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龚世星
(安徽大学 物理与材料科学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制度为本价值为魂:切准高校师德建设共鸣点
龚世星
(安徽大学 物理与材料科学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高校师德建设关键在于找准与高校教师思想的共鸣点,也就意味着要通过思想建设和制度建设实现师德建设的应然要求与实然需要之间的契合互洽、互相转化。回顾历史,制度建设和思想建设为我国高校师德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立足当下,尚存在高校师德思想建设的价值取向未形成整合共融,制度动力未形成合力系统,思想建设与制度建设之间关系失调等问题;面对未来,要继续完善师德思想建设、提升师德价值引领力,继续优化师德制度体系、提高制度建设科学化水平,继续加强思想建设与制度建设的契合协调、提高师德建设内部生态。
高校师德建设;制度建设;思想建设;共鸣点
高校师德建设既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客观要求,也是广大高校教师自身成长和精神追求的主观需要,既是一场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的改造,也是一项关于制度建设和配套政策的总体设计和安排。当前,我国高校师德建设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同时也面临诸多现实问题。究其因,一个关键因素在于当前的师德建设没有很好地“找准与高校教师思想的共鸣点,增强高校师德建设的针对性和贴近性”[1]。事实证明,高校师德建设要从制度规范和价值引领双管齐下、双重发力,才能真正切准高校教师师德建设共鸣点。
建国后,我国高校师德建设在国家整体制度建构与高校整体制度调整的大背景下,分别从制度建设和思想建设双管齐下,取得了宝贵经验。
(一)改革开放前,高度政治导向下的高校师德建设
解放初期,壁垒分明的国际形势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国家战略开启了我国高校师德建设“政治挂帅”式的起步阶段。1945年毛泽东明确指出:“对旧文化工作者、旧教育工作者和就医生们的态度,是采取适当的方法教育他们,使他们获得新观点、新方法,为人民服务。”[2]1083就此角度看,当时高校师德建设与对旧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是合二为一的。
制度建设方面,突出表现为紧密围绕国家意识形态对高校教师政治思想素质加以明确要求。如1960年《国务院关于高等学校教师职务名称及其确定与提升办法的暂行规定》中第一、二、三条分别强调,高校要培养“成为又红又专的教师”,其“职务名称的确定和提升,应该以思想政治条件、学识水平和业务能力为主要依据”,任职资格的首要条件则是“高等学校教师必须接受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做好教学、生产劳动、科学研究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历史清楚,思想作风好,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著作,不断地提高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水平,积极参加劳动锻炼,自觉地进行思想改造,不断地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修养”[3]。
思想引领方面,则以自上而下开展的运动式思想改造为典型方式。除了建立军政大学、革命大学和各种培训班,组织展开相关理论学习之外,国家自上而下开展了一系列高校教师的思想改造运动。如1951年至1952年的思想改造运动即是局部探索——国家推广——全面展开的模式。1951年9月,北京、天津的高校率先组织学习活动,之后经教育部组织,扩大至20所大学参加学习,听取报告、阅读文件、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后在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的批示下,活动扩展至全国范围,并分别围绕立场问题,为谁服务问题和划清敌我、清除反动残余思想展开学习、定期会议和汇报制度。期间,曾出现运动过于激烈、方式过于粗暴、打击教师积极性和自尊心的倾向。
(二)改革开放后,多元力量驱动下的高校师德建设
改革开放后,伴随国家整体制度的改革和调整,高校师德建设大致经历了过渡转型阶段(1978—1997)和专门化发展阶段(1997—至今)。
前一个时期,高校师德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服务于秩序恢复和队伍建设。在此阶段,政治色彩有所弱化,市场力量开始显露。尤其1986年推行的高校教师职务聘任制标志着高校教师发展制度转向政府主导与市场诉求的双重驱动。在师德建设的价值引领上,则体现为既要求高校教师政治思想上要“为我国教育事业服务”,又凸显了“教育水平、学术水平及履行相应职责的能力”等业务素质的要求;相关制度上,相继出台了关于高校和教师的《高等教育法》、《普通高等学校教师培训工作规程》等总体性法律规范,以及关于教师职业道德的专门文件《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总体上看,这一阶段关于高校师德建设的制度设计和文件精神都是概括性地针对教师群体提出。而在价值导向方面,陈景润等甘于清贫、致力学术、献身教育、无私奉献的高校教师形象广为传播,但同时市场经济带来了功利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影响也开始显现。
后一个时期,从1997年提出教师专业化问题至今,我国高校师德建设步入专门化发展的新时期。尤其是2011年教育部颁发的专业文件《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标志着高校师德建设进入一个主题明确、全面建设的时期。制度建设方面,自2013至2016年间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政治思想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关于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等制度性规范;价值引导方面,通过国家领导人的专门讲话、主流媒体的宣传引导、正面典型的激励传播等各渠道树优良师风、立“四有”标尺,从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教师考核评价等体制机制和价值导向双重维度将师德考核摆在首位,从教师选聘、管理、监督、考核等方面不断扎牢高校师德的制度之网,从社会形象、自我认同等方面增进高校师德的价值之光。
总体上看,改革开放前,高校师德建设是在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过程中,由强大的国家意志主导与个人积极配合的结果,具有由政治逻辑推动下、浓厚的政治控制色彩。彼时的思想引领和制度建设以国家整体制度变革为制度背景,以国家意识形态为思想导向,以社会主义新道德革除旧式道德为主要目标,以带有强烈政治色彩的群众运动为主要手段,总体呈现出思想建设领先于制度建设的态势。基于当时中国共产党的巨大威望和国家与个人发展目标的根本一致性,在较短时间内取得巨大成效。但也因制度建设的滞后,出现了思想改造认识上的极端化、方法上的粗暴化等倾向,留下深刻教训。
改革开放后,高校师德制度建设和价值引领建设则伴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经历了由国家政治控制逐步向国家推动和市场逻辑共同驱动、合法性机制和效率机制共同作用的过渡阶段。此时的思想引领和制度建设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和完善为主要制度背景,在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和市场经济意识的混合作用下逐步唤醒高校教师的主体意识,呈现出高等教育整体制度体系快速专业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发展、高校师德制度建设逐步引起重视并平稳发展的态势。
制度建设和思想建设齐头并进既是我国国家建设和党建的宝贵传统,也是高校师德建设的基本原则。面对当前高校师德建设存在的现实问题,应当从制度建设和思想建设中找寻症结所在。
(一)高校师德思想建设的价值取向尚未形成整合共融
就高校师德的多维价值取向和道德要求而言,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国家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需要和高校教师自身道德需要。从国家要求来看,目前已形成层次分明、内容完备、要求明确的价值引领和道德要求结构,主要包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基本要求,以《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文件规范为依据的职业要求,以“四有好老师”为目标的崇高要求和对于党员教师而言以党内纪律和准则为红线的特殊要求。这四个层次的师德要求对于高校师德构建了立体、明确、可依循的师德价值之维;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需要来看,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呼唤“道德人”与“经济人”的和谐统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同是发展生产力、推动经济增长的工具,手段一致却又目标不同。前者根本指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后者代表着资本扩张的无限欲望。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诉求在学理上应是在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伦理批判继承基础上的超越性建构,在实践中应当既吸取经济理性派生的效率、竞争、法治等价值取向,更要求以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处理好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平衡和谐;从高校教师自身师德需要来看,呈现出整体水平高于社会道德水平、但出于自发性的个人修养多于出于自觉性的群体建构的特征。原因有三: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水平所决定的社会整体道德风气有待净化提升;高校教师主体性道德需要未被充分满足;包括以官本位等为代表的传统取向、异化的经济理性导向、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等在内的多元价值和道德观念的冲击。
就思想建设目前问题的根源看,关键在于国家、市场和教师主体三者之间的价值取向和道德需要未形成整合共融。只有当国家提出的师德规范和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诉求及道德需要和教师个体道德需要三者之间在内容之间合理对接、在时空之中积极回应、在渠道之内民主对话,才能形成上下互动、内外呼应、互通共融的价值取向统一体。
(二)高校师德建设的制度动力尚未形成合力系统
从高校师德制度建设的动力机制来看,主要来自三方面:国家主导的合法性逻辑、市场经济的资本逻辑和高校师德的内在逻辑。首先,国家始终是我国高校师德建设的主要推动者。由于国情使然,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中,对高校之间实施的是差异化、层级化的政策支持和资源分配方式,对高校整体发展则以科研加教学导向、尤其强调科研学术的激励政策和制度安排。在这种制度安排下,高校自然将自身发展的重心放在教师的科研学术水平的提高上,而对于师德具体制度的制定和执行自然缺乏足够的动力。表现为长期以来,很多高校没有成立专门部门负责教师发展和师德建设问题,没有真正将师德建设上升到高校整体发展和高教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其次,是市场逻辑对于高校师德制度的影响愈加强劲。市场经济催生的经济理性不仅带来现代契约精神、创新意识等,也带来盲目追求效率、个人主义凸显等不良价值取向,对于高校师德制度建设影响日深。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家鼓励高校教师服务社会、科技创新的政策导向,高校与市场之间互动渗透更为深入,高校教师与企业之间联合更为紧密频繁,市场逻辑对高校教师的影响日益加大,而相应的制度约束和价值规范尚未划定清晰;相较于国家和市场力量,高校教师师德的内在逻辑运演不够充分、动力不够充足。当前的学术评价机制和市场逻辑泛化的现实,使得自觉抵御“工具理性” “经济理性”的泛滥成为高校师德必须面对的道德拷问。而另一方面,作为保障师德底线的制度规范在较长时期内被弱化和忽视,而当前愈加完备的制度规范在进一步具体化和可操作化方面仍有待推进。
就制度建设目前问题的根源看,关键在于国家、市场和教师主体三者之间的制度供求关系失衡、路径依赖消极影响,未形成有效衔接、形成合力的师德建设制度系统。当国家提供的师德制度和政策安排、融入市场经济建设中的具体规范和准则界定以及高校教师师德修养内在逻辑之间目标一致、衔接密切、协同发力,才能合成高校师德完整、良好的制度动力系统。
(三)高校师德思想建设与制度建设之间关系失调
2014年10月,***曾明确提出:“从严治党靠教育,也靠制度,二者一柔一刚,要同向发力、同时发力。”[4]不仅党建如此,高校师德建设亦应如此:制度建设为高校教师的言行举止划定一条基本底线,思想建设为高校教师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提供高尚引领。无数事实证明,仅有高尚的价值引领而缺乏明确有效的制度规范是空乏无力的,而仅有完备系统的制度规范而缺乏价值引领则是迷失方向和缺失灵魂的。因而,高校师德建设需要崇高价值引领和完备制度规范的协调推进。但就当前师德建设实际看,相关制度建设与思想建设之间尚存在不协调、不同步的状态。其突出问题是由于制度建设的相对滞后而思想引领的高昂指向,造成高校师德形成了先进和落后两个极端,即先进和崇高的高校教师楷模和典范不断涌现并强劲引领社会文明,道德败坏甚至违法乱纪的案例也屡有发生,极大撼动高校教师整体形象和社会道德风气。
(一)继续完善师德思想建设,提升师德价值引领力
高校师德建设要以思想建设引领价值、引发共鸣、凝心聚力,需要从国家规范要求、市场经济伦理诉求和教师个人道德需要三方面形成互洽互通、彼此契合的价值合力。分别包括:国家的规范要求方面,需要在指导思想上,要坚守高校师德建设的意识形态性,坚持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意识形态状态作为考察的首要因素。内容上,既要立足国际视野又要发扬中华优良传统,既要贴近高校教师思想实际又要引领师德价值取向,构筑既有现代思维又有中国特色、既切中实际又理想指向的师德内涵。方法途径上,既要充分运用现代科技载体,也不能丢掉传统但有效的工具手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诉求方面,需要继续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强化企业道德、法律责任,严厉打击惩治违法乱纪、违背商业道德的企业和个人行为。从政府公信力、企业责任和个人自律着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规范,构建超越工具理性的健康的市场经济伦理。高校教师方面,既要看到不同的人格特征、思想境界等使得高校教师在道德需要方面呈现出的层次性和差异性,也要看到高校教师对于物质需要和精神需求的强烈意愿。既要正视和认可高校师德合理正当的道德需求,也要提高其反躬自省自身道德需要、自觉辨别异化需要、主动抵御不正之风的意识和能力。
(二)继续优化师德制度体系,提高制度建设科学化水平
新阶段高校师德制度建设成为理论探讨和教育实践的热点之一。针对现有师德制度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制度建设需从国家、市场和教师三方面协同展开,形成多元共治、高度契合的制度系统。具体包括:在国家的制度供给方面。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推进,学术劳动力市场的进一步细分完善、人力资源管理的精细化趋势,需树立科学完备、多层次的高校和高校教师的发展理念的制度安排。要进一步完善并落实师德制度建设的反馈监督和调整机制,打通上下制度需要、互通内外制度效果。其次,在市场的制度规范方面。通过国家、社会和市场力量,以法律、道德等手段完善经济法规、规范市场行为、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在拓宽高校教师服务社会、融入市场的制度空间和渠道的同时,及时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和制度规范,为市场和教师划清边界、制定交往规则。充分利用市场资源,提升高校教师的专业能力、业务能力、市场意识和道德水平。通过行业协会、学术组织等引导、规范企业和高校教师市场行为等。再次,高校教师方面。要通过理论学习、榜样示范、社会实践等方式提高教师自觉遵守师德规范的意识,扎牢教师心中制度底线。牢牢抓好师德标准在干部选拔任用、教师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等“关键少数”和 “关键节点”上的首要权重地位,也要抓好师德标准作为高校教师“队伍整体”发展和“一贯表现”考核中的必要依据地位。
(三)继续加强思想建设与制度建设的契合协调,提高师德建设内部生态
高校师德建设中的制度建设与思想建设本应是刚柔并济、同时发力、同向发力、辅车相依的关系。一方面,价值引领要寓于制度建设当中,要将推进思想建设过程中号的经验、方法、思路上升为理论、凝结为制度,巩固建设成效,提高思想建设的制度化、常态化、科学化和实效性;另一方面,制度建设要始终坚持思想教育先行、体现价值导向,使制度获得广泛认同和自觉遵守。跟进制度建设的具体落实情况和反馈意见,彰显师德制度正当性,增强制度执行的坚定性和自觉性。
[1] 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EB/OL].[2014-10-9]http://www.moe.edu.cn/publici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02/201410/175746.html.
[2]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 毛亚庆,蔡宗模.建国以来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制度审视[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6).
[4]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4-10-9(2).
(责任编辑 何旺生)
Institution and Value: Resonance Point of Morality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Teachers
GONG Shixing
(SchoolofPhysicsandMaterialScience,AnhuiUniversity,Hefei230601,China)
The key point of morality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teachers is capturing the resonance with college teachers’ thoughts, which means it should get mutual transformation between essential requirement and actual need. Reviewing the history, institution construction and ideological building accumulated precious experiences. Based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we find the value-oriented ideological construction weak in integration, the institution power disjointed,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m imbalanced. Facing the future, to grasp the resonance, we should improve the ideological building and promote the valve guidance, optimize the institution construction and enhance the scientific level, reinforce the balance between the ideological construction and institutional construction to improve the internal biology of morality construction.
morality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teachers; institutional construction; ideological building; resonance point
2017-02-23
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项目“制度建设视角的***治国理政思想研究”(SK2016A005)
龚世星(1982-),女,安徽六安人,安徽大学物理与材料科学学院政工师,法学博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G641
A
1674-2273(2017)04-0097-04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