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基于直播模式的“全程化”就业指导实践研究

时间:2024-06-19

包 雪

(武汉轻工大学,湖北武汉 430023)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在线教育模式对教育领域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近年来,网络直播逐渐兴起,因其互动性、便捷性、自主性等特征,成为了在线教育的新模式。随着后疫情时代的来临,大学生就业面临诸多新问题和新挑战,高校如何能更好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积极应对挑战,创新就业指导教育模式,适应就业形势新变化,全力保障学生顺利、高质量就业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当前高校就业指导实践的现状

1.1 就业指导教学内容“碎片化”

我国高校就业指导教学始于2007年,目前大多高校越来越重视就业指导课程建设,但是课程大多仅在毕业年级开设,并且存在课程周期短、课时少,教学体系不连贯,学校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高、监管力度不大,学生对课程参与度不高等问题。导致教学内容片面、指导价值不高,学生只能获取“碎片化”的就业指导信息,难以形成系统的就业指导思想体系。

1.2 就业指导实践体制“粗放化”

在各高校就业指导实践中,大多采用大班授课方式,就业指导课程存在针对性不强、受益面较小的问题。对此,部分高校开创了团体就业工作坊、生涯咨询服务、就业体验活动等新型就业指导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学生通过情景式、体验式、互动式的教学方式,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增强学生的生涯体验,实现就业工作的立体化指导,提升就业指导整体效果。但对于就业指导工作开展的形式、场所、学分、学时、软硬件支持、师生行为准则规范、评分标准等都缺乏相应的实施准则,导致就业指导教育开展的内容繁乱、目标不明、缺乏规范性。因此,高校就业指导实践体制亟待从“粗放型”向“精细型”转变。

1.3 就业指导师资呈现“低质化”

目前,各高校大多由辅导员、行政人员及少量专业教师承担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任务。师资专业理论知识不系统、团队授课规划不明晰、实习实践指导技能不突出等问题日益凸显,加之辅导员和行政人员事务性工作繁忙,师资队伍呈现稳定性不足,实战性不强、梯队建设不清晰等因素,就业指导师资整体呈现“低质化”状态。

就业指导课程是一门需要较强实践性的课程,需要指导学生对就业创业技能进行反复探索、体验和实践,对师资的知识储备和专业能力有极高的要求。因此,提升就业指导师资能力也是提升就业指导教育水平的重要环节。

2 直播在高校“全程化”就业指导实践中的优势

就业指导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全程化的为大学生就业服务的事业。在智慧教育背景下,基于直播模式的“全程化”就业指导方式是利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教学软件等新技术,突破了时空的局限性、教学形式的单一性、专业教师师资匮乏等问题,能够实现个性化、全程化、精准化的就业指导和帮扶。

2.1 直播服务模式实施就业帮扶,促进学生个性化就业

通过网络直播模式实施就业指导工作,高校能利用大数据技术,搜集并分析就业服务平台有关毕业生招聘信息点击量、投递简历数、邀约面试量等数据,并整合对毕业生就业期盼、意向情况调查等数据,获取毕业生的求职意向和真实需求,预判毕业生的求职行为,为毕业生精准推送符合其个性化需求的就业政策、就业指导服务、岗位需求信息等直播资源和教学课程,以精准匹配解决目前就业服务效率低的问题。通过网络直播模式实现就业指导工作的科学化和个性化,为实现高质量就业创造条件。

2.2 直播教学模式开展就业指导,实现学生全程化就业

通过网络直播模式实施就业指导工作,能充分利用互联网进行教育资源共享,提升就业指导工作的实效性。

在课程建设方面,以学生为主体,广泛开展翻转式与体验式教学,鼓励学生参与完成“微课”、“微视频”、“微话题”的录制,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发展规律和内心需求出发,全力支持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特质化的发展,提升学生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应变能力和协调能力,学生能针对共性的问题自主提供解决方案,从而使就业指导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课程形式方面,把专题讲座、朋辈访谈、企业调研活动等作为就业指导课程的补充,分层次、分阶段、分受众开展直播教学,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为实现全程化就业提供支持。

2.3 直播带岗模式提供就业资讯,帮助学生精准化就业

通过网络直播模式实施就业指导工作,能打破地域限制,提升高校毕业生和企业的沟通效率。网络直播能将毕业生与企业招聘者的互动模式由“面对面”变为“屏对屏”,将毕业生求职方式由“求职跑腿”变为“简历点投”,将“求职围着摊位转”变为“面试直播间双向选”,能实现就业政策、岗位需求、求职诉求的多方共享,高效率、低成本的帮助企业和毕业生实现更加精准的对接。

此外,高校通过网络直播间邀请企业高管、资深HR、杰出校友,通过互动、连麦的方式为毕业生提供最精准的就业政策解读、就业市场解析、就业岗位信息等,能高效、及时的帮助学生了解职业环境、职场准则,为实现精准化就业开拓新渠道。

3 武汉轻工大学“包雪直播间”就业指导实践探索

3.1 提高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地位,加大对在线就业指导软硬件投入

学校着眼全程化人才培养全局,充分认识到就业指导教学在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势,着重提高就业指导教学在全校教学中的地位,从人力、物力、政策、软硬设备等方面保障了就业指导教学的顺利开展。

其一,学校认识到就业指导课堂是就业指导工作的主阵地,充分利用“24365校园招聘服务”等招聘平台创业指导和公考课程资源,搭建“在线指导课堂。其二,学校革新了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加大对网络互动平台建设的投入,就业指导部门为网络面试、网络政策咨询、就业信息查询等新服务做好了硬件上的支持。其三,学校增加就业指导教学投入经费,采取校友捐赠、企业赞助和学校拨款经费等方式,确保了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资金投入。其四,学校创新就业指导工作思路,除维护好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服务平台外,还尝试研发适用于本校学生的就业资源服务和管理软件,从学生的特点出发,建构具备信息化、互动性、便捷性的立体式就业指导体系。

3.2 整合“碎片化”信息,打造远程交互式教育学习环境

教师整合了就业指导教学中出现的“碎片化”信息,争当“分拣员”,将“碎片化”的信息有的放矢的传送给不同受众学生。例如对没有明确就业目标,专业能力不强的学生,推送职业生涯规划等在线课程;对缺乏就业技能、自学能力较差的学生,推送在线就业技能提升的团体辅导活动;对有企业体验需求的学生,推送模拟企业参观、网络工作体验等服务。同时,教师又做好“引路员”,通过课件同步、文件传输、直播教学、录制课件、文字交流、电子白板等方式,为学生提供一个统一的远程交互式教学环境。让学生在随时随地的学习体验中,满足个性化发展和多样化终身学习需求。

3.3 结合翻转课堂理念,找到线上和线下就业指导的平衡点

学校将线上和线下就业指导相结合,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具体举措如下:

第一,将直播和录播作为常态化网络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情景模拟形式参与完成就业指导课程“微课堂”、“微视频、“微话题”的录制,让课堂充满互动性和趣味性。

第二,转变课堂教学中“以师为主”为“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将“说教式”转变为“启发式、探究式”的教学思路,采用“学生求职中发现问题、共同讨论、尝试实践、解决难题”的模式革新课程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第三,充分利用用人单位和校友资源,在“直播间”内开展以简历问诊、笔试技巧、面试攻略、公职类考试辅导、优秀校友职业生涯典型案例分享等一系列的就业指导活动。

第四,宣传和解读赴基层就业项目、参军入伍、自主创业、灵活就业等国家地区的新政策和激励措施[1],邀请权威校友对行业发展趋势与市场人才需求情况、企业用人标准、就业心理调适与疏导等方面进行交流。

第五,通过实时和准确的调查摸排,根据学生就业意向单位和岗位需求,组织专业对口企业、校友企业、重点关注企业在“直播间”内开展专场网络宣讲会。

3.4 完善运行机制,形成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

学校从顶层设计、管理措施、评价体系、激励政策等方面完善了就业指导实践机制,保障就业指导工作的顺利开展。

首先,学校教学部门挖掘在线教学和测评平台的相关数据,深度评估和剖析学生的素质能力模型,对学生的素质现状进行评估、剖析及预判,从而制定了具有针对性训练学生就业素质能力的教学计划[2]。其次,制定就业指导在线教育实施的管理细则,明确教学工作量学分学时认定方案。再次,健全教学评价体系,对就业指导课程直播课堂、实践教学,进行定期督导,及时对教师进行指导和反馈。教学管理部门根据云平台通过大数据对学生成绩进行分析和比较,激励教师更新理念,跟上现代化教学的步伐。最后,完善激励政策,对能创新工作方式,敢于颠覆传统教学方式,积极运用大数据、智慧教育平台的教师,在业绩考核、职称晋升上给与相应的支持。

3 结语

缓解大学生就业难是社会性问题,提升就业质量是民生问题。近年来,国家在“稳就业”、“保就业”方面出来了一系列重要举措,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择业提供了有利条件。“包雪直播间”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运用互联网思维,创新工作思路,构建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立体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可实施性强,能有力助推就业指导工作质量,凸显服务价值,拓展了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与就业指导的新途径。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