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朱玉利
(合肥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大众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研究
朱玉利
(合肥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大众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具有双重性,既有拓展教育载体、革新教育方法、丰富教育资源的积极影响;又有消解思想政治教育主导理论形态,抑止大学生自由而全面发展,销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造成学生理想信念缺失的消极影响。应该通过开展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营造先进的校园文化环境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大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影响;消极影响
大众文化在西方现代工业社会中产生,20世纪90年代在我国迅速崛起并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大众文化在高校校园的广泛传播慢慢改变了高校育人环境,对高校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巨大挑战。
(一)大众文化含义
“大众文化”是现代工业社会的产物,学界对此主要存在两种态度。其一是德国法兰克福学派“否定”的批判态度。其认为,大众文化是一种“文化工业”,旨在将“大众文化”作为一种产品,资产阶级利用该文化产品赚取利润,致使“文化”本身特征消失殆尽。其二是英国文化研究学派“肯定”的态度。其认为,大众文化是普通民众所喜爱的文化,在普通民众中具有很强的流行性,但是强调了大众文化与贵族阶级奉行的精英文化有本质差别。
20世纪90年代,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现代化传播手段的更新,大众文化在我国得到迅速发展。所谓大众文化是指随着现代大众社会的兴起而形成,与当代大工业生产密切相关的,以大众传媒为主要传播手段,进行大批量文化生产的当代文化形态。[1]32当前,大众文化主要产品包括电影、电视剧、广告、流行音乐、网络小说、网络游戏、动漫、网络文化等等。
(二)大众文化特征
1.大众性
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小众文化”相对立的。大众文化既是“由”大众生产,又“为”大众生产。[2]169其“大众性”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文化产量上的大众性。大众文化的生产数量是以批量生产为前提,文化产品数量足够满足社会大众消费需求,文化产品具有较强的可复制性。二是传播方式上的大众性。大众文化的传播方式是以大众媒介为传播工具的,如电视、互联网、图书等,文化产品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可以使社会成员的绝大多数直接消费。三是参与者上的大众性。大众文化之所以称为大众文化是因为社会成员绝大多数可以广泛参与并接受,其与“精英文化”、“小众文化”在参与者上是有量上区别的。
2.商业性
大众文化是在现代工业社会兴起的,大众文化运行模式是按照商品经济规律发展运作的。大众文化产品和其他工业产品一样,可以复制和重复生产,借助大众媒介实现商品供给进行商业性交换,社会大众便是文化产品的消费者,获取商业利润是大众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与大众文化不同的主流文化则没有商业性标志,其主要是通过主流文化灌输国家观念和执政党政治意图,具有强制性。
3.新颖性
由于获取商业利润是大众文化的重要标志,大众文化要想能够牢牢抓住其消费者即社会大众,就必须要保证文化产品源源不断的推陈出新,时刻保持文化产品的新颖性。通过文化产品的新颖性保障文化产品的感官刺激性、娱乐性。现代社会人们的工作节奏和生活压力较大,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对精神文化生活要求越来越高。大众文化只有通过不断创新保持文化产品的新颖性才能持续占领文化消费市场,才能满足社会大众精神放松和身心愉悦的要求。例如,网络游戏的升级换代、商业广告创意的推陈出新等等。
4.技术性
大众文化之所以产生于现代工业社会,是因为在现代工业社会科学技术有了长足发展。大众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密不可分,其传播需要借助现代传播媒介,而现代传播媒介的发展需要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持。互联网迅速崛起、微信、微博等社交软件技术、手机电视通信技术等快速发展为大众文化提供了技术支撑,甚至大众文化突破国界限制,实现了大众文化与技术的全融合。例如,商业电影的特效制作。
(一)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通过管理载体和活动载体完成,整个教育过程按照教育主体意愿设计实施,体现了计划性和目的性,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甚微。大众文化是现代工业社会的产物,其先进的技术性和广泛的流行性在高校深受师生欢迎,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因此,高校可以借助深受师生欢迎的大众文化诸如电影、纪录片、通俗文学、网络文化等文化载体和大众传播载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例如,通过播放纪录片《感动中国》《中国好人》电影《焦裕禄》《离开雷锋的日子》等对高校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大众文化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既符合教育客体的主体需要,又符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对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起到积极作用。
(二)革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主要体现在理论灌输、榜样示范、实践锻炼等方法,教育方法比较刻板枯燥,已经不能完全满足95后大学生成长需要。95后大学生成长在网络化信息化时代,习惯于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的学习方式。大众文化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借助现代传播媒介做到流行快捷、图文并茂、声色俱佳,给高校大学生直观形象效果。大众文化的形式诸如广告、宣传标语等可以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营造良好的氛围;大众文化的传播媒介可以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诸如广播电视、微信公众号、校园手机短信平台等。大众文化技术可以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借鉴,诸如搭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交流答疑平台,通过技术手段突破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大众文化革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全方位调动高校大学生积极性,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
(三)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包括世界观教育、政治观教育、人生观教育、法制观教育、道德观教育。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来源相对单一,资源更新比较慢,随时代变迁,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缺乏吸引力、感染力。而大众文化资源丰富,信息更新快,随时可以最新的大众文化资源对高校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诸如播放《今日说法》可以进行法制教育,以热播电影《夏洛特烦恼》为案例进行伦理道德讨论,加强道德教育。另外,借助大众文化传播媒介,大众文化资源可以互通共享,扩展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渠道,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消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理论形态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其主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现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规定”。[3]49马克思主义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具有科学严密的逻辑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正面临着大众文化消解的危险,具体表现如下:一是大众文化的娱乐性新颖性使得大众文化带给大学生感官享受,逐渐消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性,大众文化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呈现给大学生视觉冲击,使得大学生满足于、热衷于追逐大众文化产品,主流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被冷落。二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大众文化的商业性特点给西方文化的侵蚀提供了机会,大众文化淡化了青年大学生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认识,弱化了对集体主义和国家民族的认同。
(二)造成部分学生理想信念的缺失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包括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宣传主流文化的主阵地,而大众文化追逐物质利益的本性,追求感官愉悦,缺失价值判断和理性思考,致使大众文化出现利益与价值的断裂。正如麦克唐纳所言,“大众文化的花招很简单——就是尽一切办法让大伙高兴”[4]91。在强势的大众文化冲击下,大学生渐渐成为一个精致的功利主义者,而面向未来的理想信念在大众文化的消费中逐渐被沦陷。致使部分大学生放弃了理想信念,选择追求物质利益和娱乐刺激,甘愿做一个麻木的功利主义者。
(三)抑止大学生自由而全面发展
大众文化的商品性促使人们对商品的需求不断提升,甚至把拥有的商品与个人的品味、身份等同起来。在大众文化背景下诸多商品常常通过一系列的广告营销刺激人们的购买欲望,而人最终在追逐商品的过程中迷失自己。在高校校园内,常见部分同学通宵达旦的做兼职或打短工半年只为购买一部苹果手机或一场演唱会门票,很少去购买经典书籍,只注重物质享用,忽视精神自由。在实现物质商品带来的幸福感后,奢侈代替了人的真正的自由。大众文化只满足物质利益追逐,忽视了人的本性和生命价值的回归。正如学者所言:“在当今人性的自由被物质的欲望普遍统治的状态下,以本能的满足来追求浅薄的快乐,以人性的奢侈、安逸和麻木取代人的真正自由,这种状态并非人的解放,它只能使个体进入新的异化过程”。[5]78大众文化的可复制性、批量生产已经使其失去文化个性特征。在缺失个性特征的大众文化影响下,制约了高校大学生全面发展。
(四)销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
高等学校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的文化环境对育人具有重要影响。但是大众文化的快速发展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巨大挑战,大众文化伴随的负面信息正在高校校园蔓延。诸如校园随处可见的酒吧啤酒妹招聘广告、私立医院人工流产广告、校园裸贷、网络游戏等等。这些形式的大众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流环境格格不入,直接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判断、道德评价,甚至迷失方向、沉迷网络、攀比消费、人格扭曲等。例如,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逃课、辍学、通宵达旦的玩网络游戏造成猝死现象,过度兼职追求物质利益荒废专业课程学习。甚至,个别女大学生为了满足自己物质消费虚荣心陷入非法“裸贷”旋涡。
(一)利用大众文化积极因素,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
传统高校思想政治主要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和道德说教,然而却忽视了教育客体的主观能动性,导致学生的抵触和逆反心理。“大众文化并不热衷于对主人公进行理想主义的拔高,而是直接表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和喜怒哀乐,非常贴近大众,更有利于道德效仿和道德实践。”[6]27-28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积极利用大众文化教育资源、大众文化教育载体,创新符合教育客体特征和时代特征的大众文化教育方法。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贴近学生生活、顺应大众文化潮流,切实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
(二)积极开展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主流文化理论培养了大量的高素质优秀人才,但是在大众文化背景下的今天,马克思主义需要与时俱进借助大众文化的有效传播方式,积极开展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让马克思主义理论贴近校园、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社会赢得广大学生的青睐。马卡连柯曾说:“我们教育目的并不仅仅在于培养能最有效地参加国家建设的那种具有创造性的公民,我们还要把受教育的人一定变成幸福的人。”[7]488积极寻求马克思主义与大众文化的结合点,用马克思主义引导大众文化,把大众文化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有效载体,利用大众文化的有效形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
(三)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大众文化流行的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积极探索教学模式改革,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其一,由封闭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走向开放式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和途径多元化,传统灌输式的教育教学模式不足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教育效果甚微。大众文化背景下,将传统的课堂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相结合,通过实践教育引导学生开展理论思考,回归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即由实践到认识。在实践中让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用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去辨别大众文化的效用。其二,由理论讲授转向案例教学。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是理论灌输,教育说服力不足。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积极建设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教学案例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感染力和吸引力。“要关注大众文化的内容变化,适应人们求知、求新、求乐需求,使教育内容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要找准人的兴奋点,应时、应势、应需而动,追踪新情况、新问题。不断为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时代元素’,用富有时代感的内容教育人、引导人”[8]。其三,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模式。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以试卷考核为主要形式,这种考核方式比较充分地考查了“知识性”,对于“思想性”考查较弱。在大众文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性”回归更加重要。所以,考核模式上可以采用三位一体的考核方式,即试卷考试、实践考查和经典阅读考查。实现知识性、思想性和政治性综合考查。
(四)齐抓共管,营造先进的校园文化环境,发挥环境育人功能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复杂的综合系统,需要高校各个部门的通力配合、协同合作才能完成。校园文化环境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微环境,是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场所,对大学生的影响深入持久。“高校是各种有害思想渗透的主要对象。”[9]19在大众文化渗透校园背景下,高校要积极营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氛围,强化校园微环境的熏陶引导。具体而言,宣传部门积极做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校园文化宣传建设;团委要认真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精心组织各类先进校园文化活动;后勤保卫部门要严格审查各类大众文化的广告宣讲,提高进入校园文化门槛;学生管理部门切实做好日常学生网络安全管理工作,净化校园网络环境,积极搭网络公共服务平台,定期发布先进文化推送服务,引领学生关注先进文化。各部门密切配合形成教育合力,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为主线、先进文化活动为载体、先进文化推送为手段、安全审核为基础全面优化育人环境,切实降低大众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消极影响。
大众文化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客观理性地看待大众文化,努力找准思想政治教育与大众文化的结合点,发扬大众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大众文化消极作用,利用大众文化的传播方式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努力探索适合时代要求、符合大学生身心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格局。要牢记***总书记2016年12月7日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的“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不断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1] 陶东风.大众文化教程[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 徐海波.意识形态与大众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 刘川生.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 [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文化矛盾[M].赵一凡,蒲隆,任晓晋,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
[5] 李西建.重塑人性:大众审美中的人性嬗变[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8.
[6] 孙卫卫.大众文化的德育关照[J].思想教育研究,2003,(2).
[7] [苏]马可连柯.论共产主义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9.
[8] 徐安鑫.构建与大众文化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格局[J].探索与研究,2007,(12).
[9] 张再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 陶有浩)
A Study on the Influence of Mass Culture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ZHU Yuli
(SchoolofMarxism,HefeiNormalUniversity,Hefei230601,China)
The influence of mass culture 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as a dual nature, which exerts positive influence on both expanding the educational carrier, innovating teaching methods and rich educational resources, and eliminating the negative effects caused by dominating 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preventing the free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resulting in the negative impact of the lack of ideal beliefs. In this context,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y carrying out the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reforming the teaching mod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and creating an advanced campus culture environment.
mass cultur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ositive influence; negative influence
2017-05-07
合肥师范学院校级科研团队项目“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大众化影响因素研究”( 2015TD13),合肥市社科规划课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载体创新研究”(2017023)阶段成果
朱玉利(1982-),男,安徽霍邱人,合肥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G40-055
A
1674-2273(2017)04-0107-04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