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艾丽容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湖北武汉430050)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深化产教融合重大改革任务。2019年9月2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印发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发改社会〔2019〕1558号)。《实施方案》明确指出,开展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改革先行,充分发挥城市承载、行业聚合、企业主体作用。要重点聚焦完善发展规划和资源布局、推进人才培养改革、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创新重大平台载体建设、探索体制机制创新等任务。支持高职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双一流”建设高校等各类院校积极服务、深度融入区域和产业发展,推进产教融合创新。可见,对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机制进行研究与探索,一定要顺应新形势、新要求,要聚焦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实际问题,深化巩固校企合作生态链,促进教育链和产业链的有机结合。
“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实施较为广泛。所谓“订单班”是指校企签订人才培养合作协议,学校依据企业人才需求,在相关专业组织学生组建新的教学班,并根据企业要求开设相应的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学生考核合格后直接在合作企业就业。“订单班”培养模式,学生的学习、实习安排相对较灵活,可以分时间、分阶段进行,学校可以根据企业要求进行灵活调整;学校可以在正常的教学中融入企业文化、职业素养等内容,还可以聘请企业专家担任学生实习导师,指导学生实践。但这一模式最大的弊端就是校企选择不对称,合作企业对学生考核后进行择优选拔,学生无选择权,这就意味着部分学生面临考核淘汰,需重新就业。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也是高职院校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常见的一种运作模式。学校以工学结合的形式分周期、分阶段组织学生到合作企业参加顶岗实习,边干边学,以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但这一模式也存在校企选择错位问题。企业为降低成本,会弱化学生的专业、特长,以及是否与岗位匹配等问题。而学校的本意是希望学生通过工学结合,强化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学中做,做中学……理想与实际存在一定的偏差。
随着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不断深入,“订单班”“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全面升级,发展成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学校、企业都是学生培养的主体,企业从招生开始介入,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材开发等全方位参与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校企双方依据产业发展人才需求情况,开展多形式、多途径、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但这一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校企合作机制不健全,主体责任不够明确,校企合作层次较低,难以向纵深发展。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和方式,目前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机制存在不同层面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
产教融合过程中,只有企业主动参与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校企双方才能形成人才培养共同体。但由于职业教育发展尚处于探索阶段,产教融合的体制机制还不健全,国家的相关政策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或职业院校难以得到具体落实,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和人才培养缺乏规范性指导和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也没有绝对的约束力,具体工作难以落到实处,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难以有效运行,产教融合效果欠佳。
职业教育要根据地方产业结构调整、人才需求变化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企业人才需求。但限于人才培养标准的惯性思维,在校企合作过程中,职业院校教师对更新或调整人才培养标准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企业往往革新意愿较强,这就造成人才培养需求错位,一定程度上会制约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深度,还会引发学生“就业难、难就业”。
国家关于产教融合的政策文件都明确指出了校企合作双方在人才培养中的角色、定位和责任,但双方责任落实缺乏约束力。高校的教育目标与行业企业的经营目标不同,双方关系处于一种不稳定状态。企业注重学生的岗位技能培训,职业院校认为专业素质的培养与岗位技能一样重要。由于双方责任落实缺乏法律约束力,容易造成校企合作关系不稳定,人才培养质量自然受到影响。
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职能,依据地方产业发展特点和优势,出台相应政策文件,积极鼓励引导各地区金融机构支持产教融合项目,拓宽产教融合融资渠道,为参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职业院校与企业搭建广阔的交流平台,促进产教融合的各项政策落地落实,提高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参与度。其次,各级政府部门还要依据国家关于产教融合的政策方针,组织建设好地方产教融合的试点工作流程,从政策倾斜到财政投入,积极引导地方企业参与产教融合建设工作,树立产教融合企业典型,由点辐射到面,加大推广宣传。
产教融合可以促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和人才培养结构调整,产教融合政策的导向是为了推进校企深度合作。首先是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组织治理机构,要以合作共生为宗旨,把行业企业纳入管理机构架构,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组织治理机构。其次,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强化行业企业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在治理结构创新中的作用,要求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从专业布局、制定课程标准、教学组织设计、教师队伍遴选、教材选用等方面着手,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有序对接,形成完整的产教融合逻辑链。最后,要建立动态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组织治理评价机制,对校企双方在校企合作运行过程中的功能效用进行考核评估,强化校企双方的主体责任意识,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持续优化。
产教融合是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同时发力。地方政府要统筹运作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优质资源,搭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交流平台,鼓励引导职业院校与优质企业开展校企深度合作,积累人才培养所需资源,不断优化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要依据产业发展动态和企业岗位人才需求变化,适时核定人才培养标准,调整专业设置,广纳优质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吸纳人才培养优质资源,支持人才培养模式不断优化。行业企业要发挥主观能动作用,配合政府调控管理需要,积极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将行业发展动态、岗位需求变化、职业技能培养、企业文化教育等最新内容融入职业院校各门课程教学中,将企业文化潜移默化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做到润物无声。
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过程中,要融入行业企业的人才培养需求,才能解决人才培养偏离市场需求的问题,并根据行业企业的需求变化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动态的产教融合运行机制。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首先,高职院校要紧跟行业企业发展动态,调研了解行业企业最新的人才培养要求,以此作为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的重要依据。其次,高职院校要加强与政府部门的沟通交流,争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最大政策和经费支持,要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职能,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广阔交流平台,确保动态运行机制的有效性和长效性。再次,高职院校要提升自身办学实力,找准办学定位,提高社会服务能力,要为地方产业转型升级、战略发展需要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保障,真正做到“地方离不开、业内都认同、国际可交流”。总之,高职院校要与地方产业企业形成教育生态圈,形成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共同体,实现“三赢”。
高职院校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过程中,要注重产出成效,以结果指导完善过程,全方位打造双师双能型的教师队伍。可以在校企合作企业内部选聘业务素质过硬、行业知名度高、责任心强的专业人才加入师资团队,邀请企业专家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的制定、专业课程设置、人才质量标准的核定等工作。同时,要鼓励引导学校专业教师到行业企业兼职、挂职,了解行业企业的发展动态,把握市场发展方向。促进人才共享,师资双向融通,深化产业人才、资源、技术、文化等共享融合。
目前,国家鼓励提倡高校大力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作,并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方针,为高校开展产教融合工作提供政策支持和保障。但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与产业人才需求仍存在不同层面的问题。作为高职院校,要不断完善产教融合运行机制,通过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与行业企业联动,主动应对产业发展变化,精准服务国家产业战略,为产业提供高质量的专门人才。还要加强与政府部门的交流,动员政府力量,为产教融合提供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其次,要调动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产教融合推向最深处。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