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商科类本科院校产业学院建设实践探索

时间:2024-06-19

罗维斯

(福建商学院,福建福州 350016)

地方本科院校坚持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己任,对接地方支柱产业、特色产业、新兴产业,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机制。近年来,福建商学院立足地方产业,对接福建自由贸易实验区,聚焦战略新型产业,提高知名企业参与地方应用型高校合作办学积极性,将企业优势资源转化为办学育人资源,建立面向现代服务业的产业学院,服务地方产业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拓宽校企合作办学路径,增强服务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办学活力。

1 产业学院产生背景

1.1 产业学院概念内涵

产业学院是高校以区域产业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汇聚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科研机构等组织资源,以培养产业行业需要的人才、服务产业行业技术创新需求为目标,由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多元主体共建共管的协同育人、协同创新平台,是集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办学组织[1]。它是校企双方发挥资源优势共建共用、互利共赢的融合发展平台;是应用型高校“变轨超车”的关键一招,体现了应用型高校发展趋势;是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平台;是培养服务地方产业创新发展所需复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1.2 产业学院出台背景

2015年10月,教育部等三部委印发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要路径,通过试点推动、示范引领,实现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2]强调本科院转型发展要对接产业转型升级,把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作为办学定位。

2017年12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标志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进入产教融合新时代[3]。应用转型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纷纷开展转型探索建设产业学院,对接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呈现出特定协同育人机制,产业发展需求牵引。

2020年7月30日,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下发《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 教高厅函〔2020〕16 号)[4],该指南明确强调,发挥企业参与办学作用,拓宽优势明显行业企业参与办学渠道,探索建设面向地方新兴特色产业发展的产业学院,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发展。

2 福建商学院产业学院建设实践

福建商学院围绕地方经济转型发展需要,服务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汇聚校企优势资源,发挥各自优势,建设产业学院,推动校企产教深度融合、协同育人。建设福建商学院eBay 跨境电商学院,构建成新商科人才培养模式,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2.1 跨界融合,构建“基地+平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依托学校优势专业,发挥政府、企业、高校各方职能,集聚各自优势资源,福建自贸区福州片区、eBay公司、福建商学院三方强强联合,成立福建商学院eBay 跨境电商学院。通过政府引导,利用自贸区电商基地区位优势,发挥电商平台功能,与学校电子商务专业相结合,构建“基地+平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福建商学院eBay跨境电商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基本架构

2.1.1 校地协同,共建“网上丝绸之路”

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人们更多从线下购物转为线上购物,开始“宅生活”,催生“宅经济”发展,实现居家办公就能“卖全球买全球”,跨境电商行业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不断发展壮大,它已发展成为促进全球贸易发展的重要动力。为适应新经济发展,紧跟电子商务产业发展趋势和需求,加大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改革,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大胆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借力eBay公司电商资源优势,拓宽电商人才培养途径,按照国际化角度、国际化视野要求,培养具有国际商法知识,掌握国际贸易规则高水平跨境电商人才。依托产业学院培养“基础厚、口径宽、品德高、能力强”的创新应用型人才[5]为福建自贸区福州片区定向培养优秀跨境电商人才,促进福建自贸区产业和经济转型升级。

2.1.2 服务区域,创建行业“技术源”与“智库”

电子商务是一种新型的现代商业模式,学校发挥在福建自由贸易实验区的区位优势,立足行业、依靠行业、服务行业,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校企联合共建共用跨境电商产教融合项目,改变以往电商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钩现象,通过企业选派技术专家、业务骨干担任学校实践指导教师,由企业导师指导实践教学,在课堂上营造学技术、练技艺、赛技能良好氛围,用扎实的专业技能服务产业发展。推动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结合市场需求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构建教学课堂,充分凸显高等教育的“公共产品”属性,提升服务行业企业高质量发展超越的能力。

2.2 资源融合,构建“专业、产业、就业、创业”相互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

围绕地方产业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需求,聚春园烹饪学院面向现代服务业,探索建设适合地方产业经济发展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依托高校特色专业,校企合作,培养从事餐饮业高端服务人才,带动高校就业创业工作,构建“专业、产业、就业、创业”相互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图2所示)。

图2 福建商学院聚春园烹饪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基本架构

2.2.1 拥抱行业,推进产教协同育人

福建商学院开办烹调工艺与营养本科专业,国务院侨办在校设有“海外惠侨工程——中餐繁荣基地”。福州聚春园集团是闽菜的主要发祥地、闽菜厨师的摇篮,校企发挥各方资源优势,双方联手合作创办聚春园烹饪产业学院。开展闽菜文化和特色闽菜开发研究,共同致力于培养服务闽菜业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推动闽菜产业升级与繁荣发展。

福州地处东南沿海,身居在海外华人华侨较多,有许多侨胞在国外从事中餐业,借助基地平台,发挥平台为海外华侨胞服务作用,通过平台线上学习培训,大力培养闽菜急需人才,提升中餐业在海外影响力,推动中餐业在海外繁荣发展,助力闽菜产业做大做强,让中餐业融入“一带一路”发展倡议。

2.2.2 “四链联动”,共建协同育人平台

聚春园烹饪学院具有明确产业服务导向,依托高校特色专业和人才科研优势,走产教融合之路的办学模式,培养具有国际范闽菜高层次人才。通过搭建“中餐(闽菜)国际教学实验平台”,为各国美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提供一个实践平台;线上搭建中华美食宣传网络平台、制作闽菜远程教学课件等,通过线上教授中华美食烹饪技艺,弘扬中华饮食文化,讲好中国美食故事,促进中外友好交流,彰显文化自信,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

聚春园烹饪学院面向现代餐饮服务业,发挥校企双方自身资源优势,实现校企合作、产教协同创新育人。加强基地平台和体系建设,满足企业技术创新、科技攻关需求,提升海外侨胞从事中餐业的技能水平。服务海外侨胞创业发展,传承闽菜制作技艺,传播闽菜美食文化,提升闽菜海外知名度。形成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人才链“四链联动”的协同育人格局[6],四链环环相扣,相互支撑、相互协同、相互促进,极大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

3 产业学院建设思路与对策

3.1 面向产业亲产业,推动专业结构与产业需求深度融合

专业建设是高校的立校之本,也是内涵建设、特色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抓手, 契合产业发展需求,结合办学特色,加强学科专业布局建设,优化专业设置。根据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面向行业企业需求,邀请行业企业参与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既要考虑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相吻合,又要充分利用区域产业链和产业集群资源,聚焦以区域内优势主导产业集群为主要服务对象,通过分析区域产业集群人才需求状况,调整专业结构与布局,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需求的特色优势专业结构的课程体系,发挥学校品牌特色专业培养人才优势,让学校培养的专业人才有效服务产业需求,更好服务产业转型升级。

高校专业群建设要适应新经济、新产业的发展,以地方支柱产业变革发展为导向,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智慧对接。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打造骨干专业群,以优势特色专业为核心,构建多元主体合作、多元参与、分工合理、权责分明运行机制,发挥核心专业示范引领作用,推动校企共建特色专业群,强化群内专业的集聚和共享,推动产业链与高水平专业群的深度对接,形成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

3.2 重构学科专业体系,推动学科深度交叉融合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面向区域主导产业及新兴产业,建设无缝对接地方新兴产业的交叉学科,按照学科基础相近的原则,促进学科间渗透融合,优化学科结构,面向区域战略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布局新兴学科,围绕当地经济建设发展要求,打造与当地经济支柱产业相适应学科专业群,同促进特色学科更好地成长,培育新的学科生长点。

学科是大学的细胞,发挥学科大本营、专业主阵地作用,优化学科结构,学科交叉是学科融合突破口,逾越学科障碍,调整学科布局,形成多学科相生共长格局。引进政府、行业评价机制,让学科专业设置与区域发展有效对接,整合教学院系优势资源,带动学科专业重组与优化,促进学科相互渗透、相互支撑,建设特色突出的学科群体,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建设面向产业需求的交叉学科。以学科为龙头,建立多学科交叉学术交流平台,举办跨行业、专业的博士沙龙、学术研讨等多学科学术交流活动。eBay跨境电商产业学院主要面向电商产业发展,对原有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设置改革外,还需整合其他院系的管理学、贸易经济学等多学科专业;聚春园烹饪学院促进食品科学技术、管理学、传播学多学科交叉渗透与协同创新,培养具有跨学科知识结构、思维方式的复合型人才,打通学科之间的限制,促进学科交流,打破业界、校际之间壁垒,增强学科活力。发挥多学科综合优势,推动传统学科改造升级,激发创新活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与行业企业需求达成度。

3.3 发挥资源集聚效应,推动资源深度融合

教学资源与产业资源深度融合发展是产业学院资源共享的有效方式。因为行业产业方面拥有市场运营能力及员工、生产设备、原材料等资源;高校拥有高层次人才、技术、科研成果等资源。建立资源共享体制机制,促进教学资源与产业资源深度融合实现产教资源互相转化,促进校企教学资源、科技创新资源共建共享、互通共用。一是把教育人才科研资源转化为推动行业企业发展动力、竞争力,二是把行业企业工艺流程、技术革新、产品研发转化为学校教育教学真实场景。企业行业共同参与资源优化与配置,双方遵循“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利益共赢”的合作原则,共同设置教学内容,共建实践教学基地,聘请企业技术专家为客座教授、副教授独立授课,引入企业生产流程案例,让学生提前了解企业需求,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校企优势互补,各自发挥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的优势。

校企共建“企业导师、高校教师”融合的师资队伍,校企互派专业教师和技术专家、业务骨干担任实践指导教师,共同指导实践教学,共同构建教学课堂,促进资源融合共享、互惠互利。引进具有行业背景师资,引入企业真实工作场景,培养学生实操动手能力,以培养满足行业急需、企业急用的创新型人才。为此,校企双方要树立“教育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的合作理念,立足培养地方应用型人才,双方结合自身条件和对方优势资源,学校和企业都要做好顶层设计,明晰现代产业学院的办学和发展定位,不仅要考虑与学校的人才培养定位相符合,也要与合作企业的产业发展和人才需求相适应[7]。

4 展望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些支持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利好政策,产业学院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学院联系日益紧密。当前,产业学院建设没有固定模式,办学形式没有统一标准制,各地方高校都还处在探索实践和积累经验阶段,办学体制机制还在不断积累完善,办学活力还有待进一步释放。福建商学院面向现代服务业,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建设现代产业学院,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校企协同创新、协同育人机制,为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发展提供新动能,将展现新作为。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