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郭 力 曹旭妍
(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陕西西安 710300)
产教融合是新时期我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当前高职院校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发展方向。2019年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方案明确了职业教育服务市场需求,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目的和要求2020年9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了《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也提出了巩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支持分领域建设产业高端的技术技能人才标准和培养高地,深化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及促进人才培养和产业精准对接的政策指导。这些政策为新时代高职人才培养提出新的方向[1]。
本文以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后简称我校)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为例,分析目前该专业人才培养现状,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新机制,以期为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思路和方案。
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在我校装备制造大类专业中属于招生人数较多专业,目前专业在校人数900人。但由于该专业的开设时间较短,专业积淀不够深厚,因此专业人才的培养方面还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目前,我校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人才培养主要分为制造和设计两个方向,制造方向主要培养学生机械制造方向的技术技能,设计方向侧重于学生的机械系统的设计能力。随着制造业的不断转型和升级,区域内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对人才培养的规格提出了新的要求。相关企业对学生多轴加工技术技能的掌握情况,自动编程软件熟练应用情况,复杂零部件的读图识图能力等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就要求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要紧跟企业的实际需求。针对我校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面向航天、航空、兵器、船舶、核工业等国防军工行业机械产品及零部件设计制造产业链的定位,如何有针对性地与紧密合作企业开展探索,将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和发展精准对接,是亟需面对的重要课题。
目前,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比例为78.57%,还有一部分教师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缺乏企业锻炼或实际工作经验,对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也不甚了解。该专业的企业兼职教师人数仅有2人,企业教师参与专业课程的深度和广度也不够。这两个方面的问题就制约了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因此,如何快速地提升在校教师的实践能力,扩大企业兼职教师的数量,都是需要在校企合作的层面来积极思考的问题。
校内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实训基地中的机械原理实验室、机械系统设计实训室、数控加工实训基地等实习实训基地的设备存在老旧问题,相关实训场景与企业的真实生产场景也不相适应,甚至部分场景已经被企业淘汰。此外,该专业还有36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但多数实习实训基地的联系不够紧密,部分校外实践基地所属的企业学生也很少就业。因此,专业发展上急需建设新的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实训基地的建设单凭校企任何一方之力是完全不够的,应该校企协同,共同建立校内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这样才能与人才培养的目标相匹配。
随着国家及区域产业的不断升级,高端装配制造产业亟需大量高素质技能人才,我校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面临着转变人才培养理念,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迫切需要。通过构建高水平的校企合作关系及创新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做好以学生为中心的“三教”改革,才能够培养适应产业发展及企业需要“工匠”人才。
高职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主要培养熟悉机械产品设计和制造基本理论及专业知识,面向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的机械工程技术人员等职业群,能够从事机械产品设计与加工、数控编程、工艺和工装夹具设计、机械产品质量检测、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工作,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这一培养目标和职业导向决定了该专业要进行产教融合的改革,要进行校企协同育人,这既是该专业积极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重要举措,也是满足人才培养要求的有效手段[2]。
通过校企协同育人,有助于将能力培养目标将对接企业生产实际,培育及弘扬精益求精、爱岗敬业的优良职业素养及工匠精神;有利于提升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和创新思维;有助于深化“三教”改革,探索基于行业特色的课程和特色能力培养;有助于培养具有企业实践经验及行业特色,支撑课程改革及学生能力培养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同时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实训场地以及实践机会,可以为学生创造更多参与实践锻炼的机会,提升学生技术技能水平,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适应企业、行业、社会的发展要求。综合来说,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对提高高职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3]。
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开展产教融合探索,主要围绕陕西省内的先进制造产业开展,核心目的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如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与国防军工领域的先进制造企业中船重工陕西柴油机重工有限公司、西安高新区民营航天制造领域领先企业西安钧诚精密制造有限公司等企业在人才订单培养、学生企业顶岗实习等方面开展了相关合作。在校企产教融合的基础上,探索出了“思政引领,校企双元,三全五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依托学校军工背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军工精神等融入各类专业课程教学中;以合作企业为依托,深化产教融合,校企联合制定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实施人才协同培养;构建思政贯通的“三全育人”体系,探索劳动实践学分制,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五育”全面发展。
校企双方以学生技能培养及职业素养培养为主线,利用企业的设备及技术优势,实施校企协同育人和工学结合教学模式,通过“专业基础知识学习(学校)—专业认识实践(企业)—专业理论学习和技能实训(学校)—顶岗实习(企业)”的工学交替教学实施,完善“产教融合、校企协同”的育人模式;对接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标准,邀请企业专家,校企共同制定重构课程体系,将企业真实案例作为典型工作任务,对教学内容进行完善,在教学资源库中加入企业案例,保证课程体系对标企业需求,培养可持续发展的终生学习型人才[4]。
实施“技能大师、能工巧匠、特殊人才”三引进工程,同时,每年选派3-5 名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锻炼,共同组建校企协同的教学团队。为技术技能创新、教学改革等提供平台,为高端技术技能教学提供培训和指导,持续打造高素质的双师教学团队。
深化“管理、培养、激励”三项教师团队体制机制改革,以师德师风建设为基础,制定适应专业高水平发展的“双师”资格认定标准;健全校企联合培养、互聘互用等制度,完善岗位聘任、职务晋升等激励评价制度,建设技艺精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校企双元的教学团队参与学生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毕业设计指导等各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学校就对企业的模式、知识等有一定认识,也能和学校老师有更多相互沟通学习的机会[5]。
多层次、全方位、全过程推进企业和专业共建实训基地,建设集教学、培训、生产、职业技能鉴定为一体的产学紧密结合的实习实训基地。
校企共同投资,建设“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实训室”,将机械零部件的从设计、工艺、制造、检验等制造过程对接企业真实生产过程,打造面向军工企业的优质数字化教学创新平台。
同时,借助西安钧精密制造有限公司的企业生产车间,开展工学交替学习。将2020级300多名学生分批送入企业实践基地,让学生在学校掌握基本技能的同时去企业进行高端制造加工能力的提升培养。此外,校企共建实训基地也可以为教师和企业联合开展科研服务提供平台,促进校企协同发展。校企共建的实验平台、实训基地等也可为企业人员提供培训场所,为企业员工接受继续教育提供机会,实现职业院校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培养与企业发展协同并进。
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和必经途径,要实现校企共赢,必须坚持产教融合,同时要保障组织层面的健全和完善。首先,学校与企业要达成人才培养的合作协议;其次,双方要成立校企协同育人办公室,来负责协调校企双元育人的落实;再次,校企双方要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依托航空航天制造领域,创新特色课程体系,采取学徒制培养等模式,通过企业能工巧匠的传帮带来提升学生技能。此外,校企双方应探索有效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创新评价体系,针对实施校企双元育人的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工匠精神养成、创新能力等进行科学评价,为行业及企业发展提供精准需求的人力资源。最后,还需要构建科学规范的长效机制,为持久长效的合作提供有力保障,这样才能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真正形成并固化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保证校企协同育人的落实和持续发展[6]。
产教融合是国家发展高等教育和现代职业教育的战略决策,校企协同育人是职业院校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在解决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之间主要矛盾的过程中,如何长期有效的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都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