语语料库和网络,古代语料来自汉籍全文检索系统第四版,此处统一说明,不再一一标注出处。(作谓语)
2.张守业转向苦主们,接着说:“你们各位休怪我直言,连我也觉得不像话。倘若你们不住在我的寨里,我跟三家兄根本不会管你们的事。”(姚雪垠:《李自成》)(作宾语)
3.我对《诗经》有兴趣,既然是兴趣,所以积极性高,于是凡有关《诗经》的书我都买,历年积有四十多本。这一本亦是有关《诗经》,又只有不像话的五角钱,于是进店付款。(阿城:《关于〈诗经〉》)(作定语)
4.某天几个教员误课,因为他们抢购回来的大米掺沙子掺得不像话,他们找米店老板换米或者退钱,结果被米店雇的地痞打伤了。(严歌苓:《寄居者》)(作补语)
5.内容一塌糊涂,有些着意写乱伦,乱得令人瞠目结舌!有些“黄”得不像话。(花青:《卧龙生的无奈和悲哀》)(补语)
6.满满的阳光,有爱的一角喔!充满时尚现代气息哦!这样的花盆你喜欢吗?这楼梯美得不像话。(和家网,《21款百搭配饰,让背景墙不再寂寞》)(补语)
例1—3指人做的事或言语行为不合乎情理;例4、5“不像话”用法已经虚化,指状态和程度坏得不合情理;例6“不像话”语义进一步泛化,表示程度好得超乎想象。
“像话”和“不像话”常常可以连用,构成正反问形式用在反问句中表示否定义,或者“像话”单用于反问句中表示否定义。
7.这种影响已经转化为何波的恼怒,然后劈头盖脸地全都泼撒在自己的脸上:“像话不像话,什么时候了,这么大的事情连个招呼也不打,还有没有点组织性和纪律性!”(张平:《十面埋伏》)
8.许是建国爹娘那会儿对她就有些不满——一屋子客人,只见大媳妇一人忙里忙外,小媳妇在自己屋里躲清闲,像话吗?(王海鸰:《新结婚时代》)
例7“像话”与“不像话”连用表示否定义,通过正反问增强了否定的强度;例8“像话”用于反问句中,“像话吗”表示“不像话”的意思。同时,反问语气更增强了语言表达的主观性。
“词汇化是指一个短语或由句法决定的其他语言单位在语言的发展演变中其自身变成一个稳固词项的过程。”[2]现代汉语中,“不像话”已经词汇化成一个形容词,无法再作结构上的切分,语义上已经规约化,不是其字面意义的简单相加,在语法功能上相当于一个词。在古代语料中,“不像话”没有成词前是一个短语结构,可以做出清晰的结构划分:[不(像话)]。下面我们从句法和语义特征入手来分析“不像话”的词汇化过程。
汉语史上是先有“像……话”组合,之后有“不像……话”组合;“像……话”最早见于明代文献,例如:
9.听罢,将军拍手道:“妙,妙!句句像我肚里要说的话。好舅舅,是天送来帮我的了!”(明《二刻拍案惊奇》卷六)
10.禅师说:“像你这番话,真可以说是朝三暮四的猿人了。”(明《剪灯余话》卷一)
11.何思明的立论常常言近而旨远,基本上都像以上这类话。(明《剪灯余话》卷一)
清代开始,否定词“不”开始对“像……话”进行否定,形成了“不像……话”结构,例如:
12.雷鸣一听,这小子说的不像人话。雷鸣说:“你别走,为什么你走,我们在这里?这不像话。”(清《济公全传》第103回)
13.金龙说道:“金鼎龙头搠太重,你搪不住,这个降魔宝杵短一点,你怕降魔宝杵不怕?”姑娘一听,不像人话,姑娘回头就跑。(清《三侠剑》第3回)
14.一样的话,好几样的说法,店里这几个伙计说话,简直不像生意买卖人的话,横眉立目,异常野蛮。(清《三侠剑》第5回)
在“不像……话”结构使用过程中,中间的内容经常是发话人和受话人共知的,所以在语言经济原则作用下常常可以省略成“不像话”结构。“不像话”三个语素结合出现比较晚,在清代才开始使用。刚开始出现时是一个短语结构,指说出来的言语不像言语、不合乎道理。例如:
15.采和听她越说越不像话,不期哈哈大笑起来,说道:“好了,好了,原来你们主仆不是真心留客,是要遵你们主人的梦兆,把我这出家人,拉到你家小姐的香国中去,重新做起恩爱夫妻来。”(清《八仙得道》第63回)
16.差役说:“他又来找您,还说了许多不像话的地方,那我就不便向您来说。他说这一回不来啦,他在会元楼上等您。”(清《大八义》第2回)
例15、16可以看出,“不像话”指的是说话人说出来的话语是不合乎道理的,不应该说的,这时“不像话”还是一个短语。
“固化结构”是指“两个或几个紧挨在一起的语言单位,由于频繁使用而化为一个相对稳固的、整体性的语言单位”[3]。“不像话”是在语言表达主观性动因驱使下开始固化的,是语言主观化的产物。说话人在交际过程中想表达自己的主观态度、看法和情感,就会采取相应的语言形式,这会在语言中留下烙印。而“不像话”是一个否定结构,表示认识情态,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很容易凝固化成一个整体来使用。可以说,“不像话”的固化和词汇化是在否定结构中高频使用和语言经济原则作用下完成的。“不像话”是否固化,可以从两个角度来鉴定,一是固化后的“不像话”不能随意添加、删除或替换其中的任何一个成分,没有固化的“不像话”常常可以添加“人”,组成“不像人话”。但是“不像话”离合度比较低,可添加的成分一般只有“人”。“不像话”离合性低,也是它容易固化的原因之一。二是固化后的“不像话”蕴含的意义不是其字面意义的简单相加,从单个词的意义已经无法完全推导出其真正的含义来。固化后的“不像话”随着使用频率的增加,语义开始泛化,不但可以指言语不合乎情理,也可以指行为、状态、程度、人不合乎情理或不应该,表示说话人的不满或责备,已经不仅仅指人的言语不合理了,还可以指程度好或坏得超乎想象,所以中间不能插入其他成分。例如:
17.普莲说:“……你不是上这里来看你的义母来了吗?那就到后面去你的吧!你跟他有交情,咱们二人无细谈的必要,去你的吧!”丁世凯一听,这太不像话了。(清《大八义》第12回)
18.“你真真是我的重生父母,再养……”说到这里咽住,一想:“不像话!人家才不过二十以内的个女孩儿,自己也是十七八岁的人了,怎生的说他是我父母爹娘,还要叫他重生再养?”(清《儿女英雄传》第6回)
例17、18是“不像话”词汇化的临界环境,在此环境中,“不像话”的语义可以有两种解读方式,既可以指说话人的言语不合理,又可以指说话的行为或方式不合理,但后一种语义在此是优选项,因为这里“不像话”更多表达的是一种认知情态,是对说话方式不合理的一种否定性评价。
“不像话”词汇化成词以后,结构上凝固成了一个整体,不能再作结构划分了,不但可以指言语行为不合理,也可以指行为、状态、事件等不合理,也可以对程度进行评说。例如:
19.忽见范氏进来,唤了托氏出去,悄悄问道:“姐姐这样懦弱,太不像话。日后有人家说的,没我们说的。难道您这么大岁数,只听新亲的下马威,我们就没话问她吗?”(清《春阿氏谋夫案》第14回)
20.宝钗道:“你去吓唬吓唬他们,别让他由着性儿再闹了,仔细老太太听见。”黛玉道:“我不去,若去咱们一块儿去。”歇了一会,那边嘻嘻哈哈闹的更不像话,黛玉硬拉了宝钗一同过去。(清《红楼真梦》第27回)
例19指人性格的不合情理,例20指行为不合乎情理,这时“不像话”已经凝固化为一个词,其表意也不是字面意义的简单相加,有其固化后的规约义,即表示否定性评价。
词语一般有表层语义和深层语义之分,深层语义是由表层语义引申出来的。“不像话”表示语言行为不合理时属于表层意义,固化以后随着使用频率的增加语义上开始泛化,不但可以指言语不合乎情理,也可以表示状态、事件、行为、程度等不合乎情理,这属于“不像话”的深层语义,表达了说话人的不满、责怪或评价,传递了说话人的主观情态。固化后的“不像话”前面常常有“简直、很、真、太、实在”等副词来进一步加强语气。例如:
21.前日,这里泰安县宋大老爷的少爷,带着两位师爷来这里吃饭,也是庙里常有的事。谁知他同靓云闹的很不像话,靓云起初为他是本县少爷,不敢得罪,只好忍耐着。(清《老残游记续》第2回)
22.心想:梅子的病,不是几日工夫得好的,我终日陪着她也不像话,此刻又不便对春子说什么。(清《留东外史》第66章)
23.穿蓝袍的道:“哎呀,把菜嘛给我留下吧。”伙计乐着摇头道:“您的这就炒好,很快就给您端来,这是那位爷台要的。”“哎呀,没有关系的,我们是老乡亲,是朋友,你只管放下。”伙计只好放在桌上,刚要走,穿黄袍的力把赶车——翻啦。“混账东西,我要的莱为什么给他呀,简直不像话!”(清《雍正剑侠图》第43回)
24.她气愤地说:“对最亲爱的、最贞节的女人采取这种态度,真不像话!简直是忘恩负义!我一定要让拿破仑受到惩罚!”(杨恩生:《断送拿破仑的土耳其皇后》)
25.我们在大街上扭着,唱着,扮着鬼脸。大人们指着我们俩:“看他们!笑死人了!”他的父亲把他偷偷训了一顿:不像话!小孩子装什么夫妻?(戴厚英:《人啊人》)
“不像话”词汇化成词以后,语义进一步虚化,表示程度超出想象,例如:
26.郑爽短款上衣大到不像话,却没能遮住她的小蛮腰,这身材逆天了!(一点资讯,2019年6月20日)
27.这个示范区简直美得不像话,一座新中式风格的建筑,见证一座城市的舒居体验。(徐州门户网站,2018年11月10日)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不像话”已经词汇化成了一个词,结构上已经凝固,语义上具有整体性,语法功能上相当于一个词。其词汇化的动因是语言表达的主观性和经济性原则,其词汇化的句法条件是离合性低。
从语用角度来说,“不像话”的语境适切度是,当说话人对听到的话语或遇到的事件状况、方式、程度等感到意外时,说话人进行主观评价。一种是对不合理话语或事件进行评价。这时说话人给予的一种否定性评价表达了说话人的不满或责怪,传递了说话人的主观情态。另一种是对程度的评价。当说话人对出现的程度感到意外时给予评价,这里只是为了突显主观情态,有时没有否定性评价之意,如美得不像话、便宜得不像话、帅得不像话等。在以上语境中,“不像话”起到突显主观情态的语用功能。例如:
28.有个女同学来信说:“要年轻白嫩的姑娘去种地,去担土、挑大粪,太不像话。”(刘少奇《刘少奇选集》)
29.人事干部问他叫什么,“夏狗屁。”——“夏狗屁?”人事干部觉得这名字实在不像话,就给他改成“夏构丕”(汪曾祺:《去年属马》)
30.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我花了一百元买了二十四只螃蟹(便宜得不像话)。回到家后它们还是活生生地在水池里乱走。(林清玄:《琴手蟹》)
31.那天,天蓝得不像话,大团大团的白云,饱满得像维多利亚时期的油画。(午歌:《晚安,我亲爱的人》)
32.那一片橘园,每棵树都被无数个橘子挂满,金黄一片,太阳光一照漂亮得不像话,收获总是让人满足的,这个时候也是我父母最开心的时候,喜悦全都写在脸上。(搜狐网,《简单得不像话》)
例28说话人对让姑娘们去干重活、累活表示不满和责怪,所以给予了否定性的评价;例29说话人认为名字叫“狗屁”实在不好听,所以给予了否定性评价;例30—32传递的不是不满和责怪,而是对事件感到意外的一种评价,突显了说话人的主观看法。
古代语料中,“不像话”更多是和其他词语结合在一起,共同做句子成分,但很少单独做句子成分。现代汉语中,“不像话”有一种很突出的现象是常常单独做句子成分,或者前面常常加一个副词一起做句子成分,前后都有标点符号与其他句法成分隔开。虽然这时“不像话”还是一个句内成分,还没有进一步虚化,有相对固定的语义,在句子中也不能删除,但是,常常独立运用为其进一步语法化为话语标记创造了句法条件。一是因为它前后没有别的成分,从句子中游离出来不会影响到其他成分。二是因为它能表达主观情态,和话语标记的功能基本是一致的。例如:
33.我派宋部长去上海向你们筹款,你们居然说长道短,实在不像话。说着说着,蒋的话题竟转到“反共”上,声音也随之大了起来。(陈廷一:《宋子文传》)
34.他看乡下人这么愚痴,而附在灶上的灵性欲望如此炽盛,不惜杀生害命,太不像话了!(元音老人:《佛法修正心要》)
35.“你小子,把德叔的话都当耳边风了,告诉过你赌石这东西不要陷进去,看你这样子,不像话!”(打眼:《黄金瞳》)
“不像话”词汇化成词以后,随着功能扩展,进一步主观化和标记化。例33—35“不像话”虽然还作句子成分,但是主要表示否定性评价,与话语标记功能是一致的,这为“不像话”进一步演化为话语标记提供了句法环境和语义条件。“不像话”在语言表达主观性作用下,会发生主观化,语义进一步虚化,具有了话语标记功能,在句子中不具有真值语义,只具有程序义,对句子起到组织和调控功能。例如:
36.四个美国兵喝醉了,正在侮辱一个中国女的。真不像话,他们把女的衣服差不多全剥光了,女的直叫救命。围了好些人,谁都不敢上。(汪曾祺:《星期天》)
37.“我说你们这饭馆真该好好整顿整顿了,不像话,看人下菜碟,不就是没要你们的大虾么?”(王朔:《给我顶住》)
例36、37中,“不像话”去掉并不影响句子的真值语义,它已经进一步演化为话语标记了,在句子中起到调控句子和凸显主观情态功能,说话人用它是想传递主观态度。
“不像话”的词汇化过程是在语言表达主观性驱使下,在高频使用和语言经济原则作用下完成词汇化过程的。在现代汉语中,“不像话”已经凝固成一个形容词,有相对固定的词义,表达对言语行动不合乎道理和情理的一种评价。“不像话”成词以后,随着使用频率的增加,语义进一步泛化,不仅可以表达否定性评价,也可以表达肯定性赞美。此外,“不像话”在使用过程中常常独立作句法成分,主要功能是传递主观情态,为其进一步虚化为话语标记创造了条件,使得最后演化出来只表示程序义的话语标记功能。在现代汉语中,“不像话”的形容词功能和话语标记功能并存。总之,三音节词语处于词与短语的界面上,是介于词与短语连续统上一个颇有争议的类聚,由于很多三音节结构已经凝固化,意义上具有规约性,又常常独立做句子成分,又能传递说话人的主观情态,所以更容易演化成具有凸显主观情态的话语标记。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